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光学报2013年第34卷第7期 目录

来源 :发光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ank1213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其他文献
为保证数字图像的安全性,提出了一种压缩图像的三维混沌加密算法。该算法是通过对已压缩的数据流进行加密而实现的。首先采用基于小波的Contourlet变换的类等级树集合分割(SPIHT)编码算法对明文图像进行压缩,得到压缩数据流,然后将压缩数据流映射为一个三维位矩阵;利用Lorenz混沌映射产生混沌序列,并对其进行预处理得到比特值序列,根据比特值序列对上述三维位矩阵进行置乱和替代操作;将置乱和替代后的位矩阵重新映射为数据流,并对其进行解码和反变换操作,得到加密后的压缩图像。实验结果表明,产生的比特值序列具有较
期刊
全息干涉计量和剪切干涉计量都是光学测量的重要方法,但似乎一直在独立发展。数字全息可以数字化地再现光场,而剪切干涉从原理上讲只需将光场做一定剪切后再相互干涉即可,于是将剪切干涉的原理引入到数字全息再现光场的重构中,通过将数字全息再现光场做人为平移实现剪切干涉,得到几乎没有包裹的剪切相位分布,有利于相位计算。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给出了基于最小二乘原理的相位重构算法。通过模拟计算和实验验证,证明了该方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结果表明,使用该方法得到的相位更接近实验值,能得到比传统方法更好的计算结果。
利用超音速激光沉积技术在316L基体上制备了WC/SS316L复合沉积层, 并分析了该复合沉积层中颗粒的沉积行为、界面结合、组织结构特征以及其在电化学环境下的失效机理。研究结果表明, 由于激光辐照的软化作用, SS316L颗粒在高速撞击过程中表现出较好的塑性变形能力, 能够实现有效沉积; 在激光辐照和高速粒子塑性变形的双重作用下, 超音速激光沉积层较单一冷喷(CS)沉积层具有更好的界面结合行为。由于高速粒子塑性变形产生了加工硬化现象, 沉积层中SS316L的显微硬度较原始粉末的明显增大。在电化学腐蚀环境下
结合Er/Yb共掺双包层光纤(EYDCF)和主振荡功率放大(MOPA)技术,采用高功率多模抽运方式设计和实验研究了全光纤化两级放大器。分析了放大器的各种性能参数; 1550 nm连续光放大得到最大斜率效率为29%,最大输出功率1.52 W, 功率稳定度0.4%;2 kHz脉冲放大时得到最大输出功率1.1 W,功率稳定度0.45%, 最大斜率效率25%。并从放大后光谱和时域波形分析了导致脉冲放大时斜率效率和功率转换效率较低的主要原因为Yb3 离子波段放大自发辐射(ASE)的出现和Er离子波段ASE的过多积累
We propose a stable multi-longitudinal Brillouin/semiconductor fiber laser (BSFL) as the upstream source in a bidirectional single-fiber wavelength-division multiplexing-passive optical network (WDM-PON). The downstream wavelength serves as the pump of th
期刊
Filamentation-induced water condensation and snow formation are investigated using laser pulses with different chirps and pulse widths. Chirped pulses result in the laser filamentation with different spatial lengths and intensities, which has a great impa
推导出了离焦量与聚焦误差信号功率的关系式。利用MATLAB软件仿真, 详细分析了像散透镜系统各个参数对离焦量、灵敏度、光斑大小等的影响, 得到了像散圆透镜与像散柱透镜焦距之间的距离关系。结果发现聚焦物镜和探测器参数对最小离焦量、灵敏度、精度有决定性的影响。提出了像散透镜系统各光学参数选择的原则和方法, 并以德国Silicon Sensor公司的QP50-6型四象限探测器为例, 详细分析了离焦量与聚焦误差信号功率的线性关系。这些工作对建立满足应用对象要求的像散法离焦检测系统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Understanding muscle hemodynamics using near-infrared spectroscopy is increasingly evident in the recent spinal disorders-related literature. However, none of these human studies addressed the issue of physiological limits for the lumbar muscle within th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