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许鞍华,一个自带标签的名字。提到她,我们总是很容易联想到“女性”“文艺”“新浪潮”等关键词。年过七十的她,几乎全程见证了香港电影几十年间的风云变迁。最近献礼香港回归20周年影片《明月几时有》上映,再次将导演许鞍华推到台前。她用自己文艺气质且满含烟火气息的作品,带我们尽情感受着那个遥远的年代。
小人物的群像戏
许鞍华的新片《明月几时有》讲述的是香港有志之士顽强抗日的故事,由真人故事改编而来。
1941年12月8日到25日,日寇瞬间攻陷香港。日本人进入香港的第一件事就是抓捕反日的文化界人士,其中茅盾被点名。电影从茅盾、邹韬奋等人如何在“东江纵队”协助下逃离香港讲起。
这段对于保存民族文化血脉有着重要意义的历史,没人拍过,许鞍华和编剧何冀平,希望把它讲出来。作为一部历史题材影片,许鞍华以小人物的视角俯瞰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这是一个小人物的群像戏,有不识字的房东、写字员、小學老师、村姑、饭店老板等等,这些普通人中便包括了方兰和刘黑仔。
影片中周迅细腻的表演,将方兰的聪慧、坚毅、勇敢表现得淋漓尽致。她饰演的主角方兰本可以是战争中最普通的经历者,但却义无反顾地选择加入游击队。当她决定离开家的那一刻,面对妈妈担心地责问“要打日本人,多你一个不多,少你一个不少”,她说“如果人人都这样想,还怎么会胜利”。她倔强、有抱负,但其实她也有害怕。许鞍华导演称,周迅饰演的方兰是一个“天真与成熟的混合体”,她表示,所有演员“感情很真诚,有点超过我的预期。”
男主角刘黑仔则是影片中较为传奇的角色。在真实历史中,刘黑仔的人物原型就是当年名扬港九的“神枪手”刘锦进。刘黑仔这个角色,幽默机智,游刃有余。许鞍华对于彭于晏的表现十分满意。“因为刘黑仔是个神枪手,他的动作一定很敏捷,喜欢惊险的活动,在抗战这几年是他生命的巅峰,充满了活力和自信,所以有不同的感觉。”热爱健身活力无限的彭于晏无疑是角色最好的选择。
这个题材的故事听起来正义凛然,又腥风血雨。但实际上,许鞍华舍弃了硝烟弥漫的战争场面,只是细细描绘时代剪影下,每个投身洪流的香港人,那么一段微尘弱草,雨萍风絮的人生。
《明月几时有》结尾处,彬仔(梁家辉饰)终于讲完了故事。“你做什么工作?”“开计程车……总得吃饭吧。”他扎进出租车里,车行远去。
许鞍华和何冀平准备了3年的剧本,查找资料,采访当事人。彬仔是其中的代表。他们早就被人遗忘,多数还在社会底层挣扎。也许导演在电影的英文片名里表达了心愿:OUR TIME WILL COME 我们的时代终将到来。
民国情结与女性话语
《明月几时有》是许鞍华第四次讲民国故事。透过镜头我们能直接联想到张爱玲作品里描述的一些生活细节,包括那种冷峻又跌宕的笔法。泼墨般的海,沉默的远山,葱郁的芭蕉叶,还有那摇碎在桨声灯影里的旧时月色,掩盖了每个人心上的忧愁。
女主角方兰的两条感情线,很有意思。她与李锦荣(霍建华饰)是一对恋人,香港沦陷后,李锦荣向方兰求婚,她拒绝。这像极另一个版本的《倾城之恋》。
《倾城之恋》中或许因为香港的沦陷成全了流苏,人们在这个慌张的岁月只能抓住这样的“安稳”。可是方兰不需要。“你都要走了,还说结婚?”方兰一定是觉得李锦荣太轻率。
影片里设置了一段表姐结婚的戏,“兵荒马乱能嫁出去就不错了。”
这印证了《倾城之恋》里柳原的一句话:“战争期间的婚姻,总是潦草的……”方兰对待自己的人生,绝不希望潦草。她问表姐:“为什么那么着急嫁?”
许鞍华在影片中试图构建女性话语,她将理想人格投射在方兰身上。影片后半段基本讲的是方兰如何由一个喜欢小资小调的文艺女青年(有一个细节,李锦荣要给她做法式蜗牛)成长为一名坚毅、有大情怀的战士的故事。
在电影中,从二十五岁的春夏,四十不惑的周迅,到七十岁的叶德娴与许鞍华,一个女导演与三代影后刻画出了三代革命女性。这些女性超越了传统、固定的性别身份,实现了自我选择和自我实现。
不是神勇枪手,也没有过人智识,这些普通的女人选择了一条艰辛坎坷的道路,只能靠着坚强与隐忍走下去。有了她们,才有了洒在黑暗里的白月光。
许鞍华与港片的黄金时代
许鞍华跟叶德娴同年,70岁了。至今单身,无儿无女。新闻报道说她买不起房子,只能和母亲租住在香港北角的一间廉价公寓。古稀之年,她仍坚持创作、佳作频出,这在亚洲甚至全球的女电影导演中罕见。
许鞍华成长于港澳,在香港大学获得文学硕士后赴英国学习电影,一九七五年回港后加入TVB,恰逢香港电视业发展鼎盛期。
一九七九年她执导电影处女作《疯劫》,改编于香港龙虎山上的真实凶杀案,透视香港青年的情感世界,该片不仅成功开启了香港新浪潮电影时代,更奠定了许鞍华根植于香港本土的现实主义电影创作之路。她三十八年导演的近三十部电影中,香港本地题材就占据了七成,她获得国际影坛最高肯定的《桃姐》《女人四十》也是香港当代平民女性主题。
她热爱香港,对这片土地上的平民一往情深。她属于香港,她的电影不仅令萧芳芳等香港演员走向国际影坛,更扶助出关锦鹏等导演,壮大了香港电影导演队伍。
许鞍华还属于她的故乡。她诞生在中国东北鞍山,母亲是日本侨民、父亲是中国人,她将自己的身世拍摄了《客途秋恨》,写一对中日母女从隔膜到谅解。这是许鞍华电影里一贯的底色,颠沛流离的生活中,那些平凡人的挣扎与坚持,如同奔向远方再不回头的波浪。
这是她的作品中唯一以日本为背景的代表作。不过她始终以香港为原点、北上故土。早在一九八七年,她就到内地取景执导了《书剑恩仇录》。一九九七年到上海拍摄《半生缘》、二零零一年在深圳拍摄《男人四十》,她努力将镜头伸向内地。
内地电影市场进入繁荣期,许鞍华北上执导了《玉观音》《姨妈的后现代生活》,两部都是内地编剧描写的内地现实生活故事,虽有赵薇、周润发等明星主演,但在内地却未获得理想票房。但她打开了与内地电影人合作的大门。她过花甲之年后,以惊人的毅力,再度赴东北冰天雪原,辗转武汉、上海等地,导演了描写著名作家萧红的史诗电影《黄金时代》,尽管票房再遭挫败,却获奖无数。
香港导演北上拍摄商业片的十余年间,许鞍华每每在内地票房挫败后,即回港拍摄低成本香港现实主义电影,却成就了《桃姐》《天水围的日与夜》这两部她导演生涯中的艺术高峰,这何尝不是她的黄金时代?但北方故乡是她难以释怀的电影梦,为此,她仍未放弃、还在前行。
小人物的群像戏
许鞍华的新片《明月几时有》讲述的是香港有志之士顽强抗日的故事,由真人故事改编而来。
1941年12月8日到25日,日寇瞬间攻陷香港。日本人进入香港的第一件事就是抓捕反日的文化界人士,其中茅盾被点名。电影从茅盾、邹韬奋等人如何在“东江纵队”协助下逃离香港讲起。
这段对于保存民族文化血脉有着重要意义的历史,没人拍过,许鞍华和编剧何冀平,希望把它讲出来。作为一部历史题材影片,许鞍华以小人物的视角俯瞰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这是一个小人物的群像戏,有不识字的房东、写字员、小學老师、村姑、饭店老板等等,这些普通人中便包括了方兰和刘黑仔。
影片中周迅细腻的表演,将方兰的聪慧、坚毅、勇敢表现得淋漓尽致。她饰演的主角方兰本可以是战争中最普通的经历者,但却义无反顾地选择加入游击队。当她决定离开家的那一刻,面对妈妈担心地责问“要打日本人,多你一个不多,少你一个不少”,她说“如果人人都这样想,还怎么会胜利”。她倔强、有抱负,但其实她也有害怕。许鞍华导演称,周迅饰演的方兰是一个“天真与成熟的混合体”,她表示,所有演员“感情很真诚,有点超过我的预期。”
男主角刘黑仔则是影片中较为传奇的角色。在真实历史中,刘黑仔的人物原型就是当年名扬港九的“神枪手”刘锦进。刘黑仔这个角色,幽默机智,游刃有余。许鞍华对于彭于晏的表现十分满意。“因为刘黑仔是个神枪手,他的动作一定很敏捷,喜欢惊险的活动,在抗战这几年是他生命的巅峰,充满了活力和自信,所以有不同的感觉。”热爱健身活力无限的彭于晏无疑是角色最好的选择。
这个题材的故事听起来正义凛然,又腥风血雨。但实际上,许鞍华舍弃了硝烟弥漫的战争场面,只是细细描绘时代剪影下,每个投身洪流的香港人,那么一段微尘弱草,雨萍风絮的人生。
《明月几时有》结尾处,彬仔(梁家辉饰)终于讲完了故事。“你做什么工作?”“开计程车……总得吃饭吧。”他扎进出租车里,车行远去。
许鞍华和何冀平准备了3年的剧本,查找资料,采访当事人。彬仔是其中的代表。他们早就被人遗忘,多数还在社会底层挣扎。也许导演在电影的英文片名里表达了心愿:OUR TIME WILL COME 我们的时代终将到来。
民国情结与女性话语
《明月几时有》是许鞍华第四次讲民国故事。透过镜头我们能直接联想到张爱玲作品里描述的一些生活细节,包括那种冷峻又跌宕的笔法。泼墨般的海,沉默的远山,葱郁的芭蕉叶,还有那摇碎在桨声灯影里的旧时月色,掩盖了每个人心上的忧愁。
女主角方兰的两条感情线,很有意思。她与李锦荣(霍建华饰)是一对恋人,香港沦陷后,李锦荣向方兰求婚,她拒绝。这像极另一个版本的《倾城之恋》。
《倾城之恋》中或许因为香港的沦陷成全了流苏,人们在这个慌张的岁月只能抓住这样的“安稳”。可是方兰不需要。“你都要走了,还说结婚?”方兰一定是觉得李锦荣太轻率。
影片里设置了一段表姐结婚的戏,“兵荒马乱能嫁出去就不错了。”
这印证了《倾城之恋》里柳原的一句话:“战争期间的婚姻,总是潦草的……”方兰对待自己的人生,绝不希望潦草。她问表姐:“为什么那么着急嫁?”
许鞍华在影片中试图构建女性话语,她将理想人格投射在方兰身上。影片后半段基本讲的是方兰如何由一个喜欢小资小调的文艺女青年(有一个细节,李锦荣要给她做法式蜗牛)成长为一名坚毅、有大情怀的战士的故事。
在电影中,从二十五岁的春夏,四十不惑的周迅,到七十岁的叶德娴与许鞍华,一个女导演与三代影后刻画出了三代革命女性。这些女性超越了传统、固定的性别身份,实现了自我选择和自我实现。
不是神勇枪手,也没有过人智识,这些普通的女人选择了一条艰辛坎坷的道路,只能靠着坚强与隐忍走下去。有了她们,才有了洒在黑暗里的白月光。
许鞍华与港片的黄金时代
许鞍华跟叶德娴同年,70岁了。至今单身,无儿无女。新闻报道说她买不起房子,只能和母亲租住在香港北角的一间廉价公寓。古稀之年,她仍坚持创作、佳作频出,这在亚洲甚至全球的女电影导演中罕见。
许鞍华成长于港澳,在香港大学获得文学硕士后赴英国学习电影,一九七五年回港后加入TVB,恰逢香港电视业发展鼎盛期。
一九七九年她执导电影处女作《疯劫》,改编于香港龙虎山上的真实凶杀案,透视香港青年的情感世界,该片不仅成功开启了香港新浪潮电影时代,更奠定了许鞍华根植于香港本土的现实主义电影创作之路。她三十八年导演的近三十部电影中,香港本地题材就占据了七成,她获得国际影坛最高肯定的《桃姐》《女人四十》也是香港当代平民女性主题。
她热爱香港,对这片土地上的平民一往情深。她属于香港,她的电影不仅令萧芳芳等香港演员走向国际影坛,更扶助出关锦鹏等导演,壮大了香港电影导演队伍。
许鞍华还属于她的故乡。她诞生在中国东北鞍山,母亲是日本侨民、父亲是中国人,她将自己的身世拍摄了《客途秋恨》,写一对中日母女从隔膜到谅解。这是许鞍华电影里一贯的底色,颠沛流离的生活中,那些平凡人的挣扎与坚持,如同奔向远方再不回头的波浪。
这是她的作品中唯一以日本为背景的代表作。不过她始终以香港为原点、北上故土。早在一九八七年,她就到内地取景执导了《书剑恩仇录》。一九九七年到上海拍摄《半生缘》、二零零一年在深圳拍摄《男人四十》,她努力将镜头伸向内地。
内地电影市场进入繁荣期,许鞍华北上执导了《玉观音》《姨妈的后现代生活》,两部都是内地编剧描写的内地现实生活故事,虽有赵薇、周润发等明星主演,但在内地却未获得理想票房。但她打开了与内地电影人合作的大门。她过花甲之年后,以惊人的毅力,再度赴东北冰天雪原,辗转武汉、上海等地,导演了描写著名作家萧红的史诗电影《黄金时代》,尽管票房再遭挫败,却获奖无数。
香港导演北上拍摄商业片的十余年间,许鞍华每每在内地票房挫败后,即回港拍摄低成本香港现实主义电影,却成就了《桃姐》《天水围的日与夜》这两部她导演生涯中的艺术高峰,这何尝不是她的黄金时代?但北方故乡是她难以释怀的电影梦,为此,她仍未放弃、还在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