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说:“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和谐愉悦的课堂气氛。”在课堂教学中,创造和谐的人文课堂环境,就能够真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轻松、愉快地学习,这样既不加重学生负担,又能提高教育质量。作为一线教师,我们应从研究师生关系、教学环节、教材内容三个方面着手,给数学课堂一双“和谐”的翅膀,师生共同奏响课堂教学的和谐乐章。
[关键词]数学教育;师生关系;和谐教学
教学过程既是师生信息传递、交流的双向过程,也是情感交流的双向过程。学生只有在平等、和谐、融洽的氛围中,才会感到学习是一种享受,才能增强他们参与学习的兴趣,做到敢想、敢问、敢说。
1 营造融洽的师生关系,实现师与生内心和谐
1.1 让“情感”链接师生
感情是教学的催化剂。老师要注重用各种方式与学生联络感情。俗话说:“亲其师而信其道”,学生喜欢这个老师,必然喜欢所教学科。如果师生关系恶劣,学生学习的能动性就会受到抑制,各种潜力就会被埋没,导致教学效果不理想。因此,教师要摆正自己的位置,同时教师又是要放下架子,以一个民主平等的合作者的身份,走下“师道尊严”的讲台,真诚的学会倾听、理解,“蹲”下来与学生讨论问题、沟通情感;用赏识的眼光,关注每一个学生每一件“小事”,赏识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积极表现。力争建立一种民主平等、互尊互爱,情感交融的师生关系,使学生愿意接近教师,希望与教师合作,得到教师的关爱。
1.2 让“爱心”充满课堂
没有“爱”的课堂算不上是理想课堂。课堂上师生之间充满“爱”,课堂才会变得有活力,教师才会游刃有余地教,学生才会自由自在地学;课堂上有了“爱”,师生间才会互相尊重和理解,教师不必将自己的观点强塞给学生,学生也不必小心翼翼地“揣摩”教师的想法;课堂上有了“爱”,教师不会将目光仅仅局限于知识的传授上,而是更多地关注学生作为一个生命体的存在。如学生回答不出问题时,可以说“你行的,再好好想想!”遇到不愿意回答的学生,不妨满怀期待地说“你先试试,轻轻地说给老师听听” “我就知道你一定行,这不,说得真好!”……在教师暖暖的爱意中,学生往往能产生积极向上的情感体验,从而自主的学习和发展。
1.3 让“鼓励”关注发展
著名教育家陈鹤琴说:“无论什么人,受激励而改过,是很容易的,受责骂而改过,是不大容易的,而小孩子尤其喜欢听好话,不喜欢听恶言。”在教育生活中,优等生常常受到表扬,这很正常。而差生,甚至双差生更渴望老师关注的目光,作为教师,要有一双慧眼,善于捕捉,善于发现差生的闪光点,捕捉闪光点,正确地表扬,引导他们克服缺点和不足,使优点和长处得以发扬,让学生健康成长。 “用心”的表扬,只有一次,却比批评多次效果要好得多,对学生一生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2 设计合理的教学环节,实现教与学共振和谐
2.1 以“疑问”导入精彩
精彩的课堂导入是师生情感共鸣的第一个音符,它能唤起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燃起智慧的火花,开启思维的闸门,能营造学生渴望学习的心理状态,为整堂课的教学打下良好的学习基础。如在教学“年月日”的时候,对2月份的掌握是这个节课的难点,我先提出问题:“同学们你们一年过几次生日?”学生纷纷说“一次”,我接着说:“你们年年都有生日过,可是我有一位邻居就不是了。他今年80岁了,可是才过20次生日呢?”这时候同学们都觉得非常的奇怪,根据自己过生日的经验每年都有啊?为什么呢?学生这时迷惑不解,相互讨论,兴趣盎然,课堂气氛十分活跃,谁都想知道为什么?此时我引入课题说:“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走进今天的教学,探索年月日的奥秘,解开你们的疑问。”就这样将学生引入了新课中。教师的设“疑”就是激发学生心中的好奇心,让好奇心产生对知识的渴望。从而达到教学中引生入胜的目标。
2.2 以“故事”设计情境。
由于教材中的情境图具有统一简约,实际教学不能完全照搬和复制,在教学中我以教材为蓝本,适当地进行了整合和改造。创设以童话、游戏、故事、动画等学生喜闻乐见的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兴趣,唤醒儿童心灵深处对学习的喜爱。如在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一课,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情境:“古时候有一个富翁,他有三个孩子。富翁临终前将自己的家产分成3部分,老大说他拿了全部的九分之三,老二说他拿了全部的十二分之四,老三说他拿了全部的六分之二。那么同学们你们说他们谁拿最多呀?这无疑会在课堂中掀起激烈的争议。老师变顺势引导学生进入分数王国的殿堂。学生自然积极思考,动手操作,在兴趣盎然的活动中理解了知识,掌握了本领,达到了寓教于乐的教学效果。
2.3 以“创意”引领课堂
课堂是知识相遇、心灵相约的场所。只有营造和谐、自主、创意的课堂氛围,摒弃那种教师高压式、灌输式、一问一答式等单调乏味的教学模式,才能有利于发掘每个学生的数学潜能,才能有利于学生更多的交流和合作,才能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学生的灵感才能伴随着智慧火花和谐相生,进而达成“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的教学效果。有创意的课堂,必将使教学内容变得生动有趣,必将使学生始终保持愉快的心情投入学习,必将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2.4 以“游戏”设计练习。
计算教学一向是枯燥繁难的,学生不喜欢,在教学中我把这些单调乏味的计算设计成各种各样的游戏,让学生在好玩的游戏中进行练习,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低年级的计算练习,可以设计“小鸟找家”、“白鸽送信”、“找脚印”等游戏,中高年级计算练习可以设计“爬山比赛”、“数字接龙”、“幸运6+1”……。让学生在生动有趣好玩的游戏中做练习,既达到了巩固的目的,又不会让学生感到计算的乏味。
3 创设和谐的教学内容,实现数学、生活意识和谐
新课改教材中,蕴含着十分丰富的情感因素。一组数据,一幅美丽的情境图,都能让学生受到感染和教育。在教学中寻找与学生生活相关的实例,让数学从生活中走来,有目的地将数学问题提炼出来,再将数学知识回归生活,既能让学生感受生活化的数学,用数学眼光看待周围的生活,增强学生生活中的数学意识,又有利于发掘每个学生自主学习的潜能,这无疑是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积极性的“活力源”。
3.1 将“生活”融入数学
在教学中结合身边的实例融入到数学课, 让教与学跳出教本,走到现实生活中,使数学课堂大起来。超市的价格标签, 银行的利率, 装修材料的购买、面积估计以及食堂菜谱的调查统计表等等, 都可以成为学习数学的源素材。这样的学习无疑极大的激发学生求知的内驱力,使所要学习的数学问题具体化,形象化。
3.2 让“数学”回归生活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为此我们要创设运用数学知识的条件给学生以实际活动的机会,例如在学完百分数的知识后,我让学生去了解商场上的打折情况,并谈谈对打折风问题的看法;在学了轴对称图形后,让学生寻找身边的对称图形,并设计一份美丽的对称图案送给爸爸妈妈等。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加深对新学知识的巩固理解。真正运用了数学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让学生既对数学内容进行了拓宽,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才能达到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
总之,一个和谐的数学课堂不再是封闭的知识集中训练营, 不再是单纯的知识传递,应该是师生心灵融通、教学相得益彰、课堂流光溢彩,无限魅力的课堂。而这一课堂的实现需要教师不断日积月累,不断提高自己的“课感”;需要我们用“思考和行动”来落实,用“实践和反思”来提升;更需要我们用自身的和谐发展去创造和谐的教学,让学生思维在和谐中飞扬。
[关键词]数学教育;师生关系;和谐教学
教学过程既是师生信息传递、交流的双向过程,也是情感交流的双向过程。学生只有在平等、和谐、融洽的氛围中,才会感到学习是一种享受,才能增强他们参与学习的兴趣,做到敢想、敢问、敢说。
1 营造融洽的师生关系,实现师与生内心和谐
1.1 让“情感”链接师生
感情是教学的催化剂。老师要注重用各种方式与学生联络感情。俗话说:“亲其师而信其道”,学生喜欢这个老师,必然喜欢所教学科。如果师生关系恶劣,学生学习的能动性就会受到抑制,各种潜力就会被埋没,导致教学效果不理想。因此,教师要摆正自己的位置,同时教师又是要放下架子,以一个民主平等的合作者的身份,走下“师道尊严”的讲台,真诚的学会倾听、理解,“蹲”下来与学生讨论问题、沟通情感;用赏识的眼光,关注每一个学生每一件“小事”,赏识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积极表现。力争建立一种民主平等、互尊互爱,情感交融的师生关系,使学生愿意接近教师,希望与教师合作,得到教师的关爱。
1.2 让“爱心”充满课堂
没有“爱”的课堂算不上是理想课堂。课堂上师生之间充满“爱”,课堂才会变得有活力,教师才会游刃有余地教,学生才会自由自在地学;课堂上有了“爱”,师生间才会互相尊重和理解,教师不必将自己的观点强塞给学生,学生也不必小心翼翼地“揣摩”教师的想法;课堂上有了“爱”,教师不会将目光仅仅局限于知识的传授上,而是更多地关注学生作为一个生命体的存在。如学生回答不出问题时,可以说“你行的,再好好想想!”遇到不愿意回答的学生,不妨满怀期待地说“你先试试,轻轻地说给老师听听” “我就知道你一定行,这不,说得真好!”……在教师暖暖的爱意中,学生往往能产生积极向上的情感体验,从而自主的学习和发展。
1.3 让“鼓励”关注发展
著名教育家陈鹤琴说:“无论什么人,受激励而改过,是很容易的,受责骂而改过,是不大容易的,而小孩子尤其喜欢听好话,不喜欢听恶言。”在教育生活中,优等生常常受到表扬,这很正常。而差生,甚至双差生更渴望老师关注的目光,作为教师,要有一双慧眼,善于捕捉,善于发现差生的闪光点,捕捉闪光点,正确地表扬,引导他们克服缺点和不足,使优点和长处得以发扬,让学生健康成长。 “用心”的表扬,只有一次,却比批评多次效果要好得多,对学生一生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2 设计合理的教学环节,实现教与学共振和谐
2.1 以“疑问”导入精彩
精彩的课堂导入是师生情感共鸣的第一个音符,它能唤起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燃起智慧的火花,开启思维的闸门,能营造学生渴望学习的心理状态,为整堂课的教学打下良好的学习基础。如在教学“年月日”的时候,对2月份的掌握是这个节课的难点,我先提出问题:“同学们你们一年过几次生日?”学生纷纷说“一次”,我接着说:“你们年年都有生日过,可是我有一位邻居就不是了。他今年80岁了,可是才过20次生日呢?”这时候同学们都觉得非常的奇怪,根据自己过生日的经验每年都有啊?为什么呢?学生这时迷惑不解,相互讨论,兴趣盎然,课堂气氛十分活跃,谁都想知道为什么?此时我引入课题说:“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走进今天的教学,探索年月日的奥秘,解开你们的疑问。”就这样将学生引入了新课中。教师的设“疑”就是激发学生心中的好奇心,让好奇心产生对知识的渴望。从而达到教学中引生入胜的目标。
2.2 以“故事”设计情境。
由于教材中的情境图具有统一简约,实际教学不能完全照搬和复制,在教学中我以教材为蓝本,适当地进行了整合和改造。创设以童话、游戏、故事、动画等学生喜闻乐见的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兴趣,唤醒儿童心灵深处对学习的喜爱。如在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一课,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情境:“古时候有一个富翁,他有三个孩子。富翁临终前将自己的家产分成3部分,老大说他拿了全部的九分之三,老二说他拿了全部的十二分之四,老三说他拿了全部的六分之二。那么同学们你们说他们谁拿最多呀?这无疑会在课堂中掀起激烈的争议。老师变顺势引导学生进入分数王国的殿堂。学生自然积极思考,动手操作,在兴趣盎然的活动中理解了知识,掌握了本领,达到了寓教于乐的教学效果。
2.3 以“创意”引领课堂
课堂是知识相遇、心灵相约的场所。只有营造和谐、自主、创意的课堂氛围,摒弃那种教师高压式、灌输式、一问一答式等单调乏味的教学模式,才能有利于发掘每个学生的数学潜能,才能有利于学生更多的交流和合作,才能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学生的灵感才能伴随着智慧火花和谐相生,进而达成“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的教学效果。有创意的课堂,必将使教学内容变得生动有趣,必将使学生始终保持愉快的心情投入学习,必将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2.4 以“游戏”设计练习。
计算教学一向是枯燥繁难的,学生不喜欢,在教学中我把这些单调乏味的计算设计成各种各样的游戏,让学生在好玩的游戏中进行练习,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低年级的计算练习,可以设计“小鸟找家”、“白鸽送信”、“找脚印”等游戏,中高年级计算练习可以设计“爬山比赛”、“数字接龙”、“幸运6+1”……。让学生在生动有趣好玩的游戏中做练习,既达到了巩固的目的,又不会让学生感到计算的乏味。
3 创设和谐的教学内容,实现数学、生活意识和谐
新课改教材中,蕴含着十分丰富的情感因素。一组数据,一幅美丽的情境图,都能让学生受到感染和教育。在教学中寻找与学生生活相关的实例,让数学从生活中走来,有目的地将数学问题提炼出来,再将数学知识回归生活,既能让学生感受生活化的数学,用数学眼光看待周围的生活,增强学生生活中的数学意识,又有利于发掘每个学生自主学习的潜能,这无疑是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积极性的“活力源”。
3.1 将“生活”融入数学
在教学中结合身边的实例融入到数学课, 让教与学跳出教本,走到现实生活中,使数学课堂大起来。超市的价格标签, 银行的利率, 装修材料的购买、面积估计以及食堂菜谱的调查统计表等等, 都可以成为学习数学的源素材。这样的学习无疑极大的激发学生求知的内驱力,使所要学习的数学问题具体化,形象化。
3.2 让“数学”回归生活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为此我们要创设运用数学知识的条件给学生以实际活动的机会,例如在学完百分数的知识后,我让学生去了解商场上的打折情况,并谈谈对打折风问题的看法;在学了轴对称图形后,让学生寻找身边的对称图形,并设计一份美丽的对称图案送给爸爸妈妈等。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加深对新学知识的巩固理解。真正运用了数学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让学生既对数学内容进行了拓宽,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才能达到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
总之,一个和谐的数学课堂不再是封闭的知识集中训练营, 不再是单纯的知识传递,应该是师生心灵融通、教学相得益彰、课堂流光溢彩,无限魅力的课堂。而这一课堂的实现需要教师不断日积月累,不断提高自己的“课感”;需要我们用“思考和行动”来落实,用“实践和反思”来提升;更需要我们用自身的和谐发展去创造和谐的教学,让学生思维在和谐中飞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