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前,河南正处于工业化中上期,即工业化加速阶段。在这期间,企业组织结构、区域布局、工业结构等变化迅速,普遍出现传统产业,尤其是传统支柱产业步履维艰、转型困难企业大面积亏损,市场制度混乱等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难题,成为河南经济进一步发展的关键。
一、河南产业素质现状
1950—2008年,河南省生产总值年均增长8.5%,第一产业、第二、第三产业增加值年均分别增长4.8%、12.6%和10.9%,其中,1978—2008年,河南省三次产业分别增长6.3%、13.9%和13.7%。产业结构向高级化演进的阶段性特征更为明显。河南省三次产业增加值在宏观经济总量中的比例关系,也由1952年的62.2∶22.8∶15.0演变为1978年的39.8∶42.6∶17.6,2008年三次产业增加值在宏观经济总量中的比例关系又进一步演变为14.4∶56.9∶28.6。河南经济结构诸方面的变动态势符合世界范围内产业结构演变的一般趋势,反映了河南经济正处于工业化中期发展阶段的基本特征。
1.工业内部结构趋于合理。新中国成立以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全省轻重工业发展不均衡,比例失调。1949年,全省轻重工业之比为83.6∶16.4。按照全国的产业布局,到1978年以前河南一直遵循的是“重工业优先发展”的工业发展思路,轻重工业呈现重工业发展快于轻工业趋势。1949—1978年轻工业平均增长9.1%,而重工业年均增长为20.9%。1978年,全省轻重工业的比例关系为46.0∶54.0。1980—1990年,全省轻重工业平均增速分别为12.6%和11.8%。1990年以来,河南轻重工业的发展思路由1980年代的轻工业优先转为重工业带动,并根据河南的资源优势和市场的需要加快了基础产业的建设步伐,同时积极推进轻工业的发展。重工业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由1990年的54.4%上升到2008年的65.4%。
2.优势产业不断强化。2008年,全省重点培育的食品、有色金属、化工、汽车及零部件、装备制造业、纺织服装等六大优势产业在全省工业经济中的比重提高到了50.2%。有色工业中,氧化铝、电解铝、钼产量均居全国第一;食品工业中,涌现了双汇、华英、白象、三全、思念等一批在全国具有较强竞争力的骨干企业,成为河南第一大行业,主营业务收入总量超过广东,列山东之后居全国第二;装备制造业中,大型农机、大型水泥设备、煤矿机械、输变电设备等产品的竞争力进一步提高;汽车及零部件行业中,宇通客车、中原内配、中轴、远东传动轴、淅川减震器、新航集团等企业的行业地位进一步提升;化工工业中,煤炭加工转化能力已经达到1000万吨,甲醇生产能力和在建规模分别达到180万吨和125万吨,均居全国首位。此外,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升级步伐加快,钢铁板材、新型干法水泥、中高档纸等产品比重大幅提高。高技术产业中,超硬材料、电子信息材料等方面形成了较强的竞争能力,金刚石和超薄电子玻璃等产品在国内市场占有率超过50%,多晶硅和太阳能电池产业初步形成。全省工业结构正在逐步从能源原材料工业为重心向以一般加工和技术密集加工工业的高加工度化转变。同时,能源、食品、有色、装备制造、建材、纺织、医药等产业链条不断完善,产业集群初具规模,呈现出基础产业、一般加工工业全面推进,产业层次和技术水平逐步提升的格局。
3.非公有制经济成为河南经济发展的生力军。改革开放,非公有制经济快速发展,打破了公有制经济一统天下的局面。1978—2008年,全省非公有制经济占生产总值的比重由3.6%提高到60.0%。通过鼓励和支持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河南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之间的关系得以调整和改进。2008年全省民间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由1985年的49.1%提高到2008年的73.0%,已成为河南投资的主要推动力量。
二、从产业集群状况看河南产业素质的不足
1.河南的产业集群大多处于成长期阶段。根据产业集群的形成类型、主导产业发展的不同特性、单位数多少、生产经营规模大小、形成时间长短、相关产业关联协作程度、市场竞争能力和占有情况、基础设施配套情况、发展变化情况等因素,大致可按所处的发展阶段将产业集群划分为形成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根据河南省统计局2006年调查的388个产业集群中,处于形成期的11个,占2.8%,处于成长期的308个,占79.4%,占绝对多数,处于成熟期的45个,占11.6%,处于衰退期的24个,占6.2%;从各发展阶段产业集群单位构成情况看,形成期单位数2 476个,占1.9%,成长期单位数90 728个,占70.6%,占产业集群单位构成总数的七成多,成熟期单位数31 738个,占24.7%,衰退期单位数3 627个,占2.8%;从各发展阶段产业集群总产值情况看,成熟期工业产业集群总产值1 908 136万元,占42.1%;成长期工业产业集群总产值23 882 187万元,占53%,占产业集群工业总产值一半以上,而衰退期和起步期工业产业集群总产值相对较少,分别占全省工业产业集群的3.4%和1.2%。由以上可见,河南省产业集群大多处于成长期阶段,需要加强产业规划和指导,以保持其旺盛的发展能力。
2.产业集群以传统产业和资源开采业为主,高新技术产业较少。河南省统计局2006年调查资料显示,在所调查的388个产业集群中,其中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农副食品加工业产业集群均超过50个,专用设备制造业、纺织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产业集群均超过20个,这五个行业大类工业产业集群个数占全省的46.1%,成为河南经济发展的支柱;通用设备制造业、木材加工及木竹藤棕草制品业、煤炭开采和洗选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医药制造业、非金属矿采选业、食品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工艺品及其他制造业产业集群个数均超过10个,这9个行业大类工业产业集群个数占全省32.5%;上述14个行业大类产业集群个数占全省78.6%,从以上也可以看出,河南省产业集群大多以农副食品加工业、化工医药制造业、纺织服装加工业、采矿业和冶金建材加工业、机电产品制造业等传统产业和资源开采业为主,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少,以后需进一步引导发展。
3.产业集群多属典型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河南省人口众多,劳动力资源丰富,成本较低,产业集群大多属劳动密集型产业,全省产业集群约吸纳从业人员300多万人。煤炭开采和洗选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农副食品加工业、工艺品及其他制造业吸纳的从业人员均在20万人以上,纺织业、专用设备制造业、木材加工及木竹藤棕草制品业、通用设备制造业吸纳的从业人员均在10万人以上。这在一定程度上是适合河南省作为一个人口大省的省情的,也为这些产业带来了劳动力成本优势并可以大量吸纳农村和城市剩余劳动力,增加他们的收入,提高其生活水平。
三、河南省产业素质升级的措施与对策
1.积极引导市场竞争主体(企业)的发展。企业是区域产业素质升级的主体和微观基础。在产业升级中,要充分依靠作为市场竞争主体的企业,使其在市场竞争压力面前挖掘潜力、发挥和创造优势,不断提升其竞争力,实现产业素质的改造和升级。就河南省而言,其产业经济是典型的国家布局型经济,从企业的生产活动到政府的经济管理活动计划性很强,微观经济缺乏活力。企业要真正起到河南区域产业素质升级的主体作用,需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加强变革力度:一是加速企业再造。二是改善经营方式。
2.大力促进支柱产业的优化。不平衡增长是区域产业素质升级和区域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通过培育、优化支柱产业实行增量资源倾斜配置是区域不平衡增长战略实施的重要方法。支柱产业能够通过其关联效应带动其它产业和整个区域经济发展,促进区域产业素质升级。目前,河南省产业链条短、行业规模效益偏小、产业技术水平落后、产业制度创新艰难。为了加快促进河南省支柱产业优化,要积极改造传统支柱产业,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加强科技与经济的紧密结合,建立起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进步新机制,同时提高劳动力者素质,组建大企业集团,实现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并带动制造业升级。
3.加快城镇化发展的步伐。数量多、规模不大、功能弱是河南城市化发展的主要劣势;同时各个城市突出地存在着重复投资、产业雷同现象,区域分工不明显,造成区域资源浪费,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区域产业素质升级。因此,河南区域产业素质升级必须加强区域城市网络体系的分工协作,加快区域内资源的有效流动和生产要素合理配置。
4.加速引进和合理利用外资。由于地理位置、经济发展水平、投资环境等方面影响,河南经济外向度并不高,利用外资整体数量和水平并不高。应大力吸引外资,为河南带来先进技术,填补一些行业空白;提供一个竞争性的市场环境,提高区域内企业的竞争意识;带来先进的经营管理经验,为区域内培养一批通晓国际市场管理的管理人才;带来先进的市场营销观念和手段;加快城市符合国际市场通行规则的法制、法规建设。
5.构建产业创新体系。推动产业升级要有选择地引导鼓励一些资本技术密集型集群快速发展,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集群,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增强企业创新能力,引导企业加大技术改造投入,同时,企业要充分利用当地研究机构和企业研发力量,发挥当地的专业性人力资本的优势,加强自主创新,掌握产业核心技术,发展技术含量高的新兴产业,使企业群获得技术含量的提升,把产业集群不仅建成产品加工基地,更要建成产品创新基地。
责任编辑:勉 力
一、河南产业素质现状
1950—2008年,河南省生产总值年均增长8.5%,第一产业、第二、第三产业增加值年均分别增长4.8%、12.6%和10.9%,其中,1978—2008年,河南省三次产业分别增长6.3%、13.9%和13.7%。产业结构向高级化演进的阶段性特征更为明显。河南省三次产业增加值在宏观经济总量中的比例关系,也由1952年的62.2∶22.8∶15.0演变为1978年的39.8∶42.6∶17.6,2008年三次产业增加值在宏观经济总量中的比例关系又进一步演变为14.4∶56.9∶28.6。河南经济结构诸方面的变动态势符合世界范围内产业结构演变的一般趋势,反映了河南经济正处于工业化中期发展阶段的基本特征。
1.工业内部结构趋于合理。新中国成立以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全省轻重工业发展不均衡,比例失调。1949年,全省轻重工业之比为83.6∶16.4。按照全国的产业布局,到1978年以前河南一直遵循的是“重工业优先发展”的工业发展思路,轻重工业呈现重工业发展快于轻工业趋势。1949—1978年轻工业平均增长9.1%,而重工业年均增长为20.9%。1978年,全省轻重工业的比例关系为46.0∶54.0。1980—1990年,全省轻重工业平均增速分别为12.6%和11.8%。1990年以来,河南轻重工业的发展思路由1980年代的轻工业优先转为重工业带动,并根据河南的资源优势和市场的需要加快了基础产业的建设步伐,同时积极推进轻工业的发展。重工业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由1990年的54.4%上升到2008年的65.4%。
2.优势产业不断强化。2008年,全省重点培育的食品、有色金属、化工、汽车及零部件、装备制造业、纺织服装等六大优势产业在全省工业经济中的比重提高到了50.2%。有色工业中,氧化铝、电解铝、钼产量均居全国第一;食品工业中,涌现了双汇、华英、白象、三全、思念等一批在全国具有较强竞争力的骨干企业,成为河南第一大行业,主营业务收入总量超过广东,列山东之后居全国第二;装备制造业中,大型农机、大型水泥设备、煤矿机械、输变电设备等产品的竞争力进一步提高;汽车及零部件行业中,宇通客车、中原内配、中轴、远东传动轴、淅川减震器、新航集团等企业的行业地位进一步提升;化工工业中,煤炭加工转化能力已经达到1000万吨,甲醇生产能力和在建规模分别达到180万吨和125万吨,均居全国首位。此外,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升级步伐加快,钢铁板材、新型干法水泥、中高档纸等产品比重大幅提高。高技术产业中,超硬材料、电子信息材料等方面形成了较强的竞争能力,金刚石和超薄电子玻璃等产品在国内市场占有率超过50%,多晶硅和太阳能电池产业初步形成。全省工业结构正在逐步从能源原材料工业为重心向以一般加工和技术密集加工工业的高加工度化转变。同时,能源、食品、有色、装备制造、建材、纺织、医药等产业链条不断完善,产业集群初具规模,呈现出基础产业、一般加工工业全面推进,产业层次和技术水平逐步提升的格局。
3.非公有制经济成为河南经济发展的生力军。改革开放,非公有制经济快速发展,打破了公有制经济一统天下的局面。1978—2008年,全省非公有制经济占生产总值的比重由3.6%提高到60.0%。通过鼓励和支持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河南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之间的关系得以调整和改进。2008年全省民间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由1985年的49.1%提高到2008年的73.0%,已成为河南投资的主要推动力量。
二、从产业集群状况看河南产业素质的不足
1.河南的产业集群大多处于成长期阶段。根据产业集群的形成类型、主导产业发展的不同特性、单位数多少、生产经营规模大小、形成时间长短、相关产业关联协作程度、市场竞争能力和占有情况、基础设施配套情况、发展变化情况等因素,大致可按所处的发展阶段将产业集群划分为形成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根据河南省统计局2006年调查的388个产业集群中,处于形成期的11个,占2.8%,处于成长期的308个,占79.4%,占绝对多数,处于成熟期的45个,占11.6%,处于衰退期的24个,占6.2%;从各发展阶段产业集群单位构成情况看,形成期单位数2 476个,占1.9%,成长期单位数90 728个,占70.6%,占产业集群单位构成总数的七成多,成熟期单位数31 738个,占24.7%,衰退期单位数3 627个,占2.8%;从各发展阶段产业集群总产值情况看,成熟期工业产业集群总产值1 908 136万元,占42.1%;成长期工业产业集群总产值23 882 187万元,占53%,占产业集群工业总产值一半以上,而衰退期和起步期工业产业集群总产值相对较少,分别占全省工业产业集群的3.4%和1.2%。由以上可见,河南省产业集群大多处于成长期阶段,需要加强产业规划和指导,以保持其旺盛的发展能力。
2.产业集群以传统产业和资源开采业为主,高新技术产业较少。河南省统计局2006年调查资料显示,在所调查的388个产业集群中,其中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农副食品加工业产业集群均超过50个,专用设备制造业、纺织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产业集群均超过20个,这五个行业大类工业产业集群个数占全省的46.1%,成为河南经济发展的支柱;通用设备制造业、木材加工及木竹藤棕草制品业、煤炭开采和洗选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医药制造业、非金属矿采选业、食品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工艺品及其他制造业产业集群个数均超过10个,这9个行业大类工业产业集群个数占全省32.5%;上述14个行业大类产业集群个数占全省78.6%,从以上也可以看出,河南省产业集群大多以农副食品加工业、化工医药制造业、纺织服装加工业、采矿业和冶金建材加工业、机电产品制造业等传统产业和资源开采业为主,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少,以后需进一步引导发展。
3.产业集群多属典型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河南省人口众多,劳动力资源丰富,成本较低,产业集群大多属劳动密集型产业,全省产业集群约吸纳从业人员300多万人。煤炭开采和洗选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农副食品加工业、工艺品及其他制造业吸纳的从业人员均在20万人以上,纺织业、专用设备制造业、木材加工及木竹藤棕草制品业、通用设备制造业吸纳的从业人员均在10万人以上。这在一定程度上是适合河南省作为一个人口大省的省情的,也为这些产业带来了劳动力成本优势并可以大量吸纳农村和城市剩余劳动力,增加他们的收入,提高其生活水平。
三、河南省产业素质升级的措施与对策
1.积极引导市场竞争主体(企业)的发展。企业是区域产业素质升级的主体和微观基础。在产业升级中,要充分依靠作为市场竞争主体的企业,使其在市场竞争压力面前挖掘潜力、发挥和创造优势,不断提升其竞争力,实现产业素质的改造和升级。就河南省而言,其产业经济是典型的国家布局型经济,从企业的生产活动到政府的经济管理活动计划性很强,微观经济缺乏活力。企业要真正起到河南区域产业素质升级的主体作用,需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加强变革力度:一是加速企业再造。二是改善经营方式。
2.大力促进支柱产业的优化。不平衡增长是区域产业素质升级和区域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通过培育、优化支柱产业实行增量资源倾斜配置是区域不平衡增长战略实施的重要方法。支柱产业能够通过其关联效应带动其它产业和整个区域经济发展,促进区域产业素质升级。目前,河南省产业链条短、行业规模效益偏小、产业技术水平落后、产业制度创新艰难。为了加快促进河南省支柱产业优化,要积极改造传统支柱产业,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加强科技与经济的紧密结合,建立起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进步新机制,同时提高劳动力者素质,组建大企业集团,实现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并带动制造业升级。
3.加快城镇化发展的步伐。数量多、规模不大、功能弱是河南城市化发展的主要劣势;同时各个城市突出地存在着重复投资、产业雷同现象,区域分工不明显,造成区域资源浪费,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区域产业素质升级。因此,河南区域产业素质升级必须加强区域城市网络体系的分工协作,加快区域内资源的有效流动和生产要素合理配置。
4.加速引进和合理利用外资。由于地理位置、经济发展水平、投资环境等方面影响,河南经济外向度并不高,利用外资整体数量和水平并不高。应大力吸引外资,为河南带来先进技术,填补一些行业空白;提供一个竞争性的市场环境,提高区域内企业的竞争意识;带来先进的经营管理经验,为区域内培养一批通晓国际市场管理的管理人才;带来先进的市场营销观念和手段;加快城市符合国际市场通行规则的法制、法规建设。
5.构建产业创新体系。推动产业升级要有选择地引导鼓励一些资本技术密集型集群快速发展,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集群,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增强企业创新能力,引导企业加大技术改造投入,同时,企业要充分利用当地研究机构和企业研发力量,发挥当地的专业性人力资本的优势,加强自主创新,掌握产业核心技术,发展技术含量高的新兴产业,使企业群获得技术含量的提升,把产业集群不仅建成产品加工基地,更要建成产品创新基地。
责任编辑:勉 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