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质疑是探索知识、发现问题的开始。善于发现问题,提出质疑,进行释疑是思维的批判性高的表现。正确的质疑往往是成功的开始。例如,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认为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伽利略对此提出质疑,指出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时力是可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后给牛顿进一步研究,总结出了牛顿运动定律,从而奠定了经典力学的基础。又如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而,从孩子的好奇、好问、求知欲望等特点出发,积极培养学生勤于思考问题,发现问题,敢于提出问题,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前提。下面结合自己教学实践作点滴探讨:
一、创造良好情景、引发学生善于质疑
学生的质疑能力并不就是指多问几个简单的“为什么”,而应从针对性、主动性、独立性、层次性等方面着手培养。
1.设出问题,培养学生质疑的针对性
在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设置问题,让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特别是在概念、性质及公式等基础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以及概念内涵的挖掘、外延的拓展上设置问题,引导学生在知识的关键处提出问题,从而培养提问的针对性。如教学“二次函数”这一节课在总结二次函数一般形式时,故意把它写成y=a2x+bx+c的形式,让学生讨论,教师写的对吗?这样引起学生思考看上去似乎是对的,但缺少了条件,二次项前面系数a不等于0,为什么不等。通过问题的提出与解决,进一步加深学生对二次函数的一般形式认识与理解。
2.巧用“好奇”心理,培养学生质疑的主动性
对新事物的“好奇”,正是学生共同的心理特征。这种心理往往能促进学生细心观察,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进而主动去进行探索活动。因此,教师有责任爱护学生的这种“好奇”心理,并从中培养他们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主动性。如:一位教师教学“物体匀速运动”时,学生质疑时提出:“在空中抛出一块石头,在下落过程中,为什么越到地面速度越快。”这位学生是受老师在开始时是设疑引新(有些物体运动速度不均匀)。经过老师启发和引导,学生明白石头在下落过程中不仅受本身重力影响,还受地球引力影响,越到地面地球引力越大。所以石头在空中下落过程中,速度会越来越大。这样就使问题得以解决。
3.让学生仔细观察,培养学生质疑的独力性
思维的物质基础是人的大脑,而学生的大脑是独立的客体。一位讲课手段再高明的老师,即使把课讲得透彻清晰,如果没有学生认真听讲、思考,也是枉然。因此,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去思考和判断问题,鼓励学生对问题有不同的想法,并要求经过自己独立观察思考后提出问题。如在“三角形内角和”教学中,计算n边形内角和,可以通过多边形一个顶点连接不相邻顶点,把这个多边形分成(n-2)个三角形,计算这(n-2)个三角形的内角和就可以得到这n边形的内角和公式:(n-2)·180°,可以在多边形内或一条边上取一点,再连接各顶点,把这多个边形分成多少个三角形,再让学生根据三角形内角和推导多边形和计算公式。
二、提供平台,促使学生广泛质疑
好奇、好动、好问、好表现自己,爱受表扬,是孩子的天性。课堂上给了机会,让他们发表看法,他们就会想方设法想问题、谈看法。因而,在设计教学过程时,要在每个环节留有余地,以便学生广泛质疑。
1.学生对教师质疑
学生对教师的质疑不必受时间限制,可以随时发出疑问。如有位教师上“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时,有学生问:“异分母分数相加减是否一定要先通分?”教师说:“你能不能举个例子?”学生说:“例如■+■就不必先通分嘛!”教师会心地点头说:“大家谈吧!”学生的问题一般由学生自己回答,教师的作用是引导,对于有的问题超出了学习范围,可设置悬念,切莫使学生失望。
2.学生对学生质疑
每节课留些时间让学生相互质疑,让学生争做小老师考考对方,可采用分组对抗等多种形式。实践证明,学生对学生的质疑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积极开动脑筋,积极思考。如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时,在小结过程中,让学生互相提问题考考对方,不少学生积极发问:“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是怎样推导出来的?”“平行四边形的高等于拼成的长方形的什么?”“平行四边形的底和拼成的长方形有什么关系?”……学生提的问题都一一被其他同学答出。有学生进一步问:“三角形的面积计算我们也学过,谁能不能利用它的面积计算推导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这个问题提得相当好,可以让学生分组讨论,也可以让学生课后去讨论,这样,课内与课外也有机地结合起来了。
总之,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有利于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信息交流,可以变单向或双向信息交流为多向信息交流,增加单位时间内信息交流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质疑情况,了解学生思维动向及知识的接受程度,以便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进度及计划。同时,质疑能力的培养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和自我学习的能力。
(作者单位:江苏省连云港市灌云县圩丰中学)
一、创造良好情景、引发学生善于质疑
学生的质疑能力并不就是指多问几个简单的“为什么”,而应从针对性、主动性、独立性、层次性等方面着手培养。
1.设出问题,培养学生质疑的针对性
在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设置问题,让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特别是在概念、性质及公式等基础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以及概念内涵的挖掘、外延的拓展上设置问题,引导学生在知识的关键处提出问题,从而培养提问的针对性。如教学“二次函数”这一节课在总结二次函数一般形式时,故意把它写成y=a2x+bx+c的形式,让学生讨论,教师写的对吗?这样引起学生思考看上去似乎是对的,但缺少了条件,二次项前面系数a不等于0,为什么不等。通过问题的提出与解决,进一步加深学生对二次函数的一般形式认识与理解。
2.巧用“好奇”心理,培养学生质疑的主动性
对新事物的“好奇”,正是学生共同的心理特征。这种心理往往能促进学生细心观察,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进而主动去进行探索活动。因此,教师有责任爱护学生的这种“好奇”心理,并从中培养他们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主动性。如:一位教师教学“物体匀速运动”时,学生质疑时提出:“在空中抛出一块石头,在下落过程中,为什么越到地面速度越快。”这位学生是受老师在开始时是设疑引新(有些物体运动速度不均匀)。经过老师启发和引导,学生明白石头在下落过程中不仅受本身重力影响,还受地球引力影响,越到地面地球引力越大。所以石头在空中下落过程中,速度会越来越大。这样就使问题得以解决。
3.让学生仔细观察,培养学生质疑的独力性
思维的物质基础是人的大脑,而学生的大脑是独立的客体。一位讲课手段再高明的老师,即使把课讲得透彻清晰,如果没有学生认真听讲、思考,也是枉然。因此,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去思考和判断问题,鼓励学生对问题有不同的想法,并要求经过自己独立观察思考后提出问题。如在“三角形内角和”教学中,计算n边形内角和,可以通过多边形一个顶点连接不相邻顶点,把这个多边形分成(n-2)个三角形,计算这(n-2)个三角形的内角和就可以得到这n边形的内角和公式:(n-2)·180°,可以在多边形内或一条边上取一点,再连接各顶点,把这多个边形分成多少个三角形,再让学生根据三角形内角和推导多边形和计算公式。
二、提供平台,促使学生广泛质疑
好奇、好动、好问、好表现自己,爱受表扬,是孩子的天性。课堂上给了机会,让他们发表看法,他们就会想方设法想问题、谈看法。因而,在设计教学过程时,要在每个环节留有余地,以便学生广泛质疑。
1.学生对教师质疑
学生对教师的质疑不必受时间限制,可以随时发出疑问。如有位教师上“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时,有学生问:“异分母分数相加减是否一定要先通分?”教师说:“你能不能举个例子?”学生说:“例如■+■就不必先通分嘛!”教师会心地点头说:“大家谈吧!”学生的问题一般由学生自己回答,教师的作用是引导,对于有的问题超出了学习范围,可设置悬念,切莫使学生失望。
2.学生对学生质疑
每节课留些时间让学生相互质疑,让学生争做小老师考考对方,可采用分组对抗等多种形式。实践证明,学生对学生的质疑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积极开动脑筋,积极思考。如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时,在小结过程中,让学生互相提问题考考对方,不少学生积极发问:“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是怎样推导出来的?”“平行四边形的高等于拼成的长方形的什么?”“平行四边形的底和拼成的长方形有什么关系?”……学生提的问题都一一被其他同学答出。有学生进一步问:“三角形的面积计算我们也学过,谁能不能利用它的面积计算推导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这个问题提得相当好,可以让学生分组讨论,也可以让学生课后去讨论,这样,课内与课外也有机地结合起来了。
总之,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有利于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信息交流,可以变单向或双向信息交流为多向信息交流,增加单位时间内信息交流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质疑情况,了解学生思维动向及知识的接受程度,以便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进度及计划。同时,质疑能力的培养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和自我学习的能力。
(作者单位:江苏省连云港市灌云县圩丰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