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前游戏——古诗对对碰
师:还记得我们以前学过的送别诗吗?
生:(齐)记得。
师:好,我们一起来对一对吧。我说上句,你们接下句。
师:桃花潭水深千尺——
生:不及汪伦送我情。
师:故人西辞黄鹤楼——
生:烟花三月下扬州。
师:孤帆远影碧空尽——
生:唯见长江天际流。
【评析:课前交流的“古诗对对碰”,创设了一种送别情境,营造了一种浓浓的送别氛围,收到了“未成曲调先有情”的交流效果。】
一、知诗人,解诗题
师:刚才我们对的都是关于送别的诗句。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一首送别古诗。(板书课题:送元二使安西)
(生齐读课题)
师:这首诗是王维写的,你对王维有哪些了解?
生:王维,字摩诘,祖籍祁(今山西祁县东南)人。官至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
生:王维写的诗现存有400余首,代表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著有《王右丞集》《画学秘诀》。
师:孩子,你真棒,知道这么多!你是通过什么方式知道这些的呢?
生:我是通过查阅资料知道的。
师:是的,查阅资料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课前查阅相关资料可以帮助我们走进课文,更好地学习课文。
师:老师也查找了一些有关王维的资料。(出示)
王维,唐代诗人。他不仅诗写得好,还精通绘画、音乐,与孟浩然合称“王孟”。代表作有《鸟鸣涧》《送元二使安西》,以及我们之前学过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等。
(生默读资料)
师:默读了诗人王维的有关
资料,能够帮助我们学习这首古诗。接下来,我们先来读读这首诗的题目。
(生读诗题)
师:诗题是古诗的眼睛。你从诗题中读懂了什么?
生:我从“元二”知道诗人要送的朋友叫元二。
生:我知道“安西”是元二要出使的目的地。
师:谁能试着连起来说一说诗题的意思?
生:王维送元二出使安西。
师:诗题中哪个字是“出使”的意思?
生:“使”就是“出使”的意思。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我看过书上的注释。
师:真聪明!借助注释是学习古诗的好方法。所以,预习时要认真阅读注释。
师:“出使”的意思是接受使命出访外国或长驻国外。那么,元二是朝廷的官员,谁会命令他去呢?
生:是朝廷命令他出使安西。
生:是皇帝命令他出使安西。
师:是的,那时唐王朝出现了动乱,皇帝派了很多大臣前往各地调兵镇压叛乱。元二奉命出使的地方就是安西,在今新疆库车附近。
师:谁再来读读课题?
(师指名读课题)
师:你根据诗题的意思来断
句,读出了节奏。我们来一起读读。
(生齐读)
【评析: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
有利于感知诗意、想象诗境、领悟诗情。通过学生交流和教师补充的资料,让学生对诗人王维有了进一步了解,并读出了诗题包含的意蕴。】
二、正字音,读诗文
师:请同学们把书翻到第20
课,自由读《送元二使安西》,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遇到不会读的地方,在下面画上小问号。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
(生自由读)
师:谁来读给大家听?
(师指名读)
师:谁来评一评,他把这首诗的字音都读正确了吗?
生:他把“朝(zhāo)”读成了“cháo”, 把“舍(shè)”读成了“shě”。
师:你听得真认真啊!这首诗中有好几个多音字,很容易读错。我们一起来看大屏幕。(出示)
“朝(zhāo)”在这里是“早晨”的意思;“舍(shě)”是舍弃的意思;“舍(shè)”表示房子。
师:所以,这两行诗要读成——
生:(齐)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师:这里的“朝雨”就是指——
生:早晨的雨。
师:“客舍”指的是——
生:客人住的房子。
师:也就是——
生:旅店,旅馆。
师:你看,多音字可以根据它在句中的意思来确定的读音。“更尽”两个字应该怎么读?
生:gèng jìn。
师:那么,“更盡”怎么理解?
生:我从注释中知道“更尽”的意思是再饮完。
师:看来,你已经学会了结合注释学习古诗的方法。
师:了解了多音字的读音,相
信大家一定能把这首诗读正确。谁想读?
(生读)
师:你把字音都读正确了,可
见你刚才学得有多专注!谁愿意再读读?
(生读)
师:你把诗句读通顺了。
(生读)
师:你根据自己的理解读出了节奏!谁愿意像他一样读一读?
师:很多同学都迫不及待了,
这样,我们一组读一行。
(生分组读)
【评析:读准字音、读通诗句、读出节奏是了解诗意、想象诗境、体会诗情的基础。教者引导学生借助字义读准字音,通过正音理解诗句,读得有目标,读得有层次,读得有收获。】
三、明诗意,悟诗情
1.想诗中画
师:苏轼曾评价王维的作品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请大家默读第一、二两行诗,边读边勾画诗中的景物。 (生默读勾画)
师:谁愿意告诉大家,你读出了哪些景物?
生:我读出了“渭城”“朝雨”
“轻尘”“客舍”和“柳”。
师:渭城是一个地名,在今陕西西安。谁再来说说?
生:我读出了“朝雨”“轻尘”
“客舍”和“柳”。
师:在古诗中,往往一个词就是一处景物,几处景物连起来就是一幅画。那么,这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呢?请大家再读第一、二两行诗,边读边想象诗中的画面,然后和同桌说一说。
(生自由读)
师:读完第一行诗,你仿佛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生:读完诗句,我看到了渭城的晨雨湿润了地上的尘土。
师:你是从哪个字读出了湿润?
生:我是从“浥”字读出了湿润。
师:是啊,这个“浥”字用得多准确呀!它让你看到了一场怎样
的雨?
生:我看到了一场小雨。
师:你看到了一场——
生:绵绵细雨。
师:你积累的词语真丰富。
师:你还看到了一场——
生:蒙蒙细雨。
师:让我们一起走进这场蒙蒙细雨中,送别元二吧。读——
生:渭城朝雨浥轻尘。
师:这雨仿佛天从人愿,为元二铺设了一条轻尘不扬的道路。这就是——
生:渭城朝雨浥轻尘。
师:这雨润物无声,被雨湿润了的客舍变得更加——
生:清新。
生:干净。
师:让柳树变得——
生:更绿。
生:变得焕然一新。
生:变得一尘不染了。
生:变得分外青翠。
师:你能把这行诗中的画面连起来完整地说一说吗?
生:渭城的朝雨湿润了路上的灰尘,客舍和周围的柳树变得更
青了。
师:你把画面描绘得很完整。
谁能说得更具体呢?
生:渭城早上的雨湿润了路上细小的灰尘,客舍变得更青,客舍周围的柳树变得更绿了。
师:用上好词就能把画面描绘得更美。请你读出来这份美吧!
(生读诗句)
师:谁还想说?
生:渭城的蒙蒙细雨湿润了路上的尘埃,青砖绿瓦的客舍和周围的柳树变得分外清新。
师:让我们一起美美地读一
讀吧!
(生齐读)
师:渭城这么美,难道只有这四种景物吗?
(生摇头)
师:诗人为什么偏偏只选了它们来写呢?
(生沉默)
师:因为这雨和轻尘,这客舍和柳树,构成了一幅清新明朗的风景图。(板书:清新)它为这场离别提供了一个典型的自然环境,这种写法就叫环境描写。(板书:环境描写)它渲染了一种离情别愁的氛围。尤其是“柳”还经常出现在文人墨客的笔下。(出示)
“柳”和“留”是谐音(读音相近),我国古代有“折柳相送”的习俗,送别的时候赠人柳枝,就是希望对方留下,表达依依不舍之情。
1.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送别诗》
2.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师:接着读诗句——
生: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送别诗》
师:后来,也有人借柳表达思念。读。
生: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师:俗话“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告诉我们,柳树可以随插随活,所以它还寄托着对远行者的祝福,愿他到新的地方能随遇而安,四海为家。让我们带着对元二的不舍和祝福一起在这处优美的风景里帮王维挽留他的朋
友吧。
(生再次齐读)
【评析:读出景、读出画、读出情是古诗教学的三重境界。教者引导学生读诗句画景物、理解诗句想画面、讲述画面明意境、资料补白诱诗情,环环相扣,层层推进,将诗意、诗境、诗情融为一体,培养了学生的理解能力、想象能力和审美能力,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和热爱之情。】
2.悟朋友情
师:渭城的风景真美!元二出使安西的途中又是一道怎样的风景呢?
师:(出示“唐朝疆域图”并解说)渭城在陕西西安,安西在新疆库车县附近,而阳关是通往安西的一个必经关口,在今甘肃省敦煌县。渭城和安西相距3000多公里。即使用当时最好的交通工具,也要走半年多的时间。这一去,不知何时才能回来,也不知还能不能回来。这一路上,他踏上阳关古道,走过广袤的沙漠,沙粒飞扬,天昏地暗;越过茫茫戈壁,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难怪诗人岑参曾这样写:“十日过沙碛,终朝风不休。马走碎石中,四蹄皆血流。” 请大家自由朗读诗句两遍,说说你读出了一条怎样的阳关路?你从哪里知道的?
(生自由吟诵上述诗句)
师: 同学们,你们读出了一条怎样的阳关路?
生:这真是一条行进艰难的
路,路上狂风不停。
生:马走在碎石中,鲜血直流。这是一条自然条件十分艰险的路。
生:整天都有风,而且碎石把脚都磨伤了。这是一条充满艰难险阻的路。
师:面对这样的旅途,假如你就是王维,我就是你的朋友元二,你会对我说些什么呢?
生:元二啊,此去路途遥远,你要多带干粮和水,带好衣服,注意身体。
师:谢谢你!这是一杯关心的酒。来,干了这一杯。
(师生齐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师:还记得我们以前学过的送别诗吗?
生:(齐)记得。
师:好,我们一起来对一对吧。我说上句,你们接下句。
师:桃花潭水深千尺——
生:不及汪伦送我情。
师:故人西辞黄鹤楼——
生:烟花三月下扬州。
师:孤帆远影碧空尽——
生:唯见长江天际流。
【评析:课前交流的“古诗对对碰”,创设了一种送别情境,营造了一种浓浓的送别氛围,收到了“未成曲调先有情”的交流效果。】
一、知诗人,解诗题
师:刚才我们对的都是关于送别的诗句。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一首送别古诗。(板书课题:送元二使安西)
(生齐读课题)
师:这首诗是王维写的,你对王维有哪些了解?
生:王维,字摩诘,祖籍祁(今山西祁县东南)人。官至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
生:王维写的诗现存有400余首,代表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著有《王右丞集》《画学秘诀》。
师:孩子,你真棒,知道这么多!你是通过什么方式知道这些的呢?
生:我是通过查阅资料知道的。
师:是的,查阅资料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课前查阅相关资料可以帮助我们走进课文,更好地学习课文。
师:老师也查找了一些有关王维的资料。(出示)
王维,唐代诗人。他不仅诗写得好,还精通绘画、音乐,与孟浩然合称“王孟”。代表作有《鸟鸣涧》《送元二使安西》,以及我们之前学过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等。
(生默读资料)
师:默读了诗人王维的有关
资料,能够帮助我们学习这首古诗。接下来,我们先来读读这首诗的题目。
(生读诗题)
师:诗题是古诗的眼睛。你从诗题中读懂了什么?
生:我从“元二”知道诗人要送的朋友叫元二。
生:我知道“安西”是元二要出使的目的地。
师:谁能试着连起来说一说诗题的意思?
生:王维送元二出使安西。
师:诗题中哪个字是“出使”的意思?
生:“使”就是“出使”的意思。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我看过书上的注释。
师:真聪明!借助注释是学习古诗的好方法。所以,预习时要认真阅读注释。
师:“出使”的意思是接受使命出访外国或长驻国外。那么,元二是朝廷的官员,谁会命令他去呢?
生:是朝廷命令他出使安西。
生:是皇帝命令他出使安西。
师:是的,那时唐王朝出现了动乱,皇帝派了很多大臣前往各地调兵镇压叛乱。元二奉命出使的地方就是安西,在今新疆库车附近。
师:谁再来读读课题?
(师指名读课题)
师:你根据诗题的意思来断
句,读出了节奏。我们来一起读读。
(生齐读)
【评析: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
有利于感知诗意、想象诗境、领悟诗情。通过学生交流和教师补充的资料,让学生对诗人王维有了进一步了解,并读出了诗题包含的意蕴。】
二、正字音,读诗文
师:请同学们把书翻到第20
课,自由读《送元二使安西》,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遇到不会读的地方,在下面画上小问号。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
(生自由读)
师:谁来读给大家听?
(师指名读)
师:谁来评一评,他把这首诗的字音都读正确了吗?
生:他把“朝(zhāo)”读成了“cháo”, 把“舍(shè)”读成了“shě”。
师:你听得真认真啊!这首诗中有好几个多音字,很容易读错。我们一起来看大屏幕。(出示)
“朝(zhāo)”在这里是“早晨”的意思;“舍(shě)”是舍弃的意思;“舍(shè)”表示房子。
师:所以,这两行诗要读成——
生:(齐)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师:这里的“朝雨”就是指——
生:早晨的雨。
师:“客舍”指的是——
生:客人住的房子。
师:也就是——
生:旅店,旅馆。
师:你看,多音字可以根据它在句中的意思来确定的读音。“更尽”两个字应该怎么读?
生:gèng jìn。
师:那么,“更盡”怎么理解?
生:我从注释中知道“更尽”的意思是再饮完。
师:看来,你已经学会了结合注释学习古诗的方法。
师:了解了多音字的读音,相
信大家一定能把这首诗读正确。谁想读?
(生读)
师:你把字音都读正确了,可
见你刚才学得有多专注!谁愿意再读读?
(生读)
师:你把诗句读通顺了。
(生读)
师:你根据自己的理解读出了节奏!谁愿意像他一样读一读?
师:很多同学都迫不及待了,
这样,我们一组读一行。
(生分组读)
【评析:读准字音、读通诗句、读出节奏是了解诗意、想象诗境、体会诗情的基础。教者引导学生借助字义读准字音,通过正音理解诗句,读得有目标,读得有层次,读得有收获。】
三、明诗意,悟诗情
1.想诗中画
师:苏轼曾评价王维的作品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请大家默读第一、二两行诗,边读边勾画诗中的景物。 (生默读勾画)
师:谁愿意告诉大家,你读出了哪些景物?
生:我读出了“渭城”“朝雨”
“轻尘”“客舍”和“柳”。
师:渭城是一个地名,在今陕西西安。谁再来说说?
生:我读出了“朝雨”“轻尘”
“客舍”和“柳”。
师:在古诗中,往往一个词就是一处景物,几处景物连起来就是一幅画。那么,这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呢?请大家再读第一、二两行诗,边读边想象诗中的画面,然后和同桌说一说。
(生自由读)
师:读完第一行诗,你仿佛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生:读完诗句,我看到了渭城的晨雨湿润了地上的尘土。
师:你是从哪个字读出了湿润?
生:我是从“浥”字读出了湿润。
师:是啊,这个“浥”字用得多准确呀!它让你看到了一场怎样
的雨?
生:我看到了一场小雨。
师:你看到了一场——
生:绵绵细雨。
师:你积累的词语真丰富。
师:你还看到了一场——
生:蒙蒙细雨。
师:让我们一起走进这场蒙蒙细雨中,送别元二吧。读——
生:渭城朝雨浥轻尘。
师:这雨仿佛天从人愿,为元二铺设了一条轻尘不扬的道路。这就是——
生:渭城朝雨浥轻尘。
师:这雨润物无声,被雨湿润了的客舍变得更加——
生:清新。
生:干净。
师:让柳树变得——
生:更绿。
生:变得焕然一新。
生:变得一尘不染了。
生:变得分外青翠。
师:你能把这行诗中的画面连起来完整地说一说吗?
生:渭城的朝雨湿润了路上的灰尘,客舍和周围的柳树变得更
青了。
师:你把画面描绘得很完整。
谁能说得更具体呢?
生:渭城早上的雨湿润了路上细小的灰尘,客舍变得更青,客舍周围的柳树变得更绿了。
师:用上好词就能把画面描绘得更美。请你读出来这份美吧!
(生读诗句)
师:谁还想说?
生:渭城的蒙蒙细雨湿润了路上的尘埃,青砖绿瓦的客舍和周围的柳树变得分外清新。
师:让我们一起美美地读一
讀吧!
(生齐读)
师:渭城这么美,难道只有这四种景物吗?
(生摇头)
师:诗人为什么偏偏只选了它们来写呢?
(生沉默)
师:因为这雨和轻尘,这客舍和柳树,构成了一幅清新明朗的风景图。(板书:清新)它为这场离别提供了一个典型的自然环境,这种写法就叫环境描写。(板书:环境描写)它渲染了一种离情别愁的氛围。尤其是“柳”还经常出现在文人墨客的笔下。(出示)
“柳”和“留”是谐音(读音相近),我国古代有“折柳相送”的习俗,送别的时候赠人柳枝,就是希望对方留下,表达依依不舍之情。
1.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送别诗》
2.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师:接着读诗句——
生: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送别诗》
师:后来,也有人借柳表达思念。读。
生: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师:俗话“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告诉我们,柳树可以随插随活,所以它还寄托着对远行者的祝福,愿他到新的地方能随遇而安,四海为家。让我们带着对元二的不舍和祝福一起在这处优美的风景里帮王维挽留他的朋
友吧。
(生再次齐读)
【评析:读出景、读出画、读出情是古诗教学的三重境界。教者引导学生读诗句画景物、理解诗句想画面、讲述画面明意境、资料补白诱诗情,环环相扣,层层推进,将诗意、诗境、诗情融为一体,培养了学生的理解能力、想象能力和审美能力,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和热爱之情。】
2.悟朋友情
师:渭城的风景真美!元二出使安西的途中又是一道怎样的风景呢?
师:(出示“唐朝疆域图”并解说)渭城在陕西西安,安西在新疆库车县附近,而阳关是通往安西的一个必经关口,在今甘肃省敦煌县。渭城和安西相距3000多公里。即使用当时最好的交通工具,也要走半年多的时间。这一去,不知何时才能回来,也不知还能不能回来。这一路上,他踏上阳关古道,走过广袤的沙漠,沙粒飞扬,天昏地暗;越过茫茫戈壁,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难怪诗人岑参曾这样写:“十日过沙碛,终朝风不休。马走碎石中,四蹄皆血流。” 请大家自由朗读诗句两遍,说说你读出了一条怎样的阳关路?你从哪里知道的?
(生自由吟诵上述诗句)
师: 同学们,你们读出了一条怎样的阳关路?
生:这真是一条行进艰难的
路,路上狂风不停。
生:马走在碎石中,鲜血直流。这是一条自然条件十分艰险的路。
生:整天都有风,而且碎石把脚都磨伤了。这是一条充满艰难险阻的路。
师:面对这样的旅途,假如你就是王维,我就是你的朋友元二,你会对我说些什么呢?
生:元二啊,此去路途遥远,你要多带干粮和水,带好衣服,注意身体。
师:谢谢你!这是一杯关心的酒。来,干了这一杯。
(师生齐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