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对早期心理干预在脑梗死后抑郁症病人中的应用进行分析。
方法:选取2013年06月01日~2014年04月01日间于我院住院的脑梗死后抑郁患者36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临床护理干预,而治疗组于对照组基础上采取早期心理干预,后对两组患者护理前后抑郁量表评价分值进行分析比较。
结果:两组脑梗死后抑郁症患者于相应护理干预后抑郁情况均有改善,且实验组中术后汉密尔顿抑郁量表评分小于17分的患者比例66.67%明显高于对照组33.33%,P<0.05。
结论:给予脑梗死后抑郁症患者早期心理干预能有效改善患者抑郁情况,促进疾病治疗,有积极临床意义。
关键词:早期心理干预 脑梗死后抑郁症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4.10.510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4)10-0306-02
早期心理干预能有效改善脑梗死后抑郁症患者的抑郁情况,从而促使患者的临床疾病治疗效果更为显著,有较好的临床意义。本文通过比较单纯临床护理干预和临床护理干预联合早期心理干预的临床疗效,分析早期心理干预在脑梗死后抑郁症病人中的应用。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随机选取2013年06月01日~2014年04月01日间于我院住院的脑梗死后抑郁患者36例,于患者及其家属同意的基础上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两组。所选患者均经头颅CT或MRI检查确证为脑梗死疾病,且疾病病程均大于等于10天。所选患者神志清晰,未出现失语、反应性抑郁、气质性抑郁、严重精神症状等情况。所选患者均符合CCMD-2-R脑血管疾病所致的精神障碍诊断标准,同时患者的汉密尔顿抑郁量表总分大于等于17分。
对照组中有18例脑梗死后抑郁症患者,患者年龄段在52岁至79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9.6±3.2)岁,男性疾病患者11例,占61.11%,女性疾病患者7例,占38.89%。实验组中有18例脑梗死后抑郁症患者,患者年龄段在50岁至70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9.8±3.0)岁,男性疾病患者13例,占72.22%,女性疾病患者5例,占27.78%。两组脑梗死后抑郁症患者的年龄、性别比例、疾病情况等均无显著差异,有一定临床可比性。
1.2 方法。根据患者具体疾病情况对所选脑梗死后抑郁症患者采取临床对症治疗,同时给予相应的临床护理干预。其中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临床护理干预,即给予患者常规药物、日常生活、饮食及心理护理干预。而治疗组于对照组基础上采取早期心理干预,即于对照组护理基础上根据所选脑梗死患者的身心特点、抑郁症状情况等采取有针对性的早期心理干预。
后对两组患者护理前后抑郁量表评价分值进行分析比较。通过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即HAMD)对患者的抑郁情况进行评价,其中若患者的量表评分总分小于7分则表示患者正常,若患者的量表评分总分在7分~17分间则为轻度抑郁,若患者量表评分总分在17分~24分间则为中度抑郁,若患者量表评分总分高于24分则为严重抑郁。
1.3 数据处理。采用SPSS18.0软件包对实验所得数据资料进行比较分析,其中采用例数(n)、百分数(%)进行数据资料的表示,采用X2检验进行组间数据差异的比较。P<0.05则组间数据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由本次实验所得表1中数据可知,于护理前后两组脑梗死后抑郁症患者抑郁情况无明显差异,P>0.05,而采取相应护理干预后均有一定的改善,且实验组中患者正常比例27.78%高于对照组11.11%,轻度抑郁患者比例38.89明显高于对照组22.22%,即可知实验组中患者抑郁改善情况更为显著,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详细数据资料见表。
3 讨论
脑梗死后抑郁(即PSD)作为常见的脑血管病并发症之一,疾病主要临床表现为情绪低落、睡眠障碍、悲观厌世及食欲下降等,一定程度上影响患者功能恢复,且未卒中复发的危险因素,在使的脑梗死患者康复时间延长的同时,降低了患者的日常生活质量。另一当面,脑梗死后抑郁症直接影响了患者生活质量,且妨碍患者神经功能障碍恢复,增加了患者脑血管病的死亡率,影响患者的疾病治疗[1]。而脑梗死后抑郁症的发生一定程度上与人体大脑受到损害后神经生物学改变有关,由于大脑损伤而导致人体去甲肾上腺素与5-羟色胺间平衡失调,两种神经递质于人体含量下降而导致出现抑郁。另一方面,社会、家庭、自身生理等因素均会导致出现脑梗死疾病后出现抑郁症[2]。
在对脑梗死后抑郁症患者进行临床疾病治疗时,应在对症治疗的基础上给予相应的临床护理干预,其中早期心理干预十分重要。通过心理干预控制和改善患者的不良情绪来减轻患者的抑郁症情况,从而有助于患者的临床疾病治疗[3]。而由本次实验所得相关数据资料可知,给予脑梗死后抑郁症患者早期心理干预使得患者术后汉密尔顿抑郁量表评分小于17分患者比例66.67%明显高于单纯常规护理干预后患者比例33.33%,P<0.05。
在对脑梗死后抑郁症患者采取早期心理干预时:①相关医护人员应积极主动与患者交谈沟通,了解患者情感后进行安慰,有效减轻患者的悲伤,改善医患关系;②相关护理人员应主动关心患者,并且做到体贴患者、态度和蔼,使患者感到温暖[4];③通过对患者进行脑梗死疾病相关知识以及临床治疗时相关注意事项进行讲解,使患者对于自身疾病治疗有一定的信心,劝导患者以积极态度、行为面对疾病[5];④对于患者的各种疑问进行及时解答,及时消除患者不必要的鼓励,并且对于不同疾病阶段脑梗死患者给予相应有效的心理指导,使患者能够积极接受治疗及护理;⑤鼓励患者积极参与日常活动及康复训练,从而分散患者注意力,改善患者心理状态第[6];⑥通过采取音乐训练、放松训练等方式,调整患者日常心态,控制不愉快的负性情绪。同时指导患者家属对患者进行劝导,使患者能以较好心态进行疾病治疗与护理[7]。
综上所述,在对脑梗死后抑郁症患者进行临床护理干预时,相较于单纯常规护理干预,于常规护理干预基础上有针对性采取早期心理干预能有效减轻患者的抑郁症情况,从而改善患者疾病治疗情况,有积极临床意义。
参考文献
[1]王梅英,许文青,张艳芳等.健康教育对脑梗死后抑郁症患者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J].蚌埠医学院学报,2009,34(9):852-853
[2]李蓉,李飞.抗抑郁治疗对老年脑梗死患者脑血流的影响[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1,31(12):2198-2200
[3]唐劭年,任兰振,彭全等.心理干预联合药物治疗脑梗死后抑郁的临床观察[J].吉林医学,2014,35(2):363-364
[4]陈映琳,刘亚萍,陈秋利等.早期心理干预在脑梗死后抑郁症病人中的应用[J].护理研究,2012,26(15):1387-1388
[5]廖玉琼,王爱群.脑梗死患者焦虑和抑郁状态调查及心理干预效果[J].职业与健康,2013,29(19):2436-2438
[6]常葆凌.心理干预联合氟西汀治疗急性脑卒中后抑郁症的疗效观察[J].中国实用医药,2010,05(34):194-195
[7]Ballegaard,S.,Petersen,P.B.,Gyntelberg,F.et al.The association between pressure pain sensitivity,and answers to questionnaires estimating psychological stress level in the workplace A feasibility study[J].The Scandinavian Journal of Clinical and Laboratory Investigation,2012,72(6):459-466
方法:选取2013年06月01日~2014年04月01日间于我院住院的脑梗死后抑郁患者36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临床护理干预,而治疗组于对照组基础上采取早期心理干预,后对两组患者护理前后抑郁量表评价分值进行分析比较。
结果:两组脑梗死后抑郁症患者于相应护理干预后抑郁情况均有改善,且实验组中术后汉密尔顿抑郁量表评分小于17分的患者比例66.67%明显高于对照组33.33%,P<0.05。
结论:给予脑梗死后抑郁症患者早期心理干预能有效改善患者抑郁情况,促进疾病治疗,有积极临床意义。
关键词:早期心理干预 脑梗死后抑郁症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4.10.510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4)10-0306-02
早期心理干预能有效改善脑梗死后抑郁症患者的抑郁情况,从而促使患者的临床疾病治疗效果更为显著,有较好的临床意义。本文通过比较单纯临床护理干预和临床护理干预联合早期心理干预的临床疗效,分析早期心理干预在脑梗死后抑郁症病人中的应用。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随机选取2013年06月01日~2014年04月01日间于我院住院的脑梗死后抑郁患者36例,于患者及其家属同意的基础上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两组。所选患者均经头颅CT或MRI检查确证为脑梗死疾病,且疾病病程均大于等于10天。所选患者神志清晰,未出现失语、反应性抑郁、气质性抑郁、严重精神症状等情况。所选患者均符合CCMD-2-R脑血管疾病所致的精神障碍诊断标准,同时患者的汉密尔顿抑郁量表总分大于等于17分。
对照组中有18例脑梗死后抑郁症患者,患者年龄段在52岁至79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9.6±3.2)岁,男性疾病患者11例,占61.11%,女性疾病患者7例,占38.89%。实验组中有18例脑梗死后抑郁症患者,患者年龄段在50岁至70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9.8±3.0)岁,男性疾病患者13例,占72.22%,女性疾病患者5例,占27.78%。两组脑梗死后抑郁症患者的年龄、性别比例、疾病情况等均无显著差异,有一定临床可比性。
1.2 方法。根据患者具体疾病情况对所选脑梗死后抑郁症患者采取临床对症治疗,同时给予相应的临床护理干预。其中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临床护理干预,即给予患者常规药物、日常生活、饮食及心理护理干预。而治疗组于对照组基础上采取早期心理干预,即于对照组护理基础上根据所选脑梗死患者的身心特点、抑郁症状情况等采取有针对性的早期心理干预。
后对两组患者护理前后抑郁量表评价分值进行分析比较。通过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即HAMD)对患者的抑郁情况进行评价,其中若患者的量表评分总分小于7分则表示患者正常,若患者的量表评分总分在7分~17分间则为轻度抑郁,若患者量表评分总分在17分~24分间则为中度抑郁,若患者量表评分总分高于24分则为严重抑郁。
1.3 数据处理。采用SPSS18.0软件包对实验所得数据资料进行比较分析,其中采用例数(n)、百分数(%)进行数据资料的表示,采用X2检验进行组间数据差异的比较。P<0.05则组间数据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由本次实验所得表1中数据可知,于护理前后两组脑梗死后抑郁症患者抑郁情况无明显差异,P>0.05,而采取相应护理干预后均有一定的改善,且实验组中患者正常比例27.78%高于对照组11.11%,轻度抑郁患者比例38.89明显高于对照组22.22%,即可知实验组中患者抑郁改善情况更为显著,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详细数据资料见表。
3 讨论
脑梗死后抑郁(即PSD)作为常见的脑血管病并发症之一,疾病主要临床表现为情绪低落、睡眠障碍、悲观厌世及食欲下降等,一定程度上影响患者功能恢复,且未卒中复发的危险因素,在使的脑梗死患者康复时间延长的同时,降低了患者的日常生活质量。另一当面,脑梗死后抑郁症直接影响了患者生活质量,且妨碍患者神经功能障碍恢复,增加了患者脑血管病的死亡率,影响患者的疾病治疗[1]。而脑梗死后抑郁症的发生一定程度上与人体大脑受到损害后神经生物学改变有关,由于大脑损伤而导致人体去甲肾上腺素与5-羟色胺间平衡失调,两种神经递质于人体含量下降而导致出现抑郁。另一方面,社会、家庭、自身生理等因素均会导致出现脑梗死疾病后出现抑郁症[2]。
在对脑梗死后抑郁症患者进行临床疾病治疗时,应在对症治疗的基础上给予相应的临床护理干预,其中早期心理干预十分重要。通过心理干预控制和改善患者的不良情绪来减轻患者的抑郁症情况,从而有助于患者的临床疾病治疗[3]。而由本次实验所得相关数据资料可知,给予脑梗死后抑郁症患者早期心理干预使得患者术后汉密尔顿抑郁量表评分小于17分患者比例66.67%明显高于单纯常规护理干预后患者比例33.33%,P<0.05。
在对脑梗死后抑郁症患者采取早期心理干预时:①相关医护人员应积极主动与患者交谈沟通,了解患者情感后进行安慰,有效减轻患者的悲伤,改善医患关系;②相关护理人员应主动关心患者,并且做到体贴患者、态度和蔼,使患者感到温暖[4];③通过对患者进行脑梗死疾病相关知识以及临床治疗时相关注意事项进行讲解,使患者对于自身疾病治疗有一定的信心,劝导患者以积极态度、行为面对疾病[5];④对于患者的各种疑问进行及时解答,及时消除患者不必要的鼓励,并且对于不同疾病阶段脑梗死患者给予相应有效的心理指导,使患者能够积极接受治疗及护理;⑤鼓励患者积极参与日常活动及康复训练,从而分散患者注意力,改善患者心理状态第[6];⑥通过采取音乐训练、放松训练等方式,调整患者日常心态,控制不愉快的负性情绪。同时指导患者家属对患者进行劝导,使患者能以较好心态进行疾病治疗与护理[7]。
综上所述,在对脑梗死后抑郁症患者进行临床护理干预时,相较于单纯常规护理干预,于常规护理干预基础上有针对性采取早期心理干预能有效减轻患者的抑郁症情况,从而改善患者疾病治疗情况,有积极临床意义。
参考文献
[1]王梅英,许文青,张艳芳等.健康教育对脑梗死后抑郁症患者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J].蚌埠医学院学报,2009,34(9):852-853
[2]李蓉,李飞.抗抑郁治疗对老年脑梗死患者脑血流的影响[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1,31(12):2198-2200
[3]唐劭年,任兰振,彭全等.心理干预联合药物治疗脑梗死后抑郁的临床观察[J].吉林医学,2014,35(2):363-364
[4]陈映琳,刘亚萍,陈秋利等.早期心理干预在脑梗死后抑郁症病人中的应用[J].护理研究,2012,26(15):1387-1388
[5]廖玉琼,王爱群.脑梗死患者焦虑和抑郁状态调查及心理干预效果[J].职业与健康,2013,29(19):2436-2438
[6]常葆凌.心理干预联合氟西汀治疗急性脑卒中后抑郁症的疗效观察[J].中国实用医药,2010,05(34):194-195
[7]Ballegaard,S.,Petersen,P.B.,Gyntelberg,F.et al.The association between pressure pain sensitivity,and answers to questionnaires estimating psychological stress level in the workplace A feasibility study[J].The Scandinavian Journal of Clinical and Laboratory Investigation,2012,72(6):459-4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