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音长绕舞蹁跹

来源 :北方音乐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illy72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舞蹈《飞天》运用凝练的舞蹈语汇和抒情浪漫的艺术手法,创造性地将敦煌乐舞壁画的龙凤图腾再现于舞台。编导借助长绸使舞者用飞扬瞬间的舞姿造型和流畅、滑翔、腾跃的步伐等成功塑造了富有中国古典美学风范的“飞天香音女神”这一舞蹈形象,表现翱翔天宇的一种意境——寄予人类的希冀与向往。
  【关键词】舞蹈;《飞天》;特征
  【中图分类号】J722.4 【文献标识码】A
  天上是人间的折射,敦煌乐舞壁画是我国古代音乐发达鼎盛时期的壮观留影。敦煌乐舞壁画绘画的时间跨度从十六国的北凉一直到清代,约一千五百多年。唐代壁画最多,最为壮观,并且还藏有一千多年以前唐五代的手抄乐谱和舞谱。“飞天”是乐舞壁画中最引人瞩目的内容之一,那蜿蜒婀娜的飞动姿势所呈现出的绝妙的舞姿令每一位瞻仰者神往,当代舞蹈家几乎都朝拜过敦煌这块艺术圣地,从敦煌飞天和敦煌壁画的舞姿中汲取了艺术营养。在这里,敦煌飞天作为绘画艺术,与姊妹艺术的舞蹈奇妙地沟通起来。
  舞蹈自身包含多个作用及社会意义,不会受到语言、文字等因素的影响,属于八大艺术之一,可和觀众产生情感共鸣。艺术性的舞蹈具备严谨的运作过程及完整的艺术结构,利用音乐及其他道具,感情表达细腻,主题思想明确,构图精心,且可将声响生动鲜明的艺术体在舞台上建立起来。优秀的创作者就是编导,而客观的生活环境对于他们均是平等的,确定着舞蹈作品的好坏。然而,在相同的生活环境中,不同的艺术家会创作出不同的艺术作品,均来源于主观心理上艺术家的不同。编与导本身在对舞蹈作品的创作中是不能够单独存在的,在更深的层次上,创作者组织舞蹈语言,捕捉其形象,将自身的艺术构思通过演员在舞台上展示出来。舞蹈作品的编创者及导演就是舞蹈编导,其职能具备高难度及要求,因其需同时担任双重角色,并非所有人都可胜任。舞蹈《飞天》的飞动是依靠飘带,这显示了我们古人令人惊叹的创造才能。敦煌古乐壁画中的飞天通过上下左右、流转飘飞的飘带将舞蹈美学的奥妙透露、显示给了我们。
  舞蹈《飞天》的编者在塑造舞台形象中使用长绸,正是从飞天飘逸流动的动态形象中取得的,由于长绸的千变万化,形成内在的力感可以向任何方向呈现,把飞天本体的力感扩展到周围的空间中,形成了一个力的世界。这种力感在不断的外射中产生了舞蹈特殊的艺术美。舞蹈《飞天》的舞者舞动长达十二尺的双绸,延续了“大八字花”“小八字花”“波浪花”“左肩圈”“右肩圈”“前圈挑”“大圈”等绸花样式,这并不是故意玩弄绸花技巧,而是以此作为飞天女神纤纤玉臂的延伸,借此营造出一种太空邈远、仙境空灵的氛围,使人们仿佛置身其中,引人去领略中国古老的历史文化。
  舞蹈《飞天》的另一奇妙之处是突出体现了龙风的艺术形态。舞者用弯曲的身姿,灵活的腰肢和圆、旋的动作走向体现了龙的回环蜿蜒,收似蟠龙,放则犹如长虹远引,对比鲜明,线条清晰。舞者又用丰富多变的臂膀动作体现凤的彩翼飘忽,潜隐着弹性并具有飞翔感,造成瞰地千寻,背负苍天,足踏浮云的形象和气势,加之以衣带当风,表现了先民“飞游霄汉与天高”的心理。
  闻一多曾经说过:“把龙凤当做民族发祥和文化肇端的象征,可说是再恰当没有了。”由此可见龙风是中国古老部族图腾融合的产物。傅毅《舞赋》说:“体如游龙,袖如索霓。”傅玄《却东西门行》说“和乐唯有舞,运体不失机,退似潜龙婉,进如翔鸾飞。”龙凤的形态在我国古代舞蹈中的美学地位,正如孙颖《楚舞话古》一文所说的:“对龙凤审美的心里感受反映到舞蹈上,便在动的规律和造型风格上构成了中国舞蹈从形态到内涵所独有的美学特征。作为中国文化的特殊因子,龙凤的艺术形态既滋养了我国的舞蹈,也滋养了绘画艺术的飞天,飞天的姿态,韵调中,融化了龙凤的基本特质。我们的祖先在他们的意识中创造了龙风,而飞天在很大程度上则是龙风在造型艺术上表现于人体形象的一种艺术反馈。”
  飞天启动着舞蹈上穷碧落的浪漫遐思,使舞蹈增强着飞动美和轻柔美。舞蹈则赋予飞天更准确、更绰约妙曼的人体美;编者利用对称性的构思,经过单一接触点、多接触点、接触面,以及接触点与接触面的结合,始终将两个舞者通过情感维系在一起,舞者有时是分舞,有时合舞,或先合后分,分而又合。运用流动线条法,把双人舞从舞台的某角向对角线舞蹈,在舞蹈过程中通过不断变化接触点始终保持着动作的流畅性。由于编者肢体创作与思维创作二者的紧密结合以及在舞台调度和构图上的讲究,使整个作品变得更加丰满和富有艺术感染力。
  总之,舞蹈《飞天》从提取形态特征人手,展现出一种升华了的感情世界、精神风貌——追求神似。其抒情之深和意境之远都达到了相当的高度。
  参考文献
  [1]刘建.宗教与舞蹈[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
  [2]张素琴,刘建.舞蹈身体语言学[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其他文献
【摘要】多年来,我国识谱教学存在费时费力而效果差的问题。识谱教学过于分散,违反记忆规律;先识谱后唱歌,违反学生的认识规律。依据音阶教唱名,采用大小调式音阶,不符合音乐发展规律。为了改变当前识谱教学的尴尬,弥补识谱教学中的不足,全面提高素质教育改革质量,更好地完成新课程改革的目标,应从四個方面入手:一是让学生在兴趣中学习,先入为主;二是改变音乐的教学模式;三是乐器进课堂,巩固识谱效果;四是利用创编旋
期刊
【摘要】本文以莱蒙练习曲为研究对象,从作曲家莱蒙的身份背景及创作风格入手,对其作品进行深入剖析。将第1-10课作为具体的教学研究目标,分别从左手音节强化、右手音阶强化;乐句与呼吸的聆听与体会;强化薄弱手指;移调转调、手指跑动能力;琶音音阶、两种演奏法技巧的对比等五个阶段、十个角度,按照1-10课的不同训练目标,细化分阶段进行系统的教学阐述。  【关键词】莱蒙;练习曲;钢琴教学;手指训练;教学方案 
期刊
【摘要】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世界上没有才能的人是没有的。问题在于教育者如何去发现每一位学生的禀赋、兴趣、爱好和特长,为他们的表现和发展提供充分的条件和正确引导。据2016年中国盲人协会数据统计,我国目前有1731万盲人,平均每100个人中就有一个盲人。盲人虽然缺失了视觉,却有着更为灵敏的听觉、触觉、记忆等。在器乐的学习上,有一些脱颖而出,展现了非凡的天赋,如著名二胡演奏家华彦钧、甘柏林,钢琴演奏家金
期刊
【摘要】音乐教育家柯达伊认为,音乐给予人不仅仅是音乐本身,更重要的是借助音乐建立起音乐的听觉能力和思维习惯。音乐教师在教学时要发挥音乐学科特点,引导学生通过听觉、感受、联觉、表现、创作等多渠道感受音乐之美,努力帮助孩子建立音乐思维, 引导学生用音乐的思维方式欣赏音乐。  【关键词】音乐思维;欣赏;学生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中小学音乐教育在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正在开展着广泛
期刊
【摘要】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全会提出立德树人的要求。教育部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以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明确,其核心素养是人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但是现在基层学校的教学中还存在学科教育不平衡现象,主要表现在“重智轻德,单纯追求分数和升学率”。不是必考科目的音乐课,自然不会受到重视,导致老师不想教,学生不爱学的消极状态。为了迎合学生的“口味”和营造音乐课堂的氛围,老师就会有选择地进行教学,我国民族音乐的
期刊
【摘要】目前我国小学艺术教育重视技能学习,忽视综合素养培养,这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现象。针对基础教育学校艺术教学中的弊端,我们在教改中从铝板琴着手,进行资源整合,组织同伴互助、安排学生上台展示,开展游戏激趣、运用合作探究等方法,翻转低年级音乐课堂。通过营造艺术氛围、融合家校学习、实行激励机制等策略,引导学生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发展音乐综合学习。着力培养儿童对音乐的读谱、视唱、听音、节奏多方面音乐审美理
期刊
【摘要】本文通过对新课程标准下高中音乐学习的现状进行调查与分析,进而提出一些音乐课堂的教学方法策略等,打造更加优质的音乐课堂。  【关键词】高中音乐;教学方法;案例研究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一、新课程下高中音乐教育的现状分析  2004年,高中音乐在全国四个试验区开始进行。许多音乐教育工作人员都在学习和摸索着更适合学生们的教学策略和方法。车昕竹曾经指出,在新课程标准下,高
期刊
【摘要】随着时代的进步,科学技术越来越发达。智慧课堂技术的提出,可以帮助小学学生学习音乐,提高学生学习效率,让学生做到主动学习、个性学习、互动学习、移动学习,激发学生学习热情,让学习有效果,提高学生学习成绩。  【关键词】小学音乐智慧课堂;有效教学;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智慧课堂是构建学生、教师、学校、家长个性互动的智慧教育生态圈,使小学音乐教师高效教学,在课前、
期刊
【摘要】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人们对学生的思想品德、审美能力、科学文化和劳动素质等全方面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不仅是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也是未来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变化趋势。舞蹈作为一门综合性艺术,是对幼儿实施素质教育的好选择。  【关键词】幼儿舞蹈;素质教育;综合发展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A  一直以来,艺术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舞蹈是各类艺术教育中发展历史最为悠久的
期刊
【摘要】中国音乐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应当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尤其是在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中,更应该努力探寻加强中华优秀传统音乐文化教育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音乐鉴赏;课程教学改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中国历史悠久,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是当代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