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实施新课标以来,“活动”以新课程宠儿的身份走进思想品德课教学课堂。然而,在实践中,有些活动课流于形式,表面热热闹闹,实际效果大打折扣,学生学习浮躁,思维肤浅,快乐有余,体验不足。因此,如何提高活动课的有效性,是一线教师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
第一,课前做好充分准备,为提高活动课教学实效奠定基础
1. 学生课前准备
有效组织好学生的课前准备,是活动课教学题中的应有之义。组织的方法有:①面向学生的生活世界,鼓励学生超越书本知识,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在实践中提出和发现有一定深度的问题;②围绕着发现的问题,广泛收集各种材料和观点,为进一步学习提供背景资料;③对自己提出的问题,组织文字材料进行初步的解答,为课堂中的探讨做好准备。
2. 教师课前准备
(1)不囿于教材,充分考虑活动开展的目的性。“在活动中学,在活动中用” 是新课程标准对思想品德课教学提出的一项新要求。开展活动教学并不是为了活动而活动,其目的在于使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学习,获得知识和能力,体验情感,发展个性品质,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故一定要面向学生的生活实际,充分考虑活动开展的目的性。至于那些远离学生生活、脱离当地实际的活动,则不一定适合所有学生,也并非一定要开展。
(2)创新活动方式,充分考虑活动开展的可行性。新教材的探究园、实践与评价部分都编排了一定的活动方式,但活动的方式并非一层不变的。我们可以根据内容、学生的实际,调整更有效的方式。
(3)武装学生,落实活动开展环节。学生好动是开展活动课的有利条件,但学生好玩,常常会使教学目标偏离。因此课前应对学生的活动准备给予必要的指导,以落实活动开展的环节。不同的活动方式,其要求是不同的。既使同类活动,任务的分配也会有变化,教师给予指导是必要的。如辩论赛,教师先要确定好正反双方的辩题、双方阵营、双方的记录员、几位辩手、辩论的一般顺序,制定并事先公布比赛规则与评分细则,确定好主持人、评委、计时员、计分员,场地的布置,非参赛学生的任务,指导学生查阅有关资料等,事事落实到人,凡事有人负责,准备得充分,活动的开展才能顺利。
第二,课堂上教师的放手与必要指导相结合,是保障活动课有效开展的关键
1. 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
活动教学中,不少老师有两种倾向:一是没有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与空间。二是当学生回答不出或回答不合要求时,老师急于包办。其实,新课标强调的是学生通过参与活动,获得了什么知识,提升了什么能力,形成了什么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的认知能力、活动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提升本就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所以,在活动课中,教师应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对问题的设计也应留给学生思考与发挥的空间,发挥学生在活动中的主体作用,营造多向交互的空间,培养学生参与活动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尊重学生独特的心理认识和情感体验。
2. 给予必要的指导
(1)对于活动中学生出现的错误观点应及时纠正,对学生争论不休的问题要适时引导。这些问题有可能就是当今的社会现象,或许是认识的误区和学生感兴趣的话题。
(2)课堂上如何有效开展活动,也需要指导。如对讨论活动,笔者认为,让学生先带着问题看书,然后分成四人或六人小组,确定小组负责人,记录讨论的结果,这样效果会更好。给予必要的指导,不仅能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保证活动的顺利进行,达到活动的目的,还可以使学生的思想、情感、价值观得到升华。
第三,小结时重视指导,促使学生形成知识结构,自觉联系实际,使活动课教学落到实处
知识只有构成体系,纳入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形成新的知识结构,才能在实际解决问题中得以运用。只有在实际中自觉运用,才能增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知行自觉合一。但学生受传统被动学习习惯的影响,活动过后往往缺乏对活动中所表达的观点进行自觉归纳、形成知识体系的习惯,因而有必要给予小结指导。对学生小结中的一些成功或不足之处给予指导,既是帮助,也是鼓励,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自信,促进同学之间互相学习,更有效地结构化自身的知识体系。部分教师不敢开展活动课教学,害怕影响学生答题能力的提高,症结之一就在于活动课常常无序开始,草草收场,没有重视学生小结这一环节的指导,使学生的新知识没有纳入原有的认知结构,这就自然影响了答题能力。
责任编辑 邹韵文
第一,课前做好充分准备,为提高活动课教学实效奠定基础
1. 学生课前准备
有效组织好学生的课前准备,是活动课教学题中的应有之义。组织的方法有:①面向学生的生活世界,鼓励学生超越书本知识,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在实践中提出和发现有一定深度的问题;②围绕着发现的问题,广泛收集各种材料和观点,为进一步学习提供背景资料;③对自己提出的问题,组织文字材料进行初步的解答,为课堂中的探讨做好准备。
2. 教师课前准备
(1)不囿于教材,充分考虑活动开展的目的性。“在活动中学,在活动中用” 是新课程标准对思想品德课教学提出的一项新要求。开展活动教学并不是为了活动而活动,其目的在于使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学习,获得知识和能力,体验情感,发展个性品质,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故一定要面向学生的生活实际,充分考虑活动开展的目的性。至于那些远离学生生活、脱离当地实际的活动,则不一定适合所有学生,也并非一定要开展。
(2)创新活动方式,充分考虑活动开展的可行性。新教材的探究园、实践与评价部分都编排了一定的活动方式,但活动的方式并非一层不变的。我们可以根据内容、学生的实际,调整更有效的方式。
(3)武装学生,落实活动开展环节。学生好动是开展活动课的有利条件,但学生好玩,常常会使教学目标偏离。因此课前应对学生的活动准备给予必要的指导,以落实活动开展的环节。不同的活动方式,其要求是不同的。既使同类活动,任务的分配也会有变化,教师给予指导是必要的。如辩论赛,教师先要确定好正反双方的辩题、双方阵营、双方的记录员、几位辩手、辩论的一般顺序,制定并事先公布比赛规则与评分细则,确定好主持人、评委、计时员、计分员,场地的布置,非参赛学生的任务,指导学生查阅有关资料等,事事落实到人,凡事有人负责,准备得充分,活动的开展才能顺利。
第二,课堂上教师的放手与必要指导相结合,是保障活动课有效开展的关键
1. 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
活动教学中,不少老师有两种倾向:一是没有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与空间。二是当学生回答不出或回答不合要求时,老师急于包办。其实,新课标强调的是学生通过参与活动,获得了什么知识,提升了什么能力,形成了什么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的认知能力、活动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提升本就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所以,在活动课中,教师应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对问题的设计也应留给学生思考与发挥的空间,发挥学生在活动中的主体作用,营造多向交互的空间,培养学生参与活动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尊重学生独特的心理认识和情感体验。
2. 给予必要的指导
(1)对于活动中学生出现的错误观点应及时纠正,对学生争论不休的问题要适时引导。这些问题有可能就是当今的社会现象,或许是认识的误区和学生感兴趣的话题。
(2)课堂上如何有效开展活动,也需要指导。如对讨论活动,笔者认为,让学生先带着问题看书,然后分成四人或六人小组,确定小组负责人,记录讨论的结果,这样效果会更好。给予必要的指导,不仅能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保证活动的顺利进行,达到活动的目的,还可以使学生的思想、情感、价值观得到升华。
第三,小结时重视指导,促使学生形成知识结构,自觉联系实际,使活动课教学落到实处
知识只有构成体系,纳入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形成新的知识结构,才能在实际解决问题中得以运用。只有在实际中自觉运用,才能增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知行自觉合一。但学生受传统被动学习习惯的影响,活动过后往往缺乏对活动中所表达的观点进行自觉归纳、形成知识体系的习惯,因而有必要给予小结指导。对学生小结中的一些成功或不足之处给予指导,既是帮助,也是鼓励,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自信,促进同学之间互相学习,更有效地结构化自身的知识体系。部分教师不敢开展活动课教学,害怕影响学生答题能力的提高,症结之一就在于活动课常常无序开始,草草收场,没有重视学生小结这一环节的指导,使学生的新知识没有纳入原有的认知结构,这就自然影响了答题能力。
责任编辑 邹韵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