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位一体”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探索

来源 :中国电力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59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当前我国提出大力发展专业学位教育的背景下,专题研究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问题无疑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现从理论与实践层面对我国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和培养过程角度进行系统分析,指出其存在的问题与矛盾,并提出一些建议。
  关键词: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培养模式
  作者简介:王东旭(1957-),女,黑龙江哈尔滨人,哈尔滨工程大学动力与能源工程学院,副研究员;郑群(1962-),男,黑龙江伊春人,哈尔滨工程大学动力与能源工程学院,教授。(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1)
  基金项目:本文系教育部“舰船动力工程研究中心”、黑龙江省高教强省“舰船动力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基地”共同资助的项目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1)11-0066-02
  
  研究生培养创新基地是指研究生培养单位(高校)与合作单位(企业、科研院所)共同建设,且由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批准的校外研究生培养基地,并形成一种有效提高研究生创新能力,实现高校、企业、社会合作共赢的人才培养新模式。[1]
  广义上,可以把研究生教育创新基地理解为一个研究生教育的“资源共同体”,以基地为平台,将高校教师和科研院所的科技工作者、研究生紧密联系在一起,通过资源共享、联合攻关实现知识的传承与创新,培养出科研成果并培养出高层次拔尖创新人才。
  狭义上,研究生教育创新基地以企业和科研院所为依托,发挥高校研究生教育资源的集聚与辐射效应,实现高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学术交流的有机结合,形成高层次拔尖人才培养中心和重大科技成果形成及转化中心。
  一、研究生培养创新基地人才培养模式特征
  研究生教育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生教育创新基地是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孵化器”,它的主要特征有以下几点。(1)培养目标是面向基地培养的所有研究生,鼓励研究生参与科学研究企业重大核心关键技术,鼓励研究生自行设计、自由探索、自己动手、自主创新,培养研究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使他们掌握科学研究和科技创新的基本途径,培养目标不是得出高水平的科研成果,而是掌握能把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能力,目的是营造一个激发研究生自主创新的环境。(2)营造研究生教育创新环境,需要经费投入,高校、企业联合共建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基地,人力资源、实验室资源共享,研究生培养模式由知识创新、高层次性、专业性和研究性三个特征扩展到技术创新、开发应用知识成果转化等领域,培养目标具有针对企业解决核心关键技术、注重新产品研发、面向实际应用的特征。[2](3)研究生需要结合实践对所学的专业前沿理论知识进行验证。[3]来自不同学科的学生可以进行跨学科、跨地区的学术交流。研究生在基地参与企业核心技术公关等实践活动中,实行校企双导师制,培养过程具有理论学习和企业实践两个明显的阶段性特征。(4)研究生教育创新基地以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为主,专业学位研究生基础理论课学习在高校完成,其专业课、专业实践、论文则在企业完成,企业参与论文、成果等方面的评价,评价体系更科学,评价方法更有效,因而具有评价手段更客观的特征。
  二、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目前面临的问题
  专业硕士学位是一种应用型学位,主要侧重于通过高水平的专业训练,使研究生掌握系统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具备从事某种专门职业技术工作的能力。哈尔滨工程大学动力与能源工程学院自1998年开始招收专业学位研究生(工程硕士),生源为在职人员,并为多家企、事业单位培养工程硕士;2010年开始招收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生源为应届毕业本科生。现有培养模式在培养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过程中出现了以下几个问题。
  1.培养目标与社会经济发展明显滞后
  我国设置工程硕士学位的初衷是为加快我国工业经济的发展培养一批应用型、复合型的高层次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人才。因此,工程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为培养适合工业经济社会中的企业技术创新人才。这一目标明显滞后于与知识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国家创新体系人才培养目标,企业需要的是具有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能力的企业自主创新人才。
  2.研究生教育创新基地培养环境利用率低
  现有的工程硕士培养模式考虑到了培养环境,但仅仅局限于在校理论课学习时间的保证,论文选题主要来源于生产实际。校企合作以协作式初级阶段为主,联合培养模式主要以高校为主导,企业处于被动地位。高校的人力资源和企业的实验室资源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企业的技术创新环境对培养工程硕士,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和创造力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
  3.培养途径缺少创新
  目前的工程硕士培养模式理论课教学以传授显性知识为主,还没有认识到隐形知识的重要性,更没有把隐性知识纳入教学范畴。课堂教学以传授显性知识为主,隐性知识少,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创新不足。隐性知识不应仅仅是从理论课堂教学和书本中获取,还需要在科技创新和工程实践中获取课堂上可能涉及不到的隐性知识,在参与自主技术创新和企业核心技术攻关过程中,获取隐性知识。[4]
  4.研究生“基地”建设缺乏必要的软硬件支持
  研究生“基地”的建设、运行和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尚不完善,仅靠政府下拨的有限经费难以满足支持“基地”研究生开展科技创新的研究经费需求。
  三、研究生教育创新基地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实践
  哈尔滨工程大学与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703研究所联合共建“舰船动力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基地”,并与行业内的多家科研院所、企业签有长期战略合作协议,经过多年的专业学位培养实践探索,逐步形成并建立了“五位一体”、“四方联动”的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在基地建设理念、培养过程、管理机制等方面形成了特色。
  构建“研究生教育创新基地”;对专业学位研究生实施订单培养;专业课采用“项目教学”模式;科研领域校、所全面合作;研究生基地就业五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与企业共建“研究生教育创新基地”,四方联动,创新专业学位研究生产学研合作模式与机制;通过与研究所联合制订培养方案,共同负责研究生的培养;硕士学位论文课题紧密结合研究所攻关的核心关键技术。
  建立面向“五位一体”培养目标体系的课程体系,专业课教学由研究所资深工程技术人员讲授,通过跨学科课程的设计和创新项目,培养研究生跨学科团队合作能力;通过国际化合作设计项目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和国际合作能力;通过开设综合性课程和综合性实践环节、学术交流等环节培养学生关心和领悟行业发展相关的重大问题等,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基地建设面向工程创新能力培养的综合实践教学体系,搭建面向工程创新能力培养的实践平台;提高研究生创新能力;结合研究所工程项目的研发,培养研究生能够关注社会发展,捕捉社会需求,善于发现、凝练、解决研究所重大工程问题的能力。
  面向工程人才培养的研究生专业课教学方法改革:引导学生自主参与学习,探讨将导师的科研与工程实践融于研究生专业课教学之中的有效途径;采用与工程实际相结合的课堂教学方式,在工程案例引用、工程实践与研究所科学研究和核心关键技术攻关相融合等方面积极探索。
  以基地建设为契机,重新整合,共建单位双方的实验室和人力资源,形成一批高水平的工程教育研究生指导教师队伍;引进国内外行业高水平专家,推进研究生专业学位教育国际化办学。
  探索面向专业学位研究生能力培养的质量评价体系与考核方法,包括课程教学效果评价、综合实践教学环节评价、培养过程控制标准、毕业生质量评价等。
  四、研究生教育创新基地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策略
  1. 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
  扩大研究生教育创新基地招生自主权,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招收打破传统的考试模式,提高推荐免试招生比例,允许基地择优破格录取在校应届毕业生中的“个性化”特殊人才;对于有工程实践工作经历的往届毕业生,工作业绩突出、有培养前途的专业技术人员,可以接受本人申请、行业专家推荐,经基地专家组审查、考核破格录取,实施订单式定向培养。招收博士研究生,由基地主持专业面试,并参加外语综合考试;制订博士研究生灵活的学制年限、毕业标准;采取多种灵活方式,大力吸引海外和国内优秀博士毕业生来基地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
  2. 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
  (1)继续推进校企双导师制,实行导师负责制下的指导小组制度,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教师必须是承担工程类科研项目的一线研究人员,要有充足的科研经费和精力指导研究生,要求导师既要把学生带到学科前沿,又要引导学生把科学研究工作与经济活动、生产活动相结合,积极鼓励研究生从事“自选项目、自主设计、自己动手、自由探索”原则下的独立创新活动。
  (2)专业学位研究生在校完成基础理论课学习,在基地完成专业课教学和专业实践环节。有从事工程技术实际工作经历的考生,免修专业实践环节,理论课程结束后即可进入课题研究工作。工程设计类专业课由“基地”共建单位资深工程设计专家讲授。开展工程教育教学改革与创新,探索“项目式”教学和案例式教学模式。
  (3)为了不断地拓宽学术视野,跟踪国内外学术前沿,校、所合作单位共同为研究生指导教师、专业学位研究生创造条件,通过“请进”、“派出”、参加学术会议和培养小组内定期研讨交流等多种形式开展国内外学术交流、举办学术交流会、学术报告等。
  (4)论文选题来源于校、所合作单位承担的科研项目和工程设计攻关课题,专业学位研究生在课题研究阶段参与校所合作单位承担的科学研究和工程设计项目工作,有充足的科研经费和实验保障条件。
  (5)论文评价以解决科学研究和工程设计关键技术和实际问题为创新点,对于来源于科研项目的课题,学位论文既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又具有应用价值,真正体现了科学研究的价值和意义;对于来源于工程设计的课题,学位论文以解决工程设计实际问题和应用价值,以创新和工程设计优化评价论文质量。
  3.基地教师队伍建设
  (1)提高参与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指导教师的待遇,鼓励学校在职教师到研究所和企业亲历工程实践或进修,了解企业需求,参与课程改革和工程项目研发;制定企业兼职教师的聘任制度,聘请资深工程师担任基地兼职教师,
  (2)建立国际化、社会化的基地教职人员聘用与科学、公正的评价制度,基地技术研发人员采用全员合同制、行政管理人员社会化管理,借助评估与竞争机制提升整体水平。
  (3)吸引、聚集一批国内同行业的专家学者,组成领先于国内外学科前沿的创新团队;遴选聘任一批理论水平高、工程实践经验丰富的企业导师,聘请工程实践经验丰富、工程设计能力强的工程设计人员为研究生讲授工程设计课。
  4.条件保障
  (1)整合校企双方实验室资源,推进优质教育、教学和实验室资源的共享,进行实验室场地及实验设备使用的全面开放。制订“基地”共建单位双方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开放实验室以及相关学科实验室向学生全面开放的政策,真正实现教育教学资源共享,为研究生科技创新提供全方位的支持。
  (2)国际交流平台资助学生赴海外著名高校进行交流学习,开阔学生的国际化视野;学术研究资助平台资助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开展创新性的科学研究活动,拓宽融资渠道,通过“项目加基地”模式,共建单位双方共同申报和承担国家重大科研项目、联合攻关,研究生参与科研项目研究工作解决培养经费不足问题,研究生通过参与科技创新和工程实践活动获取生活补贴。
  (3)推进管理制度创新,完善“基地”的人事管理体制,在“基地”独立行使财务、人事管理权。“基地”培养经费单独立项,专款专用;制订培养经费的预算及分配方法,建立培养经费审核制度。
  (4)“基地”共建双方以优势互补、资源互补、互助互惠、共同发展为原则,在知识产权、利益分配方面找准利益共同点,在合作共建过程中,逐步完善知识产权、利益分配、成果评价体系的政策和法规,实现“基地”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科技创新的整体目标和校、所双方的互利双赢。
  五、结语
  高等院校的研究生教育已成为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是一个兼具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价值的重大课题。处于高等教育最高层次的研究生教育,担负着培养高素质人才和发展科学技术的双重任务,是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的主渠道。
  与欧美工程硕士研究生相比,我国培养的学生实验能力强、工程能力弱,理论功底强、创新能力弱,这一点已经为人们所公认。[5]目前我国的研究生教育体制中,工学硕士学位的学位点数和培养的人数远远高于专业学位,培养的专业学位研究生主要生源是在职人员。近年来,应届毕业生成为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生源的一部分,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模式和培养对策有待进一步探讨与实践,并在培养实践中逐步完善。
  
  参考文献:
  [1]刘思华,李际平.湖南省研究生培养创新基地建设理论与实践研究[J].湖南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2(1):206-208.
  [2]胡燕平,等.研究生培养创新基地建设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4(51)
  [3]杨卫.营造研究生教育的创新环境[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5,(1).
  [4]罗文标,等.基于知识创新的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9,(6).
  [5]马永红,等.解读美国工程硕士教育[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8,(8).
  (责任编辑:沈清)
其他文献
摘要:在把握好言传身教、教书育人本质的前提下,以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创新型复合人才为目标,以学生为主体,与时俱进,根据社会发展和技术进步不断调整教学内容,采用案例教学、互动式教学和趣味教学等综合教学手段,既丰富了学生知识,又提高了教学效果,对讲好“地基处理与加固”这样内容相对枯燥的课程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地基处理与加固;案例教学;互动式教学;趣味教学;多媒体课件  作者简介:罗平平(1976-
期刊
摘要:目前,我国法学专业教育基本以理论教学为主导,缺乏对学生法律思维能力的培养。但实践表明,此种教学模式下,法学学生的实践能力普遍较弱。鉴于此,法学专业教育需要在理论教学体系的基础上添加系统的实验教学模块。笔者首先分析了法学教育中现行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模式的不足,在此基础上论证了构建基于法律思维能力培养的法学专业实验教学体系的必要性,并进一步就实验教学体系的设置提出具体构想。  关键词:法学专业理
期刊
摘要:医学生的临床实习是医学教育的关键环节。通过分析实习学生实习满意度下降、实习学习量下降、实习纪律性下降的原因,探讨改善医学院实习生教育管理的对策。  关键词:医学院;实习生;教育管理  作者简介:杨继宏(1972-),女,四川泸州人,泸州医学院学生工作部,副研究员;蔡鹏飞(1981-),男,四川荣县人,泸州医学院学生工作部,助教。(四川泸州646000)  中图分类号:G645文献标识码:A文
期刊
摘要:结合经管类课程的特点,以“电子商务”课程为例,从同一课程针对不同专业的个性化定制和实践教学中的用户体验式等方面进行了初步探索,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升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关键词:个性化定制;用户体验;实验教学   作者简介:李春丽(1979-),女,山东菏泽人,上海电力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讲师;王乐鹏(1976-),男,湖南益阳人,上电力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副
期刊
摘要:作为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成果,职业技能竞赛不仅能展示职业院校的教育教学成果,同时也是职业教育培训、交流、提高的平台,它在催生职业教育制度创新、规范职业技能培养、扩大社会影响等方面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论述了职业技能竞赛的功能与价值,通过分析北京劳动保障职业学院(以下简称“我院”)参加职业技能竞赛的情况,说明了职业技能竞赛对实训教学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职业院校;技能竞赛;实训教学;  作者
期刊
摘要:結合对某大型企业新员工岗前培训的经验,着重探讨分析了核工程与核技术专业英语课程的特殊性及教学方法。教学实践表明,在职业教育中,根据培训对象的特点,采用如本教学小组摸索的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可取得较为理想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职业教育;专业英语;核工程与核技术;教学方法  作者简介:郭江华(1979-),男,湖北浠水人,武汉大学动力与机械学院,讲师;聂矗(1975-),男,辽宁沈阳人,武汉大学
期刊
摘要:积极研究和探索学习型党组织建设是新形势下党的建设的重要课题,本文在深入分析当前形势下学习型党组织的内涵、特征及战略意义的基础上,从十七届五中全会背景下对如何推进和创新高校学习型基层党组织建设提出了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基层党组织;学习型;高校党建  作者简介:彭子恒(1983-),男,江西九江人,盐城工学院土木工程学院,讲师;王家寿(1970-),男,安徽舒城人,盐城工学院土木工程学院,副
期刊
摘要:伴随着2010年新一轮国家中长期发展规划的制订,高等教育成为国家强盛的重要武器,大学发展规划更是成为学校可持续性发展的有利保障。文章明确了大学发展规划的内涵,阐述了制定发展规划的意义和重要性;分析了地方师范类大学发展规划的问题和不足,并在此基础上,针对新一轮发展规划的制订,提出了建议和改善策略来坚定师范特色、服务地方,从而更好地促进地方师范类大学的发展。  关键词:地方师范类大学;发展规划;
期刊
摘要:应用型本科高校是在高等教育从精英化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变的背景下产生的,文章在分析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及创新教育意义的基础上,介绍了铜陵学院在创新教育方面的一些具体措施与经验,同时指出了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方面的不足。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高校;培养目标;创新教育  作者简介:王东生(1978-),男,江苏宜兴人,铜陵学院机械工程系,讲师。(安徽铜陵244000)  基金项目:本文系安徽省省级
期刊
摘要:以江苏省泰州市为例,阐明随着工业经济快速增长,高新技术产业加快发展,高等教育后发达地区的高等教育必须更好更快地发展,为此应当:(1)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正确认识高等教育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问题;(2)抢抓发展机遇,优化结构与配置,提高办学层次和水平;(3)关注地方师范教育,引领并服务地方基础教育;(4)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切实加强高等教育内涵建设。  关键词:高等教育后发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