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鲁菜大师”王兴兰不但在做菜上技高一筹,还在鲁菜研究方面卓有成就,是厨师中少见的女大师。在她的努力下,即将失传的千年“孔府菜”得以重新面世,以孔子文化的魅力走向了世界。
挖掘“孔府菜”
孔子“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的饮食主张,在孔府中得到充分的体现。孔子的后裔尊崇其思想与主张,主张在饮食烹饪上自成体系,形成了制作精美、注重营养、风味独特的菜肴,创造了独具特色的“孔府菜”。
在古代,每年春秋两季两次祭孔,全国各地的大官要员都去曲阜拜祭,带来全国各地的最好的产品,更是让孔府宴尽享天下美味。乾隆把女儿嫁入孔家之后,宫廷的菜品也随之进入了孔府。清皇帝在南巡中八次到孔府。孔府厨师在跟随皇帝下江南之际,学习吸纳了南方菜的精华,在“孔府菜”中不断创新,使“孔府菜”成为山东菜的精髓和全国菜系中的精华。
“孔府菜”用料广泛,做工精细,善于调味,烹调技法全面,尤以烧、炒、炸、扒见长。筵席礼仪庄重,讲究盛器,菜名寓意深远,是中国烹饪文化宝库中的瑰宝,在国内外享有盛誉。
一个偶然的机会,王兴兰与“孔府菜”结下了不解之缘。
基于历史久远及“十年内乱”期间对孔子文化的破坏,1981年,国家商业部启动抢救挖掘“孔府菜”计划。对鲁菜素有研究的王兴兰加入了国家商业部、省商业厅组织的“孔府菜”研究队伍,具体负责“孔府菜”的制作、试验和整理工作。
“孔府菜”历时2000多年,兼收并蓄。博采众长,既是一种饮食活动,又是一种文化现象。从保护中国的饮食文化遗产的角度出发,王兴兰开始了艰苦的挖掘整理之路。
“孔府菜”是专门为孔府服务的,不对外开放,厨师也是世代在孔府里做事,所以“孔府菜”不外流,也没有留下菜谱,很多菜已经失传了。重新整理困难重重。当时在世的孔府厨师已经不多了。只有一个80多岁的老先生,世代在孔府做御厨,对“孔府菜”有些了解,但因为年龄大,说话不清楚,原先的好多事情已经记不起来了。
没有办法,他们就对照孔府档案一点—点地去研究、摸索、实验。档案记载“某年某月,某人请客两桌,用银两多少,海参、燕窝、鱼翅……”具体的都吃了些什么菜,每种原料用了多少根本没有记载,只能从这仅有的文字里面着手研究,好多菜只能一遍遍地去试验。有一种菜叫“西瓜冻”,就是把西瓜做成汁,再凝固。过去没有冰箱,如何做到凝固的?他们就做,熬西瓜汁上面是绿色的,中间是淡色,下面就成了白色。为了让它成为一个颜色,王兴兰试验了无数遍,终于做出了“西瓜冻”。
就这样,一年的时间里,王兴兰一遍遍地试制,一点点地整理出了240多个菜品。1984年,“孔府菜”正式通过科学技术鉴定,被国家科委认定为国家科技成果,获科技创新奖。
推广“孔府菜”
随着近年来孔子文化在世界上地位的不断提升,王兴兰对“孔府菜”蕴含的文化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开始极力推广“孔府菜”,传播孔子文化。
在她的意识里,只有孔子文化才能代表中国文化,“孔府莱”理所当然是中国饮食文化的主流。
1984年,全国第一家“孔膳堂”酒店在济南开业,王兴兰担任第一任总厨兼经理。“原来对孔子文化、‘孔府菜’的认识不够,没有很好地推广。现在都意识到了推广的重要性。特别是山东省,提出要把鲁菜作为山东文化产业的一个重要方面来发展,这对推广‘孔府菜’来说是好事。”王兴兰认为,不久国内会掀起“孔府菜”的高潮。因为饮食文化已深入人心,饭店主题文化首推孔子文化。
“吃饭没有国界,容易沟通,是文化传播一个最直接有效的方式。”王兴兰认为,如果给外国人讲论语,很短的时间很难接受了解。而一顿孔府宴就可让他们了解儒家思想,了解论语,这就是饮食文化的精髓。
为传承孔子饮食文化,2007年12月王兴兰编写的《中国“孔府菜”》一书隆重问世。中国烹饪联合会会长张世尧先生评价:“《中国“孔府菜”》,既有传统“孔府菜”的精品佳作,又有根据时代需要创新的“孔府菜”。这些创新菜在继承传统“孔府菜”高雅大气、讲究工艺的基础上,又凸显当代人崇尚孔子文化、讲究饮食健康、促进和谐社会的科学发展观,可谓百花齐放,竞相争艳。”
“一部《大长今》让世界知道了韩国的泡菜饮食文化。我们为什么不能让世界知道‘孔府菜’?”王兴兰不遗余力地把“孔府菜”和孔子的饮食文比推向世界。
2007年11月,受中国名厨委员会的邀请,王兴兰参加在韩国举办了“孔府菜美食节”活动;2009年11月又在韩国开展了“中韩食文化交流”活动。
2010年3月初,应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孔子基金会邀请,王兴兰参加了赴加州4个城市进行的“中国孔府名菜世界行”活动。
王兴兰的打算是,除到国外参加文化交流活动外,还将进行实践培训。“日本、韩国等国家的主妇在家有的是时间,很想学做几个拿手菜,我们就教给她做孔府菜。”按照计划,她下一步要到韩国、日本进行短训,活动的名字就叫作“跟我学做‘孔府菜”’。
创新“孔府菜”
尽管2000多年过去了,“孔府菜”到现在很多菜还很时尚,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孔府菜”提倡的不断创新。
“今天也需要进行创新,满足人们的需求。”王兴兰不断地改进和创新着“孔府菜”。
改革创新的目标在哪里?怎么去实现7她把目标定在了占领80后、90后人群市场。她的观点是,目前“孔府菜”、“孔府宴”针对的主要是45岁以上人群,不适合喜欢刺激、宽松环境的年轻人。年轻人更喜欢洋快餐店。“如果‘孔府菜’占领了这个人群,市场不可想象。”
为了给“孔府菜”一个推广创新的阵地,王兴兰准备做连锁店。“不但要开店,还要做成长久不衰的菜品。把我们的‘孔府菜’做成品牌化、专业化、程序化、快餐化。”她认为,西式快餐在国内外大受欢迎,在于方便时尚。那么“孔府菜”中能不能也制作这样的食物,适应年轻人的饮食习惯?她想到了山东的特产煎饼。煎饼可以助消化,不怕凉,易保存,可以用它包很多菜,也就等于可以开发出很多煎饼菜品。更主要的,煎饼是五谷杂粮,符合健康食品的要求。
在近期的时间里,王兴兰还有很多打算——准备制作做菜光盘,推广普通人群简便易学的“孔府菜”,联合电视台做节目,讲一年四季如何做时蔬菜;开发黑芝麻系列产品,在饮食中注重养生……
“让‘孔府菜’走向大众化,以膳食改善老百姓的生活。”这是王兴兰的一个心愿。
挖掘“孔府菜”
孔子“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的饮食主张,在孔府中得到充分的体现。孔子的后裔尊崇其思想与主张,主张在饮食烹饪上自成体系,形成了制作精美、注重营养、风味独特的菜肴,创造了独具特色的“孔府菜”。
在古代,每年春秋两季两次祭孔,全国各地的大官要员都去曲阜拜祭,带来全国各地的最好的产品,更是让孔府宴尽享天下美味。乾隆把女儿嫁入孔家之后,宫廷的菜品也随之进入了孔府。清皇帝在南巡中八次到孔府。孔府厨师在跟随皇帝下江南之际,学习吸纳了南方菜的精华,在“孔府菜”中不断创新,使“孔府菜”成为山东菜的精髓和全国菜系中的精华。
“孔府菜”用料广泛,做工精细,善于调味,烹调技法全面,尤以烧、炒、炸、扒见长。筵席礼仪庄重,讲究盛器,菜名寓意深远,是中国烹饪文化宝库中的瑰宝,在国内外享有盛誉。
一个偶然的机会,王兴兰与“孔府菜”结下了不解之缘。
基于历史久远及“十年内乱”期间对孔子文化的破坏,1981年,国家商业部启动抢救挖掘“孔府菜”计划。对鲁菜素有研究的王兴兰加入了国家商业部、省商业厅组织的“孔府菜”研究队伍,具体负责“孔府菜”的制作、试验和整理工作。
“孔府菜”历时2000多年,兼收并蓄。博采众长,既是一种饮食活动,又是一种文化现象。从保护中国的饮食文化遗产的角度出发,王兴兰开始了艰苦的挖掘整理之路。
“孔府菜”是专门为孔府服务的,不对外开放,厨师也是世代在孔府里做事,所以“孔府菜”不外流,也没有留下菜谱,很多菜已经失传了。重新整理困难重重。当时在世的孔府厨师已经不多了。只有一个80多岁的老先生,世代在孔府做御厨,对“孔府菜”有些了解,但因为年龄大,说话不清楚,原先的好多事情已经记不起来了。
没有办法,他们就对照孔府档案一点—点地去研究、摸索、实验。档案记载“某年某月,某人请客两桌,用银两多少,海参、燕窝、鱼翅……”具体的都吃了些什么菜,每种原料用了多少根本没有记载,只能从这仅有的文字里面着手研究,好多菜只能一遍遍地去试验。有一种菜叫“西瓜冻”,就是把西瓜做成汁,再凝固。过去没有冰箱,如何做到凝固的?他们就做,熬西瓜汁上面是绿色的,中间是淡色,下面就成了白色。为了让它成为一个颜色,王兴兰试验了无数遍,终于做出了“西瓜冻”。
就这样,一年的时间里,王兴兰一遍遍地试制,一点点地整理出了240多个菜品。1984年,“孔府菜”正式通过科学技术鉴定,被国家科委认定为国家科技成果,获科技创新奖。
推广“孔府菜”
随着近年来孔子文化在世界上地位的不断提升,王兴兰对“孔府菜”蕴含的文化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开始极力推广“孔府菜”,传播孔子文化。
在她的意识里,只有孔子文化才能代表中国文化,“孔府莱”理所当然是中国饮食文化的主流。
1984年,全国第一家“孔膳堂”酒店在济南开业,王兴兰担任第一任总厨兼经理。“原来对孔子文化、‘孔府菜’的认识不够,没有很好地推广。现在都意识到了推广的重要性。特别是山东省,提出要把鲁菜作为山东文化产业的一个重要方面来发展,这对推广‘孔府菜’来说是好事。”王兴兰认为,不久国内会掀起“孔府菜”的高潮。因为饮食文化已深入人心,饭店主题文化首推孔子文化。
“吃饭没有国界,容易沟通,是文化传播一个最直接有效的方式。”王兴兰认为,如果给外国人讲论语,很短的时间很难接受了解。而一顿孔府宴就可让他们了解儒家思想,了解论语,这就是饮食文化的精髓。
为传承孔子饮食文化,2007年12月王兴兰编写的《中国“孔府菜”》一书隆重问世。中国烹饪联合会会长张世尧先生评价:“《中国“孔府菜”》,既有传统“孔府菜”的精品佳作,又有根据时代需要创新的“孔府菜”。这些创新菜在继承传统“孔府菜”高雅大气、讲究工艺的基础上,又凸显当代人崇尚孔子文化、讲究饮食健康、促进和谐社会的科学发展观,可谓百花齐放,竞相争艳。”
“一部《大长今》让世界知道了韩国的泡菜饮食文化。我们为什么不能让世界知道‘孔府菜’?”王兴兰不遗余力地把“孔府菜”和孔子的饮食文比推向世界。
2007年11月,受中国名厨委员会的邀请,王兴兰参加在韩国举办了“孔府菜美食节”活动;2009年11月又在韩国开展了“中韩食文化交流”活动。
2010年3月初,应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孔子基金会邀请,王兴兰参加了赴加州4个城市进行的“中国孔府名菜世界行”活动。
王兴兰的打算是,除到国外参加文化交流活动外,还将进行实践培训。“日本、韩国等国家的主妇在家有的是时间,很想学做几个拿手菜,我们就教给她做孔府菜。”按照计划,她下一步要到韩国、日本进行短训,活动的名字就叫作“跟我学做‘孔府菜”’。
创新“孔府菜”
尽管2000多年过去了,“孔府菜”到现在很多菜还很时尚,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孔府菜”提倡的不断创新。
“今天也需要进行创新,满足人们的需求。”王兴兰不断地改进和创新着“孔府菜”。
改革创新的目标在哪里?怎么去实现7她把目标定在了占领80后、90后人群市场。她的观点是,目前“孔府菜”、“孔府宴”针对的主要是45岁以上人群,不适合喜欢刺激、宽松环境的年轻人。年轻人更喜欢洋快餐店。“如果‘孔府菜’占领了这个人群,市场不可想象。”
为了给“孔府菜”一个推广创新的阵地,王兴兰准备做连锁店。“不但要开店,还要做成长久不衰的菜品。把我们的‘孔府菜’做成品牌化、专业化、程序化、快餐化。”她认为,西式快餐在国内外大受欢迎,在于方便时尚。那么“孔府菜”中能不能也制作这样的食物,适应年轻人的饮食习惯?她想到了山东的特产煎饼。煎饼可以助消化,不怕凉,易保存,可以用它包很多菜,也就等于可以开发出很多煎饼菜品。更主要的,煎饼是五谷杂粮,符合健康食品的要求。
在近期的时间里,王兴兰还有很多打算——准备制作做菜光盘,推广普通人群简便易学的“孔府菜”,联合电视台做节目,讲一年四季如何做时蔬菜;开发黑芝麻系列产品,在饮食中注重养生……
“让‘孔府菜’走向大众化,以膳食改善老百姓的生活。”这是王兴兰的一个心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