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教学实践看,小学数学课堂上的问题情境创设,可以为学生营造愉快的学习环境,增加课堂的乐趣,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对小学数学教学质量的提高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就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进行有效问题情境的创设做出讨论。
小学 数学 教學 问题情境 创设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8877(2019)06-0158-01
在新教改实行的背景下,教师要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抓住小学生天生浪漫、活泼好动的特性,考虑小学阶段学生数学学习的特点,结合实际教学内容,创设符合生活实际的问题情境,突出教学目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1.联系实际,注意问题趣味特点
小学生对外界事物拥有强烈好奇心和求知欲,而数学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生活中处处体现着数学知识。因此教师进行问题情境创设时要遵循生活性的原则,生活化的问题情境能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数学,学会将数学思维带到生活中,让学生在生活中分析解决问题,在实际生活中锻炼提升自己的思维能力,从亲身经历中获得数学知识。脱离生活实际的情境创设会让学生有距离感,不易激发起学生学习兴趣。此外,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除了生活化外,还要有趣味性,唤起学生的求知欲,从而让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进行思考探究。
例如,教师在教学生加减乘除时,可以给学生布置课后任务,让学生跟着父母去商场购物,记下商品的种类、单价、数量。学生可以去玩具店、服装店、玩具店、菜市场等,时间地点没有限制,根据自己的喜欢,但是要完成所去购物地点购买商品的记录。学生可以在实际购买中,比较价格,帮助父母计算一共花了多少钱。这样一个生活化的场景,学生不但能体会到购物的乐趣,还能训练自己的计算能力,而且这些计算也不难,都在学生能力范围之内。之后,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思考,花费的总金额不变的情况下,怎样选择购买的种类和数量,能购买到比较多的商品,这对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是非常有用的。
2.循序渐进,把握问题创设难度
问题情境主要指有一定难度,需要学生经过仔细思考分析,最后找出解决办法的学习情境,旨在拓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积极思考探究的能力。而小学阶段的学生的智力发展不成熟,思维逻辑和理解能力有限,因此教师进行问题情境创设时,要充分认识到学生的个人水平,保证提出的问题不要超出学生实际理解范围,学生才能用心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从中获取新知识,效果才能事半功倍。这就要求教师自己对数学教材有正确的把握,提出的问题必须围绕教学内容提出有针对性、具备思考价值,贴合学生的学习发展需求。试想如果教师提出的问题超纲,学生解答不出来,不仅没有意义,也会打击学生的积极性。
比如,在教学生有余数的除法时,教师要注意知识点前后联系,因为数学的概念是前后联系的,一些新的公式是在之前的知识的基础上产生的,教师可以由前面简单的概念引出接下来的知识点,给学生的理解打下基础,让学生不至于因为接受全新的知识而无法消化吸收。教师可以先准备12个本子,分给4个小朋友,问学生一个人可以分几本?学生答每人3本。教师接着再问,如果从外面又进来了一个小朋友,那在保证本子完整的情况下,5个人可以分几本,学生就会回答每人分两本,还多出两本,那么教师就可以告诉学生,这多出来的就是余数。教师通过这种铺垫的方式,让学生一下子就能理解余数的概念。
3.以生为主,注重学生课堂参与
传统的小学数学课堂,大多以教师讲解教材为主,学生处于被动的接受知识。教师往往会认为小学数学简单,不用做太多的解释,甚至课堂上都很少让学生回答问题。长期下去,学生缺少课堂参与度,会觉得数学课堂枯燥无味。为了改善这一局面,教师在进行问题情境创设时,要认识到学生的主体地位,注意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并且充分考虑到学生兴趣,通过情境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交流,组织学生进行数学分析、自我探究、推理,还要注意课堂上提问环节的设立。实际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利用身边的有效资源,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在实践中增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积累,并激发学生的创造性,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比如,在教低年级学生数数时,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给学生一些水果蔬菜的图片,因为图片要比语言叙述得更生动形象,学生能够获得直观的视觉体验。教师让学生根据自己看到的,找出这些图片的规律并进行分类,数一数同一类型的事物有多少个,然后可以自己用卡片再画几个同类型的,比如,水果类的、蔬菜类的、肉类的等,学生在这样轻松愉快的课堂上不仅很快学会了数数,还锻炼了自己的动手能力。所以教师平时教学中可以多让学生动手,画画、做手工之类的,并且巧妙地借用多媒体技术,整合网上的教学资源,丰富课堂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总之,生动有趣贴近生活的情境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进行思考探究,提升学生的想象力,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斗志。因此教师要深刻地认识到问题情境教学的重要性,在把握教材内容难度的基础上,巧设情境,从而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
小学 数学 教學 问题情境 创设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8877(2019)06-0158-01
在新教改实行的背景下,教师要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抓住小学生天生浪漫、活泼好动的特性,考虑小学阶段学生数学学习的特点,结合实际教学内容,创设符合生活实际的问题情境,突出教学目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1.联系实际,注意问题趣味特点
小学生对外界事物拥有强烈好奇心和求知欲,而数学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生活中处处体现着数学知识。因此教师进行问题情境创设时要遵循生活性的原则,生活化的问题情境能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数学,学会将数学思维带到生活中,让学生在生活中分析解决问题,在实际生活中锻炼提升自己的思维能力,从亲身经历中获得数学知识。脱离生活实际的情境创设会让学生有距离感,不易激发起学生学习兴趣。此外,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除了生活化外,还要有趣味性,唤起学生的求知欲,从而让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进行思考探究。
例如,教师在教学生加减乘除时,可以给学生布置课后任务,让学生跟着父母去商场购物,记下商品的种类、单价、数量。学生可以去玩具店、服装店、玩具店、菜市场等,时间地点没有限制,根据自己的喜欢,但是要完成所去购物地点购买商品的记录。学生可以在实际购买中,比较价格,帮助父母计算一共花了多少钱。这样一个生活化的场景,学生不但能体会到购物的乐趣,还能训练自己的计算能力,而且这些计算也不难,都在学生能力范围之内。之后,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思考,花费的总金额不变的情况下,怎样选择购买的种类和数量,能购买到比较多的商品,这对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是非常有用的。
2.循序渐进,把握问题创设难度
问题情境主要指有一定难度,需要学生经过仔细思考分析,最后找出解决办法的学习情境,旨在拓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积极思考探究的能力。而小学阶段的学生的智力发展不成熟,思维逻辑和理解能力有限,因此教师进行问题情境创设时,要充分认识到学生的个人水平,保证提出的问题不要超出学生实际理解范围,学生才能用心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从中获取新知识,效果才能事半功倍。这就要求教师自己对数学教材有正确的把握,提出的问题必须围绕教学内容提出有针对性、具备思考价值,贴合学生的学习发展需求。试想如果教师提出的问题超纲,学生解答不出来,不仅没有意义,也会打击学生的积极性。
比如,在教学生有余数的除法时,教师要注意知识点前后联系,因为数学的概念是前后联系的,一些新的公式是在之前的知识的基础上产生的,教师可以由前面简单的概念引出接下来的知识点,给学生的理解打下基础,让学生不至于因为接受全新的知识而无法消化吸收。教师可以先准备12个本子,分给4个小朋友,问学生一个人可以分几本?学生答每人3本。教师接着再问,如果从外面又进来了一个小朋友,那在保证本子完整的情况下,5个人可以分几本,学生就会回答每人分两本,还多出两本,那么教师就可以告诉学生,这多出来的就是余数。教师通过这种铺垫的方式,让学生一下子就能理解余数的概念。
3.以生为主,注重学生课堂参与
传统的小学数学课堂,大多以教师讲解教材为主,学生处于被动的接受知识。教师往往会认为小学数学简单,不用做太多的解释,甚至课堂上都很少让学生回答问题。长期下去,学生缺少课堂参与度,会觉得数学课堂枯燥无味。为了改善这一局面,教师在进行问题情境创设时,要认识到学生的主体地位,注意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并且充分考虑到学生兴趣,通过情境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交流,组织学生进行数学分析、自我探究、推理,还要注意课堂上提问环节的设立。实际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利用身边的有效资源,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在实践中增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积累,并激发学生的创造性,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比如,在教低年级学生数数时,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给学生一些水果蔬菜的图片,因为图片要比语言叙述得更生动形象,学生能够获得直观的视觉体验。教师让学生根据自己看到的,找出这些图片的规律并进行分类,数一数同一类型的事物有多少个,然后可以自己用卡片再画几个同类型的,比如,水果类的、蔬菜类的、肉类的等,学生在这样轻松愉快的课堂上不仅很快学会了数数,还锻炼了自己的动手能力。所以教师平时教学中可以多让学生动手,画画、做手工之类的,并且巧妙地借用多媒体技术,整合网上的教学资源,丰富课堂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总之,生动有趣贴近生活的情境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进行思考探究,提升学生的想象力,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斗志。因此教师要深刻地认识到问题情境教学的重要性,在把握教材内容难度的基础上,巧设情境,从而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