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影响搬迁移民收入的因素很多,有自然因素,也有农民个人因素。该文从家庭因素、个人能力因素等方面对宁夏红寺堡区2000年前吊庄移民和2000~2010年生态移民收入差距影响进行分析,探讨如何正确看待农民收入差距问题以及整体提高农民收入的问题。
关键词移民;差距;自身能力因素;收入
中图分类号S-9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0517-6611(2015)24-325-04
“移民搬迁”工程是由我国政府组织实施,对一部分生活在自然条件严酷、资源贫乏、生态恶化地区的贫困人口实行异地安置,把扶贫开发和生态环境建设相结合的一项工程。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移民搬迁成为解决贫困的主要方式,目前已在内蒙、宁夏、广西、云南等省(区)广泛展开,并已取得丰富的经验。该工程自实施30多年以来,扶贫效益和环境效益显著。
移民搬迁后,其收入得到很大提高,但是由于各种原因,收入差距较大,并有扩大的趋势。搬迁的目的是整体上改善移民的生存、生活以及生产条件,增加移民的家庭收入,同时构建和谐、稳定、小康的移民新村。正确认识和处理移民贫富差距问题,既关系到移民增收,也关系到农村社会稳定与进一步发展。分析影响收入差距的因素,从根本上提高移民的收入,对于实现移民搬迁的目的、使移民由脱贫走向小康进而富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该文以宁夏移民搬迁为例,分析移民收入来源,从影响移民收入差距的诸多因素中选取家庭因素、个人能力因素进行剖析,探讨如何正确看待移民收入差距问题以及适当缩小收入差距、整体提高移民收入。
1调查点基本情况和样本单位选取
红寺堡区地处宁夏中部干旱地带,属宁夏扶贫扬黄灌溉工程的主战场,是宁夏最大的移民安置点,土地开发及移民搬迁始于1998年。2001年,开发区被列为“国家异地扶贫开发试点项目区”,自治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先后将红寺堡灌区的新圈、新庄集三支干、新庄集四支干共30个搬迁村列为生态移民项目区,按计划分别于2003、2004、2006年完成生态移民的搬迁及安置。项目区移民分别来自宁夏南部山区,涉及泾源、彭阳、西吉、隆德、海原、原州区、同心7县(区)及红寺堡开发区[1]。
2009年9月经国务院批复设立吴忠市红寺堡区,行政区域面积2 767 km2。截至2013年底,辖2镇3乡、1个街道、61个行政村、2个城镇社区。全区常住户数44 514户,常住人口179 390人,其中回族人口占总人口的61%;城镇人口49 154人,乡村人口130 236人,城镇化率274%。
2014年8月,调查组到宁夏最大的移民安置点——红寺堡调查。在长达20 d的调查过程中,对宁夏红寺堡区的8个村庄开展了比较全面的实地调查。按照分层抽样,在红寺堡镇的2个社区居委会选取样本单位,在第1社区居委会抽选50户,回族25户;在第2社区居委会抽选30户,回族19户;按照二阶段抽样,随机在梨花、幸福、红兴、河水等21个村委会中选取红兴、河水、兴旺、团结、富祥、希望等6个村委会,然后在每个村委会随机抽取14户,共抽取84户,其中回族45户,共计164户。调查户有2个时间段搬迁而来,2000年以前属于吊庄移民;2000~2010年之间搬迁属于生态移民[2]。调查户户主年龄在30~45岁以上占52%,其他年龄段的占48%。
2移民家庭人均纯收入水平及结构
2.1家庭人均纯收入总体水平
该文研究的移民人均纯收入是以2013年的收入情况为准。从整体看,移民搬迁后收入有很大提高[3],但是其收入差距也较大。迁移农户都是来自自然环境恶劣的宁夏南部山区,其生活水平普遍很低,迁移前收入差距不大,但是迁移后其差距却凸显出来。
移民家庭收入指各种渠道获得的收入,包括现金收入和实物收入。根据整理的数据表明,移民家庭人均收入最小为3 458元,最大为12 000元。调查结果显示,2013年占样本量 70%以上的移民人均收入在 5 000元以下,收入在 4 000~5 000元之间的移民比例最高,约占72%。
2.2不同阶段移民收入差异明显从收入来源看,2000年之前吊庄移民来自家庭经营收入中的农业收入水平高于2000年之后生态移民,且比重也大于之后搬迁移民。而2000年之前搬迁移民工资性收入少于2000年之后搬迁移民。说明之前搬迁移民收入主要来自家庭经营收入,而且是第一产业收入,在乡内劳动得到收入和外出从业得到收入都明显少于2000年之后生态移民。
2000年之后生态移民由于耕地少,更多转向牧业和第三产业,这2项在总收入中比重分别为8.7%、6.6%,高于2000年之前的比重。
2.3同阶段移民收入差距特点同阶段移民收入差异表现在:2000年前吊庄移民,农业收入变异系数达到30.8%,2000年后的生态移民,农业收入的变异系数达29.3%,说明由于种植规模、种植技术、种植品种以及销售的差异,导致收入不同。而工资收入方面,2000年以前和以后2个阶段搬迁移民内部变异系数分别为49.6%和36.0%。
43卷24期李金香等移民搬迁农民的收入差距与农户自身能力因素研究
3影响移民人均收入的家庭因素分析
影响移民收入的因素很多,有自然区域因素、制度和政策因素,也有农户家庭人口、文化程度和个人能力等因素。按照收入分配理论,在相同或相近的自然区域条件和制度政策条件下影响收入分配差距的因素主要在农户自身差异,包括劳动或经营管理能力的大小、机会的获得以及家庭人口、文化程度、家庭财产等因素。该文采用相关回归分析移民自身因素与收入的关系。
3.1指标选取
因变量(Y): 移民人均年收入;
自变量1(X1):家庭人口负担系数=(14岁及以下人口数+65岁及以上人口数)/(15~64岁人口数)×100%; 自变量2(X2):家庭中劳动力最高文化程度,以教育年限指标衡量。取值为文盲 0年,小学5年,初中8年,高中11年,大专及以上16年,未达到相应毕业程度,按实际上学年限计算;
自变量3(X3): 家庭成员劳动力掌握技能人数;
自变量4(X4):户主有手艺或技术,取值按照10分制,手艺娴熟且实用,依靠该手艺或技术为生,带来直接经济收益,按程度取值1~10分;
自变量5(X5):户主参加过农业或非农业培训,按照参加后获得的受益程度,取值1~10分,满分取值10分。
3.2回归分析
选用线性回归模型:Y=a+β1X1+β2X2+β3X3+β4X4+β5X5+ε
β1、β2、β3、β4、β5分别表示偏回归系数,ε为随机项。
计算收入与各因素指标的Pearson相关系数,结果见表2。
从相关系数看,因变量人均纯收入和其他变量均有关系,除人口负担系数变量外,其他变量相关系数都在0.01水平显著。人口负担系数在0.05水平上相关性是显著的,并且相关系数为负,说明人口负担系数越大,家庭人均收入越低。家庭成员劳动力文化程度与收入显著相关,相关系数达到0.712。文化程度越高,在经营中就越有谋略,其掌握的技能也相应越高。
进一步回归分析,以收入作为因变量,以各因素指标为自变量,拟合多元线性回归方程,计算得复相关系数为0838,判定系数为0.669,说明模型中的各变量与人均收入有显著关系。
回归方程进行F检验,概率值ρ为0.000,在005显著性水平下,可以认为,收入与各因素指标有线性关系。
回归分析表明,在0.05显著性水平下,家庭劳动力最高受教育年限(X2)和户主参加农业或非农培训(X5),ρ值大于0.05,回归系数没有显著意义。其余3个变量都有显著意义,即家庭人口负担系数X1、家庭成员劳动力掌握技能人数(X3)、户主有手艺或技术(X4)均与收入有线性关系。家庭劳动力最高受教育年限(X2)和户主参加农业或非农培训(X5)相关系数仅能够说明与收入是相关的。
3.3移民自身因素与收入的关系
对于搬迁移民,其人均收入与个人因素有明显的关系。其中家庭人口负担系数大的,收入就低,二者是负相关。文化程度高的,拥有更多的机会,从各种渠道获得的收入自然就多。一个家庭拥有技能的人数越多,其收入也相应越高。拥有一技之长的,其获取收入的能力明显优于没有技能的。参加过培训的比没有参加培训的获取收入能力强;而参加培训较多的,真正受益的,体现在收入上也比没有培训的高。
4移民收入差距影响因素分析
4.1家庭资产积累和生产技术经验的影响
收入差距本身有客观性:每个移民拥有的生计资本的质量与数量不同,生产方式不同,决定了个人收入差距的存在。
不同时间移民拥有的家庭资产数量以及生产技术经验不同,直接影响收入方式,导致收入差异。较早搬迁移民人均收入高于后来搬迁移民。早期吊庄户主年龄都在40岁以上,家庭积累了一定资产,农用工具、农用车辆都置备比较齐全,家庭住房面积较大,可以有更多的钱用于生产。早期移民,耕地也多,一般每户都有0.53 hm2以上,最高的达1.07 hm2。同时,也积累了一定的种植技术和销售经验,完全适应并融入了当地的环境。所以,整体上其收入高于之后的移民。
在工资性收入中,早期移民收入不高,以传统务农为家庭经营的最主要方式,在外打工较少。而后来的移民,工资性收入提高较大,但差距不大,主要是政府对这些移民给予帮助,介绍劳务,安排在当地企业就业。同时,后来的移民来自第二产业的收入也比较少,主要原因在于开办第二产业门槛较高,小型加工已经很难生存。所以,相对于早期移民,后来移民自己创业从事非农行业的比较少。
4.2家庭人口数量和素质因素的影响
在同一时间的移民中,收入也有较大差异。2000年之前移民中农业收入平均差异923元,变异系数30.8%,2000年之后移民平均收入差异645元,变异系数29.3%。而工资性收入中,2000年之前移民平均差异456元,而2000年之后移民为650元。这样的差距,主要是家庭因素和自身因素引起。
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各种因素中,人对生产力发展起决定作用。家庭人口数量和素质的不同,直接影响着家庭生产经营管理水平高低。家庭收入差异,贫富差距拉大也是由此而产生。家庭人口规模小,劳动力负担人口少,从业人员比重高,具有较高劳动力文化素质的家庭,收入明显较多,反之,收入就明显较少。家庭人口数量和素质是影响收入高低的重要因素。
从表3看出,家庭负担人口越少,收入水平越高。反之,负担人口增加,收入水平不断减少。可见,劳动力数量优势对收入的影响较大。劳动力数量多的家庭,产生剩余劳动力,外出打工,从事非农产业的选择性较强,有多种收入来源,反之,劳动力少、劳动力负担重的家庭收入来源单一[4]。
劳动力的文化程度也影响收入差距。收入水平与受教育程度基本上呈正相关,即受教育程度越高,收入水平也就越高。由表4可知,劳动力为文盲的家庭收入水平明显比小学初中和高中及以上移民低,早期搬迁移民文盲人均纯收入比高中及以上移民低2 380元,低34.9%。2000年之后搬迁移民文盲人均收入水平比高中及以上移民低1 957元,低31.5%。从收入分配看,劳动力文化程度差别是引起收入差别的重要因素,随着劳动力文化程度的提高,收入差距不断增大,与收入水平增加趋势相一致。一般说来,高素质的劳动力经营能力强,择业广泛,收入来源多元化倾向明显。劳动力素质对移民收入差距程度的影响比较显著[4]。
4.3移民就业能力因素的影响
个人能力的大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收入水平。往往就业能力强的劳动力都是向效益高的行业流动。从移民家庭收入来源情况看,农业收入仍然是大多数移民收入来源的主体。随着市场经济纵深发展,移民迫切需要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单纯种植粮食已经不能增加更多收入。只靠种植有限耕地,收入也比较有限。调查中发现,种植葡萄、药材、水果等经济作物能够增加收入,但需要经验和技术。有的富裕户,不但自己种植,也从事产品生产和销售服务。农村中的运输户、从事流通的兼业户,都是收入较高的家庭。 从表5可知,低收入户收入单一,第一产业收入占家庭经营的比重较大,而一产中农业收入占比重最高,二、三产业收入占比相对较低。而高收入户中,第一产业收入占比重较低,一产中牧业收入相对较高,二、三产业收入占比重较大。可见,低收入户往往由于自身能力不足,缺乏灵活的思想和就业转移能力,从业局限于农业,以种植粮食为主,收入来源比较单一,影响了收入提高。而高收入户往往具有较强的素质和能力,从事畜牧业和第二、三产业,广开财源获得比较可观的收入。
5结语
影响收入差距因素是不可能消除的,尤其是劳动者自身
的一些因素,需要较长时间来逐渐改变。不顾劳动者本身的家庭以及个人能力因素,而追求绝对的平均,最终也会导致收益降低,生产率下降,走向共同贫困。由于家庭资产和资源占有的不对等,以及对环境适应程度的不同导致收入差异,这需要逐渐降低。继续促进条件好的移民发展,发挥示范效应,带动同村其他移民发展,一部分先富,另一部分后富,最终使得低收入户收入也能增长,这是移民搬迁的目的。目前,宁夏农民收入分配差异虽然较大,但仍然比较合理[5]。
要提高收入,就要从根本上改变农民自身因素,今后还是应适度控制人口,降低一些住户的家庭人口负担系数;发展义务教育和职业教育,提高人口素质;组织培训,让移民学习农业技术。同时,采取多种办法,由政府牵线搭桥,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扩大外出就业途径,使更多移民有机会从多种渠道获得收入。今后要充分调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投入生产的积极性,对增加农民收入产生更大的激励效应。对低收入户,要特别关注。应该避免移民收入的低增长与收入分配差距扩大并存,支持中低收入移民调整产业结构,改善就业结构,寻找增收的突破口,使中低收入移民优先享受更多的增收机会,以不断缩小与高收入移民的收入差距。
参考文献
[1]
红寺堡开发区志编纂委员会.生态移民[M]//红寺堡开发区志.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06:207-208.
[2] 郭亚莉.宁夏扶贫移民工作分析[M]//农村扶贫开发20年回顾与展望——挑战贫困.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08:186-206.
[3] 范建荣.生态移民地区农民收入倍增问题研究——以宁夏红寺堡区为例[J].宁夏党校学报,2013(9):83-85.
[4] 李金香.农村贫富差距与农户自身能力因素研究[J].集团经济研究,2007(1):88-89.
[5] 王治业.宁夏农村贫富差距研究[M]//宁夏农村社会经济调查年鉴.2004:32-40.
关键词移民;差距;自身能力因素;收入
中图分类号S-9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0517-6611(2015)24-325-04
“移民搬迁”工程是由我国政府组织实施,对一部分生活在自然条件严酷、资源贫乏、生态恶化地区的贫困人口实行异地安置,把扶贫开发和生态环境建设相结合的一项工程。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移民搬迁成为解决贫困的主要方式,目前已在内蒙、宁夏、广西、云南等省(区)广泛展开,并已取得丰富的经验。该工程自实施30多年以来,扶贫效益和环境效益显著。
移民搬迁后,其收入得到很大提高,但是由于各种原因,收入差距较大,并有扩大的趋势。搬迁的目的是整体上改善移民的生存、生活以及生产条件,增加移民的家庭收入,同时构建和谐、稳定、小康的移民新村。正确认识和处理移民贫富差距问题,既关系到移民增收,也关系到农村社会稳定与进一步发展。分析影响收入差距的因素,从根本上提高移民的收入,对于实现移民搬迁的目的、使移民由脱贫走向小康进而富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该文以宁夏移民搬迁为例,分析移民收入来源,从影响移民收入差距的诸多因素中选取家庭因素、个人能力因素进行剖析,探讨如何正确看待移民收入差距问题以及适当缩小收入差距、整体提高移民收入。
1调查点基本情况和样本单位选取
红寺堡区地处宁夏中部干旱地带,属宁夏扶贫扬黄灌溉工程的主战场,是宁夏最大的移民安置点,土地开发及移民搬迁始于1998年。2001年,开发区被列为“国家异地扶贫开发试点项目区”,自治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先后将红寺堡灌区的新圈、新庄集三支干、新庄集四支干共30个搬迁村列为生态移民项目区,按计划分别于2003、2004、2006年完成生态移民的搬迁及安置。项目区移民分别来自宁夏南部山区,涉及泾源、彭阳、西吉、隆德、海原、原州区、同心7县(区)及红寺堡开发区[1]。
2009年9月经国务院批复设立吴忠市红寺堡区,行政区域面积2 767 km2。截至2013年底,辖2镇3乡、1个街道、61个行政村、2个城镇社区。全区常住户数44 514户,常住人口179 390人,其中回族人口占总人口的61%;城镇人口49 154人,乡村人口130 236人,城镇化率274%。
2014年8月,调查组到宁夏最大的移民安置点——红寺堡调查。在长达20 d的调查过程中,对宁夏红寺堡区的8个村庄开展了比较全面的实地调查。按照分层抽样,在红寺堡镇的2个社区居委会选取样本单位,在第1社区居委会抽选50户,回族25户;在第2社区居委会抽选30户,回族19户;按照二阶段抽样,随机在梨花、幸福、红兴、河水等21个村委会中选取红兴、河水、兴旺、团结、富祥、希望等6个村委会,然后在每个村委会随机抽取14户,共抽取84户,其中回族45户,共计164户。调查户有2个时间段搬迁而来,2000年以前属于吊庄移民;2000~2010年之间搬迁属于生态移民[2]。调查户户主年龄在30~45岁以上占52%,其他年龄段的占48%。
2移民家庭人均纯收入水平及结构
2.1家庭人均纯收入总体水平
该文研究的移民人均纯收入是以2013年的收入情况为准。从整体看,移民搬迁后收入有很大提高[3],但是其收入差距也较大。迁移农户都是来自自然环境恶劣的宁夏南部山区,其生活水平普遍很低,迁移前收入差距不大,但是迁移后其差距却凸显出来。
移民家庭收入指各种渠道获得的收入,包括现金收入和实物收入。根据整理的数据表明,移民家庭人均收入最小为3 458元,最大为12 000元。调查结果显示,2013年占样本量 70%以上的移民人均收入在 5 000元以下,收入在 4 000~5 000元之间的移民比例最高,约占72%。
2.2不同阶段移民收入差异明显从收入来源看,2000年之前吊庄移民来自家庭经营收入中的农业收入水平高于2000年之后生态移民,且比重也大于之后搬迁移民。而2000年之前搬迁移民工资性收入少于2000年之后搬迁移民。说明之前搬迁移民收入主要来自家庭经营收入,而且是第一产业收入,在乡内劳动得到收入和外出从业得到收入都明显少于2000年之后生态移民。
2000年之后生态移民由于耕地少,更多转向牧业和第三产业,这2项在总收入中比重分别为8.7%、6.6%,高于2000年之前的比重。
2.3同阶段移民收入差距特点同阶段移民收入差异表现在:2000年前吊庄移民,农业收入变异系数达到30.8%,2000年后的生态移民,农业收入的变异系数达29.3%,说明由于种植规模、种植技术、种植品种以及销售的差异,导致收入不同。而工资收入方面,2000年以前和以后2个阶段搬迁移民内部变异系数分别为49.6%和36.0%。
43卷24期李金香等移民搬迁农民的收入差距与农户自身能力因素研究
3影响移民人均收入的家庭因素分析
影响移民收入的因素很多,有自然区域因素、制度和政策因素,也有农户家庭人口、文化程度和个人能力等因素。按照收入分配理论,在相同或相近的自然区域条件和制度政策条件下影响收入分配差距的因素主要在农户自身差异,包括劳动或经营管理能力的大小、机会的获得以及家庭人口、文化程度、家庭财产等因素。该文采用相关回归分析移民自身因素与收入的关系。
3.1指标选取
因变量(Y): 移民人均年收入;
自变量1(X1):家庭人口负担系数=(14岁及以下人口数+65岁及以上人口数)/(15~64岁人口数)×100%; 自变量2(X2):家庭中劳动力最高文化程度,以教育年限指标衡量。取值为文盲 0年,小学5年,初中8年,高中11年,大专及以上16年,未达到相应毕业程度,按实际上学年限计算;
自变量3(X3): 家庭成员劳动力掌握技能人数;
自变量4(X4):户主有手艺或技术,取值按照10分制,手艺娴熟且实用,依靠该手艺或技术为生,带来直接经济收益,按程度取值1~10分;
自变量5(X5):户主参加过农业或非农业培训,按照参加后获得的受益程度,取值1~10分,满分取值10分。
3.2回归分析
选用线性回归模型:Y=a+β1X1+β2X2+β3X3+β4X4+β5X5+ε
β1、β2、β3、β4、β5分别表示偏回归系数,ε为随机项。
计算收入与各因素指标的Pearson相关系数,结果见表2。
从相关系数看,因变量人均纯收入和其他变量均有关系,除人口负担系数变量外,其他变量相关系数都在0.01水平显著。人口负担系数在0.05水平上相关性是显著的,并且相关系数为负,说明人口负担系数越大,家庭人均收入越低。家庭成员劳动力文化程度与收入显著相关,相关系数达到0.712。文化程度越高,在经营中就越有谋略,其掌握的技能也相应越高。
进一步回归分析,以收入作为因变量,以各因素指标为自变量,拟合多元线性回归方程,计算得复相关系数为0838,判定系数为0.669,说明模型中的各变量与人均收入有显著关系。
回归方程进行F检验,概率值ρ为0.000,在005显著性水平下,可以认为,收入与各因素指标有线性关系。
回归分析表明,在0.05显著性水平下,家庭劳动力最高受教育年限(X2)和户主参加农业或非农培训(X5),ρ值大于0.05,回归系数没有显著意义。其余3个变量都有显著意义,即家庭人口负担系数X1、家庭成员劳动力掌握技能人数(X3)、户主有手艺或技术(X4)均与收入有线性关系。家庭劳动力最高受教育年限(X2)和户主参加农业或非农培训(X5)相关系数仅能够说明与收入是相关的。
3.3移民自身因素与收入的关系
对于搬迁移民,其人均收入与个人因素有明显的关系。其中家庭人口负担系数大的,收入就低,二者是负相关。文化程度高的,拥有更多的机会,从各种渠道获得的收入自然就多。一个家庭拥有技能的人数越多,其收入也相应越高。拥有一技之长的,其获取收入的能力明显优于没有技能的。参加过培训的比没有参加培训的获取收入能力强;而参加培训较多的,真正受益的,体现在收入上也比没有培训的高。
4移民收入差距影响因素分析
4.1家庭资产积累和生产技术经验的影响
收入差距本身有客观性:每个移民拥有的生计资本的质量与数量不同,生产方式不同,决定了个人收入差距的存在。
不同时间移民拥有的家庭资产数量以及生产技术经验不同,直接影响收入方式,导致收入差异。较早搬迁移民人均收入高于后来搬迁移民。早期吊庄户主年龄都在40岁以上,家庭积累了一定资产,农用工具、农用车辆都置备比较齐全,家庭住房面积较大,可以有更多的钱用于生产。早期移民,耕地也多,一般每户都有0.53 hm2以上,最高的达1.07 hm2。同时,也积累了一定的种植技术和销售经验,完全适应并融入了当地的环境。所以,整体上其收入高于之后的移民。
在工资性收入中,早期移民收入不高,以传统务农为家庭经营的最主要方式,在外打工较少。而后来的移民,工资性收入提高较大,但差距不大,主要是政府对这些移民给予帮助,介绍劳务,安排在当地企业就业。同时,后来的移民来自第二产业的收入也比较少,主要原因在于开办第二产业门槛较高,小型加工已经很难生存。所以,相对于早期移民,后来移民自己创业从事非农行业的比较少。
4.2家庭人口数量和素质因素的影响
在同一时间的移民中,收入也有较大差异。2000年之前移民中农业收入平均差异923元,变异系数30.8%,2000年之后移民平均收入差异645元,变异系数29.3%。而工资性收入中,2000年之前移民平均差异456元,而2000年之后移民为650元。这样的差距,主要是家庭因素和自身因素引起。
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各种因素中,人对生产力发展起决定作用。家庭人口数量和素质的不同,直接影响着家庭生产经营管理水平高低。家庭收入差异,贫富差距拉大也是由此而产生。家庭人口规模小,劳动力负担人口少,从业人员比重高,具有较高劳动力文化素质的家庭,收入明显较多,反之,收入就明显较少。家庭人口数量和素质是影响收入高低的重要因素。
从表3看出,家庭负担人口越少,收入水平越高。反之,负担人口增加,收入水平不断减少。可见,劳动力数量优势对收入的影响较大。劳动力数量多的家庭,产生剩余劳动力,外出打工,从事非农产业的选择性较强,有多种收入来源,反之,劳动力少、劳动力负担重的家庭收入来源单一[4]。
劳动力的文化程度也影响收入差距。收入水平与受教育程度基本上呈正相关,即受教育程度越高,收入水平也就越高。由表4可知,劳动力为文盲的家庭收入水平明显比小学初中和高中及以上移民低,早期搬迁移民文盲人均纯收入比高中及以上移民低2 380元,低34.9%。2000年之后搬迁移民文盲人均收入水平比高中及以上移民低1 957元,低31.5%。从收入分配看,劳动力文化程度差别是引起收入差别的重要因素,随着劳动力文化程度的提高,收入差距不断增大,与收入水平增加趋势相一致。一般说来,高素质的劳动力经营能力强,择业广泛,收入来源多元化倾向明显。劳动力素质对移民收入差距程度的影响比较显著[4]。
4.3移民就业能力因素的影响
个人能力的大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收入水平。往往就业能力强的劳动力都是向效益高的行业流动。从移民家庭收入来源情况看,农业收入仍然是大多数移民收入来源的主体。随着市场经济纵深发展,移民迫切需要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单纯种植粮食已经不能增加更多收入。只靠种植有限耕地,收入也比较有限。调查中发现,种植葡萄、药材、水果等经济作物能够增加收入,但需要经验和技术。有的富裕户,不但自己种植,也从事产品生产和销售服务。农村中的运输户、从事流通的兼业户,都是收入较高的家庭。 从表5可知,低收入户收入单一,第一产业收入占家庭经营的比重较大,而一产中农业收入占比重最高,二、三产业收入占比相对较低。而高收入户中,第一产业收入占比重较低,一产中牧业收入相对较高,二、三产业收入占比重较大。可见,低收入户往往由于自身能力不足,缺乏灵活的思想和就业转移能力,从业局限于农业,以种植粮食为主,收入来源比较单一,影响了收入提高。而高收入户往往具有较强的素质和能力,从事畜牧业和第二、三产业,广开财源获得比较可观的收入。
5结语
影响收入差距因素是不可能消除的,尤其是劳动者自身
的一些因素,需要较长时间来逐渐改变。不顾劳动者本身的家庭以及个人能力因素,而追求绝对的平均,最终也会导致收益降低,生产率下降,走向共同贫困。由于家庭资产和资源占有的不对等,以及对环境适应程度的不同导致收入差异,这需要逐渐降低。继续促进条件好的移民发展,发挥示范效应,带动同村其他移民发展,一部分先富,另一部分后富,最终使得低收入户收入也能增长,这是移民搬迁的目的。目前,宁夏农民收入分配差异虽然较大,但仍然比较合理[5]。
要提高收入,就要从根本上改变农民自身因素,今后还是应适度控制人口,降低一些住户的家庭人口负担系数;发展义务教育和职业教育,提高人口素质;组织培训,让移民学习农业技术。同时,采取多种办法,由政府牵线搭桥,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扩大外出就业途径,使更多移民有机会从多种渠道获得收入。今后要充分调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投入生产的积极性,对增加农民收入产生更大的激励效应。对低收入户,要特别关注。应该避免移民收入的低增长与收入分配差距扩大并存,支持中低收入移民调整产业结构,改善就业结构,寻找增收的突破口,使中低收入移民优先享受更多的增收机会,以不断缩小与高收入移民的收入差距。
参考文献
[1]
红寺堡开发区志编纂委员会.生态移民[M]//红寺堡开发区志.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06:207-208.
[2] 郭亚莉.宁夏扶贫移民工作分析[M]//农村扶贫开发20年回顾与展望——挑战贫困.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08:186-206.
[3] 范建荣.生态移民地区农民收入倍增问题研究——以宁夏红寺堡区为例[J].宁夏党校学报,2013(9):83-85.
[4] 李金香.农村贫富差距与农户自身能力因素研究[J].集团经济研究,2007(1):88-89.
[5] 王治业.宁夏农村贫富差距研究[M]//宁夏农村社会经济调查年鉴.2004:32-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