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一样的“小尾巴”

来源 :七彩语文·教师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llx0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安排了一组成语故事(《自相矛盾》 《滥竽充数》 《画龙点睛》)和一组《伊索寓言》 (《狐狸和葡萄》 《牧童和狼》 《蝉和狐狸》),我在教学《伊索寓言》第一课时时,以《狐狸和葡萄》为例,抓住伊索寓言直接揭示寓意的“小尾巴”,让学生感受“不一样”的寓言、“不一样”的狐狸和“不一样”的寓意。
  一、比较质疑,“不一样”让思维发生
  1. 不一样的狐狸。本册“我阅读 我快樂”推荐阅读的正是《伊索寓言集》,月初已布置学生自主阅读,课前由一条狐狸尾巴切入,交流《伊索寓言集》中有关狐狸的故事,让学生初步感受不同故事中的狐狸形象是不一样的。热身之余,也开启了“不一样”的《伊索寓言》教学之旅。
  《狐狸和葡萄》的精彩正在于故事中人物的矛盾之处,即狐狸的心口不一:嘴上说“这些葡萄肯定是酸的,不好吃”,而它的表情、动作无不证明葡萄并不酸,甚至还很甜。抓住这一“破绽”,让学生或圈或画,再充分交流,启发学生通过想象将故事变得丰满起来。瞧,有的学生将葡萄变作紫莹莹的玛瑙,有的学生想象出狐狸各种尝试后功亏一篑的“傻样”,有的学生在狐狸“边走边回头”中品出了它的不甘心……从“不一样”入手,生成矛盾,激发活力,激活思维,由“言”即“意”也就水到渠成了。
  2. 不一样的寓言。从读故事到讲故事,我用语言还原情境:伊索寓言最早是讲给奴隶听的,一天,干完活,奴隶们又围着伊索。其中一个奴隶说:“嗨,伊索兄弟,给我们讲个故事吧。”伊索想了想,说:“好吧!我就给大家讲一个狐狸和葡萄的故事……”小伊索们,你能不看着书讲一讲这个故事吗?
  创设这一情境既是因为伊索寓言起初的传播形式为口耳相传,“卷入”故事有利于激发学生表达的欲望,更是将伊索寓言的受众对象——奴隶留在学生的浅意识中,为后面比较中国古代寓言与伊索寓言的不一样埋下伏笔。
  与刚刚学过的《自相矛盾》比较,学生发现了中国古代寓言与伊索寓言揭示寓意的方式不一样。与故事中套着故事的《鹬蚌相争》比较,学生讨论出两种寓言揭示寓意方式不一样的原因所在,即寓言的受众对象不一样。当然,原因绝不是这么简单。不过不要紧,这正好打通了课堂内外,拓宽了课堂的外延。
  以上两处比较,我只提供学习材料,问题由学生发现,答案由学生讨论,学生不仅答得有广度,问得更是有深度。
  二、回溯探究,神奇的“尾巴”让元认知发力
  1. 狐狸的大尾巴。(屏幕展示绘有一条黑白两色狐狸尾巴的《伊索寓言》封面) “瞧,你第一眼看到了什么?”“这是谁的尾巴?”“这条大尾巴都出现在书中的哪些故事里?”
  一条黑白两色的大尾巴让学生走进了有趣且“有理”的《伊索寓言》,是不是很神奇?为了上好这一课,笔者课前搜集了各种版本的《伊索寓言》,近乎“功利”式的阅读的确带给我不少“底气”,也给课堂带来了“灵气”。
  2.“伊索”的“小尾巴”。“伊索仅仅是在讲故事吗?” (了解伊索寓言由两部分组成:故事+寓意) “中国古代寓言也讲求道理,它们揭示寓意的方式一样吗?”“你看,伊索寓言有一条直接‘揭示寓意’的‘小尾巴’。看来,封面上的这只尾巴不仅是狐狸的尾巴,还代表着伊索寓言的寓意啊。”
  比较《狐狸和葡萄》和《自相矛盾》,“伊索”的这条“小尾巴”就在不知不觉中露出了马脚。
  “虽然中国古代寓言也有直接揭示寓意的,不过,伊索寓言的这条‘小尾巴’实在是太明显了。看着这条时隐时现的‘小尾巴’,你有没有什么新的疑问?”
  学生借助这条“小尾巴”,提出了很棒的问题:为什么伊索寓言有“尾巴”,而中国古代寓言很多没有“尾巴”?你是怎样发现课文里这个小秘密的?
  顺着这条“小尾巴”,学生自主探究,开展了丰富多彩的研究性学习……顺着这条“小尾巴”,引导学生对自己发现的过程进行一次理性的回顾,总结出经验,给自己或者别人以启发,这就是对元认知认识的策略。
  “这只狐狸无奈地离开了,可狐狸和葡萄之间的故事却没有结束,之后又陆陆续续来了十七只狐狸,想知道狐狸和葡萄之间又发生了什么故事吗?课后,可以读一读《十八只狐狸吃葡萄》的故事。”
  (作者单位:南通市北城小学)
其他文献
“动物名片设计”习作指导课,意在让学生进入浓厚的教学情境,激发创造的愿望,乐于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自由自在表达自己对动物的了解情况。在教学中,我分为三个基本教学环节:  1. 顺应心理,激发动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使学生对习作产生浓厚的兴趣,使他们有话可说,有话可写。习作的过程,是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过程。因此,在学生已搜集到许多动物图片与资料的基础上,我设计了这样的开场白:“同学们对奇妙的动物世
期刊
小学语文教学大师于永正先生不幸病逝,不禁使我悲哀情感的潮水在胸中激荡不已,久久不能平静。因为,在我心中他不仅是一位“学高为师”的名师大家,而且还是一位“身正为范”的小语界的引路者。我是一个“草根教师”,我的成长和专业发展就颇受他的深刻影响。虽然有些事已经过去多年了,但回想起来至今仍历历在目、倍感亲切。  初识于永正,缘于听课总求真  初识于永正老师,缘于我有幸在多地聆听到他上的示范课。记得10多年
期刊
二、以行促学—方式选择  人生修习首在行。  “以行促学”观,倡导以践行的方式促进学生学习。在语文教育中,言语实践是学习语言、提高语文核心素养的最根本、最重要的方式和途径。婴幼时期的儿童都是在行中学的,他们学习语言是在真实的生活交际实践中进行的。在践行中学习的婴幼儿,学习效率极高。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婴幼儿学习语言的效率和效果远比成人脱离言语交际实践的语言学习要高得多、好得多。很多成人在学校系统地学
期刊
群文阅读是一种高品质的阅读形态,旨在提高阅读的速度和质量,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其享受阅读的快乐。基于笔者在所教的高年级尝试群文阅读教学,在此,以苏教版五上第七单元为例,谈一谈群文阅读中阅读内容的选择策略。  一、立足文本,确定阅读目的  群文阅读要求围绕一个阅读目的进行功能性阅读。首先阅读目的要明确。苏教版五上第七单元中有选自古典文学的《林冲棒打洪教头》,出自文学著作的《少年王冕》,由唐诗《黄鹤
期刊
书信通俗易懂,对于六年级的学生来说,内容理解没有什么难度;而《给家乡孩子的信》一文用“质朴的语言,表达最真挚的情感”这一写作特色,却值得我们认真学习。如何让学生自己发现这一写作秘妙呢?一个疑惑,引发了笔者关于“普通”的思考,较好地达成教学目标。  一、文本生疑——“普通文”“普通人”  师:通过预习,你掌握了哪些生字新词,积累了哪些优美词句?(学生交流课后的生字读音、意思、书写等)  生:老师,我
期刊
一  王兰老师直到90多岁,仍然坚持每天到学校,为的就是走进青年教师的课堂,去指导青年人的教学。王老师的办公室在一楼,听一年级的课是比较方便的,但要是听我的课就比较麻烦了。我一直教高年级,教室通常在三楼、四楼。每当王老师要进我们班的时候,我就提早赶下楼去搀扶老人家,而这时候她总说:“没事儿,我自己能走。”说着,便扶着楼梯扶手一级一级地登高,途中不时有学生、教师向她问好,她都一一微笑着点头回应。  
期刊
板书是教师凭借黑板,以凝练的文字和图表等传递教学信息的行为方式。独具匠心的板书和板图既有利于传授知识,又能发展学生的智力;既能陶冶情操,又能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习惯;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启迪学生的智慧,活跃学生的思维。所以,人们把精心设计的板书称为形式优美、重点突出、高度概括的微型教科书。无论何时,板书作为一种教学辅助手段,都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于板书中识字写字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
期刊
“现在,我们来到了恐龙园,园区想招募一批小导游给游客介绍恐龙,你们想做小导游吗?课文的第二小节就可以作为大家的导游词,自由读读这一小节吧,想一想这一小节介绍了哪几种恐龙,你最想给大家介绍哪种恐龙?”教师以读懂导游词为切入口,让学生与文本对话,从了解恐龙特点,体会表达方法,指导朗读等三个方面,引导学生“读懂”导游词。  “通过刚刚的学习,我们对这四种恐龙的特点已经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现在,我们要正式
期刊
对于美食类习作大家都不陌生,从三年级开始这就是一个教师和学生都喜闻乐见的习作主题,学生下笔千言,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运用自如;教师满本红圈,批语“本文描写具体,色、香、味、形俱全……”那么,对于六年级的学生,我们的习作赏析课能再给学生带来哪些方面的提升呢?笔者认为,真挚的“情”和高雅的“趣”才能营造一个充满情趣的学习生态场。  一、多元评价,激活“情趣态”课堂学生写作热情  情趣态习作教学,
期刊
《苏东坡传》以四卷文字写出了北宋文豪苏轼浮沉曲折、潇洒清旷的一生。师生阅读交流这本书,要在了解苏轼一生的基础上,通过品味语言,感受苏轼在风雨浮沉中清旷的心态。在与六年级学生交流《苏东坡传》时,我设计了四条线索,由浅入深地穿插在课堂交流里,编织成一张阅读交流的“网”,使得阅读中的碎片化信息得以整合,交流讨论中的联系更紧密,使得苏轼的形象在学生心中更加立体。  一、从阅读体验中交流一本书  阅读体验,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