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读传家

来源 :西部散文选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shuangjiam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草长莺飞的春日,再次回到故乡,那个叫黄塘的山村,田里的禾苗正在拔节,一片绿油油的,这种绿很自然,让人叩开心扉,张开双臂,想拥抱这满野的绿意。推开老屋的木门,被踩得黝黑发亮的泥土地板,透着凉凉的寒气,因为久不居住,屋子的角落被零零散散的蜘蛛网占据着。
  这个老屋是爷爷和他哥哥在80年代前建造的,是砖木结构的双层楼房,刚进大门的是低座,中间有个小厅,两旁分别有一个侧房,通常是家里的老人居住,在小厅的一侧有个木板的楼梯,可以上二楼。二楼的楼板都是用木块铺成的,走在楼上的木地板,总会发出“咯吱咯吱”的声音。二楼的中间也有小厅,两侧各有一个房间,姑姑未出嫁的时候就住在阁楼的一个房间,另一个房间则是由伯公(我们称爷爷的大哥为伯公)的孙子居住。二楼小厅还有个门通向阳台,阳台也是用木板铺成的,周围还有圆圆的木杆做成的栏杆,栏杆的边上,悬挂着长长的竹篙,衣服就挂在竹篙上晾干。
  从低厅往里走,就是天井。所谓天井,便是露天的空地。天井比周边的地板要低一些,用比较牢固的砖块铺砌而成。天井的两头是厨房,厨房是单层的,爷爷和伯公各占一间。天井再往里就是厅屋,厅屋是单层结构,显得高雅端庄。厅屋两侧是大房,爷爷和伯公也是各占一间。大房是家里最大的房子,通常由主人居住。待儿子娶媳妇那天,老人会把大房让出来给儿子和儿媳妇当婚房,自己搬到底座居住。所以我爸爸妈妈结婚的时候,爷爷奶奶搬到低厅,伯公也把他的大房让出给他的兒子和儿媳。大房是双层结构的,大房的二楼,往往是存放谷物。而我老家的大房的二楼用屏风分成了两格,一格存放谷物,一格存放爸爸的各类书籍,俨然一个稻谷飘香的书房。
  厅屋是家里最阔的地方,平时招待客人,往往就在厅屋进行。厅屋的正中摆着八仙桌,是平时摆祭品用的。老屋厅堂里的神龛上,“耕读传家”几个苍劲的大字,是这破落的房屋里最醒目的风景。“耕读传家”是我们的家训,耕田可以丰五谷,养家糊口,以立性命;读书可以知诗书,达礼仪,修身养性。
  “读得书成万不忧,无需耕种自然收,日间不怕人来借,夜间不怕贼来偷。”小时候,长辈经常用这首诗来勉励我们小孩子认真读书。知书识礼的人,在当时的农村是很受人尊敬的。伯公是一个知书识礼的人,他熟读经书,会吟诗写对联。村里人无论什么姓氏,只要办喜事,都要请伯公过去写请柬和对联;邻里有什么纠纷,也往往要请伯公去做中间人,说句公道话,伯公也往往能把双方说服,化解矛盾;村里人在读书时,遇到不懂的字,或不能理解的句子,也经常来到我们家向伯公请教。而我爸爸是堂兄弟中读书最多、最出色的一个,自然接过伯公的真传。小时候,爸爸每天从地里回来,就会叫我们几兄妹搬来小板凳,围在他的身边,然后叫我们读《古诗百首》、《三字经》、《千字文》等书。在我们读熟了的时候,爸爸又会给我们讲解其中的意思。为了加深认识,爸爸往往还配上一些滑稽的动作,惹得我们咯咯大笑。晚上,爸爸常常还会给我们讲故事。夏天的时候,在门口的树根下,一边乘凉,一边听爸爸讲故事,梁山伯和祝英台、牛郎织女、大蛇和千金、渔夫和金鱼等动人的故事,引人入胜,久久回味。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爸爸在鼓励我们多读书的同时,还要我们多劳动体验生活。从五六岁开始,我们兄妹就要起床做早餐、洗自己的衣服和鞋子。大一点的时候,还要到田里帮忙除草、耘田、背柴、晒玉桂……出去干活,我们兄妹几个就是小生产队;上学读书,我们兄妹几个又是班上的佼佼者。耕田让我们从不挨饿,读书让我们成为有思想有文化的人。
  长大后,我们兄妹都走出了大山,尽管不耕田了,但是我们始终牢记着“耕读传家”的古训。如果读书能够有出息,就通过读书改变自己的命运;如果人笨拙一点,也可以安身立命,老老实实地耕田养家不愁吃不挨饿。农民,至少还有自己的根本,有那一片肥沃的土地作为生存的保障。年轻的时候,可能想去外面的世界看一看、闯一闯、搏一搏,奋斗过,努力过,心中就会无悔。“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年老了,疲倦了,还可以回到乡下,落叶归根,种点田地自食其力,朝看日出、晚看月升,静听蛙鸣雀叫,细品苍翠山色,一杯清茶回眸往事,何尝不是一种乐趣呢?
  ———选自中国西部散文网
  作者简介:杨琼凤,广西作协会员、藤县作协秘书长,出版有个人作品集《站在你的窗台唱歌》。
其他文献
我一直想把母亲写进文章里,说一说她对我的养育之恩,说一说我对她的感恩之情,说一说她勤劳、善良、智慧,而又充满艰辛的人生,可总是找不到灵感、理不出头绪,就一年一年的拖了下来。  今年,母亲要过八十岁生日了!我想趁她眼不花耳不聋、趁她脑子清醒不糊涂,我不光要写她,还要把写她的文章读给她听,让她听听一个儿子对母亲的真实心声!我不想等到万一哪天母亲老糊涂了、不认识我了,或者哪一天母亲突然不在了,再也听不到
期刊
时间流淌的长河之中,每一个逝去的日子,都闪现着温暖的气息,温柔的光影,温馨的记忆……  2020年秋天,八十岁的父亲与母亲一起相携来到鄂尔多斯康巴什,在我的公寓一起度过一段时光。  父母亲显然是更加苍老了,行走起来尤其不方便,听力也明显下降,交流起来更加吃力。但身体状况还好,饮食起居自如利索,饭量还行,也还能吃得动,喜欢吃肉,令人欣慰。父亲的一口牙基本掉完了,几年前修好的牙套也坏掉了,进食显得有点
期刊
曾经在藤县工作过的一位领导多次和我说过,作为藤县人如果有机会到了北京,一定要抽时间去袁崇焕墓看看,因为袁崇焕是我们藤县走出去的民族英雄!虽然以前我也去过几次北京,但由于时间和工作的原因,一直都未能拜谒过袁公崇焕的墓堂,不能不说是一件撼事。  但这位领导对我说的话我一直记着。今次在北京我终于瞅准了一个机会,与亚淼、亚文三人一起在北京工作的藤县老乡阿里巴巴公司的高管王博士的带领下,从西城区驱车直往广渠
期刊
冰雪覆盖,大地沉寂。宁静的湖面上,茂密的丛林中,候鸟翔集,迎着刺骨寒风时而翻飞,时而觅食,阵阵的嘶鸣声带着苍凉深切的韵味。  冬鸟,是指秋天的时候从北方飞到南方某个地方去越冬,春季又飞回北方,随后在那里营巢、繁殖的候鸟。如此循环往复,它们已经习惯了这样的轮回。  眼下正是观赏冬鸟的时节,冬天观鸟的最佳处莫过于湿地公园之类的地方,因为有山、有水、有树。那天,到水城古镇旁的凤池园观鸟正值中午,因为气候
期刊
一  最先吸引我目光的,是路边大货车倒车镜上那些花花绿绿的衣物。衬衣、T恤,短裤,甚至乳罩,用简易衣架晒着,在阳光下迎风招展。货车是赣字牌,敞开的车箱后门上,搭着一架钢梯,上面沾满泥土。我把充满疑惑的目光望向田野,一辆辆现代收割机正在稻田里忙碌。当我把画面拉近,一群异乡收稻客,便自然而然地走进了我的视线。  我第一次近距离观看收割机收谷,只见这些叫沃得、洋马或久保田的庞然大物,在田野里轰隆隆吼着,
期刊
许久了,女儿女婿一直想尽尽孝心,带我们去领略一下南国风光,尽享椰风的轻拂,聆听海韵的祝福。但都因一个“忙”字未能成行。  感谢命运的安排,终于清闲下来,有了一段可以自由支配的时光。于是一家四口相约海南,共同实现了一个心愿。  时令将近冬至,北方已是冰封大地,万物凋零。上飞机的时候还是寒风凛冽,身上全副武装,到达三亚凤凰机场却觉暖风扑面,如沐春光。  女婿考虑得很周到,已提前和女儿从北京过来打好前站
期刊
今年春天因工作需要,接触了一位老教授,古稀之人却耳聪目明、手脚麻利,说话风趣和时下语境相宜,无落伍之感。我问他为何身体这么好,他说主要是心态好加上每天锻炼身体并按时休息,然后跟我谈起养生之道,说得很合我意,我们便聊得很投机。  在办公室我泡茶和他一起喝,问他爱喝什么茶,他说爱喝绿茶。我说你年事已高且身体清瘦,喝绿茶不太合适,而且这个季节更不宜喝绿茶,应该喝红茶或者普洱,当然观音也可以喝一点。他知道
期刊
浔江像一条青色的罗带,从藤县蜿蜒而过,两岸青山妩媚动人。每到傍晚时,“半江瑟瑟半江红”,似叶的渔舟在其上飘荡,此情此景真是画图难足,不禁让人想筑屋水上,过一种“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的逍遥生活。  水上生活曾给我的印象是这样的,与文人的风骚和浪漫联系在一起。这可能是自小到大接触太多渔舟唱晚式诗词文章的缘故。可是一位老渔翁的生活,让我对水上生活有了另外一种观感。  这位渔翁姓徐,年近八十,水上漂了
期刊
海子说“远在远方的风比远方更远”,于是,便想着跟风一起流失远方;他说,“远方除了遥远,一无所有”,于是这样的一无所有便成了我从一个地方到达另一个地方的理由。  骨子里对于城市焦灼生活的叛逆,让我喜欢上了远方也喜欢上了行走。而那个叫黄姚的远方,是我每年必定要行走的所在。  那是一座千年古镇,早已声名在外,难得的是,在时光的沙漏里,它并未被浓浓的商业氛围层层包裹,仍原玉一般,古朴典雅,温润纯静。  在
期刊
三四客居太原一晚,我有事未能去和他聊诗。他让诗友郭卿转赠他的首部诗集《去年的风花雪月》,并给我发微信“以后有机会一定会面”。这“一定”让我感到人间春天般的温暖。从古至今,不少诗人喜欢写风花雪月,这倒没什么。写什么真不重要,重要的是怎么写。三四加了一个“去年”,诗味就大不一样了。我隐约感到他是一个喜欢怀旧的人,一个物质时代的性情中人。我一直认为无情就无诗,能写出诗,不管质量高低,肯定是有情有义之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