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亲其师,信其道”这句话告诉我们:“亲”与“信”之间存在必然的联系,和谐亲密的师生关系对教育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
心理学研究工作和实践表明,师生关系对学生学习效果、个性心理乃至道德面貌的形成等有着重要的影响。西北师范大学李瑾瑜博士曾经撰文指出:良好的师生关系可从实际意义上把教师和学生纳入一定道德范畴之中,决定一代人的道德面貌和精神特征,这对促进社会文明、改善社会风气具有重要的作用。
因此,师生关系是关涉教育本质的问题,应引起我们的足够关注。本文就师生关系中的学生心理问题进行分析。
一、对师生关系中学生积极心理的分析
学生对教师敬重、信任、喜爱、顺从等心理属于积极的师生关系心理。这些心理状态的成因主要有:
(1)教师性格温和、关爱学生、尊重学生、善待有过错的学生。
(2)教师学识渊博、多才多艺,喜欢与学生交流。
(3)教师教法灵活多样、语言风趣幽默,经常肯定和鼓励学生。
(4)教师平等对待学生,一视同仁。
(5)良好的家庭教养和社会影响。
(6)学生有礼貌、诚实、谦虚,深受教师喜爱。
(7)学生经常得到教师的表扬和辅导,并有成就感。
总之,正确的教育引导和学生自身的努力是学生积极的心理形成的主要因素。学生的这种心理又可以使学生形成健康向上的个性心理品质,也会使他们对待他人时表现出同情心、正直坦诚、谦逊有礼的特征;在社会交往方面则表现出诚信、守纪、有爱心、有责任心;在学习上则表现为热情高涨、思维活跃、踏实认真、勤奋好问。
二、对师生关系中学生消极心理的分析
学生对教师畏惧、厌倦、抱怨、抵触等心理属于消极的师生关系心理。这些心理状态的成因主要有:
(1)教师性格粗鲁,脾气暴躁,学生稍有过失,即以厉言责骂,甚至拳脚相加。
(2)教师教法不当,教学无方,学生听不懂教师的讲课。
(3)教师对待学生不公正,有歧视或冤枉学生的现象。
(4)以往对学生错误行为的教育形成了定式心理。
(5)家庭教养、社会遭遇等造成了学生的畸形心理。
(6)学生近期有过失行为。
(7)学生某种心理需求长期得不到教师的满足。
这种消极的心理如果得不到及时纠正,会使学生形成抑郁、自卑、孤立、退缩、冷漠等心理,会使他们对待他人时表现出自负、嫉妒、虚伪、冷酷等特点;在社会行为方面则表现为自私贪婪、无原则性、散漫无组织等特征。以这种心理去对待学习,学生会反应迟钝,注意力不集中,粗心大意,应付了事,不思进取,导致学习效果不佳。
三、培养学生积极心理的对策
美国心理学家麦基奇的研究证明,教师对学生的态度影响着学生的交往动机。由前面的分析也可以看出,教师是师生关系中学生心理形成的主导因素。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决定了他们以对待师生关系时表现为情绪型,而非理智型,即他们往往凭借一时一事的情感体验来处理与教师的关系,而不是根据行为规范的规定。我们也很难以此约束学生的心理,即使这样做了,那也只能是表面效应。要使学生真心敬重、信任、喜爱和顺从教师,必须使学生心悅诚服。为此教师应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注重自身修养,不断提高人格魅力。人格魅力来自长期的修养,教师可以用自身人格魅力感染学生,影响学生的个性发展。
(2)加强学习,积极提高教学水平。渊博的学识、灵活的教法、出众的才艺是教师征服学生的强大力量。
(3)关爱学生,主动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对有过失行为和心理障碍的学生,教师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平心静气,推心置腹,用伟大的师爱感化学生心灵的坚冰。
(4)了解学生,尽量把握学生的心态。教师要善于察言观色,要与学生平等相处,倾听学生的心声,关注学生的变化,深入了解学生。只有充分掌握学生的家庭背景、成长历程,才能理解学生的心理,对症下药,转化学生。
(5)改进方法,巧妙调整学生的心态。调整学生心态,要做到标本兼治,从源头抓起,要采用正面引导、活动育人的方式,工作要有耐心,要做得细腻,要追求“润物细无声”的教育境界。
总之,教师只要有崇高的职业道德,心中有学生,心中爱学生,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无私奉献,一定会使学生形成积极健康向上的心理,同时也会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
心理学研究工作和实践表明,师生关系对学生学习效果、个性心理乃至道德面貌的形成等有着重要的影响。西北师范大学李瑾瑜博士曾经撰文指出:良好的师生关系可从实际意义上把教师和学生纳入一定道德范畴之中,决定一代人的道德面貌和精神特征,这对促进社会文明、改善社会风气具有重要的作用。
因此,师生关系是关涉教育本质的问题,应引起我们的足够关注。本文就师生关系中的学生心理问题进行分析。
一、对师生关系中学生积极心理的分析
学生对教师敬重、信任、喜爱、顺从等心理属于积极的师生关系心理。这些心理状态的成因主要有:
(1)教师性格温和、关爱学生、尊重学生、善待有过错的学生。
(2)教师学识渊博、多才多艺,喜欢与学生交流。
(3)教师教法灵活多样、语言风趣幽默,经常肯定和鼓励学生。
(4)教师平等对待学生,一视同仁。
(5)良好的家庭教养和社会影响。
(6)学生有礼貌、诚实、谦虚,深受教师喜爱。
(7)学生经常得到教师的表扬和辅导,并有成就感。
总之,正确的教育引导和学生自身的努力是学生积极的心理形成的主要因素。学生的这种心理又可以使学生形成健康向上的个性心理品质,也会使他们对待他人时表现出同情心、正直坦诚、谦逊有礼的特征;在社会交往方面则表现出诚信、守纪、有爱心、有责任心;在学习上则表现为热情高涨、思维活跃、踏实认真、勤奋好问。
二、对师生关系中学生消极心理的分析
学生对教师畏惧、厌倦、抱怨、抵触等心理属于消极的师生关系心理。这些心理状态的成因主要有:
(1)教师性格粗鲁,脾气暴躁,学生稍有过失,即以厉言责骂,甚至拳脚相加。
(2)教师教法不当,教学无方,学生听不懂教师的讲课。
(3)教师对待学生不公正,有歧视或冤枉学生的现象。
(4)以往对学生错误行为的教育形成了定式心理。
(5)家庭教养、社会遭遇等造成了学生的畸形心理。
(6)学生近期有过失行为。
(7)学生某种心理需求长期得不到教师的满足。
这种消极的心理如果得不到及时纠正,会使学生形成抑郁、自卑、孤立、退缩、冷漠等心理,会使他们对待他人时表现出自负、嫉妒、虚伪、冷酷等特点;在社会行为方面则表现为自私贪婪、无原则性、散漫无组织等特征。以这种心理去对待学习,学生会反应迟钝,注意力不集中,粗心大意,应付了事,不思进取,导致学习效果不佳。
三、培养学生积极心理的对策
美国心理学家麦基奇的研究证明,教师对学生的态度影响着学生的交往动机。由前面的分析也可以看出,教师是师生关系中学生心理形成的主导因素。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决定了他们以对待师生关系时表现为情绪型,而非理智型,即他们往往凭借一时一事的情感体验来处理与教师的关系,而不是根据行为规范的规定。我们也很难以此约束学生的心理,即使这样做了,那也只能是表面效应。要使学生真心敬重、信任、喜爱和顺从教师,必须使学生心悅诚服。为此教师应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注重自身修养,不断提高人格魅力。人格魅力来自长期的修养,教师可以用自身人格魅力感染学生,影响学生的个性发展。
(2)加强学习,积极提高教学水平。渊博的学识、灵活的教法、出众的才艺是教师征服学生的强大力量。
(3)关爱学生,主动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对有过失行为和心理障碍的学生,教师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平心静气,推心置腹,用伟大的师爱感化学生心灵的坚冰。
(4)了解学生,尽量把握学生的心态。教师要善于察言观色,要与学生平等相处,倾听学生的心声,关注学生的变化,深入了解学生。只有充分掌握学生的家庭背景、成长历程,才能理解学生的心理,对症下药,转化学生。
(5)改进方法,巧妙调整学生的心态。调整学生心态,要做到标本兼治,从源头抓起,要采用正面引导、活动育人的方式,工作要有耐心,要做得细腻,要追求“润物细无声”的教育境界。
总之,教师只要有崇高的职业道德,心中有学生,心中爱学生,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无私奉献,一定会使学生形成积极健康向上的心理,同时也会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