泼湿欧洲的一团水墨云

来源 :新民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amboo0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旅欧画家姚逸之最近回到故乡上海,趁美术界庆祝建党90周年之际重审一次70年代以来主流美术的面貌,在参观了好几个画展后若有所思地对我说:所谓经典作品不是由画家吹成的,而是要靠时间来证明。红色题材的作品今天来看仍然涌动着激动人心的力量,除题材本身的崇高与厚重外,还要靠画家的时代意识与扎实的基本功。中国的绘画经过改革开放30年以来对西方美术的主动吸纳,已经唤醒了现代意识,但要真正通向世界艺术的堂奥,寻找更广大知音,还须更多的语汇。比较难的一点不在技术层面,而是在扩大影响的同时,要努力去消弭负面的东西。
  那么,什么是“负面的东西”?姚逸之略作沉思后慎重表示:“在这30年里,不少代表中国文化的书画展览在欧洲亮相,但并非一流水平,平庸之作很多,也很容易被西方人士误读成草率与轻狂。国内有些报道也不尽准确,记者不懂,光听画家自己吹得天花乱坠,将外国人的客套话当作真实的评价。其实国外的报道有时是聪明的,只作客观报道,不作任何导向性的评价,但给的篇幅也不小,这阵势吓吓外行倒很能奏效。那么再加上国内一报道后,有些人就以为是真的了。这对中国文化的传播是有杀伤力的,也可能对国内正在成长的青年艺术家产生误导。”
  姚逸之有这个资格说这番警世之语。但这种消弭并非某个画家个人之力可能完成的。不过姚逸之的话也道出了一个令人尴尬的事实。大江东去,难免泥沙俱下。闪光的倒是留在沙滩上的贝壳,里面有珍珠。
  他的创作历程与不少画家相仿,插过队,吃过苦,凭借着天赋,以业余身份杀进拥挤的画坛。他曾被借调到江西人民出版社任美术创作人员,同陈丹青一起搞连环画创作,这为他日后成为一名画家打下了扎实的基础。海晏河清之际,全国恢复高考,他敏感地发现机会来了,遂以优异成绩考入上海师大艺术系。此时,他向上海多位大师叩学,比如程十发先生对他就提携有加。毕业后,他精心创作的佳作获得美术界的好评,他的作品曾获上海美展创作一等奖和二等奖,还有作品入选全国美展,在当时,这个初生之犊很是让同行吃惊的,于是很快成为美协会员。1991年,姚逸之挥别故土,去比利时留学。说起比利时,中国美术界是怀有敬意的,在中国第一批油画家的简历中,可以经常看到这个国家的影响,不少负笈比利时的画家归国后,在草创的美术学院中担任西方美术的忠实信使。
  姚逸之在比利时国家高级美术研究院攻读硕士学位,不久使获得这个学院的艺术家大奖,这也是华裔学生唯一得到的殊荣。
  姚逸之对记者说:二战以后的欧洲美术界,各种思潮与流派此伏彼起,交相辉映,织就了一部绚丽多彩的当代美术画卷。但是也应该看到,西方美术骄子对传统技法的遗弃决心过于坚决,对当代艺术的各种新手段过于迷恋,艺术市场及媒介宣传的选择过于偏执,那么他们就似乎有了轻视技巧的理由。
  事实上,西方哲学中的弑父命题在当代艺术中表现为更强烈的反叛实践,那么在欧洲吮吸狼奶的中国艺术家,倒可能在空白处留下东方的色彩与思考。不过姚逸之没有用油画证明这一点生存之道,他选择了独具中国精神的水墨。他凭借丰富的中国精神与中国风格,手执毛笔,给西方美术注入了东方的墨韵,使许多老外从墨晕与线条中重新评价中国人的语言与思维。
  近年来,姚逸之在作为欧洲美术重地的意大利、法国、比利时、荷兰等国举办的个展很多,获得的荣誉也不少,比如20世纪亚太艺术大赛铜奖、美国亚太艺术研究院的20世纪贡献奖勋章、欧洲功勋艺术家协会最佳作品奖等。但他最难忘的倒是与老师程十发在比利时举办的师生展,他以这种方式向外界表明他是尊重传统的。
  老外是服他的。现在欧盟许多著名政要和博物馆、艺术机构都收藏了姚逸之的作品。比利时报纸称他是“闪耀着蓝钻石光芒的东方艺术家”,具体的点评也是很到位的。蓝宝石的光芒,应该就是水墨在蓝眼睛中的光泽吧。难怪中国美协主席刘大为先生在欧盟看到姚逸之的作品极为赞赏地说:画家是用情在泼,用心在画,大山大水,云雾缥缈,有开有合,天地合一。刘大为还认为姚逸之的作品极富有空间感和立体感,给人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和心灵的震撼力,并邀请他回国和艺术界的同行多交流新的创作理念。
   在国内,他的知名度也有点出口转内销的味道,越来越响,他应北京钓鱼台国宾馆之请创作了好几幅巨作。2006年他回上海,在刘海粟美术馆办过个展,不少观众从他的作品中看到了中国水墨画在欧洲恣意泼洒的可能性。
  姚逸之的作品若以纯技术的角度分析,离传统并不遥远,是属于大写意一路,但基本的形象是立得住的,接近于无标题音乐的境界。他的作品看似随意性很强,但有其内在的思想逻辑与表现层次,背后有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支撑。他笔下的水墨晕染,层次非常丰富,流动感极强。他的水墨没有色彩,用墨分五色来比喻恐怕也不够穷尽,老外看出的色彩是超过数码相机的。他画的人体也体现了自己的风格及中国水墨神韵,骨骼与肌肉都取没骨画的方法,但有一种黑白照片时代负片的感觉,饱满而具有张力,深受西方艺术界的认可,其作品在欧洲市场广受好评,足以体现画家自身在欧洲艺术界的地位。
其他文献
不论是坚强活着的,还是不幸逝去的,都需要我们善待,也都值得我们去敬重,因为,幸存活着的人是那么坚强,不幸遇难的人他们走得是那么惨烈。    1月13日上午6时,尚在睡梦中的我,接到了中国地震局地震台网中心的地震即时短信:“据国家台网测定,1月13日5时53分,在海地地区(北纬18.5度、西经72.5度)发生7.3级地震,震源深度10公里”,我按惯例第一时间向台新闻播出线及时报播,发出口播消息。与此
2011年的放映厅,十部大片中半数以上用细节挟裹着“生孩子,准备打仗”的暗语,不知疲倦地传递着。要看清世界统治者下一步做什么,有一个领域会最早露出征兆,那就是一直以来承担“舆论军团”拓路使命的电影。     电影里的火药味     恐吓和血战历来是好莱坞汤剂的基本配方,但2011年这个配方前所未有地加大了浓度和频率。情节翻来覆去多带着末日决斗的影子,信仰与战斗,你死我活,对眼里只有终极统
2008年9月15日凌晨的那一夜,华尔街百年老店、投资银行业“标兵”雷曼兄弟,面对着场赌局一般最后的揭盖,一筹莫展。该公司投资管理部门全球主管乔治·沃克抓起电话,拨到了白宫。  沃克尔对接线员说:“我是乔治·沃克,布什总统的堂弟,有急事要找总统。”  沃克要告诉总统,雷曼危在旦夕!雷曼的60亿美元的信用违约互换(cDS)、300亿美元的杠杆贷款,400亿~600亿美元的住房不动产抵押贷款证券,以及
9·11的官方说辞,特别是后来建筑在谎言基础上发生的伊拉克战争,以及今天世界的种种局势,令我们不得不多问几个为什么……      法国三大新闻周刊之一《观点》刊登了一则小消息:喜剧演員让-玛丽·毕加尔和电影导演马蒂约·卡索维奇应法国电视二台节目主持人纪约姆·杜朗之邀,参加10月28日晚电视辩论,主题是……9·11真相!这一新闻从侧面证明,对9·11的争议在法国已经逐步从网络向主流媒体漫延,且来势汹
在经济快速增长的国家,贫富分化是个普遍的经济现象,如果不能很好地加以控制,就會引起严重的社会问题。  改革开放之前,中国的财产集中在国家手里,人民普遍贫穷,城市居民内部的收入差距很小,农村的情况也差不多。1978年之后,城乡收入差距因为农村的经济改革而持续缩小;1985年是城乡收入差距最小的一个年份,此后城乡收入差距开始持续拉大,到2009年达到最高值。  收入分化的现象不仅发生在城市和农村之间,
香港人为什么不能参军?香港人为什么不能在外交部工作?这些似是而非的问题,别说普通香港人根本就没想过,就连许多港区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都说,这还是问题吗?当然不能参军,当然不能在外交部工作。香港一些年轻人却不信这个“当然”。  60多名香港大学生前往北京参加为期一周的“首届外交夏令营”,以增进了解国情。他们在北京见了外交部长杨洁篪、港澳办主任王光亚,在不同场合,他们都不解地问,香港年轻人为什么不能参军
正如在当下中国,之所以会有“剩女”的话题,正是因為社会上普遍存在着“女人在婚姻中是幸福的”价值前设,却完全没有人关注“女人自由的权利”,即选择结婚或者不结婚,生育或者不生育的权利,而她只有在拥有这种自由的时候,才有进一步探讨幸福的可能。     1971年,“文革”闹了五年,没有画展, 《第二性》是一部关于女人的书,作者西蒙娜·德·波伏瓦(Simone de Beauvoir)试图在上下两册
口罩,基本靠“抢”      套用一句俚俗的广告语,“今年送礼送什么?送礼就要送口罩”。是的,这个冬天里销量增幅最大的应该就是口罩了吧。   根据今年9月世界卫生组织(WHO)首次公布的全球城市空气质量榜,在91个国家 1081座城市中,中国一二线城市的室外空气质量实在不敢恭维,排名最靠前的海口也不过是814名,而包括北京在内有18座直辖市或省会城市排在1000名之后。   据悉,此次世卫
宪法保护信仰自由嘛,一个国家一个社会如果只允许一种信仰,则无论如何是反人类、反人性的。    本届世界杯弄到最后到底看啥都搞糊涂了。  人说一爪、一马、一豪乳而已。  就说那头怪怪的头足类,鼓一蛙眼,细看真还双眼皮,七场球的预测居然场场中的,决赛那会,人人头上码着一堆吸盘,场内一举一动,无不满脑子凑合着一条八爪鱼的臧否,还真看个“球”呢!  那晚包个歌厅,一帮朋友要来啤酒使劲地疯,满屋的脚丫味和猥
一个德国人,不是专业历史学家,也不是汉学研究者,却要写书告诉你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中国社会是什么样,你信吗?  10年前,托马斯·布兰特(Thomas Brandt)刚有这个想法的时候,他的印尼籍华裔太太卡特里娜就不信:一个西方人怎么可能比中国人更懂得中国的历史,更何况布兰特不会说中文、之前从没去过中国,怎么驾驭得了如此宏大的课题。  布兰特无畏,他不要用文字来征服读者,而是以图案吸引眼球。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