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学生研读课文的同时,或理解课文内容和表达特点之后,引领学生进行研讨、探究、议论、评价,写“读书笔记”或“读后感”类文章,抒写学习所得、所思等,既有利于培养学生批评性阅读习惯,更有利于提升学生的表达思维和思想认识水平。
关键词:语文 教学 结合
阅读是吸收,作文是表达。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积累、感悟是读的任务,为表达运用服务。从读学写,读写结合,以写促读,是一条被实践证明能有效提高语文能力的方法。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语文,坚持从读学写,读写结合,以写促读的编写特色,并有所发展。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挖掘读与写的结合点,组织训练,从而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一、准确确定读写的结合点
读写的结合点,要根据课文的表达特点、学生的实际、单元主题和课后“研讨与练习”来确定。
1、依据课文的表达特点
“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凭借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与作文的熟练技能……”(叶圣陶语)一篇篇课文是读写结合的载体,是学习、积累语言文字的例子也是学习表达的例子:学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课,学生可以从中领悟到许多表达的方法,如课文的结构与题目,从整体到局部的写景方法,这些都可作为读写的结合点。
课文的表达特点不同,读写结合点自然有别。《看云识天气》以说明性的语言文字为主,学生能够从课文学习一些新的表达,如第一段的排比句式,文章采用的打比方、分类别、作引用等说明方法。
2、符合学生的实际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学生生理、心理以及语言能力的发展具有阶段性特征……应该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特点……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学生的家庭背景、文化环境、生活经历、年龄特点等都是制约学生从课文学习表达的因素,所以,学习课文的表达不可能面面俱到,既要考虑学生的生活实际,又须根据学生学习表达的阶段性特点。七年级学生刚进入中学,他们作文水平的实际是“能写简单的记实作文和想象作文,内容具体,感情真实。能根据内容表达的需要,分段表述。”“根据表达需要,正确使用常用的标点符号。”这些都制约了读写结合点的确定。
3、切合单元主题
读写结合点的确定应与单元阅读训练的重点一致。《春》在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在整体感知内容大意的基础上,揣摩、欣赏精彩句段和词语是其重点。《看云识天气》在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单元训练重点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练习概括课文的内容要点。但是,人教版七年级语文教科书的“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与“阅读”单元,或主题相同,或对某一篇课文内容加以深化,这就要求我们在确定某一篇课文的读写结合点时,还应与“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一致,这样就能相得益彰,发挥整体效益,促进语文能力的全面提高。
4、扣住课后“研讨与练习”
课后的“研讨与练习”是为了帮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学习课文最精彩之处。在设计上与课文紧密结合,大量开展口语交际与书面语表达的实践活动,实现听、读与说、写的结合,从而在语文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如,七年级上册一单元《走一步,再走一步》的“研讨与练习”安排了下题:⑴、朗读课文,复述故事情节,说说你从中悟出什么生活哲理。⑵、在下边两种情况下,你将分别说些什么,做些什么?说出来与同学交流一下。①、假如“我”的父亲没有来,你作为“我”的同学将怎么办?②、假如你是“我”,孤单一人在悬崖上,将怎么办?③、生活中难免遇到困难。你遇到过什么困难?是怎样处理的?有什么经验教训?写出来,班里出一期专栏。像这样的口语交际和写作练习,在七年级语文课后“研讨与练习”中安排了二三十次。因此,教学时要扣住课后“研讨与练习”中的表达(说、写)训练,设计读写结合点。
二、有效组织读写结合训练
在“读”中学表达,就是指导学生学习、积累观察事物、分析事物、遣词造句、布局谋篇的方法;在“写”中运用从“读”中汲取的词语、句式和立意、选材、组材等方法。下面谈谈几种常用方法。
1、模仿法
语言学习总是从模仿开始的,要模仿写和说,日积月累,丰富语言,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在阅读的基础上,教师可引导学生体会课文的精彩之处、具有示范作用之处等,组织学生进行句子仿写、片段仿写、选材模仿、组材模仿等训练,既帮助学生学习、积累表达的形式、知识和方法,又有利于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2、扩续法
指导学生根据课文的内容,结合自己的经历,展开联想、想象,进行扩写、续写、补写等训练。一方面,可以从学生的练笔中了解学生与文本对话的状况,调整教学设计;一方面,可以借此培养学生的联想、想象能力和表达能力。如,教学《最后一课》,可以设计续写练笔:以《下课之后》为题,以小弗郎士的口气续写他当天课后发生的事情。
3、评议法
在学生研读课文的同时,或理解课文内容和表达特点之后,引领学生进行研讨、探究、议论、评价,写“读书笔记”或“读后感”类文章,抒写学习所得、所思等,既有利于培养学生批评性阅读习惯,更有利于提升学生的表达思维和思想认识水平。如学习《伤仲永》,组织学生完成课后“研讨与练习”第四题,并写下来。
4、引申法
凭借课文,引发开去,写话题作文、材料作文或其他。这样做,既是为了达成阅读教学之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还是学生练习表达的好时机。如,教学《第一次真好》,把课后“研讨与练习”第二题第2题改为先讲述和写出来。再如,教学《斑羚飞渡》,完成课后“研讨与练习”第三题。
关键词:语文 教学 结合
阅读是吸收,作文是表达。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积累、感悟是读的任务,为表达运用服务。从读学写,读写结合,以写促读,是一条被实践证明能有效提高语文能力的方法。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语文,坚持从读学写,读写结合,以写促读的编写特色,并有所发展。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挖掘读与写的结合点,组织训练,从而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一、准确确定读写的结合点
读写的结合点,要根据课文的表达特点、学生的实际、单元主题和课后“研讨与练习”来确定。
1、依据课文的表达特点
“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凭借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与作文的熟练技能……”(叶圣陶语)一篇篇课文是读写结合的载体,是学习、积累语言文字的例子也是学习表达的例子:学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课,学生可以从中领悟到许多表达的方法,如课文的结构与题目,从整体到局部的写景方法,这些都可作为读写的结合点。
课文的表达特点不同,读写结合点自然有别。《看云识天气》以说明性的语言文字为主,学生能够从课文学习一些新的表达,如第一段的排比句式,文章采用的打比方、分类别、作引用等说明方法。
2、符合学生的实际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学生生理、心理以及语言能力的发展具有阶段性特征……应该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特点……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学生的家庭背景、文化环境、生活经历、年龄特点等都是制约学生从课文学习表达的因素,所以,学习课文的表达不可能面面俱到,既要考虑学生的生活实际,又须根据学生学习表达的阶段性特点。七年级学生刚进入中学,他们作文水平的实际是“能写简单的记实作文和想象作文,内容具体,感情真实。能根据内容表达的需要,分段表述。”“根据表达需要,正确使用常用的标点符号。”这些都制约了读写结合点的确定。
3、切合单元主题
读写结合点的确定应与单元阅读训练的重点一致。《春》在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在整体感知内容大意的基础上,揣摩、欣赏精彩句段和词语是其重点。《看云识天气》在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单元训练重点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练习概括课文的内容要点。但是,人教版七年级语文教科书的“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与“阅读”单元,或主题相同,或对某一篇课文内容加以深化,这就要求我们在确定某一篇课文的读写结合点时,还应与“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一致,这样就能相得益彰,发挥整体效益,促进语文能力的全面提高。
4、扣住课后“研讨与练习”
课后的“研讨与练习”是为了帮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学习课文最精彩之处。在设计上与课文紧密结合,大量开展口语交际与书面语表达的实践活动,实现听、读与说、写的结合,从而在语文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如,七年级上册一单元《走一步,再走一步》的“研讨与练习”安排了下题:⑴、朗读课文,复述故事情节,说说你从中悟出什么生活哲理。⑵、在下边两种情况下,你将分别说些什么,做些什么?说出来与同学交流一下。①、假如“我”的父亲没有来,你作为“我”的同学将怎么办?②、假如你是“我”,孤单一人在悬崖上,将怎么办?③、生活中难免遇到困难。你遇到过什么困难?是怎样处理的?有什么经验教训?写出来,班里出一期专栏。像这样的口语交际和写作练习,在七年级语文课后“研讨与练习”中安排了二三十次。因此,教学时要扣住课后“研讨与练习”中的表达(说、写)训练,设计读写结合点。
二、有效组织读写结合训练
在“读”中学表达,就是指导学生学习、积累观察事物、分析事物、遣词造句、布局谋篇的方法;在“写”中运用从“读”中汲取的词语、句式和立意、选材、组材等方法。下面谈谈几种常用方法。
1、模仿法
语言学习总是从模仿开始的,要模仿写和说,日积月累,丰富语言,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在阅读的基础上,教师可引导学生体会课文的精彩之处、具有示范作用之处等,组织学生进行句子仿写、片段仿写、选材模仿、组材模仿等训练,既帮助学生学习、积累表达的形式、知识和方法,又有利于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2、扩续法
指导学生根据课文的内容,结合自己的经历,展开联想、想象,进行扩写、续写、补写等训练。一方面,可以从学生的练笔中了解学生与文本对话的状况,调整教学设计;一方面,可以借此培养学生的联想、想象能力和表达能力。如,教学《最后一课》,可以设计续写练笔:以《下课之后》为题,以小弗郎士的口气续写他当天课后发生的事情。
3、评议法
在学生研读课文的同时,或理解课文内容和表达特点之后,引领学生进行研讨、探究、议论、评价,写“读书笔记”或“读后感”类文章,抒写学习所得、所思等,既有利于培养学生批评性阅读习惯,更有利于提升学生的表达思维和思想认识水平。如学习《伤仲永》,组织学生完成课后“研讨与练习”第四题,并写下来。
4、引申法
凭借课文,引发开去,写话题作文、材料作文或其他。这样做,既是为了达成阅读教学之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还是学生练习表达的好时机。如,教学《第一次真好》,把课后“研讨与练习”第二题第2题改为先讲述和写出来。再如,教学《斑羚飞渡》,完成课后“研讨与练习”第三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