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几年来,国家对职业教育越来越重视。2014年5月13日,国务院正式发布《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旨在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2014年6月25日,国务院召开第三次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把推动职业教育放到了国家的战略高度。《决定》中的28条要点就有3条提及“校企合作”,为高职院校深化校企合作指明了方向。
高职院校为什么耍开展校企合作
首先,要弄明白什么是“校企合作”。
校企合作,顾名思义就是学校与企业实现合作。但这只是狭义的字面理解,广义上理解,校企合作应该就是学校联合社会各方优质资源共同育人,并最终实现优势互补,互利共赢。
自2014年起,从中央为职业教育发展提供的政策便利的频度,足见国家对职业教育的重视。作为职业教育发展历程中最重要的一环,校企合作的重要性也显而易见。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功能是输出“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而企业的发展依赖人才的供给。因此,校企双方开展合作有如下几点好处:第一,对于学校而言,校企合作做得好,能有效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学生就业有保障,学校生源充足,学校的社会影响力和知名度会提高。第二,对于企业来说,学校把为企业服务作为办学的着力点和落脚点,“专业设置对接产业需求、课程内容对接职业标准、教学过程对接生产过程”的校企默契,能有效减低企业的用人成本,提高工作效率,有效解决用工荒或用工短缺难题。第三,对于政府而言,舒缓社会的就业压力,为区域发展留住人才,推动产业发展。第四,对于国内的职业教育来说,数量庞大的高职院校进行不同程度的校企合作探索,能够激发资源的整合和互动,创新职业发展理念,有效推进职业教育的发展进程,提高中国职业教育的发展水平,保障技能型人才输送的质量。
当前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主要形式及特点
对于我国而言,高职院校校企合作起步较晚,当前的合作形式较为单一,可分为短期合作、中期合作和长期合作三种方式。
短期合作方式,一般学生赴企业实习周期较短,系统性不够。学生主要是通过实践获得直观的学习感受,掌握知识。以日常性的实习(见习)为主,方式分为集中实习、分散实习、顶岗实习等。
中期合作方式,以顶岗实习最为明显。这是一种相对较为系统的实践方式,学生需要完全履行其实习岗位的所有职责,正因为如此,学生的能力会得到很好的锻炼和提升。《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明确规定了顶岗实习的时长,“中等职业学校在校学生最后一年要到企业等用人单位顶岗实习,高等职业院校学生实习实训时间不少于半年”。“实习期间,企业要与学校共同组织好学生的相关专业理论教学和技能实训工作,做好学生实习中的劳动保护、安全等工作,为顶岗实习的学生支付合理报酬”。
而长期合作方式,就是侧重校企联合培养学生。特点是有共同的培养目标,各自职责更为清晰,培养过程更为系统,管理制度也更具有创造性。目前,以订单班最为显著,而且校企会共同参与制定订单班的人才培养模式,采用灵活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培养,保证学校人才培养的质量,用人单位的用人质量。
校企合作中存在的问题及不足
一方面,大多数高职院校的校企合作缺乏长效机制。不仅相关机构建设不齐全,也缺乏成功的理念和模式。比如个别高职院校不重视校企合作工作,没有设置专门的办事部门,或是办事部门成立时间较短,人员配备不齐,导致工作开展滞缓,会在很大程度上制约校企合作工作的推进。
此外,对于基础较为薄弱的高职院校,在合作企业的选择空间非常狭窄,有品牌效应、信誉度高、保障性强的大企业,难以直接对接上,他们会“曲线救国”,通过第三方来与企业洽谈合作。比如通过第三方承接某家企业的订单班,这种合作虽然加大了校企合作的可能性,但是变数也随之增加。一旦合作的企业所处的行业开始衰败,企业自身难以为继,合作就会不得已中断,订单班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从而严重影响学生的就业和发展,进而影响学校的声誉。因此,学校需要承担较大的风险。
另一方面,目前很多高职院校校企合作还不够深入,基础较差,形式较为单一。主要原因还是利益的博弈,表现为学校谋求跟企业合作的意愿明显强于企业的意愿。虽然政策给校企合作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但是,学校和企业的生存环境还没有发生根本性的改变,双方在原有的生态中,还能够继续各自完成稳定的发展。而双方一旦要展开深度合作,必然需双方各自调整现有状态,进行深入的对话,适当的时候还需要做出一定的让步。要实现校企的深入合作,真正做到无缝对接,还需要时间调整。
另一种情况是,校企合作流于形式,疏于追求特色。虽然我国职业教育办学规模相当大,不完全统计已有一千多所高职院校,但是办学特色鲜明的高职院校占比有限。当然,这中间还包括一些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不甚科学,因为市场感知度较弱,导致个别专业培养的人才得不到企业的认可,限制了企业的合作意愿和热情。2015年10月,教育部修订和发布了《普通高等学校高等职业教育(专科)专业设置管理办法》和《普通高等学校高等职业教育(专科)专业目录(2015年)》,就侧面反映高等院校专业设置自身存在问题,如《目录》外专业大量增加,现有的专业大类、专业类难以涵盖所有专业;部分新设专业名称不够规范,内涵不够清晰;一些专业口径设置过宽或过窄,有些甚至交叉重复设置等。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企业对个别高职院校的认可度,间接影响校企合作的效果。所以校企合作的形式多停留在浅层次,不具有可推广性。
高职院校究竟该如何与企业合作
现代高等教育的三大职能是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校企合作也应该融入其中,一方面具备了融入的条件,国家从政策层面给予了大力支持,为高职院校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另一方面,国家的发展日益强盛,对高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全社会共同参与人才培养的意识也逐渐清晰,为校企合作办学提供了现实基础,越来越多的学校和企业表达了合作意向,并且在不断的尝试,也出现了一些比较成功的模式和案例。那么到底应该如何推进校企合作呢?有没有可借鉴的经验呢?答案是肯定的。 1.试点现代学徒制,在革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中深化校企合作
《教育部关于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意见》指出,建立现代学徒制是“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推进工学结合、知行合一的有效途径”。
“有这么好的事?学生不但不用额外掏费用到格特拉克公司接受培训,培训实习期间还可以得到企业提供的津贴?”这是江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机电学院”)秋季开学,新生家长到校咨询最多的问题。
当前各高职院校对现代学徒制都在进行不同程度的试水,模式不一。2015年,机电学院联合格特拉克(江西)传动系统有限公司对“招生即招工、人校即人厂、校企联合培养”的现代学徒制进行试点,首批招收58人,由2015级数控技术专业学生自愿转化为班,冠名为“格特拉克订单班”。
该订单班的目的就在于,规避当前职业教育的弊端,对已经日渐与社会需求脱节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革新。机电学院借鉴德国学徒制培养方式,与格特拉克的合作施行4个“合一”的人才培养模式,即教室与车间合一、学生与学徒合一、教师与师傅合一、作品和产品合一。人才培养过程中借鉴企业经验,侧重实践教学环节,运用任务驱动、行动导向的教学模式,对准岗位练技能,确保学生职业技能无缝对接社会需求,实现高质量就业。
具体来说,编入订单班的学生人班即与格特拉克签订就业协议,毕业直接进入企业就业。该订单班学生前两年在校内完成理论课学习,并以学徒工身份保证每学期不少于6周的企业学习实训,最后一年,以“准员工”的身份进入企业顶岗实习。实习实训期间的安全及培养内容由企业负主要责任。根据需要,组织学生参加数控专业相关的职业资格证考试,保证学生的“双证率”,提高职业能力。
现代学徒制试点对人才培养模式的革新,丰富了学院职业素质培养与技术技能培养结合的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同时,通过“师傅带徒弟”的方式实现学员一学徒一准员工一员工的身份转变,培养了学生职业素养,以及对企业文化的认可。另外,试点过程中涌现的新问题和新思路,也给高职院校进一步深化校企合作带来启发。
2.推动科研成果转化,在促进产教研融合过程中深化校企合作
科学研究作为职业教育的功能之一,相关工作在职业院校的地位显而易见。但是,就江西省而言,具备独立科研能力的高职院校为数不多,但是,不具备独立科研能力的高职院校就不能与企业在科研方面实现资源共享。所以,从长远来看,产教研融合是必然的趋势。
仍以江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为例,该所院校对科研工作非常重视,学校依托南昌矿山机械研究所及江西省矿山机械产品质量监督检测站的科研团队及平台优势,积极整合资源,开展社会培训,开展技术攻关、技术服务,助力企业发展,深化校企研发合作。
目前,学院已经在省内高职院校当中领先做了以下工作,包括以南昌矿山机械研究所为依托,打造科技研发平台,校企深度合作,开展项目申报、课题研究、科技攻关和成果转化;以职业技能鉴定中心为依托,打造社会培训平台,积极开展企业员工培训和技能鉴定工作;与南昌经济技术开发区签订校地合作协议,开展校地合作,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这些科研工作每年都实现了创收,为学校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
3.建设优质的校外实训基地,在多元的合作模式中深化校企合作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德国的双元制就是在企业设立校外实训基地。因此,对于国内高职院校而言,立足地方,瞄准所在区域经济的支柱产业,利用所在区域的政府和企业资源,开展有针对性的校企合作,办出特色和优势,非常有必要。
以顺德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顺德职院”)为例,顺德是制造业基地,拥有“两家一花”,顺德职院做的顶层设计——“政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国际化发展”发展战略,就是在紧密联系当地支柱型产业。该校尤其注重与顺德以及珠三角等区域范围内的企业建立紧密的校企合作关系,从其建立校外实训基地的数量和实力就可见一斑。目前,该校建成326家优质校外实训基地,根据企业人才需求标准以及产业发展特点,创建了多元合作模式,比如美的模式、华润模式、高新区模式以及联邦模式等。以与美的的合作为例,顺德职院与他们共建了“美的中央空调技术服务培训中心”,既能提升美的中央空调在市场上的综合竞争力,也拓展和完善了该校制冷专业的技术技能教学链和学生就业岗位链。
此外,还与顺德地区200多家联合国指定供应商(企业)中的176家企业建立了校外实训基地,这些都为学生赴企业真实环境中,去接触前沿的专业知识,提升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提供了良好的实质性的条件和基础。与美的的合作致力于拓展学生就业岗位链。
4.面向行业的“校中厂”模式,在掌握核心技术基础上深化校企合作
国内个别高职院校通过自身的实践,认为在所有的校企合作模式当中,以“校中厂”最值得尝试。他们认为,这种校企合作模式,学校在教学安排、学生管理、技术服务等处在更主动的位置,上文提及的顺德职院就持以上观点。
因此,早在2011年,顺德职业技术学院就看好佛山市顺德区工大先行微电子技术有限公司在顺德家电、电子行业的前景,便与该公司开展了“校中厂”合作。其合作模式为:顺德职院以已有的电子产品制造工艺实训室作为合作平台,在不影响教学的前提下,企业拥有实训场地的有偿使用权。合作过程中,该公司需根据校方授课计划协助安排好学生的实训实习,协助学校进行课程建设和升级打造,并提供耗材和必要的技术培训。学校则提供设备使用维护维修、技术开发方面的支持和生产管理方面的咨询,帮助企业成长。
顺德职院的“校中厂”模式反映了该模式侧重强调学校的主动地位,尽可能地让师生始终参与到企业的产品设计开发、生产制造、设备维护等全过程,以满足学校面向特定产业和行业培养人才和提升教师的技术服务水平的目标。
高职院校与企业的合作空间非常巨大,彼此之间“广泛合作,深度融合,协同创新”将是大趋势。在这个时代背景下,每所高职院校都应该适应时代需求,主动出击,不断摸索校企合作的模式,开创出校企合作的新格局。
高职院校为什么耍开展校企合作
首先,要弄明白什么是“校企合作”。
校企合作,顾名思义就是学校与企业实现合作。但这只是狭义的字面理解,广义上理解,校企合作应该就是学校联合社会各方优质资源共同育人,并最终实现优势互补,互利共赢。
自2014年起,从中央为职业教育发展提供的政策便利的频度,足见国家对职业教育的重视。作为职业教育发展历程中最重要的一环,校企合作的重要性也显而易见。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功能是输出“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而企业的发展依赖人才的供给。因此,校企双方开展合作有如下几点好处:第一,对于学校而言,校企合作做得好,能有效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学生就业有保障,学校生源充足,学校的社会影响力和知名度会提高。第二,对于企业来说,学校把为企业服务作为办学的着力点和落脚点,“专业设置对接产业需求、课程内容对接职业标准、教学过程对接生产过程”的校企默契,能有效减低企业的用人成本,提高工作效率,有效解决用工荒或用工短缺难题。第三,对于政府而言,舒缓社会的就业压力,为区域发展留住人才,推动产业发展。第四,对于国内的职业教育来说,数量庞大的高职院校进行不同程度的校企合作探索,能够激发资源的整合和互动,创新职业发展理念,有效推进职业教育的发展进程,提高中国职业教育的发展水平,保障技能型人才输送的质量。
当前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主要形式及特点
对于我国而言,高职院校校企合作起步较晚,当前的合作形式较为单一,可分为短期合作、中期合作和长期合作三种方式。
短期合作方式,一般学生赴企业实习周期较短,系统性不够。学生主要是通过实践获得直观的学习感受,掌握知识。以日常性的实习(见习)为主,方式分为集中实习、分散实习、顶岗实习等。
中期合作方式,以顶岗实习最为明显。这是一种相对较为系统的实践方式,学生需要完全履行其实习岗位的所有职责,正因为如此,学生的能力会得到很好的锻炼和提升。《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明确规定了顶岗实习的时长,“中等职业学校在校学生最后一年要到企业等用人单位顶岗实习,高等职业院校学生实习实训时间不少于半年”。“实习期间,企业要与学校共同组织好学生的相关专业理论教学和技能实训工作,做好学生实习中的劳动保护、安全等工作,为顶岗实习的学生支付合理报酬”。
而长期合作方式,就是侧重校企联合培养学生。特点是有共同的培养目标,各自职责更为清晰,培养过程更为系统,管理制度也更具有创造性。目前,以订单班最为显著,而且校企会共同参与制定订单班的人才培养模式,采用灵活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培养,保证学校人才培养的质量,用人单位的用人质量。
校企合作中存在的问题及不足
一方面,大多数高职院校的校企合作缺乏长效机制。不仅相关机构建设不齐全,也缺乏成功的理念和模式。比如个别高职院校不重视校企合作工作,没有设置专门的办事部门,或是办事部门成立时间较短,人员配备不齐,导致工作开展滞缓,会在很大程度上制约校企合作工作的推进。
此外,对于基础较为薄弱的高职院校,在合作企业的选择空间非常狭窄,有品牌效应、信誉度高、保障性强的大企业,难以直接对接上,他们会“曲线救国”,通过第三方来与企业洽谈合作。比如通过第三方承接某家企业的订单班,这种合作虽然加大了校企合作的可能性,但是变数也随之增加。一旦合作的企业所处的行业开始衰败,企业自身难以为继,合作就会不得已中断,订单班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从而严重影响学生的就业和发展,进而影响学校的声誉。因此,学校需要承担较大的风险。
另一方面,目前很多高职院校校企合作还不够深入,基础较差,形式较为单一。主要原因还是利益的博弈,表现为学校谋求跟企业合作的意愿明显强于企业的意愿。虽然政策给校企合作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但是,学校和企业的生存环境还没有发生根本性的改变,双方在原有的生态中,还能够继续各自完成稳定的发展。而双方一旦要展开深度合作,必然需双方各自调整现有状态,进行深入的对话,适当的时候还需要做出一定的让步。要实现校企的深入合作,真正做到无缝对接,还需要时间调整。
另一种情况是,校企合作流于形式,疏于追求特色。虽然我国职业教育办学规模相当大,不完全统计已有一千多所高职院校,但是办学特色鲜明的高职院校占比有限。当然,这中间还包括一些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不甚科学,因为市场感知度较弱,导致个别专业培养的人才得不到企业的认可,限制了企业的合作意愿和热情。2015年10月,教育部修订和发布了《普通高等学校高等职业教育(专科)专业设置管理办法》和《普通高等学校高等职业教育(专科)专业目录(2015年)》,就侧面反映高等院校专业设置自身存在问题,如《目录》外专业大量增加,现有的专业大类、专业类难以涵盖所有专业;部分新设专业名称不够规范,内涵不够清晰;一些专业口径设置过宽或过窄,有些甚至交叉重复设置等。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企业对个别高职院校的认可度,间接影响校企合作的效果。所以校企合作的形式多停留在浅层次,不具有可推广性。
高职院校究竟该如何与企业合作
现代高等教育的三大职能是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校企合作也应该融入其中,一方面具备了融入的条件,国家从政策层面给予了大力支持,为高职院校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另一方面,国家的发展日益强盛,对高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全社会共同参与人才培养的意识也逐渐清晰,为校企合作办学提供了现实基础,越来越多的学校和企业表达了合作意向,并且在不断的尝试,也出现了一些比较成功的模式和案例。那么到底应该如何推进校企合作呢?有没有可借鉴的经验呢?答案是肯定的。 1.试点现代学徒制,在革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中深化校企合作
《教育部关于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意见》指出,建立现代学徒制是“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推进工学结合、知行合一的有效途径”。
“有这么好的事?学生不但不用额外掏费用到格特拉克公司接受培训,培训实习期间还可以得到企业提供的津贴?”这是江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机电学院”)秋季开学,新生家长到校咨询最多的问题。
当前各高职院校对现代学徒制都在进行不同程度的试水,模式不一。2015年,机电学院联合格特拉克(江西)传动系统有限公司对“招生即招工、人校即人厂、校企联合培养”的现代学徒制进行试点,首批招收58人,由2015级数控技术专业学生自愿转化为班,冠名为“格特拉克订单班”。
该订单班的目的就在于,规避当前职业教育的弊端,对已经日渐与社会需求脱节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革新。机电学院借鉴德国学徒制培养方式,与格特拉克的合作施行4个“合一”的人才培养模式,即教室与车间合一、学生与学徒合一、教师与师傅合一、作品和产品合一。人才培养过程中借鉴企业经验,侧重实践教学环节,运用任务驱动、行动导向的教学模式,对准岗位练技能,确保学生职业技能无缝对接社会需求,实现高质量就业。
具体来说,编入订单班的学生人班即与格特拉克签订就业协议,毕业直接进入企业就业。该订单班学生前两年在校内完成理论课学习,并以学徒工身份保证每学期不少于6周的企业学习实训,最后一年,以“准员工”的身份进入企业顶岗实习。实习实训期间的安全及培养内容由企业负主要责任。根据需要,组织学生参加数控专业相关的职业资格证考试,保证学生的“双证率”,提高职业能力。
现代学徒制试点对人才培养模式的革新,丰富了学院职业素质培养与技术技能培养结合的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同时,通过“师傅带徒弟”的方式实现学员一学徒一准员工一员工的身份转变,培养了学生职业素养,以及对企业文化的认可。另外,试点过程中涌现的新问题和新思路,也给高职院校进一步深化校企合作带来启发。
2.推动科研成果转化,在促进产教研融合过程中深化校企合作
科学研究作为职业教育的功能之一,相关工作在职业院校的地位显而易见。但是,就江西省而言,具备独立科研能力的高职院校为数不多,但是,不具备独立科研能力的高职院校就不能与企业在科研方面实现资源共享。所以,从长远来看,产教研融合是必然的趋势。
仍以江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为例,该所院校对科研工作非常重视,学校依托南昌矿山机械研究所及江西省矿山机械产品质量监督检测站的科研团队及平台优势,积极整合资源,开展社会培训,开展技术攻关、技术服务,助力企业发展,深化校企研发合作。
目前,学院已经在省内高职院校当中领先做了以下工作,包括以南昌矿山机械研究所为依托,打造科技研发平台,校企深度合作,开展项目申报、课题研究、科技攻关和成果转化;以职业技能鉴定中心为依托,打造社会培训平台,积极开展企业员工培训和技能鉴定工作;与南昌经济技术开发区签订校地合作协议,开展校地合作,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这些科研工作每年都实现了创收,为学校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
3.建设优质的校外实训基地,在多元的合作模式中深化校企合作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德国的双元制就是在企业设立校外实训基地。因此,对于国内高职院校而言,立足地方,瞄准所在区域经济的支柱产业,利用所在区域的政府和企业资源,开展有针对性的校企合作,办出特色和优势,非常有必要。
以顺德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顺德职院”)为例,顺德是制造业基地,拥有“两家一花”,顺德职院做的顶层设计——“政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国际化发展”发展战略,就是在紧密联系当地支柱型产业。该校尤其注重与顺德以及珠三角等区域范围内的企业建立紧密的校企合作关系,从其建立校外实训基地的数量和实力就可见一斑。目前,该校建成326家优质校外实训基地,根据企业人才需求标准以及产业发展特点,创建了多元合作模式,比如美的模式、华润模式、高新区模式以及联邦模式等。以与美的的合作为例,顺德职院与他们共建了“美的中央空调技术服务培训中心”,既能提升美的中央空调在市场上的综合竞争力,也拓展和完善了该校制冷专业的技术技能教学链和学生就业岗位链。
此外,还与顺德地区200多家联合国指定供应商(企业)中的176家企业建立了校外实训基地,这些都为学生赴企业真实环境中,去接触前沿的专业知识,提升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提供了良好的实质性的条件和基础。与美的的合作致力于拓展学生就业岗位链。
4.面向行业的“校中厂”模式,在掌握核心技术基础上深化校企合作
国内个别高职院校通过自身的实践,认为在所有的校企合作模式当中,以“校中厂”最值得尝试。他们认为,这种校企合作模式,学校在教学安排、学生管理、技术服务等处在更主动的位置,上文提及的顺德职院就持以上观点。
因此,早在2011年,顺德职业技术学院就看好佛山市顺德区工大先行微电子技术有限公司在顺德家电、电子行业的前景,便与该公司开展了“校中厂”合作。其合作模式为:顺德职院以已有的电子产品制造工艺实训室作为合作平台,在不影响教学的前提下,企业拥有实训场地的有偿使用权。合作过程中,该公司需根据校方授课计划协助安排好学生的实训实习,协助学校进行课程建设和升级打造,并提供耗材和必要的技术培训。学校则提供设备使用维护维修、技术开发方面的支持和生产管理方面的咨询,帮助企业成长。
顺德职院的“校中厂”模式反映了该模式侧重强调学校的主动地位,尽可能地让师生始终参与到企业的产品设计开发、生产制造、设备维护等全过程,以满足学校面向特定产业和行业培养人才和提升教师的技术服务水平的目标。
高职院校与企业的合作空间非常巨大,彼此之间“广泛合作,深度融合,协同创新”将是大趋势。在这个时代背景下,每所高职院校都应该适应时代需求,主动出击,不断摸索校企合作的模式,开创出校企合作的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