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笔者以为中考实验操作考核在考核方式和操作程序方面陷入严重的形式主义,而考核内容难度也普遍偏低,不能如实反映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际能力,为此笔者提出了一些具有操作性的建议。
关键词:实验室;中考实验操作;考核;形式主义;监督
文章编号:1008-0546(2010)12-0075-01 中图分类号:C632.41 文献标识码:B
江苏省自2010年中考开始执行物理、化学、生物实验操作考核制度,从制度上保证实验教学的落实,可是事实情况又是如何呢?在笔者所能了解的范围内,各校实验室大都在中考前一个月左右突然热闹起来,而平时很多实验室仅作为漂亮的摆设、招生的资源、星级验收的条件。这种情况值得反思。
一、实验操作考核的意义
《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在实施建议的评价建议中要求“通过活动表现评价学生的探究能力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传统的纸笔测验侧重对学生知识掌握的结果性进行评议,但对学生的探究能力,实验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需要通过学生活动表现来评价。可以说实验操作考核是对学生进行传统的纸笔测验外的一种评价方式。是对传统评价方式的补充和丰富,可以更全面的反映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际能力。早在2000年教育部就在《关于2000年初中毕业、升学考试的指导意见》中指出:“理科考试要——切实加强与实验有关内容的考查。有条件的地方可以进行实验操作能力的考核。”
在实验操作考核纳入中考之前,我们大部分老师仍习惯于传统的讲实验的教学方式,老师在讲台上边演示边讲解边板书,学生边观察边记录,有的甚至连演示实验都不做,一张讲义把实验中所有操作要点注意事项考试要点详细展示出来,下面的事就是学生背诵了。把实验操作考核纳入中考之后,在客观上对学校实验教学工作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实验操作考核中存在的问题:
1.考核的方式和操作程序存在形式主义
从已经实行实验操作考核的地区看,目前考核的方式和操作程序大致是一样的。首先时间都是安排在中考前,教育主管部门把确定的各科考核题目(通常每科10题)事先通报给各学校的老师,同时委托各个学校自行安排考核时必需的人力、物力。考核时物理、化学、生物三科同时进行,先由学校从确定的试题中抽取一题作为考核的题目。然后学生集中到固定地方轮流参加考试,每场两名监考老师负责对30名学生的实验操作过程按照具体要求进行评比打分,考试时间为15分钟,教育主管部门派遣一支督察检查小组负责对整个考核过程进行监督。这种考核方式和操作程序看似组织严密高效有序,但事实上难免陷入走过场的形式主义。一个学期来实验室也仅在考核之前开始热闹,学生也仅在这个时候开始“做”实验,可巧的是他们考核时的考题又往往和他们考前强化训练的题目一样。
另外由这种考核方式和操作程序决定的考核最终结果并不客观,一个考场30名学生两名监考老师,每位老师负责15名学生,这15名学生在15分钟内不停进行实验操作,要求老师在15分钟内把15名学生的每步操作都观察到并同时做出正确的评判实属不易。所以监考老师也就乐于轻松,乐于做个顺水人情了。
2.考核内容难度普遍偏低
试题的内容一般都是实验基本操作,如药品的取用,物质的加热,装置的连接和气密性的检查等,涉及到的具体实验也不过是课堂重点讲解的学生早已熟悉的溶液配制,气体的性质和制备,酸碱性质等。这种低层次的考核并不能体现出学生的实验设计、探究能力、科学精神、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科学素养和实验综合素质。实验操作考核的本来目的是按照《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的要求,通过活动表现来评价学生的探究能力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可事实上考核变成学生按照已知的步骤机械地重复事前强化多次的固定式的动作了。
三、设想与建议
1.变一考为多考,变一次性终结考核为常态化考核
为什么一定要把实验操作考核作为终结性的考核在中考前一次性地进行?为什么不能把实验操作考核和纸笔考试一样在学期的期中期末考试中同时进行呢?也许这样的操作在人力物力上要有过多的投入,但是在我们已经提出教育要现代化的今天,这些具体的实际问题早已不是什么问题,只要这些实际问题得到解决和客观条件得到满足,实验操作考核完全可以常态化的进行。
2.大胆放权给教学一线的老师
谁对学生的探究能力、实验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最有权评价?毫无疑问是和他们朝夕相处的处于教学一线的老师。如今清华北大等名校已经把高考招生的自主权下放给学校校长了,我们也可以大胆地尝试一下把实验操作考核的权利下放给教学一线的老师。在实验操作考核常态化进行的情况下,教师可以在平时的每次考核中详细收集学生的真实信息,如实验的参与意识,与他人的合作精神,实验操作技能,探究能力,分析问题的思路,知识的理解和认识水平以及表达交流技能等,以简单的方式加以记录,最后在比较分析的基础上给出恰当的最终的评价结果,这个评价结果才是对学生义务教育阶段在活动表现方面的终结性评价。
3.强化监督,制定切实可行的检查制度
这种常态化的考核当然需要常态化的监督和检查机制,由于监督和检查的主体是教学一线的每位老师,所以执行起来会更有效。首先要加强教师的自律。从制度上要求教师对每位学生的最终考核结果提供详实的考核依据和相关的资料。同时要求各个学校要像评比文化考试成绩一样对学生实验考核的成绩进行评比,让同科目的老师之间平等竞争,互相监督。另外教育主管部门期中期末考试中重点巡视检查实验操作考核情况并对每个学校的考核情况作出评价。
基础教育是素质教育,其目的是要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适应未来发展的创新能力。而实验操作考核可以促使学生改变以往只重视书本知识的观念,形成重视实验、乐于实践的习惯,加深对知识的领悟、理解和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所以笔者希望实验操作考核工作能落到实处,切不可陷入形式主义的泥淖。
关键词:实验室;中考实验操作;考核;形式主义;监督
文章编号:1008-0546(2010)12-0075-01 中图分类号:C632.41 文献标识码:B
江苏省自2010年中考开始执行物理、化学、生物实验操作考核制度,从制度上保证实验教学的落实,可是事实情况又是如何呢?在笔者所能了解的范围内,各校实验室大都在中考前一个月左右突然热闹起来,而平时很多实验室仅作为漂亮的摆设、招生的资源、星级验收的条件。这种情况值得反思。
一、实验操作考核的意义
《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在实施建议的评价建议中要求“通过活动表现评价学生的探究能力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传统的纸笔测验侧重对学生知识掌握的结果性进行评议,但对学生的探究能力,实验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需要通过学生活动表现来评价。可以说实验操作考核是对学生进行传统的纸笔测验外的一种评价方式。是对传统评价方式的补充和丰富,可以更全面的反映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际能力。早在2000年教育部就在《关于2000年初中毕业、升学考试的指导意见》中指出:“理科考试要——切实加强与实验有关内容的考查。有条件的地方可以进行实验操作能力的考核。”
在实验操作考核纳入中考之前,我们大部分老师仍习惯于传统的讲实验的教学方式,老师在讲台上边演示边讲解边板书,学生边观察边记录,有的甚至连演示实验都不做,一张讲义把实验中所有操作要点注意事项考试要点详细展示出来,下面的事就是学生背诵了。把实验操作考核纳入中考之后,在客观上对学校实验教学工作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实验操作考核中存在的问题:
1.考核的方式和操作程序存在形式主义
从已经实行实验操作考核的地区看,目前考核的方式和操作程序大致是一样的。首先时间都是安排在中考前,教育主管部门把确定的各科考核题目(通常每科10题)事先通报给各学校的老师,同时委托各个学校自行安排考核时必需的人力、物力。考核时物理、化学、生物三科同时进行,先由学校从确定的试题中抽取一题作为考核的题目。然后学生集中到固定地方轮流参加考试,每场两名监考老师负责对30名学生的实验操作过程按照具体要求进行评比打分,考试时间为15分钟,教育主管部门派遣一支督察检查小组负责对整个考核过程进行监督。这种考核方式和操作程序看似组织严密高效有序,但事实上难免陷入走过场的形式主义。一个学期来实验室也仅在考核之前开始热闹,学生也仅在这个时候开始“做”实验,可巧的是他们考核时的考题又往往和他们考前强化训练的题目一样。
另外由这种考核方式和操作程序决定的考核最终结果并不客观,一个考场30名学生两名监考老师,每位老师负责15名学生,这15名学生在15分钟内不停进行实验操作,要求老师在15分钟内把15名学生的每步操作都观察到并同时做出正确的评判实属不易。所以监考老师也就乐于轻松,乐于做个顺水人情了。
2.考核内容难度普遍偏低
试题的内容一般都是实验基本操作,如药品的取用,物质的加热,装置的连接和气密性的检查等,涉及到的具体实验也不过是课堂重点讲解的学生早已熟悉的溶液配制,气体的性质和制备,酸碱性质等。这种低层次的考核并不能体现出学生的实验设计、探究能力、科学精神、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科学素养和实验综合素质。实验操作考核的本来目的是按照《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的要求,通过活动表现来评价学生的探究能力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可事实上考核变成学生按照已知的步骤机械地重复事前强化多次的固定式的动作了。
三、设想与建议
1.变一考为多考,变一次性终结考核为常态化考核
为什么一定要把实验操作考核作为终结性的考核在中考前一次性地进行?为什么不能把实验操作考核和纸笔考试一样在学期的期中期末考试中同时进行呢?也许这样的操作在人力物力上要有过多的投入,但是在我们已经提出教育要现代化的今天,这些具体的实际问题早已不是什么问题,只要这些实际问题得到解决和客观条件得到满足,实验操作考核完全可以常态化的进行。
2.大胆放权给教学一线的老师
谁对学生的探究能力、实验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最有权评价?毫无疑问是和他们朝夕相处的处于教学一线的老师。如今清华北大等名校已经把高考招生的自主权下放给学校校长了,我们也可以大胆地尝试一下把实验操作考核的权利下放给教学一线的老师。在实验操作考核常态化进行的情况下,教师可以在平时的每次考核中详细收集学生的真实信息,如实验的参与意识,与他人的合作精神,实验操作技能,探究能力,分析问题的思路,知识的理解和认识水平以及表达交流技能等,以简单的方式加以记录,最后在比较分析的基础上给出恰当的最终的评价结果,这个评价结果才是对学生义务教育阶段在活动表现方面的终结性评价。
3.强化监督,制定切实可行的检查制度
这种常态化的考核当然需要常态化的监督和检查机制,由于监督和检查的主体是教学一线的每位老师,所以执行起来会更有效。首先要加强教师的自律。从制度上要求教师对每位学生的最终考核结果提供详实的考核依据和相关的资料。同时要求各个学校要像评比文化考试成绩一样对学生实验考核的成绩进行评比,让同科目的老师之间平等竞争,互相监督。另外教育主管部门期中期末考试中重点巡视检查实验操作考核情况并对每个学校的考核情况作出评价。
基础教育是素质教育,其目的是要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适应未来发展的创新能力。而实验操作考核可以促使学生改变以往只重视书本知识的观念,形成重视实验、乐于实践的习惯,加深对知识的领悟、理解和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所以笔者希望实验操作考核工作能落到实处,切不可陷入形式主义的泥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