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情感态度价值观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新课程实施之后,老师们对教学的情意目标给予了充分的重视,在设计课堂教学时,都忘不了写上一条“情感目标”。在教学实践活动中,师生情感交融,良好师生关系的形成又是我们予以关注的重点。从理论角度来看,师生交融是指教师应正确了解师生关系中的情感因素,通过良好情感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随着良好师生关系的形成,实现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所谓课堂教学中情感交融是指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在教学活动中能够做到彼此了解,相互尊重,在情感方面进行有效沟通,最终获得理想的师生关系。
1做好课前准备
课前准备还要考虑为学生提供公平宽松的学习环境。要根据学生的特征爱好、学习成绩思想品德等情况进行分班分组。课前准备还要调动学生尽早进入课堂角色。课前准备还要求教师备好课。备课中要吸收学生参加,要与其它学科、年级的老师联手等等。
2情境创设策略
2.1 创设生活情境。教育是一种以知识传承为目的的实践活动,生活是知识的源泉,同时为学生了解客观世界提供了可靠路径。随着生活情境的构筑,可以促进语文学习与生活的有效衔接;譬如,在学习《菜园里》这一文章时,为促进学生的理解,加深其学习印象,我们可以进行以下生活情境的构建:首先,安排每6名学生为一组,并在教师内摆放不同种类的蔬菜。然后,开始课文内容的讲解,当提到某一种蔬菜时,鼓励学生前去观摩实物,对其造型、颜色、特点等进行详细了解,当学生熟知所有蔬菜后即可回到座位。教师的这种情景生活化教学方式,从整体角度出发,本着循序渐进的原则将教学活动细分为认识生活与探究生活;一是认识生活,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能够通过实物加深对理论知识和相关名词的正确理解,达到了寓教于乐的目的;二是探究生活,语文课堂为学生进入生活,多方面诠释生活提供了契机。随着语文学习进程的推进,一方面学生所学知识将会更加牢固,另一方面能够促进其爱学习爱生活情感的充分发挥。
2.2 创设故事情境。我国教育大纲和学习教材一向注重经典文章的选取。在学习此类课文时,教师有必要通过故事情境重现,带领学生重温经典。譬如,在学习《血染的丰碑》时,我们可以这样设计:早在一百多年前,随着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爆发,积贫积弱的中国成为了西方列强争夺和瓜分的对象,168年前的今天,就在舟山群岛的定海,为了保家卫国,驻守群岛官兵浴血奋战,与敌人展开了为期四天的搏杀。在大雨中,他们摸爬滚打、筋疲力尽,并未言弃,依旧坚守在一线,希望守住最后的防线...。随着教师的讲解,学生的神情愈加严肃,细细品味消失在历史长河中的那些悲壮,热血未凉,此时学习情境得以构建完成,为其良好学习状态的呈现创造了利好条件。一方面,那座民族精神的丰碑在学生心中悄然确立,他们对历史对民族精神将会有着更加深入的了解;另一方面,学生强烈的好奇心与求职欲望有助于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
2.3 创设多媒体情境。法国知名思想家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对于学生而言,兴趣是其不可或缺的内在驱动力,也是其学习成绩得以提升的关键。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如果教师一味的照本宣科,定会引起学生的厌倦,导致其抵触心理的出现。长此以往,在失去动力的情况下,学习成绩不尽人意,实在不足为奇。为避免上述情况的出现,我们可以注重多媒体辅助教学方式的应用,利用图片、视频、音频等形式,创设与教材有关的学习情境,吸引学生注意,激发其学习兴趣,为理想语文教学效果的获得做良好铺垫。
3适度评价策略
3.1 评价要充分尊重学生。评价语是一门艺术。现对贾志敏教师的课堂评价行为进行分析:在组词造句时,有名学生给“姆”组词时说:“养母”的“母”。课堂一片哗然,贾老师在要求學生保持安静后说到:“他的观点并没错”,在给学生吃下一颗“定心丸”后,贾老师接着说:“你说得对的,不过没说完,是‘养母’的‘母’……”。在贾老师的点拨下,学生茅塞顿开,连忙说:“是‘养母’的‘母’加上一个女字旁,然后就是‘保姆’的‘姆’了。”显然,在贾老师的巧妙引导下,不仅避免了学生“当众出丑”,而且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点的正确理解,一举多得。退一步来说,就算没有回转余地,学生真的犯错了,贾老师又会用“人非圣贤孰能无过”、“随着错误行为的发生,我们定会实现快速成长”诸如此类的话语去安慰去鼓励学生,从不会不分青红皂白,横加指责。这种能够从学生角度出发,兼具关爱与包容性特点的教师定会受到学生的拥护,这也是贾老师备受学生欢迎的根本原因。
3.2 评价要时刻关注学生。语文课堂教学内容很是丰富,具有显著的人性化特点。经过了解发现,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生更容易投入到学习中,领略语文这一课程的魅力。北京特级教师王文丽在上《锡林郭勒草原》时,发现有名学生过于紧张不敢张嘴读文章,然后她走过去轻声安慰道:“我们一起,可以吗?”学生悄悄点了点头,于是在王老师的带领下,这名学生慢慢进入了朗诵状态,一扫刚才紧张、羞涩的神态。当她朗诵完毕后,王老师上台问道,“你刚才的表现很棒,你知道面前有多少人在听你读书吗?”“不知道。”学生摇头。“有四千多人,你可以骄傲的告诉你的家人和朋友,你有足够的勇气在那么多人面前读书,而且读得不错,以后继续保持,好吗?”学生郑重地点头,且露出了如释重负的笑容。王老师一贯的的教学风格有助于学生身心放松、活跃思维的保持和课堂参与感的提升,促进了良好师生关系的形成。
3.3 评价要换位理解学生。在学习《燕子》时,学生正在细细品味“正待演奏的曲谱”时,有人轻轻哼唱起了歌曲,打破了课堂的宁静,大家开始寻找“始作俑者”,唱歌者很是尴尬,怕被众人发现。老师顺势问道:“燕子选择了什么曲子进行演奏?”教室顿时沸腾起来,那位哼唱曲子的学生抢答:“春天在哪里……”,其他学生也纷纷作答,老师凭一己之力扭转了一开始略显尴尬的局面。可以说,老师这种四两拨千斤的做法既维护了学生的自尊,又顾全了大局,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教师要从一个更客观更实际的角度来观察学生,与学生交往。一位合格的教师会为学生提供语言工具,通过学生之间的交流,来达到帮助他们提高解决问题能力的目的。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对学生的主体地位给予肯定,尽可能做到一视同仁,关注每一名学生,鼓励其畅所欲言,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又达到调动学生学习情感的目的。对于教师来说,应具有与时俱进的发展意识,对学生的身心特点进行全面而彻底的了解,基于课堂教学经验,对“课堂教学”进行全新解读。一方面,为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创造良好的前提条件,譬如提供必要的探索材料或机会,另一方面鼓励学生提出问题,为问题的妥善解决出谋划策,给出具有可行性的指导意见,享受解决问题的快乐。
结语:
简而言之,在现代社会,教师不仅需要扮演好传道受业解惑者这一角色,而且需要为学生构建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尊重其主观能动性的充分发挥,促进理论知识与实践活动的融合,进而实现小学教学目标的达成,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
参考文献:
[1]胡修峰.让课堂激情飞扬——小学语文教学中情感激发的策略初探[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8,15(05):126.
[2]陈雯岚.作文教学中的情感激发策略摭探[J].成才之路,2017(33):45.
1做好课前准备
课前准备还要考虑为学生提供公平宽松的学习环境。要根据学生的特征爱好、学习成绩思想品德等情况进行分班分组。课前准备还要调动学生尽早进入课堂角色。课前准备还要求教师备好课。备课中要吸收学生参加,要与其它学科、年级的老师联手等等。
2情境创设策略
2.1 创设生活情境。教育是一种以知识传承为目的的实践活动,生活是知识的源泉,同时为学生了解客观世界提供了可靠路径。随着生活情境的构筑,可以促进语文学习与生活的有效衔接;譬如,在学习《菜园里》这一文章时,为促进学生的理解,加深其学习印象,我们可以进行以下生活情境的构建:首先,安排每6名学生为一组,并在教师内摆放不同种类的蔬菜。然后,开始课文内容的讲解,当提到某一种蔬菜时,鼓励学生前去观摩实物,对其造型、颜色、特点等进行详细了解,当学生熟知所有蔬菜后即可回到座位。教师的这种情景生活化教学方式,从整体角度出发,本着循序渐进的原则将教学活动细分为认识生活与探究生活;一是认识生活,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能够通过实物加深对理论知识和相关名词的正确理解,达到了寓教于乐的目的;二是探究生活,语文课堂为学生进入生活,多方面诠释生活提供了契机。随着语文学习进程的推进,一方面学生所学知识将会更加牢固,另一方面能够促进其爱学习爱生活情感的充分发挥。
2.2 创设故事情境。我国教育大纲和学习教材一向注重经典文章的选取。在学习此类课文时,教师有必要通过故事情境重现,带领学生重温经典。譬如,在学习《血染的丰碑》时,我们可以这样设计:早在一百多年前,随着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爆发,积贫积弱的中国成为了西方列强争夺和瓜分的对象,168年前的今天,就在舟山群岛的定海,为了保家卫国,驻守群岛官兵浴血奋战,与敌人展开了为期四天的搏杀。在大雨中,他们摸爬滚打、筋疲力尽,并未言弃,依旧坚守在一线,希望守住最后的防线...。随着教师的讲解,学生的神情愈加严肃,细细品味消失在历史长河中的那些悲壮,热血未凉,此时学习情境得以构建完成,为其良好学习状态的呈现创造了利好条件。一方面,那座民族精神的丰碑在学生心中悄然确立,他们对历史对民族精神将会有着更加深入的了解;另一方面,学生强烈的好奇心与求职欲望有助于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
2.3 创设多媒体情境。法国知名思想家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对于学生而言,兴趣是其不可或缺的内在驱动力,也是其学习成绩得以提升的关键。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如果教师一味的照本宣科,定会引起学生的厌倦,导致其抵触心理的出现。长此以往,在失去动力的情况下,学习成绩不尽人意,实在不足为奇。为避免上述情况的出现,我们可以注重多媒体辅助教学方式的应用,利用图片、视频、音频等形式,创设与教材有关的学习情境,吸引学生注意,激发其学习兴趣,为理想语文教学效果的获得做良好铺垫。
3适度评价策略
3.1 评价要充分尊重学生。评价语是一门艺术。现对贾志敏教师的课堂评价行为进行分析:在组词造句时,有名学生给“姆”组词时说:“养母”的“母”。课堂一片哗然,贾老师在要求學生保持安静后说到:“他的观点并没错”,在给学生吃下一颗“定心丸”后,贾老师接着说:“你说得对的,不过没说完,是‘养母’的‘母’……”。在贾老师的点拨下,学生茅塞顿开,连忙说:“是‘养母’的‘母’加上一个女字旁,然后就是‘保姆’的‘姆’了。”显然,在贾老师的巧妙引导下,不仅避免了学生“当众出丑”,而且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点的正确理解,一举多得。退一步来说,就算没有回转余地,学生真的犯错了,贾老师又会用“人非圣贤孰能无过”、“随着错误行为的发生,我们定会实现快速成长”诸如此类的话语去安慰去鼓励学生,从不会不分青红皂白,横加指责。这种能够从学生角度出发,兼具关爱与包容性特点的教师定会受到学生的拥护,这也是贾老师备受学生欢迎的根本原因。
3.2 评价要时刻关注学生。语文课堂教学内容很是丰富,具有显著的人性化特点。经过了解发现,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生更容易投入到学习中,领略语文这一课程的魅力。北京特级教师王文丽在上《锡林郭勒草原》时,发现有名学生过于紧张不敢张嘴读文章,然后她走过去轻声安慰道:“我们一起,可以吗?”学生悄悄点了点头,于是在王老师的带领下,这名学生慢慢进入了朗诵状态,一扫刚才紧张、羞涩的神态。当她朗诵完毕后,王老师上台问道,“你刚才的表现很棒,你知道面前有多少人在听你读书吗?”“不知道。”学生摇头。“有四千多人,你可以骄傲的告诉你的家人和朋友,你有足够的勇气在那么多人面前读书,而且读得不错,以后继续保持,好吗?”学生郑重地点头,且露出了如释重负的笑容。王老师一贯的的教学风格有助于学生身心放松、活跃思维的保持和课堂参与感的提升,促进了良好师生关系的形成。
3.3 评价要换位理解学生。在学习《燕子》时,学生正在细细品味“正待演奏的曲谱”时,有人轻轻哼唱起了歌曲,打破了课堂的宁静,大家开始寻找“始作俑者”,唱歌者很是尴尬,怕被众人发现。老师顺势问道:“燕子选择了什么曲子进行演奏?”教室顿时沸腾起来,那位哼唱曲子的学生抢答:“春天在哪里……”,其他学生也纷纷作答,老师凭一己之力扭转了一开始略显尴尬的局面。可以说,老师这种四两拨千斤的做法既维护了学生的自尊,又顾全了大局,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教师要从一个更客观更实际的角度来观察学生,与学生交往。一位合格的教师会为学生提供语言工具,通过学生之间的交流,来达到帮助他们提高解决问题能力的目的。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对学生的主体地位给予肯定,尽可能做到一视同仁,关注每一名学生,鼓励其畅所欲言,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又达到调动学生学习情感的目的。对于教师来说,应具有与时俱进的发展意识,对学生的身心特点进行全面而彻底的了解,基于课堂教学经验,对“课堂教学”进行全新解读。一方面,为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创造良好的前提条件,譬如提供必要的探索材料或机会,另一方面鼓励学生提出问题,为问题的妥善解决出谋划策,给出具有可行性的指导意见,享受解决问题的快乐。
结语:
简而言之,在现代社会,教师不仅需要扮演好传道受业解惑者这一角色,而且需要为学生构建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尊重其主观能动性的充分发挥,促进理论知识与实践活动的融合,进而实现小学教学目标的达成,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
参考文献:
[1]胡修峰.让课堂激情飞扬——小学语文教学中情感激发的策略初探[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8,15(05):126.
[2]陈雯岚.作文教学中的情感激发策略摭探[J].成才之路,2017(3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