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陶行知说过:“解放孩子的头脑,使之能想;解放孩子的双手,使之能干;解放孩子的眼睛,使之能看;解放孩子的嘴巴,使之能讲。”因此,解放学生的学习,就应使之会学习、会探究,就要让他们的双手在课堂上动起来,让他们的眼睛在课堂上能亮起来,让他们的嘴巴在课堂上能响起来,充分地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在此基础上,有效地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探究能力。这样,才能真正做到以新课程标准之“真”,求课堂教学之“活”,实现师生互动之“实”。
【关键词】化学课堂教学 新课程 探究
一、重视自主探究,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并获取知识的能力
中学化学教学传授给学生的知识都是人类已经掌握的知识,是“完成形式”的知识。由于传统的教学是继承前人的知识和经验的教学,主张把这些知识直接告诉给学生,这样的教学虽然也可使学生接受知识,知道这是什么,有什么用,但很难感受到当年科学家探索这些知识的艰辛历程,更难体会到探索的智慧火花。探究式的课堂教学,要求教师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像科学家那样去探索自然的奥秘、体味科学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探究式教学的目的在于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以及独立解决问题并获取知识的能力。以SO42-的检验为例,教师不是先向学生说明应当如何检验,接着以实验验证之,而是把学生带进实验室,每人面前都放置几样未知溶液,比如AgNO3,Na2SO4,Na2SiO3,Na2CO3等,各个桌子上的试样不一定相同,让学生面临实际问题:检验试样中哪些含有SO42-。因为此前,学生已学会了Cl-的检验,并且知道BaSO4既不溶于水,又不溶于酸,能设计出以下方案:1.先加入BaCl2溶液,若出现白色沉淀,再加入稀HCl;2.先加入BaCl2溶液,若出现白色沉淀,再加入稀HNO3;3.先加入足量稀HCl,若无沉淀产生,再加入BaCl2溶液;4.先加入足量稀HNO3,若无沉淀产生,再加入BaCl2。孰是孰非,教师不急于作结论,而是让学生自己做实验,实验完毕,当学生都为自己设计的方案自鸣得意之际,教师建议学生再用其它方案试一试。经过实验,学生发现不同的方会得出不同的结果。于是,又产生新的疑问:究竟是什么离子干扰了SO42-的检验?最后比较各种方案,看哪一种能避免其它离子的干扰,于是得出结论,以第三种方案为最佳。
二、变“验证”为“探究”,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激发获取知识的欲望
化学教学中,长期以来,人们过分夸大了实验所起的验证原理时通过形象直观的方式获取知识和培养实验技能的作用。以化学实验作为探究性学习的途径,就必须变“验证性实验”为“探究性实验”,恢复化学实验探究性的本来面貌。这是因为如果教师仅仅把某些化学知识讲授给学生,然后通过实验验证其正确性,那么学生的认知过程就有一定的局限性,体会不到学习的乐趣。例如:当教师讲授二氧化碳比空气重这个知识时,如果教师直接把这个结论告诉学生,学生必然会产生怀疑,于是,教师就通过实验来验证这一结论的正确性,这是典型的验证性实验。如果教师先演示或与学生一起完成二氧化碳比空气重的实验,然后让学生思考讨论,进而得出结论。这样,二氧化碳比空气重的结论是学生自己参与得到的,学生自然不会怀疑结论的正确性。尽管只是一个顺序颠倒的问题,但这对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效果是截然不同的。从学生的角度看,学生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其心理体验是前者无法相比的。
三、灵活处理家庭小实验和趣味实验,激发探究欲望
实验生活化、简单化、微型化,是21世纪绿色化学的发展要求。教材中的家庭小实验和趣味实验如果能在课前布置下去,将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但多数教师只是简单的让学生课后去完成,而课后完成往往是去验证实验结果,不利于学生探究能力的养成。如:家用“冰袋”的制作、“检验发酵粉加水或加热都能产生二氧化碳”、“白纸显字”、“酸雨的检验”、“吹气生火”、“指纹检验”等,如果将它们改为课前实验,在学生不知到其原理的情况下去讨论、探究,不仅为课堂提供更好的实验素材,而且还能开阔学生的思路,增强其学习能力。
四、灵活的开放性作业,激发探究灵感
长期以来,化学作业不论是选择、填空,还是问答、计算,主要目的是巩固知识和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而这类化学作业所包含的知识本身和学生的距离太远。学生无法体验化学情景,无法感受化学的精髓,也就很难唤起学生对作业的兴趣。那么,什么样的作业才能打动学生呢?在教学中,我作了大胆的尝试:不是简单的常规作业,而是只有通过全身心的投入,通过深入调查研究、不断观察、收集数据,并对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从而得出正确结论的有关社会生活生产的实际问题项目性作业。如:什么是酸雨?哪些化学物质是形成酸雨的原因?怎样酸度的雨水成为酸雨?酸雨对人类的生产生活有怎样的影响?怎样防治酸雨?又如:调查哪些生活现象、生活小常识与有机酸有关?体现了有机酸的哪些性质?如何得到我们所需的有机酸?如此,等等。这种开放性的作业,把课堂教学的体验延伸到课外作业的探究,把课外作业的探究回归到课堂教学中讨论,最终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通过开放、民主的课堂教学,得出了正确的结论。做这样的化学作业,学生热情高涨,兴趣盎然,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发现了很多问题,获取了更多的化学知识。
总之,通过教学实践,我深深感到:体验式教学,让学生体验到学习的快乐;探究式教学,让师生发现知识的奥秘。
【参考文献】
1.《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国家教育部制订,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7
2.《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7
3.李瑾瑜:《课程改革与教师角色的转变》,中国人事出版社,2002.8
【组稿编辑:鲍圣峰】
(作者单位:276017山东省临沂市临沂第十八中学)
【关键词】化学课堂教学 新课程 探究
一、重视自主探究,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并获取知识的能力
中学化学教学传授给学生的知识都是人类已经掌握的知识,是“完成形式”的知识。由于传统的教学是继承前人的知识和经验的教学,主张把这些知识直接告诉给学生,这样的教学虽然也可使学生接受知识,知道这是什么,有什么用,但很难感受到当年科学家探索这些知识的艰辛历程,更难体会到探索的智慧火花。探究式的课堂教学,要求教师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像科学家那样去探索自然的奥秘、体味科学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探究式教学的目的在于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以及独立解决问题并获取知识的能力。以SO42-的检验为例,教师不是先向学生说明应当如何检验,接着以实验验证之,而是把学生带进实验室,每人面前都放置几样未知溶液,比如AgNO3,Na2SO4,Na2SiO3,Na2CO3等,各个桌子上的试样不一定相同,让学生面临实际问题:检验试样中哪些含有SO42-。因为此前,学生已学会了Cl-的检验,并且知道BaSO4既不溶于水,又不溶于酸,能设计出以下方案:1.先加入BaCl2溶液,若出现白色沉淀,再加入稀HCl;2.先加入BaCl2溶液,若出现白色沉淀,再加入稀HNO3;3.先加入足量稀HCl,若无沉淀产生,再加入BaCl2溶液;4.先加入足量稀HNO3,若无沉淀产生,再加入BaCl2。孰是孰非,教师不急于作结论,而是让学生自己做实验,实验完毕,当学生都为自己设计的方案自鸣得意之际,教师建议学生再用其它方案试一试。经过实验,学生发现不同的方会得出不同的结果。于是,又产生新的疑问:究竟是什么离子干扰了SO42-的检验?最后比较各种方案,看哪一种能避免其它离子的干扰,于是得出结论,以第三种方案为最佳。
二、变“验证”为“探究”,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激发获取知识的欲望
化学教学中,长期以来,人们过分夸大了实验所起的验证原理时通过形象直观的方式获取知识和培养实验技能的作用。以化学实验作为探究性学习的途径,就必须变“验证性实验”为“探究性实验”,恢复化学实验探究性的本来面貌。这是因为如果教师仅仅把某些化学知识讲授给学生,然后通过实验验证其正确性,那么学生的认知过程就有一定的局限性,体会不到学习的乐趣。例如:当教师讲授二氧化碳比空气重这个知识时,如果教师直接把这个结论告诉学生,学生必然会产生怀疑,于是,教师就通过实验来验证这一结论的正确性,这是典型的验证性实验。如果教师先演示或与学生一起完成二氧化碳比空气重的实验,然后让学生思考讨论,进而得出结论。这样,二氧化碳比空气重的结论是学生自己参与得到的,学生自然不会怀疑结论的正确性。尽管只是一个顺序颠倒的问题,但这对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效果是截然不同的。从学生的角度看,学生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其心理体验是前者无法相比的。
三、灵活处理家庭小实验和趣味实验,激发探究欲望
实验生活化、简单化、微型化,是21世纪绿色化学的发展要求。教材中的家庭小实验和趣味实验如果能在课前布置下去,将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但多数教师只是简单的让学生课后去完成,而课后完成往往是去验证实验结果,不利于学生探究能力的养成。如:家用“冰袋”的制作、“检验发酵粉加水或加热都能产生二氧化碳”、“白纸显字”、“酸雨的检验”、“吹气生火”、“指纹检验”等,如果将它们改为课前实验,在学生不知到其原理的情况下去讨论、探究,不仅为课堂提供更好的实验素材,而且还能开阔学生的思路,增强其学习能力。
四、灵活的开放性作业,激发探究灵感
长期以来,化学作业不论是选择、填空,还是问答、计算,主要目的是巩固知识和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而这类化学作业所包含的知识本身和学生的距离太远。学生无法体验化学情景,无法感受化学的精髓,也就很难唤起学生对作业的兴趣。那么,什么样的作业才能打动学生呢?在教学中,我作了大胆的尝试:不是简单的常规作业,而是只有通过全身心的投入,通过深入调查研究、不断观察、收集数据,并对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从而得出正确结论的有关社会生活生产的实际问题项目性作业。如:什么是酸雨?哪些化学物质是形成酸雨的原因?怎样酸度的雨水成为酸雨?酸雨对人类的生产生活有怎样的影响?怎样防治酸雨?又如:调查哪些生活现象、生活小常识与有机酸有关?体现了有机酸的哪些性质?如何得到我们所需的有机酸?如此,等等。这种开放性的作业,把课堂教学的体验延伸到课外作业的探究,把课外作业的探究回归到课堂教学中讨论,最终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通过开放、民主的课堂教学,得出了正确的结论。做这样的化学作业,学生热情高涨,兴趣盎然,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发现了很多问题,获取了更多的化学知识。
总之,通过教学实践,我深深感到:体验式教学,让学生体验到学习的快乐;探究式教学,让师生发现知识的奥秘。
【参考文献】
1.《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国家教育部制订,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7
2.《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7
3.李瑾瑜:《课程改革与教师角色的转变》,中国人事出版社,2002.8
【组稿编辑:鲍圣峰】
(作者单位:276017山东省临沂市临沂第十八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