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水利工程建设是水利工程的核心部分,所以做好水利工程设计对水利工程的进行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需要了解水利工程设计的要求,并分析其中的问题,研究发展趋势。
【关键词】 水利工程设计;问题;发展趋势
前言:
水利工程设计是水利工程建设中关键的环节,也是对水利工程建设进行规划的必要步骤。设计方案对工程建设有着直接的影响,并且也决定了水利工程投资的效益以及施工安全性,所以加强对水利工程设计的管理是十分有必要的。但是,在进行水利工程设计的时候,还需要考虑建设中对自然环境、生态等的影响。
一、水利工程设计的要求
根据传统水利工程设计的模式,再加上新时代设计理念,得出水利工程设计需遵循的要求主要有,水利工程设计需满足工程任务和规模,工程设计要遵循安全运行要求,因此,需考虑洪水、泥石流、滑坡等灾害。特殊要求:工程设计必须有针对性,不能太散乱,导致重点不突出。进行工程设计的时候,要与施工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在布置施工场地时要有针对性,在场地选择时要遵循安全性高、环境影响小、污染少等原则。工程设计需有科学性,设计的方案一定要进行科学的分析,并在实践中得到验证,建筑物布置以及其尺的大小等都必须有科学依据;工程设计需有专业性,对于前期水利工程的设计可以比较浅显,但越到后期设计的深度就越高,要求设计人员其有较高的专业水平。
二、水利工程设计中的问题
1、设计不规范
水利工程设计工作按照招标设计、施工详图设计等进行,这不能说明结构图、工程量和工程费用计算,是逐步分解和细化的,要逐步的补充完善作为设计依据的基础资料,进一步比较和论证设计方案,关于该项工作的补充费用,已经包括在设计取费中,但在水利工程设计中,基础资料,使用往往是直接搬用上一设计阶段的,对论证设计方案没有有效的补充和完善工作,直接套用上一设计阶段的成果结论。
对于此,水利工程设计单位应要求技术人员根据工程预期效果、设计要求以及施工地点的水文环境、气候特点等制定设计方案,逐步细化和分解总体设计方案并在每个环节施工前对该部分设计方案及基础资料进行进一步的完善和补充。
2、水利工程设计质量考虑不到位
传统工程设计过程中,设计人员对质量问题考虑不到位,从而忽略了工程质量的控制,导致实际的工程建设中出现质量事故。同时由于施工部门领导对于设计中的质量不重视,导致无质量保证的设计图在实际的施工中对工人造成直接影响,加上部分企业领导为了赶工期和节约成本,过多干预工程设计工作,使水利工程设计无科学性,给实际施工带来质量和安全隐患。
3、水利工程设计施工缺少对维系生态环境的认识
由于我国水利工程的环境影响操作介入的较晚,导致生态环境科技技术人员与水利工程构建人员合作的机会相对较少。现今大多数的水利工程大多考虑方案的可行性要满足安全性和经济性,生态环境这一主要因素考虑的不全面,不规范,面临着关键问题。在水利工程这一块,由于经验积累成果相对较少等客观性因素,都导致了水利工程构建工作不能有效地落实与生态技术人员相对交流实施具体方案的探究,水利工程的进一步开发与实践设计相对滞后。
4、水利工程设计技术人才匮乏
水利工程是水利工程和生态学的有机结合,水利工程既要符合水利工程学原理,也要符合生态学原理。在水利工程可行性研究阶段,需要水利工程的设计人员不仅具备水利工程设计的经验和知识,还要具备生态保护和生态恢复学的知识和理论。以往的人才培养目标主要使两者分属于不同的专业或者学科,具有两方面综合知识和设计能力技术人才匮乏,可以参考与借鉴的设计项目有限,加之水利工程的实践活动的经验缺乏,有些人甚至隐瞒工程真正的生态影响后果,导致许多水利工程的生态效益不明显,所以导致水利工程的设计水平和质量不能根本性的提高。
5、对水利设计工作方案的选比工作不够重视
水利设计的工作都是以水利工程设计的实际情况来作为根据的,随着水利设计工作的不断发展,作为主要设计根据的材料也要不断地完善和补充,设计方案图纸也要进一步的做论证和选比。然而,在实际的水利设计工作中,却缺乏很多资料不完善和补充的严重现象,导致了水利工程与当地的自然环境、社會条件等不相融合的现象,虽然设计和方案还是可以采用,但是缺乏了实用性。
三、水利工程设计的发展趋势分析
1、水利设计市场竞争的机制会不断的完善
在水利设计市场中,竞争机制能够有效的实现优胜劣汰,促进企业的健康发展,有效的保障水利工程的施工质量。因此水利设计市场中竞争机制的不断完善是未来发展的重要趋势,主要表现在招标和投标的制度会在水利工程设计的市场中得到很好的普及与发展,这有助于设计单位树立必要的危机意识,进而提升水利工程设计的质量和水平,提升自身的市场竞争力。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市场竞争不断加剧,审批工作和监理工作也会更加的完善,这些都会在一定的程度上促进设计方案的不断优化和发展。
2、不同部门之间的协调会更加的强化
在水利设计的工作中,需要对于工程施工地区的水文条件十分的熟悉,这就需要水文部门给设计部门提供充足的资料作为设计工作开展的支撑。同时生态水利设计也是水利工程设计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发展方向,所以水利设计部门不紧急需要水文部门所提供的资料和参考意见,同时还需要环境保护部门给予一定的意见和相关的资料,这样才能够有效的促进水利设计工作科学的开展。
3、发展美学性水利工程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水利工程的要求,不只限于其自身的功能或作用,而是提升到一种精神的愉悦层次。水利工程建筑设计发展的趋势是进行美学性水利工程。水利工程设计与美学原理相结合,凸出其水利建筑的美学价值。水利工程设计需要充分利用其施工地点临近自然山水这一优势,通过人为的艺术设计,将其进行环境优化,使其能其有观光的价值,达到水利工程和景观建设双丰收的目的,以水利带动景观建设,以景观建设促进水利的良性循环。
美学性水利工程的建设设计,不仅需要设计人员从美学的角度看待建设,也要设计人员其有和谐理念,将建筑材料进行合理设计,达到人与自然和谐的目的。在水利工程设计的时候,需进行科学的布局,寻求最美观的建设造型。将河流自身的属性与美学价值完全应用于水利建设的设计,将美学体现在水利工程建设的每个环节。
4、水利工程设计的人才队伍建设将会不断加强
水利人才在水利工程的建设中有着很重要的位置,它应当与培养人才和引进人才放在同样重要的位置,所以在市场竞争不断加大的前提下,对人才队伍的建设成为提高水利设计水平的根本方法。在水利设计人才队伍建设中,为了利于业务上的需要,在人才队伍中建立激励机制,让更多优秀的设计人员得到进修的空间,把他们培养成复合型的人才。这样,水利工程建设才能在今后发展中不断地得到发展。
四、结束语
在进行水利工程设计时,应尽量避免水利建设对周边生态环境等的破坏,以寻求建筑与自然完美融合的建设方式。因此,在设计的时候,应考虑退台和缓坡等设计方案实施的可能性,尽量减少对生态的破坏。同时,水利设计部门还要树立一种新型的工程理念,实现可持续发展经济,坚持保护生态和“以人为本”的理念,并将其贯穿于整个设计过程中,同时还要迎合人们的对美的追求,在水利工程里融入美学理念,将水利建筑和旅游景观进行结合,形成一种尊重自然、保护生态,让其有美学价值的水利工程建设模式。
参考文献:
[1]塔娜.浅析水利工程设计中的问题与发展趋势[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3,11.14
[2]王敏.浅谈水利工程施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科技致富向导,2011(2).
[3]张雪华.试述水利工程建筑设计方法及未来发展趋势[J].科技创新导报,2012,20:48.
【关键词】 水利工程设计;问题;发展趋势
前言:
水利工程设计是水利工程建设中关键的环节,也是对水利工程建设进行规划的必要步骤。设计方案对工程建设有着直接的影响,并且也决定了水利工程投资的效益以及施工安全性,所以加强对水利工程设计的管理是十分有必要的。但是,在进行水利工程设计的时候,还需要考虑建设中对自然环境、生态等的影响。
一、水利工程设计的要求
根据传统水利工程设计的模式,再加上新时代设计理念,得出水利工程设计需遵循的要求主要有,水利工程设计需满足工程任务和规模,工程设计要遵循安全运行要求,因此,需考虑洪水、泥石流、滑坡等灾害。特殊要求:工程设计必须有针对性,不能太散乱,导致重点不突出。进行工程设计的时候,要与施工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在布置施工场地时要有针对性,在场地选择时要遵循安全性高、环境影响小、污染少等原则。工程设计需有科学性,设计的方案一定要进行科学的分析,并在实践中得到验证,建筑物布置以及其尺的大小等都必须有科学依据;工程设计需有专业性,对于前期水利工程的设计可以比较浅显,但越到后期设计的深度就越高,要求设计人员其有较高的专业水平。
二、水利工程设计中的问题
1、设计不规范
水利工程设计工作按照招标设计、施工详图设计等进行,这不能说明结构图、工程量和工程费用计算,是逐步分解和细化的,要逐步的补充完善作为设计依据的基础资料,进一步比较和论证设计方案,关于该项工作的补充费用,已经包括在设计取费中,但在水利工程设计中,基础资料,使用往往是直接搬用上一设计阶段的,对论证设计方案没有有效的补充和完善工作,直接套用上一设计阶段的成果结论。
对于此,水利工程设计单位应要求技术人员根据工程预期效果、设计要求以及施工地点的水文环境、气候特点等制定设计方案,逐步细化和分解总体设计方案并在每个环节施工前对该部分设计方案及基础资料进行进一步的完善和补充。
2、水利工程设计质量考虑不到位
传统工程设计过程中,设计人员对质量问题考虑不到位,从而忽略了工程质量的控制,导致实际的工程建设中出现质量事故。同时由于施工部门领导对于设计中的质量不重视,导致无质量保证的设计图在实际的施工中对工人造成直接影响,加上部分企业领导为了赶工期和节约成本,过多干预工程设计工作,使水利工程设计无科学性,给实际施工带来质量和安全隐患。
3、水利工程设计施工缺少对维系生态环境的认识
由于我国水利工程的环境影响操作介入的较晚,导致生态环境科技技术人员与水利工程构建人员合作的机会相对较少。现今大多数的水利工程大多考虑方案的可行性要满足安全性和经济性,生态环境这一主要因素考虑的不全面,不规范,面临着关键问题。在水利工程这一块,由于经验积累成果相对较少等客观性因素,都导致了水利工程构建工作不能有效地落实与生态技术人员相对交流实施具体方案的探究,水利工程的进一步开发与实践设计相对滞后。
4、水利工程设计技术人才匮乏
水利工程是水利工程和生态学的有机结合,水利工程既要符合水利工程学原理,也要符合生态学原理。在水利工程可行性研究阶段,需要水利工程的设计人员不仅具备水利工程设计的经验和知识,还要具备生态保护和生态恢复学的知识和理论。以往的人才培养目标主要使两者分属于不同的专业或者学科,具有两方面综合知识和设计能力技术人才匮乏,可以参考与借鉴的设计项目有限,加之水利工程的实践活动的经验缺乏,有些人甚至隐瞒工程真正的生态影响后果,导致许多水利工程的生态效益不明显,所以导致水利工程的设计水平和质量不能根本性的提高。
5、对水利设计工作方案的选比工作不够重视
水利设计的工作都是以水利工程设计的实际情况来作为根据的,随着水利设计工作的不断发展,作为主要设计根据的材料也要不断地完善和补充,设计方案图纸也要进一步的做论证和选比。然而,在实际的水利设计工作中,却缺乏很多资料不完善和补充的严重现象,导致了水利工程与当地的自然环境、社會条件等不相融合的现象,虽然设计和方案还是可以采用,但是缺乏了实用性。
三、水利工程设计的发展趋势分析
1、水利设计市场竞争的机制会不断的完善
在水利设计市场中,竞争机制能够有效的实现优胜劣汰,促进企业的健康发展,有效的保障水利工程的施工质量。因此水利设计市场中竞争机制的不断完善是未来发展的重要趋势,主要表现在招标和投标的制度会在水利工程设计的市场中得到很好的普及与发展,这有助于设计单位树立必要的危机意识,进而提升水利工程设计的质量和水平,提升自身的市场竞争力。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市场竞争不断加剧,审批工作和监理工作也会更加的完善,这些都会在一定的程度上促进设计方案的不断优化和发展。
2、不同部门之间的协调会更加的强化
在水利设计的工作中,需要对于工程施工地区的水文条件十分的熟悉,这就需要水文部门给设计部门提供充足的资料作为设计工作开展的支撑。同时生态水利设计也是水利工程设计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发展方向,所以水利设计部门不紧急需要水文部门所提供的资料和参考意见,同时还需要环境保护部门给予一定的意见和相关的资料,这样才能够有效的促进水利设计工作科学的开展。
3、发展美学性水利工程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水利工程的要求,不只限于其自身的功能或作用,而是提升到一种精神的愉悦层次。水利工程建筑设计发展的趋势是进行美学性水利工程。水利工程设计与美学原理相结合,凸出其水利建筑的美学价值。水利工程设计需要充分利用其施工地点临近自然山水这一优势,通过人为的艺术设计,将其进行环境优化,使其能其有观光的价值,达到水利工程和景观建设双丰收的目的,以水利带动景观建设,以景观建设促进水利的良性循环。
美学性水利工程的建设设计,不仅需要设计人员从美学的角度看待建设,也要设计人员其有和谐理念,将建筑材料进行合理设计,达到人与自然和谐的目的。在水利工程设计的时候,需进行科学的布局,寻求最美观的建设造型。将河流自身的属性与美学价值完全应用于水利建设的设计,将美学体现在水利工程建设的每个环节。
4、水利工程设计的人才队伍建设将会不断加强
水利人才在水利工程的建设中有着很重要的位置,它应当与培养人才和引进人才放在同样重要的位置,所以在市场竞争不断加大的前提下,对人才队伍的建设成为提高水利设计水平的根本方法。在水利设计人才队伍建设中,为了利于业务上的需要,在人才队伍中建立激励机制,让更多优秀的设计人员得到进修的空间,把他们培养成复合型的人才。这样,水利工程建设才能在今后发展中不断地得到发展。
四、结束语
在进行水利工程设计时,应尽量避免水利建设对周边生态环境等的破坏,以寻求建筑与自然完美融合的建设方式。因此,在设计的时候,应考虑退台和缓坡等设计方案实施的可能性,尽量减少对生态的破坏。同时,水利设计部门还要树立一种新型的工程理念,实现可持续发展经济,坚持保护生态和“以人为本”的理念,并将其贯穿于整个设计过程中,同时还要迎合人们的对美的追求,在水利工程里融入美学理念,将水利建筑和旅游景观进行结合,形成一种尊重自然、保护生态,让其有美学价值的水利工程建设模式。
参考文献:
[1]塔娜.浅析水利工程设计中的问题与发展趋势[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3,11.14
[2]王敏.浅谈水利工程施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科技致富向导,2011(2).
[3]张雪华.试述水利工程建筑设计方法及未来发展趋势[J].科技创新导报,2012,20: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