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资料与方法
临床资料:我科自1999年以来收治脑出血80例,以头痛、头晕、昏迷为主症。符合中华神经科学会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1]的脑出血诊断标准,并均经头部CT或MRI明确诊断。80例中,男50例,女30例,年龄34~65岁。其中,壳核出血35例,丘脑出血17例,脑叶出血25例,脑干出血1例,小脑出血2例。排出标准根据中华全国医学会内科分会1986年6月泰安会议所定计分标准办法,大于18分或3天内死亡者不纳入观察范围。
急性期西药治疗。采用西药脱水剂,根据患者颅压的情况,采用20%甘露醇125~250ml快速静滴,由每4小时1次、每6小时1次、每8小时1次逐渐减少至每24小时1次维持1~3天停止。
西药激素的使用:根据患者的颅压情况,一般选用地塞米松5~10mg静滴,1次/日。然后随颅压的缓解逐渐减量,到颅压完全正常后停止。同时要密切观察血压的情况。
西药止血药、活血药的使用:对中等量以上的出血,发病前3天适当使用止血药,如止血敏等,3天后停用止血药,适当使用活血化瘀药,如血塞通、维脑路通等加入液体中,每日1次静滴。
西药支持疗法:控制血压、预防感染、预防应激性溃疡,营养脑细胞药物的使用及其他支持疗法。
急性期中医治疗:①鼻饲:患者如神志不清3天后给鼻饲:牛黄安宫丸,1丸/日,连用3天。中药150mg,2次/日。基本方剂: 龙胆草15g,僵芩15g,栀子15g,地龙15g,僵蚕10g,怀牛膝10g,石菖蒲15g,大黄10g,防风10g,羌活10g。根据病情辨证加减。②灌肠治疗:均予中药150ml保留灌肠,1次/日,共用1周。基本方剂:大黄15g,防风10g,羌活10g,枳实15g,厚朴15g。
恢复期和后遗症期:病情稳定进入恢复期和后遗症期后主要以中药治疗和针刺治疗为主。
中药治疗基本分为两型:①气虚血瘀型:主症为半身不遂,肢软无力,面色萎黄,舌淡紫,苔薄白,脉细涩无力;中药以益气养血,活血通络为主。基本方剂:党参15g,黄芪15g,白术15g,白芍15g,川芎10g,熟地15g,乌梢蛇15g,地龙15g,僵蚕15g,桃仁15g,红花15g,全虫10g,茯苓15g,丹参25g,甘草6g。②风痰阻络型:主症为半身不遂,肢体麻木,舌质红,苔腻,脉滑。中药以化痰祛风通络为主,基本方剂:胆南星10g,枳实10g,陈皮10g,半夏15g,茯苓15g,红花10g,丹参15g,三七10g,全虫5g,甘草6g。1剂/日,分2次服,可根据病情加减。
针刺治疗:患者神志清醒后可予针刺治疗,针刺主要以患侧为主,具体取穴:上肢:肩髎、曲池、外关、合谷为主。下肢:环跳、阳陵泉、足三里、三阴交、绝骨、太冲为主。失语加廉泉、哑门、通里;口角歪斜加地仓、颊车。1次/日。前1周采用泻法,1周后采用平补平泻法。
疗效评定标准:根据中华全国中医药学会内科分会1986年6月泰安标准[1],采用计分法,着眼于神志、语言、运动功能的恢复程度。满分28分,起点最高不超过18分,分为基本治愈(积分达24分以上)、显效(积分增加超过10分)、有效(积分增加超过4分)、无效(积分增加不足4分)、恶化(病情加重,积分减少或死亡)。
结 果
治疗结果:基本治愈45例(60%),显效21例(25.4%),有效10例(12%),无效3例(2.4%),恶化1例(0.8%),愈显率达(84%)。疗效最长2个月,最短10天。
讨 论
脑出血是一种发病率很高的急性脑血管病,尽管随着CT检查技术的普及,脑出血的早期诊断率明显增高,但临床致残率、病死率仍没有改善。在脑出血急性期使用脱水剂20%甘露醇降颅压作用十分明显确切,对挽救患者生命起了重要作用。许多实验及临床研究证实,脑出血后脑血流量下降,脑出血周围存在缺血区,其累计范围远远大于出血区,即使血肿完全吸收,脑血流量下降仍持续相当长时间,也不能逆转缺血过程,这是影响脑出血预后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治疗血肿周围的水肿应以充分改善脑缺血区的血流为主[2]。故我科在治疗脑出血急性期时就使用活血化瘀药物。现代药理研究亦证实,活血化淤药不仅能改善微循环,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加速纤维蛋白降解,促使侧支循环的建立,亦具抗水腫的作用,能对抗脑组织变性坏死,以利神经功能的恢复。
脑出血中医称中风,中风病因复杂,发病的不同阶段其病机有所区别。多由年老体衰,气血亏虚,脏腑功能失调,加之劳倦内伤,忧思恼怒,饮酒饱食,使阴陷于下,阳亢于上,内风煽动,痰浊不化,瘀血阻滞,最终导致气血逆乱而发中风。其病机包括有风、火、痰、瘀、虚。虚乃病之本,治须缓图,风稍纵即逝,惟火热、痰浊、瘀血则久留不去,损害机体。三者又互为因果,痰性黏滞必然影响气血运行,由痰生瘀,瘀血阻滞经络,津液输布受阻;又聚湿为痰,瘀血痰浊又郁久化热。痰浊上扰,清窍闭塞,则神识昏蒙,烦躁不安,舌强语謇。瘀血阻滞经络则半身不遂。 综观历代医家心得,结合临床实际,笔者认为发病早期(急性期)多为实证,与风、火、痰、热有关;恢复期后则虚证多见或虚实夹杂,与风、痰、虚、瘀有关。故急性期中药以清热化痰熄风、平肝潜阳为主;中药灌肠以清热泻下祛风,釜底抽薪,急则治其标。恢复期以后则祛邪与扶正并举,以益气养血,活血通脉,祛风化痰为主。针刺治疗对加快患者的康复速度,降低致残率有重要的作用,针刺宜早不宜迟,早期泻法,病情稳定,平补平泻以疏通经络。针刺的关键在于选穴准确,针感得气。
参考文献
1 中华神经科学会.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79.
2 Maeshina S, Funahashik R,Ogura M,et al.Unilateral neglect due to right forntal Lobe haematoma.J Neurol Neurosurg Psychiariry,1994,57:89-93.
临床资料:我科自1999年以来收治脑出血80例,以头痛、头晕、昏迷为主症。符合中华神经科学会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1]的脑出血诊断标准,并均经头部CT或MRI明确诊断。80例中,男50例,女30例,年龄34~65岁。其中,壳核出血35例,丘脑出血17例,脑叶出血25例,脑干出血1例,小脑出血2例。排出标准根据中华全国医学会内科分会1986年6月泰安会议所定计分标准办法,大于18分或3天内死亡者不纳入观察范围。
急性期西药治疗。采用西药脱水剂,根据患者颅压的情况,采用20%甘露醇125~250ml快速静滴,由每4小时1次、每6小时1次、每8小时1次逐渐减少至每24小时1次维持1~3天停止。
西药激素的使用:根据患者的颅压情况,一般选用地塞米松5~10mg静滴,1次/日。然后随颅压的缓解逐渐减量,到颅压完全正常后停止。同时要密切观察血压的情况。
西药止血药、活血药的使用:对中等量以上的出血,发病前3天适当使用止血药,如止血敏等,3天后停用止血药,适当使用活血化瘀药,如血塞通、维脑路通等加入液体中,每日1次静滴。
西药支持疗法:控制血压、预防感染、预防应激性溃疡,营养脑细胞药物的使用及其他支持疗法。
急性期中医治疗:①鼻饲:患者如神志不清3天后给鼻饲:牛黄安宫丸,1丸/日,连用3天。中药150mg,2次/日。基本方剂: 龙胆草15g,僵芩15g,栀子15g,地龙15g,僵蚕10g,怀牛膝10g,石菖蒲15g,大黄10g,防风10g,羌活10g。根据病情辨证加减。②灌肠治疗:均予中药150ml保留灌肠,1次/日,共用1周。基本方剂:大黄15g,防风10g,羌活10g,枳实15g,厚朴15g。
恢复期和后遗症期:病情稳定进入恢复期和后遗症期后主要以中药治疗和针刺治疗为主。
中药治疗基本分为两型:①气虚血瘀型:主症为半身不遂,肢软无力,面色萎黄,舌淡紫,苔薄白,脉细涩无力;中药以益气养血,活血通络为主。基本方剂:党参15g,黄芪15g,白术15g,白芍15g,川芎10g,熟地15g,乌梢蛇15g,地龙15g,僵蚕15g,桃仁15g,红花15g,全虫10g,茯苓15g,丹参25g,甘草6g。②风痰阻络型:主症为半身不遂,肢体麻木,舌质红,苔腻,脉滑。中药以化痰祛风通络为主,基本方剂:胆南星10g,枳实10g,陈皮10g,半夏15g,茯苓15g,红花10g,丹参15g,三七10g,全虫5g,甘草6g。1剂/日,分2次服,可根据病情加减。
针刺治疗:患者神志清醒后可予针刺治疗,针刺主要以患侧为主,具体取穴:上肢:肩髎、曲池、外关、合谷为主。下肢:环跳、阳陵泉、足三里、三阴交、绝骨、太冲为主。失语加廉泉、哑门、通里;口角歪斜加地仓、颊车。1次/日。前1周采用泻法,1周后采用平补平泻法。
疗效评定标准:根据中华全国中医药学会内科分会1986年6月泰安标准[1],采用计分法,着眼于神志、语言、运动功能的恢复程度。满分28分,起点最高不超过18分,分为基本治愈(积分达24分以上)、显效(积分增加超过10分)、有效(积分增加超过4分)、无效(积分增加不足4分)、恶化(病情加重,积分减少或死亡)。
结 果
治疗结果:基本治愈45例(60%),显效21例(25.4%),有效10例(12%),无效3例(2.4%),恶化1例(0.8%),愈显率达(84%)。疗效最长2个月,最短10天。
讨 论
脑出血是一种发病率很高的急性脑血管病,尽管随着CT检查技术的普及,脑出血的早期诊断率明显增高,但临床致残率、病死率仍没有改善。在脑出血急性期使用脱水剂20%甘露醇降颅压作用十分明显确切,对挽救患者生命起了重要作用。许多实验及临床研究证实,脑出血后脑血流量下降,脑出血周围存在缺血区,其累计范围远远大于出血区,即使血肿完全吸收,脑血流量下降仍持续相当长时间,也不能逆转缺血过程,这是影响脑出血预后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治疗血肿周围的水肿应以充分改善脑缺血区的血流为主[2]。故我科在治疗脑出血急性期时就使用活血化瘀药物。现代药理研究亦证实,活血化淤药不仅能改善微循环,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加速纤维蛋白降解,促使侧支循环的建立,亦具抗水腫的作用,能对抗脑组织变性坏死,以利神经功能的恢复。
脑出血中医称中风,中风病因复杂,发病的不同阶段其病机有所区别。多由年老体衰,气血亏虚,脏腑功能失调,加之劳倦内伤,忧思恼怒,饮酒饱食,使阴陷于下,阳亢于上,内风煽动,痰浊不化,瘀血阻滞,最终导致气血逆乱而发中风。其病机包括有风、火、痰、瘀、虚。虚乃病之本,治须缓图,风稍纵即逝,惟火热、痰浊、瘀血则久留不去,损害机体。三者又互为因果,痰性黏滞必然影响气血运行,由痰生瘀,瘀血阻滞经络,津液输布受阻;又聚湿为痰,瘀血痰浊又郁久化热。痰浊上扰,清窍闭塞,则神识昏蒙,烦躁不安,舌强语謇。瘀血阻滞经络则半身不遂。 综观历代医家心得,结合临床实际,笔者认为发病早期(急性期)多为实证,与风、火、痰、热有关;恢复期后则虚证多见或虚实夹杂,与风、痰、虚、瘀有关。故急性期中药以清热化痰熄风、平肝潜阳为主;中药灌肠以清热泻下祛风,釜底抽薪,急则治其标。恢复期以后则祛邪与扶正并举,以益气养血,活血通脉,祛风化痰为主。针刺治疗对加快患者的康复速度,降低致残率有重要的作用,针刺宜早不宜迟,早期泻法,病情稳定,平补平泻以疏通经络。针刺的关键在于选穴准确,针感得气。
参考文献
1 中华神经科学会.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79.
2 Maeshina S, Funahashik R,Ogura M,et al.Unilateral neglect due to right forntal Lobe haematoma.J Neurol Neurosurg Psychiariry,1994,57:8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