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北京传统的四合院民居代表了北京城内在的生命力、人文精神品质和最富魅力的记忆,在古都历史文化保护中占有重要地位。随着时代的发展,北京的传统街区、四合院以及京韵文化的保护越来越受到广泛的重视,成为古都北京历史文化、古都风貌保护的重要部分。本文试图通过工程所做的一个仿古四合院住宅案例,论述四合院的特色以及如何把传统四合院设计与现代建筑设计相结合。
关键词:北京四合院;建筑特色;仿古建筑
中图分类号:TS958.1+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北京四合院的文化呈现
1.1儒家思想的体现
在封建社会,儒家思想的影响是巨大的,那么在独具特色的北京四合院的建筑中也有体现。比如北京四合院内宅居住的分配是非常严格的,内宅中位置优越显赫的正房,都要给老一代的老爷、太太居住。堂屋是家人起居、招待亲戚或年节时设供祭祖的地方,两侧多作卧室。东西两侧的卧室也有尊卑之分,在一夫多妻的制度下,东侧为尊,由正室居住,西侧为卑,由偏房居住。东西厢房则由晚辈居住,厢房也是一明两暗,正中一间为起居室,两侧为卧室。而后罩房主要是供未出阁的女子或女佣居住。
1.2建筑环境学理论的讲究
北京四合院的营建极讲究风水,也就是中国古代的建筑环境学理论,是中国传统建筑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四合院的择地、定位到每幢建筑的具体尺度都按照风水学理论来进行。四合院的庭院宽敞,四面房屋各自独立,连廊连接彼此,起居方便。舒适的居住条件、灵活的空间组织,为人们提供了舒适的生活场所。
2.围合之美——四合院的基本特征
四合院建筑的布局,是以南北纵轴对称布置和封闭独立的院落为基本特征的,“四”指的是东西南北四面,“合”是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口字形。
按其规模的大小,有最简单的一进院、二进院或沿着纵轴加多三进院、四进院或五进院。
北京标准四合院一般依东西向的胡同而坐北朝南,宅门辟于宅院东南角“巽”位。进入宅门,迎面便是影壁墙,向西折进入前院。前院南侧,是正对全宅中轴的南方“倒座房”,多用作客房,男仆室、厨、厕等。由前院向北通过一座造型玲珑、相当华丽的垂花门进入方阔的后院,即全宅庭院。北面正房稱堂,最大,供奉“天地君亲师”牌位,举行家庭礼仪,接待尊贵宾客。正房左右接出耳房,居住家庭长辈。后院两侧各有厢房,是后辈居室。正、厢房向院一侧均设“抄手游廊”,以把三座房屋与垂花门连接起来,行人可沿廊而走不经露天。廊边多设坐凳栏杆,可在廊内坐谈玩赏。正房后有一长排“后罩房”,以作居室或杂屋。
3.北京四合院建筑特色形成的原因
3.1自然环境的因素
各地降水量的大小,是影响传统民居的构筑形态的重要因素。反映最明显的是主要用于排水功能的建筑屋顶形式。有人对歇山式屋顶的形成过程作过一种解释,就是在多雨地区悬山屋顶未能遮全山墙面上的雨水,对土墙不利,便创造出一种悬山梯形屋顶作为改进。但若房屋较大,这种悬山梯形屋顶的结构强度就不够了,因此出现了双层屋顶或称附棚,这正是歇山屋顶的原形。所以这种屋顶形式是与多雨地区的防水需要密切相关的。而在南方多雨地区,许多传统民居的构件形式如挑檐、腰檐、披檐等都是以防雨水淋湿墙面为基本功能的,因此多雨地区有其特有的构筑形态。另外,各地区降水量的大小还反映在屋顶坡度上。传统民居在当时屋面材料的限制下,如果屋顶没有一定的倾斜度,雨水下降速度慢。难以避免垂直渗透。而选择屋顶坡度的大小,则常常与降水量的大小紧紧联系。一般说来,降水量多的地方屋顶坡度大,以利泄水,反之屋顶坡度小,这在大量的民居实例中可得以验证。而在气候特别干旱的地区,甚至屋顶全是平的,用做屋顶活动平台或曝晒粮食等。北京地区相对比较干旱,因此普遍使用出檐较浅的硬山顶,屋顶坡度适中。此外前面所述的庭院装饰中少水多绿化的特点也与此相关。
各地气温的差异也是影响传统民居构筑形态的重要因素。在我国的北方,冬季寒冷而漫长,防寒、保温是民居的最主要功能。所以北方民居外墙及屋面要求厚实封紧,外形显得敦实。在东北地区民间建房有这样一个口诀:“宽宽的,窄窄的,高高的,矮矮的。”即:开间要宽大,阳光要充足;进深要浅些,室内光线好,后侧不潮湿;宅地要高一些,高出周围地坪,便于防水防潮;室内墙高要矮些,便于保温。这是北方居民在防寒保暖方面总结的宝贵经验。北京四合院是我国北方民居的代表,这个口诀也适用于北京地区。而我国南方地处亚热带与热带,气候湿热,故民居建筑主要按夏季气候条件设计的,以隔热遮阳及通风为主要功能。所采用的一系列适应这种湿热气候的构筑措施有:阁楼、双层屋面隔热;出檐、出廊遮阳;厅堂、大井及构件通风等等。这些构筑措施也成为南方民居形态的主要特点。
3.2受城市整体规划的制约
元大都曾经是世界上规划最整齐、最完美的城市之一。现在我们看到的北京城,基本上保留了元大都整齐、对称、中轴分明的布局特点。当时的元大都,长方形的宫城位居中央,一条中轴线贯穿南北。左边是祭祀皇帝祖先的太庙,右边是祭祀土地和五谷之神的社稷坛,宫城前是各衙门,后面是交易市场;城内大街宽24步,小街宽12步,形成规整的“棋盘”,而一座座四合院就像这棋盘中的一颗颗棋子,其朝向、纵深、高矮、大小都要受到城市整体规划的制约。比如北京四合院很少有五进以上的院落,因为胡同与胡同之间的距离只有70多米(m),不可能让胡同从自己家的院子中通过。
3.3儒教经典的影响
在长幼有序、尊卑有别的封建社会,儒教经典的影响是非常大的。由此也影响到了北京四合院的建筑。举例来说,北京四合院内宅居住的分配是非常严格的,内宅中位置优越显赫的正房,都要给老一代的老爷、太太居住。堂屋是家人起居、招待亲戚或年节时设供祭祖的地方,两侧多做卧室。东西两侧的卧室也有尊卑之分,在一夫多妻的制度下,东侧为尊,由正室居住,西侧为卑,由偏房居住。东西厢房则由晚辈居住,厢房也是一明两暗,正中一间为起居室,两侧为卧室。而后罩房主要是供未出阁的女子或女佣居住。北京四合院的居住形式在儒教经典的影响下,形成了自己独有的特色。
4.案例
上图为本人近期做的某北京仿古四合院方案,该方案该方案很以三条中轴线贯穿,分为三个庭院,北面的私人住宅部分为两层,南面公用部分为一层。建筑外观均为仿清古建形式,青砖灰瓦、油漆彩画。本工程地上为混凝土框架结构,清水外墙,混凝土屋面,地下室为全现浇混凝土结构。
在设计时,本人参考中国古典建筑设计手法,把南面设计为主人接待外来客人以及重要人士的对公会面空间,北面则是主人以及两个儿子自用的私人空间。中间以连廊隔断,以便动静分开。同时中轴线作为主线,安排了上下两层贯通的复式结构,下层作为整个四合院的主客厅,是作为主人与自己亲属会面的主要场所,二层则安排为主人卧室。除了主客厅外,两侧各对称安排两个小客厅,以便两个儿子与自己朋友会面时可以不会相互干扰。整个设计讲究以中轴线为主两侧尽量对称布置,同时庭院采用通透连廊环绕,既美观又满足观赏和通风采光需要。
5.结语
受自然环境和城市整体规划的制约及儒教经典的影响,成就了中国独具特色和文化内涵的北京四合院建筑,作为一个传统的居住设计,有他本身深厚的内涵与文化意义,因此我们更需要了解和保护这一特殊居住空间,通过借鉴和一定的创新,让这种居住空间能更符合现代的居住需求,从而让四合院这种居住布局焕发出新的生面和光彩。
参考文献:
[1]陆翔,王其明. 北京四合院[M] .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2]周李春. 浅谈中国传统民居反映的居住理想[J ].山西建筑,2009 ,35 (26) :40242.
关键词:北京四合院;建筑特色;仿古建筑
中图分类号:TS958.1+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北京四合院的文化呈现
1.1儒家思想的体现
在封建社会,儒家思想的影响是巨大的,那么在独具特色的北京四合院的建筑中也有体现。比如北京四合院内宅居住的分配是非常严格的,内宅中位置优越显赫的正房,都要给老一代的老爷、太太居住。堂屋是家人起居、招待亲戚或年节时设供祭祖的地方,两侧多作卧室。东西两侧的卧室也有尊卑之分,在一夫多妻的制度下,东侧为尊,由正室居住,西侧为卑,由偏房居住。东西厢房则由晚辈居住,厢房也是一明两暗,正中一间为起居室,两侧为卧室。而后罩房主要是供未出阁的女子或女佣居住。
1.2建筑环境学理论的讲究
北京四合院的营建极讲究风水,也就是中国古代的建筑环境学理论,是中国传统建筑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四合院的择地、定位到每幢建筑的具体尺度都按照风水学理论来进行。四合院的庭院宽敞,四面房屋各自独立,连廊连接彼此,起居方便。舒适的居住条件、灵活的空间组织,为人们提供了舒适的生活场所。
2.围合之美——四合院的基本特征
四合院建筑的布局,是以南北纵轴对称布置和封闭独立的院落为基本特征的,“四”指的是东西南北四面,“合”是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口字形。
按其规模的大小,有最简单的一进院、二进院或沿着纵轴加多三进院、四进院或五进院。
北京标准四合院一般依东西向的胡同而坐北朝南,宅门辟于宅院东南角“巽”位。进入宅门,迎面便是影壁墙,向西折进入前院。前院南侧,是正对全宅中轴的南方“倒座房”,多用作客房,男仆室、厨、厕等。由前院向北通过一座造型玲珑、相当华丽的垂花门进入方阔的后院,即全宅庭院。北面正房稱堂,最大,供奉“天地君亲师”牌位,举行家庭礼仪,接待尊贵宾客。正房左右接出耳房,居住家庭长辈。后院两侧各有厢房,是后辈居室。正、厢房向院一侧均设“抄手游廊”,以把三座房屋与垂花门连接起来,行人可沿廊而走不经露天。廊边多设坐凳栏杆,可在廊内坐谈玩赏。正房后有一长排“后罩房”,以作居室或杂屋。
3.北京四合院建筑特色形成的原因
3.1自然环境的因素
各地降水量的大小,是影响传统民居的构筑形态的重要因素。反映最明显的是主要用于排水功能的建筑屋顶形式。有人对歇山式屋顶的形成过程作过一种解释,就是在多雨地区悬山屋顶未能遮全山墙面上的雨水,对土墙不利,便创造出一种悬山梯形屋顶作为改进。但若房屋较大,这种悬山梯形屋顶的结构强度就不够了,因此出现了双层屋顶或称附棚,这正是歇山屋顶的原形。所以这种屋顶形式是与多雨地区的防水需要密切相关的。而在南方多雨地区,许多传统民居的构件形式如挑檐、腰檐、披檐等都是以防雨水淋湿墙面为基本功能的,因此多雨地区有其特有的构筑形态。另外,各地区降水量的大小还反映在屋顶坡度上。传统民居在当时屋面材料的限制下,如果屋顶没有一定的倾斜度,雨水下降速度慢。难以避免垂直渗透。而选择屋顶坡度的大小,则常常与降水量的大小紧紧联系。一般说来,降水量多的地方屋顶坡度大,以利泄水,反之屋顶坡度小,这在大量的民居实例中可得以验证。而在气候特别干旱的地区,甚至屋顶全是平的,用做屋顶活动平台或曝晒粮食等。北京地区相对比较干旱,因此普遍使用出檐较浅的硬山顶,屋顶坡度适中。此外前面所述的庭院装饰中少水多绿化的特点也与此相关。
各地气温的差异也是影响传统民居构筑形态的重要因素。在我国的北方,冬季寒冷而漫长,防寒、保温是民居的最主要功能。所以北方民居外墙及屋面要求厚实封紧,外形显得敦实。在东北地区民间建房有这样一个口诀:“宽宽的,窄窄的,高高的,矮矮的。”即:开间要宽大,阳光要充足;进深要浅些,室内光线好,后侧不潮湿;宅地要高一些,高出周围地坪,便于防水防潮;室内墙高要矮些,便于保温。这是北方居民在防寒保暖方面总结的宝贵经验。北京四合院是我国北方民居的代表,这个口诀也适用于北京地区。而我国南方地处亚热带与热带,气候湿热,故民居建筑主要按夏季气候条件设计的,以隔热遮阳及通风为主要功能。所采用的一系列适应这种湿热气候的构筑措施有:阁楼、双层屋面隔热;出檐、出廊遮阳;厅堂、大井及构件通风等等。这些构筑措施也成为南方民居形态的主要特点。
3.2受城市整体规划的制约
元大都曾经是世界上规划最整齐、最完美的城市之一。现在我们看到的北京城,基本上保留了元大都整齐、对称、中轴分明的布局特点。当时的元大都,长方形的宫城位居中央,一条中轴线贯穿南北。左边是祭祀皇帝祖先的太庙,右边是祭祀土地和五谷之神的社稷坛,宫城前是各衙门,后面是交易市场;城内大街宽24步,小街宽12步,形成规整的“棋盘”,而一座座四合院就像这棋盘中的一颗颗棋子,其朝向、纵深、高矮、大小都要受到城市整体规划的制约。比如北京四合院很少有五进以上的院落,因为胡同与胡同之间的距离只有70多米(m),不可能让胡同从自己家的院子中通过。
3.3儒教经典的影响
在长幼有序、尊卑有别的封建社会,儒教经典的影响是非常大的。由此也影响到了北京四合院的建筑。举例来说,北京四合院内宅居住的分配是非常严格的,内宅中位置优越显赫的正房,都要给老一代的老爷、太太居住。堂屋是家人起居、招待亲戚或年节时设供祭祖的地方,两侧多做卧室。东西两侧的卧室也有尊卑之分,在一夫多妻的制度下,东侧为尊,由正室居住,西侧为卑,由偏房居住。东西厢房则由晚辈居住,厢房也是一明两暗,正中一间为起居室,两侧为卧室。而后罩房主要是供未出阁的女子或女佣居住。北京四合院的居住形式在儒教经典的影响下,形成了自己独有的特色。
4.案例
上图为本人近期做的某北京仿古四合院方案,该方案该方案很以三条中轴线贯穿,分为三个庭院,北面的私人住宅部分为两层,南面公用部分为一层。建筑外观均为仿清古建形式,青砖灰瓦、油漆彩画。本工程地上为混凝土框架结构,清水外墙,混凝土屋面,地下室为全现浇混凝土结构。
在设计时,本人参考中国古典建筑设计手法,把南面设计为主人接待外来客人以及重要人士的对公会面空间,北面则是主人以及两个儿子自用的私人空间。中间以连廊隔断,以便动静分开。同时中轴线作为主线,安排了上下两层贯通的复式结构,下层作为整个四合院的主客厅,是作为主人与自己亲属会面的主要场所,二层则安排为主人卧室。除了主客厅外,两侧各对称安排两个小客厅,以便两个儿子与自己朋友会面时可以不会相互干扰。整个设计讲究以中轴线为主两侧尽量对称布置,同时庭院采用通透连廊环绕,既美观又满足观赏和通风采光需要。
5.结语
受自然环境和城市整体规划的制约及儒教经典的影响,成就了中国独具特色和文化内涵的北京四合院建筑,作为一个传统的居住设计,有他本身深厚的内涵与文化意义,因此我们更需要了解和保护这一特殊居住空间,通过借鉴和一定的创新,让这种居住空间能更符合现代的居住需求,从而让四合院这种居住布局焕发出新的生面和光彩。
参考文献:
[1]陆翔,王其明. 北京四合院[M] .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2]周李春. 浅谈中国传统民居反映的居住理想[J ].山西建筑,2009 ,35 (26) :402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