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目的探讨3D打印非共面模板辅助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头颈部复发/转移恶性肿瘤技术的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12月于本院接受3D打印模板辅助CT引导放射性125I粒子植入治疗的头颈部复发/转移恶性肿瘤患者共42例。其中头颈部肿瘤原位或瘤床复发26例,头颈部淋巴结转移16例。肿瘤体积为2.4~102.8 cm3(中位体积大小为28.6 cm3)。处方剂量给予110~160 Gy,选择粒子活度为
【机 构】
:
100191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肿瘤放疗科,100191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肿瘤放疗科,100191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肿瘤放疗科,100191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肿瘤放疗科,100191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肿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3D打印非共面模板辅助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头颈部复发/转移恶性肿瘤技术的安全性。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12月于本院接受3D打印模板辅助CT引导放射性125I粒子植入治疗的头颈部复发/转移恶性肿瘤患者共42例。其中头颈部肿瘤原位或瘤床复发26例,头颈部淋巴结转移16例。肿瘤体积为2.4~102.8 cm3(中位体积大小为28.6 cm3)。处方剂量给予110~160 Gy,选择粒子活度为0.34~0.70 mCi,中位活度为0.6 mCi(1 Ci=3.7×1010Bq)。粒子数目为10~126枚(中位为34枚)。插入粒子植入针为4~31根(中位针数11根)。所有患者行术前计划设计、3D打印模板制作、穿刺及粒子植入,术后验证,并随访。对皮肤、黏膜、血液和脊髓等不良反应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所有病例手术顺利。随访时间为4~14个月,中位随访8.5个月。1例出现可疑治疗相关Ⅲ度神经反应。余病例均无3级以上不良反应。皮肤Ⅰ度反应3例(3/42),黏膜Ⅰ度反应1例、Ⅱ度反应2例。口干均未加重。皮肤反应与皮肤所受剂量(D0.1 cm3)相关,D0.1 cm3≥60 Gy和D0.1 cm3<60 Gy的皮肤不良反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067,P=0.032)。均未出现血液毒性反应和脊髓损伤,也未发现粒子移位。
结论3D打印非共面模板辅助放射性粒子植入头颈部复发转移肿瘤,无明显相关不良反应,且操作简便,剂量精准。
其他文献
目的分析广东顺德地区居民IL6及IL10单核苷酸多态性与原发性肝癌遗传易感性的关联。方法选择2010年10月至2012年10月就诊于佛山顺德区两家医院患者。病例组纳入标准:原发性肝癌;顺德本地居民或在顺德当地居住10年及以上。对照组纳入标准:与病例组患者同期在同院于耳鼻喉科、普外科和体检科就诊的病例;顺德本地居民或在顺德当地居住10年及以上;依据病例组患者的性别、诊断时年龄(±3岁)进行1∶1匹配
目的探讨口腔卫生状况对非吸烟非饮酒女性口腔癌发病的影响。方法收集2010年9月至2016年2月福州某医院经术后病理确诊的非吸烟非饮酒女性口腔癌患者242例,同期选取该医院体检非吸烟非饮酒健康女性作为对照组(856名)。纳入刷牙频率、牙齿缺失数、口腔不良修复体、规律性看牙医、复发性口腔溃疡等5项口腔卫生指标,构建口腔卫生指数模型,应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计算OR(95%CI)值,并根据受试
目的建立计算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生物有效剂量(BED)和2 Gy分割生物等效剂量(EQD2)的模型。方法引入根据L-Q模型建立的外照射BED计算公式和持续低剂量照射BED计算公式。结合BED公式,根据EQD2的定义,建立持续低剂量率照射(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的EQD2计算公式。总结常见组织的α/β值和见于文献报道正常组织的Tr1/2值,利用实际值,进一步简化EDQ2计算公式,提出早反应组织和晚反应组
目的探讨我国超重肥胖人群四肢骨骼肌质量指数与主要体测指标的关联,为预防超重肥胖人群骨骼肌含量的下降提供线索。方法于2014年4—5月期间,以志愿招募的形式,选取在北京居住满1年,22~55岁、自报BMI≥24 kg/m2的志愿者1 488名。排除首次体检时BMI≤24 kg/m2或存在器质性疾病的171名志愿者后,本研究共纳入1 317名研究对象(男女分别为507名和810名)。对所有研究对象进行
目的初步评价放射性125I粒子链腔内近距离放疗输尿管癌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10例输尿管癌患者采用C臂CT联合数字血管造影(DSA)引导进行肾造瘘,并在输尿管闭塞/狭窄段置入125I粒子链行腔内近距离放疗。评价技术成功率、并发症、肿瘤局部控制率、输尿管通畅情况和生存时间,比较治疗前后Karnofsky评分、肾积水Girignon分级和疼痛评分,对比术前术后剂量学参数。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肾造瘘及
目的对比3D打印非共面模板引导125I粒子植入治疗盆腔肿瘤的术前计划与术后计划的剂量学结果,探索盆腔部肿瘤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用个体化模板设计方法的可行性、精确性。方法2015年12月至2016年12月于本院接受3D打印非共面模板引导粒子植入的盆腔肿瘤患者51例,处方110~160 Gy,设计制作3D打印非共面模板51块,对比术前、术后剂量学参数,包括D90、最小周边剂量(mPD)、V100、V15
目的对手术联合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下颌下腺腺源性恶性肿瘤进行临床初步研究。方法选取2005年12月至2012年12月就诊于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的下颌下腺腺源性恶性肿瘤患者32例,所有患者均行肿物及下颌下腺切除,临床及影像学检查未见淋巴结转移,未行扩大切除术或颈部淋巴结清除术。手术后结合手术前CT检查所见、肿瘤位置、大小及手术后病理学分型确定靶区,处方剂量90~110 Gy。全麻下按治疗计划将1
近距离治疗是肿瘤重要的手段之一,具有局部剂量高和周围正常组织损伤小的优势。近距离治疗包括高剂量率和低剂量率两种,其中低剂量率近距离治疗是直接将放射性核素植入到肿瘤体内对肿瘤细胞进行杀伤,亦称放射性粒子组织间永久植入治疗,简称粒子植入,在早期前列腺癌治疗中取得与手术和外照射同样的疗效。3D打印技术是通过影像学图像将信息传输到计算机计划系统,以数字化设计文件为基础,通过计算机设计针道、定义处方剂量,之
目的评价CT引导下应用共面模板(coplanar template, CPT)对4R组纵隔淋巴结转移瘤进行125I放射性粒子治疗的植入前、后剂量学符合程度及对疗效的影响。方法收集2008年1月至2014年12月在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接受治疗的经病理学明确诊断的伴有4R组纵隔淋巴结转移的晚期肺癌患者32例,对该组患者的淋巴结转移灶行CT引导下CPT辅助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术前行胸部CT扫描获
目的探讨CT引导共面模板(coplanar template, CPT)辅助放射性125I粒子植入治疗转移或复发胸壁恶性肿瘤的剂量准确性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7月至2015年7月31例转移或复发胸壁恶性肿瘤患者接受CT引导CPT辅助放射性125I粒子植入治疗资料。术前制定治疗计划,处方剂量(PD)110 Gy,术中在CT引导下应用CPT辅助进行放射性125I粒子植入。术后立即扫描CT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