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凝聚青年应从四方面发力
共青团的全部力量都源于紧紧依靠党、深深植根于青年,新形势下,以凝聚青年为目的的改革内容,应该把握几个关键性因素:
信仰凝聚。信仰、理想的认同是产生吸引力和凝聚力的根本源泉。当前受到各种政治经济文化思潮的影响,青年人的价值观念呈多元化方向发展。由于青年的思想和价值观尚处在未定型时期,因此必须把思想政治引领工作贯穿于工作的始终,帮助青年树立理想信念的精神支柱,树立向上向善的价值追求。内容上如果只停留在开会、讲座、报告、文件等形式上已经远远不够。可充分考虑偶像的效应,如雷锋精神、张海迪精神等等,再比如2015年东莞团市委举办的“梦想行动”,就是在广大青年中征求梦想行动代言人,以青年身边的典型形象鼓励青年追求理想,化大道理为青年看的得见、摸得着的具体形象。
需求凝聚。流动、分层、
差异化,是当代青年群体的重要特征。以东莞为例,异地青年占比高,青年群体高度分化,他们分布在各个领域,从事不同职业,工作条件各异,生活、事业发展情况各有不同。如果简单地把青年作为一个群体服务,或是简单地按年龄结构来分析需求,都会导致我们的工作停留在活动层面,就难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服务青年、凝聚青年。因此,在需求凝聚上,我们应该借鉴营销学中市场细分的概念,把庞大的青年群体分解为同质化程度更大的小群体,在了解他们迫切需求的基础上,再设计工作项目,提供更精准的服务。
情感凝聚。你说的话青年爱听,你组织的活动青年热衷参与,情感上喜欢你,青年自然就会向你靠拢。当代青年熟练掌握微信、微博、QQ、Instagram等新媒体,标语、横幅、宣传栏、印刷品等传统手段所吸引的青年关注逐渐下降。只有深入青年,运用青年喜闻乐见的方式,特别是加强运用“互联网+大数据”研判青年动态,改变引领方式,才能有效凝聚青年。以东莞共青团自身为例,目前共建市属46个团属微信号和1000多个团属微信群,组建一支3.3万人的青年网络文明志愿者队伍,集中力量打了造若干网络文化精品,每天保证有声音、有互动,有效覆盖联系全市各类青年。
阵地凝聚。要实现最广泛的联系和覆盖青年,让青年身、心都留在共青团组织。一要推进“网上共青团”建设。加快“青年之声”网络互动社交平台运用,实现线上+线下互动融合。二要加强两新团组织建设。随着社会结构的分化,新兴群体不断出现,他们大多在我们传统团建的视野之外。以东莞为例,目前我市共有新经济组织32.14万家,其经济总量占全市的比重超过80%,有新社会组织1164家。如何抓好两新团组织建设,一直是我市共青团思考、实践的重点。三是要进一步夯实基层基础。基层团组织是青年工作的基础和活力源头,要推动更多的经费和资源向基层倾斜。
从公转、自转两个维度产生更强的吸引力
针对东莞的经济社会转型发展以及青年分布、需求,东莞共青团除了从互联网+共青团建设、精准服务青年需求、夯实基层团建等方面改革创新、有效凝聚青年外,主要还从两方面进行了探索创新,一是促进两新团组织建设,服务凝聚新兴领域青年;二是凝聚青年理想 ,积极参与社会治理创新。我们常说,这就像从公转、自转两个维度产生更强的吸引力,凝聚青年。
促进两新团组织建设,服务凝聚新兴领域青年
加强新时期下两新组织团的工作,是东莞共青团扩大团组织有效覆盖、提升团组织吸引凝聚力的必由之路。截至2016年3月,东莞共发展“两新”组织中的团组织7100个,其中非公企业团组织6041个,新社会组织团组织1059个。2010年和2011年,东莞市新建非公团组织数量在全国所有地市中排名第一。
为了切实服务好“两新”组织青年的发展需要,东莞共青团着力推动团属工作品牌向“两新”组织延伸和覆盖。其中,影响力最大、覆盖面最广、受益人数最多的当属新生代产业工人“圆梦计划”。该项目自2011年开始实施,由省、市、镇3级财政合力资助在东莞产业一线工作的工人读大学。项目实施5年来,东莞市、镇2级财政已合计拨付2000多万元,资助1万多名“两新”青年入读大学,参与“圆梦计划”的青年遍布全市32个镇街,合作高校包括北京大学、浙江大学等国内知名高校和东莞理工学院、东莞职业技术学院等本土知名院校共10所,为东莞市产业转型升级培养了一大批高素质的产业人才,也为1万多名在莞青年打通了向上发展的道路。
广泛开展青年婚恋交友活动、志愿服务、“青春暖流”、“百号千手”岗位练兵、青工技能大赛等一系列品牌活动,着力扩大和巩固“两新”组织团建工作覆盖和成果。同时,坚持全面指导,强调“两新”团组织既要提升服务全市共青团工作大局的能力,又要自主运转服务企业发展的能力。在多年不懈的坚持下,一批“两新”团建的优秀典型脱颖而出,比如唯美集团团总支以唯美陶瓷博物馆为依托,积极打造陶瓷文化,承接了省市各类青少年公益交流活动;技研新阳电子有限公司团总支依托其企业大学“新阳学院”,积极参与到青年员工的在职培训和文化服务中来,为企业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主动承接政府职能转移,参与社会治理创新
随着社会发展步伐加快,青年主动参与社会治理、积极推进管理创新的诉求和期望更加高涨。2010-2012年,东莞市承接了重点青少年群体服务管理和预防犯罪全国试点工作,为建立完善的社会帮教工作体系,团东莞市委于2012年5月指导成立了东莞市莞香花青少年服务中心。“莞香花”定位为专门致力于重点青少年群体帮教服务的枢纽型社会组织,通过整合组织化专业力量和社会化专业力量,探索为重点青少年提供岗位化、专业化志愿帮教服务,力求与现有的教育、公检法司等帮教体系无缝对接,实现对重点青少年群体帮教需求的全覆盖。
中心于2013至2015年连续三年承接了中央综治委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专项组和团中央的“彩虹行动计划”。使东莞成为广东唯一承接该项目的城市,并推动东莞市获得动2014年度项目“优秀试点城市”称号。
着力优化团的组织体系与工作方法
把准共青团改革发展的突出任务。着力优化团的组织体系,注重把青年中的优秀代表吸纳进团的组织体系,特别注重来自基层一线、在本领域具有较强代表性、在青年中有较强影响力的青年代表,扩大基层和一线人员在各级共青团代表大会、全委会、常委会中的比例,原则上比例分别不低于80%、50%、25%。着力转变团的工作方式,以转变机关工作方式和运行机制、推进共青团工作和建设互联网转型为重点,通过直接联系、基层工作、网络互动、请进来等多种方式,直接联系服务青年。实现机关与基层的全面融合,各级团干通过平台与青年交友交心,主动开展工作,形成全团上下共同面向青年的局面。
推进共青团工作供给侧改革,充分发挥青年的主体作用。从实际需求出发,做实服务青年的工作和活动,让普通青年能够参与到共青团活动的选择、策划、设计、评价中,变共青团“端菜”为青年“点菜”。
着力构建“互联网+共青团”工作格局。加强网络宣传内容供给,深耕团属微信、微博等宣传平台,集中力量打造若干网络文化精品,构建深受东莞青少年喜爱的团属新媒体体系。加强线上线下深度融合,运用互联网思维和互联网手段深化共青团工作。
围绕中心,服务青年成长成才。加快东莞市青年人才促进会建设,打造富有“莞味”的青年人才服务阵地,推进市青促会及北京、上海、广州、武汉四地工作组机构建设,推出一系列扎实有效的服务措施,力争凝聚、服务更广大的莞籍青年人才。
继续提升共青团参与社会治理的能力效率。探索建立共青团承接政府青少年事务职能和参与社会治理的长效机制,加强青少年事务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着力在青少年校外教育、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救助困难青少年群体等重点领域承接政府职能。
(作者系团东莞市委书记)
共青团的全部力量都源于紧紧依靠党、深深植根于青年,新形势下,以凝聚青年为目的的改革内容,应该把握几个关键性因素:
信仰凝聚。信仰、理想的认同是产生吸引力和凝聚力的根本源泉。当前受到各种政治经济文化思潮的影响,青年人的价值观念呈多元化方向发展。由于青年的思想和价值观尚处在未定型时期,因此必须把思想政治引领工作贯穿于工作的始终,帮助青年树立理想信念的精神支柱,树立向上向善的价值追求。内容上如果只停留在开会、讲座、报告、文件等形式上已经远远不够。可充分考虑偶像的效应,如雷锋精神、张海迪精神等等,再比如2015年东莞团市委举办的“梦想行动”,就是在广大青年中征求梦想行动代言人,以青年身边的典型形象鼓励青年追求理想,化大道理为青年看的得见、摸得着的具体形象。
需求凝聚。流动、分层、
差异化,是当代青年群体的重要特征。以东莞为例,异地青年占比高,青年群体高度分化,他们分布在各个领域,从事不同职业,工作条件各异,生活、事业发展情况各有不同。如果简单地把青年作为一个群体服务,或是简单地按年龄结构来分析需求,都会导致我们的工作停留在活动层面,就难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服务青年、凝聚青年。因此,在需求凝聚上,我们应该借鉴营销学中市场细分的概念,把庞大的青年群体分解为同质化程度更大的小群体,在了解他们迫切需求的基础上,再设计工作项目,提供更精准的服务。
情感凝聚。你说的话青年爱听,你组织的活动青年热衷参与,情感上喜欢你,青年自然就会向你靠拢。当代青年熟练掌握微信、微博、QQ、Instagram等新媒体,标语、横幅、宣传栏、印刷品等传统手段所吸引的青年关注逐渐下降。只有深入青年,运用青年喜闻乐见的方式,特别是加强运用“互联网+大数据”研判青年动态,改变引领方式,才能有效凝聚青年。以东莞共青团自身为例,目前共建市属46个团属微信号和1000多个团属微信群,组建一支3.3万人的青年网络文明志愿者队伍,集中力量打了造若干网络文化精品,每天保证有声音、有互动,有效覆盖联系全市各类青年。
阵地凝聚。要实现最广泛的联系和覆盖青年,让青年身、心都留在共青团组织。一要推进“网上共青团”建设。加快“青年之声”网络互动社交平台运用,实现线上+线下互动融合。二要加强两新团组织建设。随着社会结构的分化,新兴群体不断出现,他们大多在我们传统团建的视野之外。以东莞为例,目前我市共有新经济组织32.14万家,其经济总量占全市的比重超过80%,有新社会组织1164家。如何抓好两新团组织建设,一直是我市共青团思考、实践的重点。三是要进一步夯实基层基础。基层团组织是青年工作的基础和活力源头,要推动更多的经费和资源向基层倾斜。
从公转、自转两个维度产生更强的吸引力
针对东莞的经济社会转型发展以及青年分布、需求,东莞共青团除了从互联网+共青团建设、精准服务青年需求、夯实基层团建等方面改革创新、有效凝聚青年外,主要还从两方面进行了探索创新,一是促进两新团组织建设,服务凝聚新兴领域青年;二是凝聚青年理想 ,积极参与社会治理创新。我们常说,这就像从公转、自转两个维度产生更强的吸引力,凝聚青年。
促进两新团组织建设,服务凝聚新兴领域青年
加强新时期下两新组织团的工作,是东莞共青团扩大团组织有效覆盖、提升团组织吸引凝聚力的必由之路。截至2016年3月,东莞共发展“两新”组织中的团组织7100个,其中非公企业团组织6041个,新社会组织团组织1059个。2010年和2011年,东莞市新建非公团组织数量在全国所有地市中排名第一。
为了切实服务好“两新”组织青年的发展需要,东莞共青团着力推动团属工作品牌向“两新”组织延伸和覆盖。其中,影响力最大、覆盖面最广、受益人数最多的当属新生代产业工人“圆梦计划”。该项目自2011年开始实施,由省、市、镇3级财政合力资助在东莞产业一线工作的工人读大学。项目实施5年来,东莞市、镇2级财政已合计拨付2000多万元,资助1万多名“两新”青年入读大学,参与“圆梦计划”的青年遍布全市32个镇街,合作高校包括北京大学、浙江大学等国内知名高校和东莞理工学院、东莞职业技术学院等本土知名院校共10所,为东莞市产业转型升级培养了一大批高素质的产业人才,也为1万多名在莞青年打通了向上发展的道路。
广泛开展青年婚恋交友活动、志愿服务、“青春暖流”、“百号千手”岗位练兵、青工技能大赛等一系列品牌活动,着力扩大和巩固“两新”组织团建工作覆盖和成果。同时,坚持全面指导,强调“两新”团组织既要提升服务全市共青团工作大局的能力,又要自主运转服务企业发展的能力。在多年不懈的坚持下,一批“两新”团建的优秀典型脱颖而出,比如唯美集团团总支以唯美陶瓷博物馆为依托,积极打造陶瓷文化,承接了省市各类青少年公益交流活动;技研新阳电子有限公司团总支依托其企业大学“新阳学院”,积极参与到青年员工的在职培训和文化服务中来,为企业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主动承接政府职能转移,参与社会治理创新
随着社会发展步伐加快,青年主动参与社会治理、积极推进管理创新的诉求和期望更加高涨。2010-2012年,东莞市承接了重点青少年群体服务管理和预防犯罪全国试点工作,为建立完善的社会帮教工作体系,团东莞市委于2012年5月指导成立了东莞市莞香花青少年服务中心。“莞香花”定位为专门致力于重点青少年群体帮教服务的枢纽型社会组织,通过整合组织化专业力量和社会化专业力量,探索为重点青少年提供岗位化、专业化志愿帮教服务,力求与现有的教育、公检法司等帮教体系无缝对接,实现对重点青少年群体帮教需求的全覆盖。
中心于2013至2015年连续三年承接了中央综治委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专项组和团中央的“彩虹行动计划”。使东莞成为广东唯一承接该项目的城市,并推动东莞市获得动2014年度项目“优秀试点城市”称号。
着力优化团的组织体系与工作方法
把准共青团改革发展的突出任务。着力优化团的组织体系,注重把青年中的优秀代表吸纳进团的组织体系,特别注重来自基层一线、在本领域具有较强代表性、在青年中有较强影响力的青年代表,扩大基层和一线人员在各级共青团代表大会、全委会、常委会中的比例,原则上比例分别不低于80%、50%、25%。着力转变团的工作方式,以转变机关工作方式和运行机制、推进共青团工作和建设互联网转型为重点,通过直接联系、基层工作、网络互动、请进来等多种方式,直接联系服务青年。实现机关与基层的全面融合,各级团干通过平台与青年交友交心,主动开展工作,形成全团上下共同面向青年的局面。
推进共青团工作供给侧改革,充分发挥青年的主体作用。从实际需求出发,做实服务青年的工作和活动,让普通青年能够参与到共青团活动的选择、策划、设计、评价中,变共青团“端菜”为青年“点菜”。
着力构建“互联网+共青团”工作格局。加强网络宣传内容供给,深耕团属微信、微博等宣传平台,集中力量打造若干网络文化精品,构建深受东莞青少年喜爱的团属新媒体体系。加强线上线下深度融合,运用互联网思维和互联网手段深化共青团工作。
围绕中心,服务青年成长成才。加快东莞市青年人才促进会建设,打造富有“莞味”的青年人才服务阵地,推进市青促会及北京、上海、广州、武汉四地工作组机构建设,推出一系列扎实有效的服务措施,力争凝聚、服务更广大的莞籍青年人才。
继续提升共青团参与社会治理的能力效率。探索建立共青团承接政府青少年事务职能和参与社会治理的长效机制,加强青少年事务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着力在青少年校外教育、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救助困难青少年群体等重点领域承接政府职能。
(作者系团东莞市委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