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诗歌是文学艺术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它语言凝练,意境优美,是一种高度集中地反映生活和表达感情的文学体裁,而中国古典诗歌又是世界诗苑中的一朵奇葩。几千年来,古典诗歌群芳竞放,名家辈出。从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到以《离骚》为代表的楚辞,从汉乐府民歌到《古诗十九首》,从“建安七子”到开创“田园诗”一派的陶渊明,唐诗宋词更是将我国古典诗词艺术推向顶峰。这些都是古人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批判地吸收和继承这笔精神财富,对于陶冶情性,提高文学鉴赏能力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也明确提出,要“逐步提高对古诗文语言的感受力”,要“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傳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所以对高中语文教材中收入的古典诗词,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是十分重视的,但大部分老师还是采用应试教学的方法,即根据试卷上出现的诗歌试题的题型而进行有针对的教学。在教学上主要采用以下几个步骤:记忆文学常识,翻译全文,理解关键字,重点句的含义和作者的思想感情,背诵名句名篇等。显然,这种教法不仅让诗歌失去了他原有的光彩和神韵,也不利于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甚至可能会使他们对诗歌产生厌恶心理。那么如何避免这一倾向呢我通过实践和探究,总结出“古典诗歌教学的三把钥匙”,即:定基调—品意境—嚼语言。
一、定基调
饱含着强烈的感情是诗歌的重要特征,诗人或直抒胸臆,或借景抒情,或托物言志,或据事表意。教师可以运用诗歌的这一特点,让学生在初步朗读的基础上给诗歌定感情基调,请学生抒发自己诵读后的直观感受。
如,《念奴娇·赤壁怀古》,气势磅礴,豪放激昂;
《声声慢》,哀怨伤感,婉约缠绵;
《登高》,深沉豪迈,慷慨悲壮;
《天净沙·秋思》,萧瑟冷清,凄凉孤寂;
《邶风·静女》,清新明快,诙谐活泼等。
每首诗都有其基本的感情基调,或多或少都能唤起读者的情感体验。在日常的教学中,我经常问学生:“这首诗给你什么样的感觉”“你觉得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怎么样的”学生多少都有话可讲。所以初步感知,确定感情基调是诗歌教学课的基础。如果一首诗的基调是明快的,教师却采用哀婉的语调去讲解,不管他分析得如何精彩,都称不上是成功的。
二、品意境
王国维说“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其实不仅仅是词,诗歌都是讲求境界的。古典诗歌的教学,关键是学习如何走进诗歌的意境。我认为就中学生来讲,对意境的品味,可以从意象人手。
“所谓意象,就是在知觉基础上形成的,渗透着诗人主观感受的客观事物的形象。”“意境是作者把自己的思想情感,通过生动的画面表现出来的达到‘内情’与‘外物’相统一而具有艺术感染力的境界。”意象则是这一艺术境界的组成部分,诗歌意境的创造离不开意象。这些形象从外界移入诗中,为诗人的思想情感所点染,浸润。
鉴赏诗歌的关键是意象的解读,要以此为切入点和突破口,才能在领会意象寓意的过程中,把握诗人的思想情感,进入诗的意境,领悟诗的审美意蕴。
三、嚼语言
诗的语言具有形象、凝练,富于表现力等特色。刘勰《文心雕龙·章句》中有这样一段话:“夫人之立言,因字而生句,积句而为章,积章而成篇。篇之彪炳,章无疵也;章之明靡,句无玷也;句之清英,字不妄也,”袁枚也曾作《遣兴》诗曰:“爱好由来下笔难,一诗千改始心安;阿婆犹是初笄女,头未梳成不许看。”可见古人作诗写文章是十分注意炼字的。教师在讲解古典诗歌时,除了引导学生体会感情,品味意境外,还要注意让学生反复咀嚼,领会含义深刻隽永的字词,从而理解作者炼字炼意的技巧。如讲李清照《声声慢》一词时,我先让他们用默读,诵读,轻声读等各种阅读方式来初步感受这首词的感情基调,在对该词有了总体上的把握之后,对意境进行品味,然后再联系主旨,找出文中用得传神的字词,揣摩体会。学生觉得有两处特别好的地方:
1、开篇十四个字: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2、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原因是这两句都用了叠字,读起来流畅,而且表现了作者满腔的愁绪,我在肯定了学生们的意见后,又引用了徐鱿,张端义和梁启超等评论家的话对他们的观点进行了佐证和补充。(徐鱿《词苑丛谈》:首句连下十四个叠字,真似大珠小珠落玉盘也,张端义《贵耳集》:此乃公孙大娘舞剑手,本朝非无能词之士,未曾有一下十四叠字者,用《文选》诸赋格,后叠又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又使叠字,俱无斧凿痕,梁启超,《中国韵文里头所表现的情感》:那种茕独凄惶的景况,非本人不能领略;所以一字一泪,都是咬着牙根咽下。)使学生明白诗歌中的字词是跟情感,意境紧密相连的。如“‘红杏枝头春意闹’,着一‘闹’字而境界全出;‘云破月来花弄影’,着一‘弄’字而境界全出矣。”炼字是为了炼意,是为了使作者主观感情和作品所表现的生活具体化、生动化。只有炼出具体生动的富于美学内容和启示性的字,才能使“意”具有感染人的力量。所以我们要去揣摩作者所炼之字的丰富的表现力。
另外,在引导学生对诗歌的语言进行咀嚼体会的过程中,要举一反三。如讲到《声声慢》叠字的妙用时,可以引申到陶渊明《归园田居》中的“暖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王士祯《题秋江独钓图》中的“一曲高歌一樽酒,一人独钓一江秋”。
古典诗歌是中国五千年文化的积淀,作为教师,我们应该以十分的热情投入到诗歌教学中去,探索诗歌教学的新路,真正实现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的能力”这一目标。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也明确提出,要“逐步提高对古诗文语言的感受力”,要“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傳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所以对高中语文教材中收入的古典诗词,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是十分重视的,但大部分老师还是采用应试教学的方法,即根据试卷上出现的诗歌试题的题型而进行有针对的教学。在教学上主要采用以下几个步骤:记忆文学常识,翻译全文,理解关键字,重点句的含义和作者的思想感情,背诵名句名篇等。显然,这种教法不仅让诗歌失去了他原有的光彩和神韵,也不利于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甚至可能会使他们对诗歌产生厌恶心理。那么如何避免这一倾向呢我通过实践和探究,总结出“古典诗歌教学的三把钥匙”,即:定基调—品意境—嚼语言。
一、定基调
饱含着强烈的感情是诗歌的重要特征,诗人或直抒胸臆,或借景抒情,或托物言志,或据事表意。教师可以运用诗歌的这一特点,让学生在初步朗读的基础上给诗歌定感情基调,请学生抒发自己诵读后的直观感受。
如,《念奴娇·赤壁怀古》,气势磅礴,豪放激昂;
《声声慢》,哀怨伤感,婉约缠绵;
《登高》,深沉豪迈,慷慨悲壮;
《天净沙·秋思》,萧瑟冷清,凄凉孤寂;
《邶风·静女》,清新明快,诙谐活泼等。
每首诗都有其基本的感情基调,或多或少都能唤起读者的情感体验。在日常的教学中,我经常问学生:“这首诗给你什么样的感觉”“你觉得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怎么样的”学生多少都有话可讲。所以初步感知,确定感情基调是诗歌教学课的基础。如果一首诗的基调是明快的,教师却采用哀婉的语调去讲解,不管他分析得如何精彩,都称不上是成功的。
二、品意境
王国维说“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其实不仅仅是词,诗歌都是讲求境界的。古典诗歌的教学,关键是学习如何走进诗歌的意境。我认为就中学生来讲,对意境的品味,可以从意象人手。
“所谓意象,就是在知觉基础上形成的,渗透着诗人主观感受的客观事物的形象。”“意境是作者把自己的思想情感,通过生动的画面表现出来的达到‘内情’与‘外物’相统一而具有艺术感染力的境界。”意象则是这一艺术境界的组成部分,诗歌意境的创造离不开意象。这些形象从外界移入诗中,为诗人的思想情感所点染,浸润。
鉴赏诗歌的关键是意象的解读,要以此为切入点和突破口,才能在领会意象寓意的过程中,把握诗人的思想情感,进入诗的意境,领悟诗的审美意蕴。
三、嚼语言
诗的语言具有形象、凝练,富于表现力等特色。刘勰《文心雕龙·章句》中有这样一段话:“夫人之立言,因字而生句,积句而为章,积章而成篇。篇之彪炳,章无疵也;章之明靡,句无玷也;句之清英,字不妄也,”袁枚也曾作《遣兴》诗曰:“爱好由来下笔难,一诗千改始心安;阿婆犹是初笄女,头未梳成不许看。”可见古人作诗写文章是十分注意炼字的。教师在讲解古典诗歌时,除了引导学生体会感情,品味意境外,还要注意让学生反复咀嚼,领会含义深刻隽永的字词,从而理解作者炼字炼意的技巧。如讲李清照《声声慢》一词时,我先让他们用默读,诵读,轻声读等各种阅读方式来初步感受这首词的感情基调,在对该词有了总体上的把握之后,对意境进行品味,然后再联系主旨,找出文中用得传神的字词,揣摩体会。学生觉得有两处特别好的地方:
1、开篇十四个字: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2、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原因是这两句都用了叠字,读起来流畅,而且表现了作者满腔的愁绪,我在肯定了学生们的意见后,又引用了徐鱿,张端义和梁启超等评论家的话对他们的观点进行了佐证和补充。(徐鱿《词苑丛谈》:首句连下十四个叠字,真似大珠小珠落玉盘也,张端义《贵耳集》:此乃公孙大娘舞剑手,本朝非无能词之士,未曾有一下十四叠字者,用《文选》诸赋格,后叠又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又使叠字,俱无斧凿痕,梁启超,《中国韵文里头所表现的情感》:那种茕独凄惶的景况,非本人不能领略;所以一字一泪,都是咬着牙根咽下。)使学生明白诗歌中的字词是跟情感,意境紧密相连的。如“‘红杏枝头春意闹’,着一‘闹’字而境界全出;‘云破月来花弄影’,着一‘弄’字而境界全出矣。”炼字是为了炼意,是为了使作者主观感情和作品所表现的生活具体化、生动化。只有炼出具体生动的富于美学内容和启示性的字,才能使“意”具有感染人的力量。所以我们要去揣摩作者所炼之字的丰富的表现力。
另外,在引导学生对诗歌的语言进行咀嚼体会的过程中,要举一反三。如讲到《声声慢》叠字的妙用时,可以引申到陶渊明《归园田居》中的“暖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王士祯《题秋江独钓图》中的“一曲高歌一樽酒,一人独钓一江秋”。
古典诗歌是中国五千年文化的积淀,作为教师,我们应该以十分的热情投入到诗歌教学中去,探索诗歌教学的新路,真正实现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的能力”这一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