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少岁月因你覆满青苔

来源 :传奇故事(上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intelchi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那天,陈衡哲穿了一身清爽的旗袍倚在阁楼上。在外留学的她凭栏远望,街角梧桐叶子染黄了异国的秋。看到远方钟塔上有成群白鸽展翅飞起,盘旋过穹天,她垂睫含笑,朱红的唇瓣微抿,兀自发呆。突然间,脑中翻转着一个模糊的影像,他是从徽州小巷里走出的少年—胡适,彼时他们都在外留学。
  初时,胡适任《留美学生季报》总编,陈衡哲常给报刊投稿,由此两个同在异国的年轻人时常通信,聊以慰藉思乡之苦,也常常讨论白话文学。他们未曾谋面,只有书信交流,激荡的文字使他们年轻的心涌动起欢欣的浪花。
  陈衡哲性格豪爽,直言快语。因她是才女,两人便在信中互称先生,胡适是个颇有趣味的人,曾在信中戏称不如免了“先生”二字。她循着潇洒飘逸的字迹,想象着彼端少年的模样,便笑着提笔驳回:“所谓‘先生’者,‘密斯特’云也。不称你‘先生’,又称你什么?”胡适展信细读后为她的俏皮语言忍俊不禁,提笔回信时竟要犹疑一番才下笔,想象那边的姑娘读信时又揣着一颗怎样聪慧跃动的心?
  一来一往,涉笔成趣,她把芳心暗藏,把青涩的情意放入纸上晕染的一笔一画里。时光铺陈,在远离故国的异域,散着淡淡墨香的信笺盖了邮戳,这端连着她小小的希冀,彼端触碰着他浅浅的呼吸。它们穿越了秋霜冬雪的莹白色,拂过了摇曳在春风里的迎春花,在姹紫嫣红的初夏时节盛开。每一痕字迹都是一朵含苞待放的花,他笔下的温柔为她带来最初的悸动。
  五个月四十余封书信,少年意气化作绕指柔,他们讨论新文学,观点不一致时口水仗打得妙趣横生。终于,胡适说要来拜访她。那日,胡适携好友任鸿隽前来与她相见,纸上神交已久的两人终于有了会面之期。胡适果真如她脑海中勾勒的模样,清瘦斯文的少年戴着眼镜,眼中却闪着睿智狡黠的光。他甫一开口,她便知晓这是与她交流已久的故人,她撞见他含笑的眼,心中便好像有萌芽松动,欲在那个暮春微雨的傍晚破土而出。
  他应该也是看重她的罢,不然怎会特意造访畅聊整日?他们应当是知己,他支持她改变旧文学中的弊端,而他提倡的白话运动她亦第一个支持……
  可他们没想到,这份情感的萌芽要在夏季的雷雨里骤然扼断。他在两个月后奉母命回国完婚,闪电雷鸣撕破了层云翻涌的苍穹,倾盆大雨浇熄了她心头燃起的火簇。
  陈衡哲看着他一步步走远,怅惘的夕阳染红了海水,他们之间的情谊纵比朋友要深入万丈,可人生的婚姻大事如天堑鸿沟横亘面前,他们懵懂的感情是如此苍白无力。
  胡适结婚后,陈衡哲常在无人的夜里哭醒,就在她惆怅伤心时,她不知身后的任鸿隽早已对她情根深种。初见时,她眼里心里只有胡适,没有看见任鸿隽眼底的一往情深。
  任鸿隽得知她的现状后,奔赴美国来到陈衡哲面前,她终于决定将那份年少的爱恋深埋心中,接受任鸿隽的关怀与爱情。
  陈衡哲与任鸿隽结婚时,胡适自请为他们作赞礼。一身嫁衣的陈衡哲恍惚看见他遥遥举杯,恭贺她与丈夫共结连理,不禁湿了眼眶。
  陈衡哲曾把这段感情写进小说《洛绮思的问题》里。小说里的瓦德爱上了洛绮思,两人却没能在一起。瓦德婚后写了一封没能寄出的信:“我既娶了妻子,自己当尽我丈夫的责任,但我心中总有一角之地是不能给她的。”这样的情感瓦德有,她和胡适亦有。她贪恋那份灵魂深处求而不得的缘,但不愿这份纯洁的爱染上浓烈的悲伤情绪,只愿他们永远是彼此最初的温暖。
  1921年,胡适喜得千金取名为素菲,与陈衡哲的笔名谐音,此中包含了无尽祝福与心酸。
  外人纷纷揣测他们的关系,两人却始终不曾辩解。她用“金坚玉洁”形容他们的情谊,他亦如此。后来素菲不满五岁夭折,胡适作短诗《素菲》悼亡,不知他悲恸之际,那份年少的遗憾是否再次浸染了他的鬓角眉梢?悼亡素菲,亦悼亡他那零落成灰的年少爱恋。此生她是他的红颜知己,在黑暗中照耀来路,在灵魂里给予他无上救赎!
  光阴如水,匆匆而过,岁月已在他们额头和眉眼间留下苍老的痕迹,但回想起那份感情,依然如三月春阳拂在眉间,怡人而温暖……
  后来北平被围,胡适从北平飞往南京,辗转来到上海,分别多年的两人终于有了难得再聚的机会。她激动不已,端详着客厅里挂着的胡适近照,她向来是个敢说敢做的女子,从不怕人非议。胡适来了,他们亲切地围坐在一处,谈天说地,好像还是当年的样子。
  这回胡适的话特别多,此后战火重重,他们不曾再见。重逢之际偏是别离之时,回首过往,他们相知相遇,从纸上相恋到被彼此的婚姻阻隔,最终他跨越千山万水站在了她面前,却不能伸手触碰她的脸颊。他们已经站得很近很近,可身份是世上最远的距离,彼此已没有逾矩的资格……
  辞别之际,胡适拿着帽子,走到门口又仿佛想起了什么,忽然折回来指了指盘里的芝麻烧饼,冲她狡黠一笑:“‘蟹壳黄’也拿出来了。”
  “蟹壳黄”是胡适老家的小吃,带着芝麻的烧饼当作茶点的确不合适,她却专门摆了出来……他明了她的心意,却终化作一句戏谑的叹息。纵千言万语,她望着他沉寂如潭的眉眼,心中却只留下了风浪过后的风轻云淡。
  她努力地笑,装作还在赌气的样子,含笑对友人说:“适之宠坏了,‘蟹壳黄’也勿能吃了。”
  胡适笑嘻嘻地离去,两个老大不小的中年人在薄暮冥冥中留给彼此最后一抹温暖的背影。穆旦在《赞美》中曾说:“说不尽的故事是说不尽的灾难,沉默的是爱情,是在天空飞翔的鹰群。”胡适用沉默给了她最后的回答。年少的信笺飞扬在记忆的星空,他们终须别离,入骨情思已成灰。
  过往如云烟,她和他的爱清澈如水,却又动如飞鹰,带着傲骨和凛然盘旋于天地,秉承诗书华光,在沉默中回响,历史书页訇然开阖,成就一段乱世空鸣的长歌。
其他文献
古往今来,多少人仅凭那首《桃花庵歌》便断定唐寅其人风流乖张,是红阑风月地千金买笑的贵公子,是纸醉金迷处饮歌听雪的风雅人,抑或是寂寥江湖间过分喧嚣的匆匆过客,却绝不会是终其一生不得意的落拓公子。  唐寅生于苏州,因正逢寅年,父亲便为他取名唐寅,小字伯虎。彼时唐家尚是书香门第,因而他有幸拜入名师门下,幼时便习得诗书画作的真义。  从未有人能将淡薄的天水碧穿得那般逸秀,可他能。唐寅常在清明新绿的竹林间作
期刊
斯人若彩虹,遇上方知有。只是遇见他之前,她从来都不信。良好的教养之下,柳氏总以为她能成为一个相夫教子的妻子,却永远无法像普通女子一样倾慕丈夫。甚至她都不知道原来自己也能这般勇敢,将隐藏在谦顺外表下的锋芒显露出来。  靖王萧景琰从声名不显的皇子成为如日中天的太子,自然是有几分本事的。金陵的蜡梅开得正好,她随手在园子里折了几枝,眉眼柔和地听着小丫鬟叽叽喳喳地说着他的事迹,“听说静妃娘娘属意咱们小姐当靖
期刊
小锦爱上了大魔王。  所谓“大魔王”,其实只是住在这座水榭里的公子。他的儒巾束得一丝不苟,脸上坚毅的棱角似刀锋般,割得人心冰凉。他不常住在这里,每每回到水榭,他的衣衫上总是沾满鲜血。彼时他会俯身在水池旁用汗巾蘸水擦拭血迹,起初轻缓,其后便似厌弃这满面血迹一般,狠狠擦去脸上的痕迹。  小锦猜他定是过着刀口舔血的日子,像话本里的刺客,评书中的杀手。所以小锦在心里默默给他取了个名字—大魔王。  第一次见
期刊
金陵城外,钟山脚下,一座青砖宅院里,有位青衫老者于雪花飞舞中凝望远方,虽然寒风瑟瑟,雪扑脸颊,但梅花灿然绽放,令他神清气爽,他轻轻吟诵着,一首绝句如瓣瓣梅花,浸润着芳香跃然纸上:“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唯有暗香来。”这首著名的《梅花》是王安石被罢相之后隐居乡野时所写。曾经意气风发的少年郎彼时容颜憔悴,满腹苍凉。  出生于临川的王安石自幼聪慧,读诗诵文过目不忘,时人称其为神童。少年桀骜
期刊
我是一颗红豆,一颗相思红如血的红豆。我生长在江南,青花瓷一般的江南。  开始我并不红,滋润着江南的水汽,青绿一点缀在枝头。那时我还懵懂,也很顽皮,把一切都想象成我生命的颜色,青嫩而翠绿,如一朵翠绿荷叶上的露珠,从里到外都透着亮。  娘告诉我,要想成为极品红豆,就要变得殷红晶莹。我疑惑地问:“怎么才能变红啊?”娘说,如果有人血喂养,一眨眼的工夫就会变红。我吓了一跳,人血从哪儿来?谁愿意给?  娘又说
期刊
光绪三年的冬天来得有点儿迟,双仁巷的梅花才刚睁开眼,入骨的清寒便随着铺天盖地的雨滴敲打着青色瓦当,在雕栏上开出一朵又一朵水花,瘦小的梅朵在雨雾中愈发显得孱弱。时光寂寥,带着点忧伤怅惘,还有乱世里的无奈和苍凉。一代国学大师王国维在寒风细雨的呼唤中踏入今生的轮回。  澎湃的钱塘江就在他的家乡,潮水来时,白练连云起,水接天上仙,既有娇媚柔情,也有波澜壮阔,只有这样的山水才能被王国维深情托付。儿时研读诗书
期刊
故事刚开始,司命星君和他开了个天大的玩笑。那晚,怜香惜玉的张鹏看见美人失足落水,奋不顾身跳下救人,本想来个英雄救美,没想到直接被高跟鞋一脚踢回了古代。  时光漫溯千年,当他再次睁开眼时,便拥有了一个新的身份—当朝太子齐晟的太子妃、将门之女张芃芃。穿越来得措手不及,让他这个活了二十多年的花花公子直接穿越成了女子……而且整个南夏都知道她飞扬跋扈、骄纵蛮横,是个不受宠的深宫怨妇。  张芃芃不再是原来的张
期刊
一句“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写尽了李清照的少女时代。彼时的她欢脱活泼,刚刚荡过秋千有点儿疲倦,甚至懒得去揉发麻的纤手,香汗湿透轻衣,阳光正柔和地洒在庭院里。  忽然就看见那个让人心惊的身影,她忘了穿鞋,只穿着袜子,连云鬓上的金钗也掉了,这样的慌乱与匆忙只因那人的猝然到访。长在深闺的她早就听过他的大名,而她此时已料到他是来提亲的。  翩翩公子如赵明诚,绝代才女如李清照,就这样演绎着一段美好姻缘,然而
期刊
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此地是女贞观,在出落凡尘的清静地,两人于此初次相遇。犹如六道轮回时的回眸,钟鸣磬响,她眉间悠然。  彼时,潘必正赶考落了第,惭于归家,借宿于姑母所在的女贞观中,暂度时日。潘必正落第后的心变得愈发敏感,也怜惜周身一切美好事物。因此,他见到陈妙常的第一眼便觉有他乡遇故知般说不出的惊艳。  不过一个照面,他大致揣摩出她身后必有故事。这女子误落凡尘,一颦一笑都是谜,他猜不透。他
期刊
编手札  隐娘被道姑带走前是窈娘,是妈妈的阿窈,是田季安的窈七。可后来观众只叫她隐娘,一如她的命运:隐去。侯孝贤拍下那些丝绸上翻动的光影,录下自然虫鸣和风吹树叶声,他想让你体验一个刺客才有的灵敏耳目,一个少女才有的细腻心思,让你看隐娘所看,听隐娘所听。那么,你听懂了吗?  —沐九九  一棵老树,两匹瘦驴,一道山冈上静立着两个女子。聂隐娘一身黑衣,凛冽如寒月。她是沉默内敛的,大多时候都不说话,就连受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