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中职语文课常常处在一种很尴尬的状态——学生无意、教师无奈、课堂无效。“三无”状态在一定层面反映了中职生与语文教师、语文学科之间认识上的巨大差距——学科目标要达成的、教师认为重要的,学生常常感到无所谓。教学热情的缺失,让本该生机勃勃的课堂没有了生命的活力。针对此现状,本文就中职语文课堂有效教学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课堂教学 目标一致 爱好趋同 时尚本位
课堂教学进行得如何,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教师的目的如何与学生的目的相匹配。就中职语文现状来看,其课堂教学实施的艰难和低效,几乎已成为大家的共识。不仅是目标问题,信息的生成、手段的运用,这些教学的基本要素似乎总与学生的需求或喜好遥不相及。
正所谓“道不同不相为谋”,教学亦是如此。教师与学生若不能就教学要素在一定程度上达成谅解与共识,课堂成效的提升怕也只能是句空话。
一、目标寻求一致
撇开主观因素,普高课堂教学大大优于职校的一个重要原因:学生与教师有一个非常明确的共同目标——高考。而中职语文显然没有这样的师生默契,我们需要在两者之间找寻一个新的契合点来支撑教学相长这个共同体。
1.目标要具体
《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对中职语文的教学目标作了近乎完美的界定;但正如《教学样式》一书所言,这些规定只是国家为学校教育规划的一个长期目标。为实现这些目的,教育者需要将这些宽泛的表述转换为可测量的、可实现的和更具体的教学目标。
打个比方,笔者一学期语文课下来,究竟能让学生学到点什么。实际上,大部分中职生包括很多语文教师在内都很模糊。比如笔者上一堂刀工课,回头能把萝卜丝切得又细又齐整;语文课,讲一大堆字词句子,到最后什么都没有——这是大部分中职生真实的内心反映。
虽然我们都深信语文学科人文性的特质,深信语文学习对于个人长远发展的意义,但同样不能否认的是语文教学目的过于抽象。类似于“培养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提高正确理解与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等等,笔者个人认为教师们放在心底就够了。想实现这些,想得到学生的共鸣与支持,中职学校的语文教师需要为孩子们呈现一个更具体、更有触摸感的教学目标。比如一学期认读多少常用字,背诵几首古诗词,读完哪几篇文章,发几条语句通顺的微博等等。
2.需求要明确
每次接新生班,笔者最想从学生那里得到两条信息:第一,你认为以前的语文课上你学到了什么;第二,你想从我的语文课上学到什么。不可否认,还是有一部分中职生能够比较明确地把自己的意愿清楚表述出来的。
同时,教师必须考虑不同专业学生的需求差异。比如旅游与烹饪,显然前者对口语表达能力的要求更高更注重,所以笔者在旅游专业语文课上要求课前演讲,而在烹饪班安排菜谱听写。教师要将设想与学生充分沟通,化“教师认为有用”为“学生认为有用”。事实证明大部分学生能够理解并且认可,当学生真正感受到教师的用心,课堂接受度会明显提高。
3.底线要坚守
有一小部分中职生,他们没有什么学习目标,甚至认为像语文这样的文化课就没必要开设。对这部分学生,放弃当然不行,但仅靠学习内容的有趣或教师个人魅力的吸引也是不够的。这时候,就要依赖于学校的考评制度:学期目标一旦确定,就要成为每个学生学习的准绳,坚守达标的底线。单考核教师不行,仅考量学生也不够,让师生共同为学期目标的达成负责,这样才有利于课堂教学的良性循环。
所以中职生并非不需要考试,而是怎么考的问题。考核方法越具体,考试内容越明确,师生教学目标一致的达成就越有可能。
二、爱好培养趋同
十年中职的教学,笔者深刻体会到大部分中职生之所以写不好应聘书、讲不好自我介绍,其重要原因不是形式而是缺乏语文知识的累积。不积跬步,何以致千里?看郭沫若先生给我们留下的“胸藏万汇凭吞吐,笔有千钧任翕张”,更说明积累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价值。
中职生词汇贫乏,词不达意、句不通顺、文不流畅,这些都是语文教师心中永远的痛。可积累靠什么?积累不是教师说今天把这个词语写下来明天把那个句子背出来就成的,语文积累的一个重要途径是阅读——自觉、长期、积极健康的阅读。
现在的中职生并非不读书,关键在阅读质量。教师讲的,学生没兴趣;学生感兴趣的,教师又不认同。这就是距离,怎么办?要想办法在内容喜好的培养上趋同化。
首先,关注学生的阅读面。中职生的抽屉里常常有一两本学校不提倡甚至是不允许的书本或杂志,一般情况没收了事。但笔者认为至少语文教师应该多了解一点,除了明令禁止的不健康书籍,像现在很流行的网游、穿越、玄幻等小说,还有《故事会》《篮球明星》等杂志,都有可以引导的地方,教师甚至可以与学生进行探讨。熟悉其阅读喜好在课堂沟通上明显占优势,所谓知己知彼,这样也能提高学生对语文教师的认可度。
其次,对教材的处理可以更灵活些。关注从来就不是妥协,而是为更好地提高学生的阅读品味,把好的、真正经典的作品引导给学生。笔者始终坚信,语文教师最重要的任务是让学生上了语文课后愿意去读更多的好作品,而非适得其反。所以,不要每篇课文、每个单元都眉毛胡子一把抓。少讲亦或多讲,不讲或是精讲,要充分顾及学生的心理接受而不仅仅是完成教学任务。少上点内容没关系,至少不能让学生讨厌,否则不如不上。
也不要小看中职生的接受能力,好东西谁都喜欢。关键是我们如何呈现、引导并且提供——比如图书馆,比如教室的“读书角”。很多中职生家里都缺一个书柜,他们比普高生更需要学校为其提供好的阅读场所与环境。如果中职学校再不能培养其读好书的习惯,怕以后更不能了。
积累不容易,但积累丰富了,其他就相对容易。
三、追求时尚本位
听、说、读、写作为语文的四项基本能力,同时也是语文学习的四种基本手段,任何时候都是不能也不该偏废的。语文教学再怎么改,不能缺失了其本位。但学生喜欢“赶时髦”,尤其中职生对社会流行元素的关注度更高,这时候可以追求一种时尚的本位。
比如李玉刚唱《贵妃醉酒》,学生喜欢得不得了,课文朗读时就可以安排反串,反串本身不新鲜,但和名角搁一块,学生兴致就高了。教师可以适时向学生介绍相关知识,并引导他们去思考名角成功的原因以及可学习借鉴之处。不管什么方式,学生愿意开口,表达能力就有可能提高。
发日志、发美篇,都是极好的练笔。当然,教师要担当好组织者和管理者的角色,与学生一起制定游戏规则,做好引领和指导。
“新潮”是需要的,关键是如何将其与语文本位完美地融合,让学生自觉地“说”,自愿地“写”,这是语文教学真正要追求的。
一盘营养丰富的菜,孩子愿意吃才显其价值。所以我们需要和解,在目标的定位、内容的选择、手段的运用等方面都做出合适的、合理的调整,和学生一起去开创一个中职语文学習的新格局。
(作者单位:金华实验中学)
关键词:课堂教学 目标一致 爱好趋同 时尚本位
课堂教学进行得如何,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教师的目的如何与学生的目的相匹配。就中职语文现状来看,其课堂教学实施的艰难和低效,几乎已成为大家的共识。不仅是目标问题,信息的生成、手段的运用,这些教学的基本要素似乎总与学生的需求或喜好遥不相及。
正所谓“道不同不相为谋”,教学亦是如此。教师与学生若不能就教学要素在一定程度上达成谅解与共识,课堂成效的提升怕也只能是句空话。
一、目标寻求一致
撇开主观因素,普高课堂教学大大优于职校的一个重要原因:学生与教师有一个非常明确的共同目标——高考。而中职语文显然没有这样的师生默契,我们需要在两者之间找寻一个新的契合点来支撑教学相长这个共同体。
1.目标要具体
《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对中职语文的教学目标作了近乎完美的界定;但正如《教学样式》一书所言,这些规定只是国家为学校教育规划的一个长期目标。为实现这些目的,教育者需要将这些宽泛的表述转换为可测量的、可实现的和更具体的教学目标。
打个比方,笔者一学期语文课下来,究竟能让学生学到点什么。实际上,大部分中职生包括很多语文教师在内都很模糊。比如笔者上一堂刀工课,回头能把萝卜丝切得又细又齐整;语文课,讲一大堆字词句子,到最后什么都没有——这是大部分中职生真实的内心反映。
虽然我们都深信语文学科人文性的特质,深信语文学习对于个人长远发展的意义,但同样不能否认的是语文教学目的过于抽象。类似于“培养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提高正确理解与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等等,笔者个人认为教师们放在心底就够了。想实现这些,想得到学生的共鸣与支持,中职学校的语文教师需要为孩子们呈现一个更具体、更有触摸感的教学目标。比如一学期认读多少常用字,背诵几首古诗词,读完哪几篇文章,发几条语句通顺的微博等等。
2.需求要明确
每次接新生班,笔者最想从学生那里得到两条信息:第一,你认为以前的语文课上你学到了什么;第二,你想从我的语文课上学到什么。不可否认,还是有一部分中职生能够比较明确地把自己的意愿清楚表述出来的。
同时,教师必须考虑不同专业学生的需求差异。比如旅游与烹饪,显然前者对口语表达能力的要求更高更注重,所以笔者在旅游专业语文课上要求课前演讲,而在烹饪班安排菜谱听写。教师要将设想与学生充分沟通,化“教师认为有用”为“学生认为有用”。事实证明大部分学生能够理解并且认可,当学生真正感受到教师的用心,课堂接受度会明显提高。
3.底线要坚守
有一小部分中职生,他们没有什么学习目标,甚至认为像语文这样的文化课就没必要开设。对这部分学生,放弃当然不行,但仅靠学习内容的有趣或教师个人魅力的吸引也是不够的。这时候,就要依赖于学校的考评制度:学期目标一旦确定,就要成为每个学生学习的准绳,坚守达标的底线。单考核教师不行,仅考量学生也不够,让师生共同为学期目标的达成负责,这样才有利于课堂教学的良性循环。
所以中职生并非不需要考试,而是怎么考的问题。考核方法越具体,考试内容越明确,师生教学目标一致的达成就越有可能。
二、爱好培养趋同
十年中职的教学,笔者深刻体会到大部分中职生之所以写不好应聘书、讲不好自我介绍,其重要原因不是形式而是缺乏语文知识的累积。不积跬步,何以致千里?看郭沫若先生给我们留下的“胸藏万汇凭吞吐,笔有千钧任翕张”,更说明积累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价值。
中职生词汇贫乏,词不达意、句不通顺、文不流畅,这些都是语文教师心中永远的痛。可积累靠什么?积累不是教师说今天把这个词语写下来明天把那个句子背出来就成的,语文积累的一个重要途径是阅读——自觉、长期、积极健康的阅读。
现在的中职生并非不读书,关键在阅读质量。教师讲的,学生没兴趣;学生感兴趣的,教师又不认同。这就是距离,怎么办?要想办法在内容喜好的培养上趋同化。
首先,关注学生的阅读面。中职生的抽屉里常常有一两本学校不提倡甚至是不允许的书本或杂志,一般情况没收了事。但笔者认为至少语文教师应该多了解一点,除了明令禁止的不健康书籍,像现在很流行的网游、穿越、玄幻等小说,还有《故事会》《篮球明星》等杂志,都有可以引导的地方,教师甚至可以与学生进行探讨。熟悉其阅读喜好在课堂沟通上明显占优势,所谓知己知彼,这样也能提高学生对语文教师的认可度。
其次,对教材的处理可以更灵活些。关注从来就不是妥协,而是为更好地提高学生的阅读品味,把好的、真正经典的作品引导给学生。笔者始终坚信,语文教师最重要的任务是让学生上了语文课后愿意去读更多的好作品,而非适得其反。所以,不要每篇课文、每个单元都眉毛胡子一把抓。少讲亦或多讲,不讲或是精讲,要充分顾及学生的心理接受而不仅仅是完成教学任务。少上点内容没关系,至少不能让学生讨厌,否则不如不上。
也不要小看中职生的接受能力,好东西谁都喜欢。关键是我们如何呈现、引导并且提供——比如图书馆,比如教室的“读书角”。很多中职生家里都缺一个书柜,他们比普高生更需要学校为其提供好的阅读场所与环境。如果中职学校再不能培养其读好书的习惯,怕以后更不能了。
积累不容易,但积累丰富了,其他就相对容易。
三、追求时尚本位
听、说、读、写作为语文的四项基本能力,同时也是语文学习的四种基本手段,任何时候都是不能也不该偏废的。语文教学再怎么改,不能缺失了其本位。但学生喜欢“赶时髦”,尤其中职生对社会流行元素的关注度更高,这时候可以追求一种时尚的本位。
比如李玉刚唱《贵妃醉酒》,学生喜欢得不得了,课文朗读时就可以安排反串,反串本身不新鲜,但和名角搁一块,学生兴致就高了。教师可以适时向学生介绍相关知识,并引导他们去思考名角成功的原因以及可学习借鉴之处。不管什么方式,学生愿意开口,表达能力就有可能提高。
发日志、发美篇,都是极好的练笔。当然,教师要担当好组织者和管理者的角色,与学生一起制定游戏规则,做好引领和指导。
“新潮”是需要的,关键是如何将其与语文本位完美地融合,让学生自觉地“说”,自愿地“写”,这是语文教学真正要追求的。
一盘营养丰富的菜,孩子愿意吃才显其价值。所以我们需要和解,在目标的定位、内容的选择、手段的运用等方面都做出合适的、合理的调整,和学生一起去开创一个中职语文学習的新格局。
(作者单位:金华实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