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原中华医学会疼痛学会主任委员、世界卫生组织(WHO)科学顾问、中国科学院院士韩济生如今已是92岁的高龄,但宝刀依然不老。2020年6月,他还参加了2020国际医疗科技创新空中峰会,并作主题演讲。韩老自1965年起开始从事针灸原理研究,研制的“韩氏穴位神经刺激仪”对镇痛和治疗海洛因成瘾有着良好的效果,使针灸疗法在全世界的推广应用起到了极大的作用。“我只是对中医的一小部分做了研究”,韩老说。不过,他的谦虚并不等于没有其开创性的成就。韩老的高寿,和他对名利的淡泊、不断探索、经常锻炼等有着一定的关系。
我们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1997年,是中国针灸走向世界的关键之年,而韩老又是其中的“关键人物”。当年,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举行了一次千人听证会,讨论中国针灸的有效性和科学性。听证会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针灸是否能合法进入美国。“我第一个做报告,讲针灸的机理和作用。”韩老回忆,语气始终淡然。最终,听证会得出结论:针灸在镇痛和止呕吐方面确有疗效。自此,美国、欧洲一些国家的医疗保险公司开始将中医针灸纳入商业保险。“针灸能够在国际上得到重视,我们做出了自己的贡献。”十年后,美国针灸协会举办成立10周年庆典,庆典会特意安排在北京举行,其目的就是为了给韩老颁发“美国针灸协会终身成就奖”。由于韩老在医学领域尤其是针刺镇痛做出的开创性贡献,有人认为:他是继屠呦呦之后最有希望获得诺贝尔医学奖的中国候选人之一。“我不认为我们会获诺贝尔医学奖。”韩老说,“屠呦呦研究员获奖,是因为青蒿素拯救了数百万人的生命……但我们做的这些工作,很难说挽救了多少人的生命,在这方面比不上屠呦呦研究员的青蒿素。但我相信,我们所做的这一切,与诺贝尔奖所鼓励的科学研究要对人类知识探索、对人类社会发展做出贡献这一精神是高度一致的。”韩老说。
要保持一颗好奇心
1953年,韩老从国立上海医学院毕业,原想做一名外科医生。可当时国家需要建立大量医学院校,就动员上医这一班毕业生不要做临床科目,全部从事基础医学,以便成为优秀教师。韩老也放弃了多年的“外科梦”,选择生理学作为终身职业,1962年调到了北京医学院。1965年,根据国家指示,卫生部开始组织研究针刺麻醉原理。“当时学院领导找到我,让我加入针麻研究队伍,我说我不信这个。领导说,我和你一起去看一个针灸麻醉手术再说。”韩老回忆:“等看完一个二十几岁女孩的开胸手术,我就服了。”1965年9月,韩老加入了对针刺机理的研究。从那一刻起,伴随着对针刺疗法化学物质基础的探索,中国疼痛医学开始起步。也正是从那一刻起,韩老与针刺麻醉结下了不解之缘。此后,韩老又将“好奇心”与长寿联系在了一起,认为健康长寿的秘诀之一,就是要保持一颗好奇心,探究、发现生活中的乐趣。“比如,清早在操场走路,我就喜歡看天上的月亮,走到大树底下抬头看是一种感觉,走到篮球架子下面往上看又是一种感觉。”韩老还会使用微信,尽管他说自己“软件用得不太熟”,可发起微信来却十分娴熟,发照片还会用“原图”,说“不发原图无法放大,看不清楚……”
最简单的运动就是快步走
由于韩老年逾九十精力依然旺盛,很多人对此感到不解,问他:您在饮食上有什么讲究?韩老一笑:“我从小爱吃甜食,胃口也很好,但我长不胖,因为喜欢运动,消耗能量。平日,我习惯早上运动半小时,晚上运动半小时。最简单的运动就是快步走。后来,我开始打网球。虽然网球打得不好,或者有时我起得早、不能和别人一起打球,我坚持自己往墙上打,无非就是为了挥拍锻炼。”韩老对锻炼有几个原则:一是“随心所好”。韩老喜欢打网球,认为每次挥拍都是一种享受。二是抓紧时间锻炼。韩老认为:锻炼并不是在每天规定的那段时间内,实际上有很多机会都可以锻炼。比如在电脑前工作、双手打键盘、双脚闲着无用时,不妨做做踝部屈伸,促进血液回流;在电脑前每工作1个小时可以起来走一下,也可躺下来,双腿做仰泳动作,较之缓慢走动,运动量更大。三是锲而不舍,韩老认为锻炼首先要做到一个“恒”字,切忌有头无尾。有特殊情况打断生活规律在所难免,关键在于尽早恢复,才不至于前功尽弃。
鹅毛虽轻情意重
生活中的韩老要求不高,只要满足基本需要即可。不过在公益方面,他却十分“大方”。为了提高效率,节约时间,他自费在美国购买资料或软件;考虑到研究生生活待遇低,他将出国讲学所得的讲课费作为津贴,按个人表现分发给大家;1994年,韩老获“光华奖学金”1万元。他和夫人决定:将5000元买纪念品送给支持他工作的有关部门和实验室的学生及同事,另外5000元捐献给边远山区的学校;1995年10月,“何梁何利奖”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举行,韩老获生命科学科技进步奖10万港元。他将5万元用来感谢同事和职能部门,另外5万元在基础医学院设立“求索奉献”基金,鼓励青年技术员在工作中不断钻研探索。此后,韩老每年都在校庆日向3~5名优秀中青年科技人员颁奖,表示“鹅毛虽轻情意重”,希望通过这一举措,对安心工作、默默奉献的教职员工表示敬意;2011年,韩老将所获的“国华杰出学者奖”50万元作为种子,成立北京济生疼痛医学基金会,帮助受疼痛折磨而又无钱医治的患者;2012年,他将所获的“吴阶平医学奖”20万元再次捐给“求索奉献”,使基金得以延续;90岁时,他又向北京大学医学部脑科学发展项目捐赠100万元,以此庆贺自己90岁寿辰。
她在家庭上付出的比我多得多
韩老和他的夫人朱秀缓是在上医学习时认识的,当时,朱秀缓在药学院就读。1955年4月,两人在哈尔滨喜结连理。婚后,两人的生活十分简朴,家中唯一的“奢侈品”就是一个分期付款的收音机。尽管生活拮据,却异常温馨。生活上,两人同甘共苦;学术上,两人互教互学。1999年,凝结着韩老三十余年心血的《针刺镇痛原理》出版,韩老把这本书作为献给妻子的千禧年礼物:“这本小册子记录了这三十余年科研的历程,几乎每一点新的发现都与您同享,很多挫折也与您同当。愿这本小书和这张1999/2000年贺卡作为我们毕生的纪念和见证。”在事业上,朱秀缓总是配合和支持韩老。有时,韩老把家中的积蓄用作公益捐献,朱秀缓也从没一句怨言。2015年,韩老和朱秀缓迎来了钻石婚,子女也回国庆贺。韩老欣然提笔,作诗一首:“回眸连理六十载,今朝喜庆钻石婚。儿孙万里来祝贺,携手共进又一春。”诗不长,但韩老对夫人的情感以及对未来的希望之心由此可见一斑。
编辑:若愚 woxingzhai123@163.com
我们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1997年,是中国针灸走向世界的关键之年,而韩老又是其中的“关键人物”。当年,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举行了一次千人听证会,讨论中国针灸的有效性和科学性。听证会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针灸是否能合法进入美国。“我第一个做报告,讲针灸的机理和作用。”韩老回忆,语气始终淡然。最终,听证会得出结论:针灸在镇痛和止呕吐方面确有疗效。自此,美国、欧洲一些国家的医疗保险公司开始将中医针灸纳入商业保险。“针灸能够在国际上得到重视,我们做出了自己的贡献。”十年后,美国针灸协会举办成立10周年庆典,庆典会特意安排在北京举行,其目的就是为了给韩老颁发“美国针灸协会终身成就奖”。由于韩老在医学领域尤其是针刺镇痛做出的开创性贡献,有人认为:他是继屠呦呦之后最有希望获得诺贝尔医学奖的中国候选人之一。“我不认为我们会获诺贝尔医学奖。”韩老说,“屠呦呦研究员获奖,是因为青蒿素拯救了数百万人的生命……但我们做的这些工作,很难说挽救了多少人的生命,在这方面比不上屠呦呦研究员的青蒿素。但我相信,我们所做的这一切,与诺贝尔奖所鼓励的科学研究要对人类知识探索、对人类社会发展做出贡献这一精神是高度一致的。”韩老说。
要保持一颗好奇心
1953年,韩老从国立上海医学院毕业,原想做一名外科医生。可当时国家需要建立大量医学院校,就动员上医这一班毕业生不要做临床科目,全部从事基础医学,以便成为优秀教师。韩老也放弃了多年的“外科梦”,选择生理学作为终身职业,1962年调到了北京医学院。1965年,根据国家指示,卫生部开始组织研究针刺麻醉原理。“当时学院领导找到我,让我加入针麻研究队伍,我说我不信这个。领导说,我和你一起去看一个针灸麻醉手术再说。”韩老回忆:“等看完一个二十几岁女孩的开胸手术,我就服了。”1965年9月,韩老加入了对针刺机理的研究。从那一刻起,伴随着对针刺疗法化学物质基础的探索,中国疼痛医学开始起步。也正是从那一刻起,韩老与针刺麻醉结下了不解之缘。此后,韩老又将“好奇心”与长寿联系在了一起,认为健康长寿的秘诀之一,就是要保持一颗好奇心,探究、发现生活中的乐趣。“比如,清早在操场走路,我就喜歡看天上的月亮,走到大树底下抬头看是一种感觉,走到篮球架子下面往上看又是一种感觉。”韩老还会使用微信,尽管他说自己“软件用得不太熟”,可发起微信来却十分娴熟,发照片还会用“原图”,说“不发原图无法放大,看不清楚……”
最简单的运动就是快步走
由于韩老年逾九十精力依然旺盛,很多人对此感到不解,问他:您在饮食上有什么讲究?韩老一笑:“我从小爱吃甜食,胃口也很好,但我长不胖,因为喜欢运动,消耗能量。平日,我习惯早上运动半小时,晚上运动半小时。最简单的运动就是快步走。后来,我开始打网球。虽然网球打得不好,或者有时我起得早、不能和别人一起打球,我坚持自己往墙上打,无非就是为了挥拍锻炼。”韩老对锻炼有几个原则:一是“随心所好”。韩老喜欢打网球,认为每次挥拍都是一种享受。二是抓紧时间锻炼。韩老认为:锻炼并不是在每天规定的那段时间内,实际上有很多机会都可以锻炼。比如在电脑前工作、双手打键盘、双脚闲着无用时,不妨做做踝部屈伸,促进血液回流;在电脑前每工作1个小时可以起来走一下,也可躺下来,双腿做仰泳动作,较之缓慢走动,运动量更大。三是锲而不舍,韩老认为锻炼首先要做到一个“恒”字,切忌有头无尾。有特殊情况打断生活规律在所难免,关键在于尽早恢复,才不至于前功尽弃。
鹅毛虽轻情意重
生活中的韩老要求不高,只要满足基本需要即可。不过在公益方面,他却十分“大方”。为了提高效率,节约时间,他自费在美国购买资料或软件;考虑到研究生生活待遇低,他将出国讲学所得的讲课费作为津贴,按个人表现分发给大家;1994年,韩老获“光华奖学金”1万元。他和夫人决定:将5000元买纪念品送给支持他工作的有关部门和实验室的学生及同事,另外5000元捐献给边远山区的学校;1995年10月,“何梁何利奖”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举行,韩老获生命科学科技进步奖10万港元。他将5万元用来感谢同事和职能部门,另外5万元在基础医学院设立“求索奉献”基金,鼓励青年技术员在工作中不断钻研探索。此后,韩老每年都在校庆日向3~5名优秀中青年科技人员颁奖,表示“鹅毛虽轻情意重”,希望通过这一举措,对安心工作、默默奉献的教职员工表示敬意;2011年,韩老将所获的“国华杰出学者奖”50万元作为种子,成立北京济生疼痛医学基金会,帮助受疼痛折磨而又无钱医治的患者;2012年,他将所获的“吴阶平医学奖”20万元再次捐给“求索奉献”,使基金得以延续;90岁时,他又向北京大学医学部脑科学发展项目捐赠100万元,以此庆贺自己90岁寿辰。
她在家庭上付出的比我多得多
韩老和他的夫人朱秀缓是在上医学习时认识的,当时,朱秀缓在药学院就读。1955年4月,两人在哈尔滨喜结连理。婚后,两人的生活十分简朴,家中唯一的“奢侈品”就是一个分期付款的收音机。尽管生活拮据,却异常温馨。生活上,两人同甘共苦;学术上,两人互教互学。1999年,凝结着韩老三十余年心血的《针刺镇痛原理》出版,韩老把这本书作为献给妻子的千禧年礼物:“这本小册子记录了这三十余年科研的历程,几乎每一点新的发现都与您同享,很多挫折也与您同当。愿这本小书和这张1999/2000年贺卡作为我们毕生的纪念和见证。”在事业上,朱秀缓总是配合和支持韩老。有时,韩老把家中的积蓄用作公益捐献,朱秀缓也从没一句怨言。2015年,韩老和朱秀缓迎来了钻石婚,子女也回国庆贺。韩老欣然提笔,作诗一首:“回眸连理六十载,今朝喜庆钻石婚。儿孙万里来祝贺,携手共进又一春。”诗不长,但韩老对夫人的情感以及对未来的希望之心由此可见一斑。
编辑:若愚 woxingzhai12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