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分包商选择是EPC工程项目顺利实施的重要环节。针对现阶段应用于EPC工程项目分包商选择的评价指标过于零散,指标划分不够全面的问题,从指标的汇总出发,利用Likert5级量表設计调查问卷以获得调查,采用模糊聚类方法实现指标拟合分类,并最终依据SMART原则构建分包商评价指标体系,旨在为EPC工程项目分包商的正确评判和遴选提供现实性指导。
[关键词]EPC工程项目;分包商评价;指标体系;SMART原则
中图分类号:TU198文献标识码: A
0 引言
随着国际工程建设水平的发展进步和模式演变,EPC总承包模式逐渐已成为大型工程建设领域的主流模式。尤其在我国现阶段的工程项目建设中,EPC总承包制更是得到了广泛应用。但伴随着应用的普遍性,存在于EPC工程项目过程实施中的现实问题也一个个凸显出来,其中所涵盖的其分包商的选择问题便是一个制约EPC总承包模式顺利实施的重要问题。
分包商的不当选择容易导致分包活动产生诸多问题,例如工期拖延、质量下降、纠纷增多等。因此在招投标阶段,对投标分包商做出实力的综合评判和正确选择成为解决乃至规避这一问题的关键。但如何有效地对分包企业做出评判和选择,这就要求从能够反映分包商综合水平的各影响指标的界定入手,构建应用于分包商综合实力评价的指标体系,从而在其指导下,遴选出总评最优的分包企业,以达到最大限度的规避风险而最优的实现项目绩效的目的。
EPC工程项目作为工程项目的一种在分包商评选上必然趋同于一般工程项目,即EPC工程项目的分包商评价指标要与一般工程项目相一致。因此通过文献综述汇总出了现阶段EPC工程项目分包商评价的细分指标为:工期、绩效状况、质量、设备、技术力量、经验状况、报价、财务状况、人员素质、成本、安全、服务品质、沟通能力、社会信誉、管理状况、施工方案等。
而从当前的研究现状来看,大多研究成果所阐述的对于工程项目特别是EPC工程项目分包商评价指标的划分大都存在着体系涵盖不够全面、指标划分过于零散的共性问题。因此,为了构建综合完整的指标体系,以实现分包商有效评价后的最佳选择,正确梳理出涵盖全面的指标体系成为其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基于此,本研究在相关文献所述指标提取的基础上,利用Likert5级量表设计调查问卷并对行业专家开展调查打分,已获得指标权重数据,进而采取模糊聚类分析方法实现同类或相近指标的归类、拟合,最终依据SMART原则,构建出综合的EPC工程项目分包商评价指标体系,期望能为分包商的正确评判和遴选拓展应用空间。
1 评价体系构建原则
SMART原则作为世界银行和许多国家部门及组织普遍应用的评价指标体系设计准则,其主要涵盖:特定的,可测量的,可得到的,相关的,可跟踪的五个方面。因此鉴于其所具有的应用广泛性,本研究在EPC工程项目分包商评价体系的构建上亦遵循SMART原则来实现最终指标体系的构建。
1.1特定的
指标体系是对评价对象的本质特征、组成结构及其构成要素的客观描述,并为某个特定评价活动服务。本研究所构建的指标体系即是针对EPC工程项目分包商的合理选择这一特定目标而展开的指标体系设计,因此从其出发点来看,评价目标是特定的。
1.2可测量的
指标评定应具有相应标准,以相同标准作为统一的尺度来衡量被评价对象的表现。当然,可测量性并非强调一定是定量指标,对于定性指标的测量只要建立详细的评价标准,也认为是可测量的。上述所列16项指标是在详细的评价标准下进行专家打分、评比以作用于分包商评判,因此必然具备了指标的可测量性。
1.3可得到的
指标体系的设计应考虑到验证所需数据获得的可能性,即指标设定的可操作性。如果用于某项指标考察的数据在现实中不可能获取或获取难度很大、成本很高,这项指标的可操作性就值得置疑。EPC工程项目分包商评价指标的考察数据的取得方式和渠道是在指标体系设计时就予以考虑。当然在实际操作中,有相当一部分数据的获得会具有难度,特别是判断一些定性指标时难度就更大,这时可以采用一些近似方法获得数据。
1.4相关的
评价体系中各指标应当是相关的,但不是简单的指标堆砌,而是由一组相互间具有有机联系的个体指标构成,指标之间相关性不强或者不相关往往不能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因此指标之间应有一定的内在逻辑联系。这种内在相关性一方面是指各指标应和评价目的相关,为评价活动的宗旨服务;另一方面是指各指标应对被评价对象的各个方面给予描述,且它们之间具有关联性,能够互为补充、相互验证。EPC工程项目分包商的评价指标筛选同样要遵循此项原则。
1.5可跟踪的
评价的目的是为了比较,无论是事前、事中和事后评价都需要在一定阶段后对评价的效果进行跟踪和再评价。这就要求在评价指标设计时,应当考虑相应指标是否便于跟踪监测和控制。EPC工程项目分包商的评价指标不仅针对最佳分包商的遴选,还作用于后期的跟踪评价以达到经验积累的目的。
2 指标识别及评价体系建立
2.1数据收集整理
按照上文所列的16项指标进行调查问卷设计,主体部分采用标准的Likert5级量表进行指标测量。根据策略条目的不同,选择不同的判断标准,但总体上需遵循从1到5呈现由最弱或最不重要到最强或最重要的变化趋势,其评价指标得分则呈现由5分到1分的递减趋势的原则。
本问卷调查主要是以国内大中型企业EPC工程项目承包商的项目经理为对象展开,调查内容主要涉及其所承担的工程项目实际执行情况。问卷采用实地走访和电子邮件两种方式发放,共发放问卷400份,回收326份,获得有效问卷300份。对有效问卷各指标进行得分数据统计,获得影响EPC工程项目分包商选择的权重大小排序。
2.3 指标体系构建
依据模糊聚类分析法将相同或相似指标进行合并,并结合SMART原则,从指标的共同点切入进行降维分类:将绩效状况、报价、财务状况、成本、服务品质、社会信誉指标归类合并,定义为商务指标;将工期、质量、安全、沟通能力、管理状况指标归类合并,定义为管理指标;将设备、技术力量、经验状况、人员素质、施工方案指标归类合并,定义为技术指标。这便形成了集3类二级指标、16类三级指标的EPC工程项目分包商选择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2.4 指标评价准则
EPC工程项目分包商评价体系构建后,需相应的给出指标评价准则,以期增强其评价工作执行的准确性。
1.商务指标的评价准则包括:①与评标基准价的偏离程度以及评审投标价的高低;②涉及投标方资产、负债、资本运营、盈利等状况的实际调查数据;③历史合同记录中分包商的合同履约率、工期延误程度;④历史合同记录中的成本履约情况、工程费用花费程度和节约比例;⑤分包商是否信守承诺的社会反响以及不良信誉记录的出现频次;⑥售后服务或建后服务的执行情况。
2.管理指标的评价准则包括:①管理体制、预警机制健全程度以及应对突变的保障体系状况;②历史合同记录中的工期履约情况、施工进度计划以及工期延误出现频次;③历史合同记录中的质量履约情况、质量保证措施以及不合格出现频次;④历史合同记录中安全保障措施级别、事故出现频次;⑤分包商与业主、监理、地方部门沟通协调能力的程度。
3.技术指标的评价准则包括:①专利技术开发程度、高精尖技术的拥有程度;②以往类似项目的建设施工次数,经验积累程度;③国内外先进设备特别是大型机械设备的拥有量、设备总量的拥有量;④一般施工人员技能水平、专业技术人才的拥有量;⑤以往施工方案的实施情况数据。
3 结语
本研究以当前相关文献所提出的用于分包商选择所涉及的评价指标为出发点,在遵循SMART构建原则的基础上,采用模糊聚类方法实现了指标拟合分类,构建了具有建设性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为今后EPC工程项目分包商的选择研究提供了方法依据。但针对研究中所涵盖的指标细分是否全面,特别是所阐述的指标拟合聚类是否到位,都需要以后进一步研究探讨。
参考文献
[1] 吴彦俊. 分包商能力成熟度对EPC项目绩效影响的模型与实证[J]. 统计与决策,2011(5):178-181.
[2] 杨耀红,张俊华. 基于群决策模糊聚类和模糊神经网络的建筑分包商选择研究[J]. 数学的实践与认识,2010(11):10-19.
[3] 张水波,张蕾,高原. 工程总承包模式下的综合评标指标体系研究[J]. 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97-101.
[4] 李林,曹文华,毕海普. 基于SMART原则的企业安全文化评价体系研究[J].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7,(2):121-128.
[关键词]EPC工程项目;分包商评价;指标体系;SMART原则
中图分类号:TU198文献标识码: A
0 引言
随着国际工程建设水平的发展进步和模式演变,EPC总承包模式逐渐已成为大型工程建设领域的主流模式。尤其在我国现阶段的工程项目建设中,EPC总承包制更是得到了广泛应用。但伴随着应用的普遍性,存在于EPC工程项目过程实施中的现实问题也一个个凸显出来,其中所涵盖的其分包商的选择问题便是一个制约EPC总承包模式顺利实施的重要问题。
分包商的不当选择容易导致分包活动产生诸多问题,例如工期拖延、质量下降、纠纷增多等。因此在招投标阶段,对投标分包商做出实力的综合评判和正确选择成为解决乃至规避这一问题的关键。但如何有效地对分包企业做出评判和选择,这就要求从能够反映分包商综合水平的各影响指标的界定入手,构建应用于分包商综合实力评价的指标体系,从而在其指导下,遴选出总评最优的分包企业,以达到最大限度的规避风险而最优的实现项目绩效的目的。
EPC工程项目作为工程项目的一种在分包商评选上必然趋同于一般工程项目,即EPC工程项目的分包商评价指标要与一般工程项目相一致。因此通过文献综述汇总出了现阶段EPC工程项目分包商评价的细分指标为:工期、绩效状况、质量、设备、技术力量、经验状况、报价、财务状况、人员素质、成本、安全、服务品质、沟通能力、社会信誉、管理状况、施工方案等。
而从当前的研究现状来看,大多研究成果所阐述的对于工程项目特别是EPC工程项目分包商评价指标的划分大都存在着体系涵盖不够全面、指标划分过于零散的共性问题。因此,为了构建综合完整的指标体系,以实现分包商有效评价后的最佳选择,正确梳理出涵盖全面的指标体系成为其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基于此,本研究在相关文献所述指标提取的基础上,利用Likert5级量表设计调查问卷并对行业专家开展调查打分,已获得指标权重数据,进而采取模糊聚类分析方法实现同类或相近指标的归类、拟合,最终依据SMART原则,构建出综合的EPC工程项目分包商评价指标体系,期望能为分包商的正确评判和遴选拓展应用空间。
1 评价体系构建原则
SMART原则作为世界银行和许多国家部门及组织普遍应用的评价指标体系设计准则,其主要涵盖:特定的,可测量的,可得到的,相关的,可跟踪的五个方面。因此鉴于其所具有的应用广泛性,本研究在EPC工程项目分包商评价体系的构建上亦遵循SMART原则来实现最终指标体系的构建。
1.1特定的
指标体系是对评价对象的本质特征、组成结构及其构成要素的客观描述,并为某个特定评价活动服务。本研究所构建的指标体系即是针对EPC工程项目分包商的合理选择这一特定目标而展开的指标体系设计,因此从其出发点来看,评价目标是特定的。
1.2可测量的
指标评定应具有相应标准,以相同标准作为统一的尺度来衡量被评价对象的表现。当然,可测量性并非强调一定是定量指标,对于定性指标的测量只要建立详细的评价标准,也认为是可测量的。上述所列16项指标是在详细的评价标准下进行专家打分、评比以作用于分包商评判,因此必然具备了指标的可测量性。
1.3可得到的
指标体系的设计应考虑到验证所需数据获得的可能性,即指标设定的可操作性。如果用于某项指标考察的数据在现实中不可能获取或获取难度很大、成本很高,这项指标的可操作性就值得置疑。EPC工程项目分包商评价指标的考察数据的取得方式和渠道是在指标体系设计时就予以考虑。当然在实际操作中,有相当一部分数据的获得会具有难度,特别是判断一些定性指标时难度就更大,这时可以采用一些近似方法获得数据。
1.4相关的
评价体系中各指标应当是相关的,但不是简单的指标堆砌,而是由一组相互间具有有机联系的个体指标构成,指标之间相关性不强或者不相关往往不能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因此指标之间应有一定的内在逻辑联系。这种内在相关性一方面是指各指标应和评价目的相关,为评价活动的宗旨服务;另一方面是指各指标应对被评价对象的各个方面给予描述,且它们之间具有关联性,能够互为补充、相互验证。EPC工程项目分包商的评价指标筛选同样要遵循此项原则。
1.5可跟踪的
评价的目的是为了比较,无论是事前、事中和事后评价都需要在一定阶段后对评价的效果进行跟踪和再评价。这就要求在评价指标设计时,应当考虑相应指标是否便于跟踪监测和控制。EPC工程项目分包商的评价指标不仅针对最佳分包商的遴选,还作用于后期的跟踪评价以达到经验积累的目的。
2 指标识别及评价体系建立
2.1数据收集整理
按照上文所列的16项指标进行调查问卷设计,主体部分采用标准的Likert5级量表进行指标测量。根据策略条目的不同,选择不同的判断标准,但总体上需遵循从1到5呈现由最弱或最不重要到最强或最重要的变化趋势,其评价指标得分则呈现由5分到1分的递减趋势的原则。
本问卷调查主要是以国内大中型企业EPC工程项目承包商的项目经理为对象展开,调查内容主要涉及其所承担的工程项目实际执行情况。问卷采用实地走访和电子邮件两种方式发放,共发放问卷400份,回收326份,获得有效问卷300份。对有效问卷各指标进行得分数据统计,获得影响EPC工程项目分包商选择的权重大小排序。
2.3 指标体系构建
依据模糊聚类分析法将相同或相似指标进行合并,并结合SMART原则,从指标的共同点切入进行降维分类:将绩效状况、报价、财务状况、成本、服务品质、社会信誉指标归类合并,定义为商务指标;将工期、质量、安全、沟通能力、管理状况指标归类合并,定义为管理指标;将设备、技术力量、经验状况、人员素质、施工方案指标归类合并,定义为技术指标。这便形成了集3类二级指标、16类三级指标的EPC工程项目分包商选择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2.4 指标评价准则
EPC工程项目分包商评价体系构建后,需相应的给出指标评价准则,以期增强其评价工作执行的准确性。
1.商务指标的评价准则包括:①与评标基准价的偏离程度以及评审投标价的高低;②涉及投标方资产、负债、资本运营、盈利等状况的实际调查数据;③历史合同记录中分包商的合同履约率、工期延误程度;④历史合同记录中的成本履约情况、工程费用花费程度和节约比例;⑤分包商是否信守承诺的社会反响以及不良信誉记录的出现频次;⑥售后服务或建后服务的执行情况。
2.管理指标的评价准则包括:①管理体制、预警机制健全程度以及应对突变的保障体系状况;②历史合同记录中的工期履约情况、施工进度计划以及工期延误出现频次;③历史合同记录中的质量履约情况、质量保证措施以及不合格出现频次;④历史合同记录中安全保障措施级别、事故出现频次;⑤分包商与业主、监理、地方部门沟通协调能力的程度。
3.技术指标的评价准则包括:①专利技术开发程度、高精尖技术的拥有程度;②以往类似项目的建设施工次数,经验积累程度;③国内外先进设备特别是大型机械设备的拥有量、设备总量的拥有量;④一般施工人员技能水平、专业技术人才的拥有量;⑤以往施工方案的实施情况数据。
3 结语
本研究以当前相关文献所提出的用于分包商选择所涉及的评价指标为出发点,在遵循SMART构建原则的基础上,采用模糊聚类方法实现了指标拟合分类,构建了具有建设性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为今后EPC工程项目分包商的选择研究提供了方法依据。但针对研究中所涵盖的指标细分是否全面,特别是所阐述的指标拟合聚类是否到位,都需要以后进一步研究探讨。
参考文献
[1] 吴彦俊. 分包商能力成熟度对EPC项目绩效影响的模型与实证[J]. 统计与决策,2011(5):178-181.
[2] 杨耀红,张俊华. 基于群决策模糊聚类和模糊神经网络的建筑分包商选择研究[J]. 数学的实践与认识,2010(11):10-19.
[3] 张水波,张蕾,高原. 工程总承包模式下的综合评标指标体系研究[J]. 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97-101.
[4] 李林,曹文华,毕海普. 基于SMART原则的企业安全文化评价体系研究[J].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7,(2):121-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