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部湾盆地北部坳陷马尾状构造成因新认识

来源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rong2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明确北部湾盆地北部坳陷的构造演化历程和厘清走滑作用对盆地形成演化的控制和影响,利用最新的钻井资料、三维地震资料解释和地层年代学资料,通过对断裂时空演化及其沉积响应的精细刻画,并结合区域构造演化与局部应力特征分析,对盆地内以往认为具有走滑成因的马尾状构造进行了再研究,认为该马尾状构造为区域应力场旋转背景下不同期次断裂叠加的产物,受控于周缘板块重组所诱导的区域应力场转变,基底先存断裂的差异性活动控制了裂陷盆地的发育演化.研究结果表明:该构造的发育特征体现了伸展作用与走滑作用的叠加效应,并控制了古近纪盆地3幕显著差异的裂陷过程.断裂体系优势展布方向经历了由NE向(76.8°)→NEE向(82.8°)→近EW向(85.1°)的转型,主干断裂活动强度峰值经历了200→100→140 m/Ma的转换,次级断裂数量经历了由306→103→389条的转变,不同幕次沉积中心厚度经历了5 000→1 800→2 000 m的演化过程.体现了古近纪早期NE向优势断裂体系在应力场旋转的背景下向NEE向转型,古近纪晚期形成的NW向和NEE向共轭走滑断裂体系对构造格局进行了强烈改造.明确了在古太平洋板块俯冲后撤产生的NNW-SSE向区域伸展背景下,NE向基底断裂的强烈张扭性活动控制了盆地的形成.先存断裂的斜向伸展和隐性断裂的走滑复活效应导致了盆内显著的走滑变形特征,决定了盆地现今复杂的构造面貌.受断裂分期和分段发育的控制,在陡坡带源岩内发育的各类扇体可以成为源内勘探的有利目标,NW向隐性走滑断裂带控制的压扭背斜应成为今后重要的勘探方向.
其他文献
研究了高温高压膨化法降解小麦中的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Deoxynivalenol,DON)的条件,确定了压力是影响降解结果的关键因素,在压力为1.3 MPa时DON的降解率为61.9%~81.1%,降解产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