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榕培英译《孔雀东南飞》的传神达意

来源 :青年文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weiguangkak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汪榕培作为优秀的“中西文化的摆渡者”,一生中翻译过许多中国哲学经典、诗词经典和戏剧经典,成就卓著,为促进中西方文化交流作出了巨大贡献。他根据三十多年丰富的翻译实践提出了“传神达意”的翻译理论。这一理论源于中国水墨人物画“写其形而传其神,达其意而存其真”之说,将中国画论的学说运用到翻译中,其中“达意”是立论基础,“传神”则是其精髓。他指出这四个字并不是并列结构(“传神”和“达意”不是并重的),而是偏正结构,主张传神地达意。传神即传达原作的精神,也就是忠于原作的风格;达意则是指字词达意和比喻达意,也就是忠于原作的内容。汪榕培的“传神达意”翻译理论同时强调诗歌翻译先要表达原诗的基本意义,在达意的基础上继而传达原诗的精神品格。
  “乐府诗有承前启后之功,它承先秦楚辞之风,启唐诗宋词之雅,形成独特的文学风格,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席位。”《孔雀东南飞》作为“乐府双璧”之一,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长篇叙事诗,也是乐府诗发展史上的高峰之作,该诗成功塑造了刘兰芝、焦仲卿等艺术形象,故事情节完整,矛盾冲突不断,语言通俗化、个性化,刻画人物神情毕肖。本文以《乐府诗集》中的《孔雀东南飞》及其英译本为例,阐述汪榕培传神达意理论的运用。
  一、传神
  传神包括两方面的要求:形似和神似。二者都是中国国画的术语,形似指绘画作品的外在特征,先有形似才有神似,有了形似才能更好地追求神似。
  (一)传神中的形似
  在汪榕培提出的典籍翻译传神达意理论中,形似则是指文学作品的外在形式,指诗歌的译文与原作在诗节的行数、诗行的长短、节奏和韵律等方面都能相同或相似,这是最理想的状态。汪榕培的《孔雀东南飞》译本和其他译本比起来最明显的特点之一就是“以诗译诗”,注重诗歌的“形”,在诗歌翻译的时候最大限度地保持诗歌的原貌。在《孔雀东南飞》汪榕培英译本中,正文与原作诗节行数相等,诗句词数多为七至九词,译者别出心裁,全篇句末押韵,现列举其中一段:
  十三能织素,
  十四学裁衣,
  十五弹箜篌,
  十六诵诗书。
  十七为君妇,
  心中常苦悲。
  At thirteen I began to work at the loom;
  At fourteen I learned to sew in the room.
  At fifteen I played music with delight;
  At sixteen I knew how to read and write.
  Since at seventeen I became your wife,
  I’ve been oft filled with woe and pain in life.
  (二)傳神中的神似
  汪榕培借中国画论的传神一说,运用到翻译理论。他借用《现代汉语词典》对传神的定义,即:(优美的文学、艺术作品)描绘人或者物时,会给人以生动逼真的印象。做到这一点首先要保证形似,其次才是神似,也就是精神实质上的相似。这指的是译文与原作之间在精神实质上的对应或者相似,还原原作的意象和主题,以达到“生动逼真”的效果,有别于传统的字与字、句与句间的对应。如,“新妇识马声,蹑履相逢迎”译作“As she makes out the neighing of the horse,she quietly goes to meet him in remorse”,“quietly”对应“蹑履”,表现出刘兰芝见焦仲卿时的小心翼翼;“生人作死别,恨恨那可论”译作“For the man to part forever with his wife Is an experience most painful in life”,把“恨恨那可论”译作“他人生中最痛苦的经历”,更加具体直观地表达出分别的痛苦;“昼夜勤作息,伶俜萦苦辛”则译作“I am intent on weaving day and night,I work for hours on end without delight”,形象地展示了刘兰芝日夜重复编织的无趣生活,在这样的情况下还处处受到焦母刁难,进一步揭示了她主动请辞的原因。
  二、达意
  达意,即表达意思。在文学创作中,达意是指通过语言符号表达作者的思想。在汪榕培的传神达意理论中,达意是传神的基础,他从两个方面论述,即字词达意和比喻达意。
  (一)达意中的字词达意
  达意首先要做到的就是字词达意,由于年代久远,字词含义可能和现在不同,部分字词在现代汉语中使用较少,难以理解,这时候字词的表层意思对诗歌翻译起决定性的作用。如“妾有绣腰襦,葳蕤自生光”,“葳蕤”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有多个义项,最常见的是指草木茂盛、枝叶下垂的样子,在这里指装饰华丽、鲜艳的样子。汪榕培把这句译作“I will leave behind my vest of fine brocade,well embroidered,delicately made”,把“葳蕤自生光”意译为“刺绣精美、制作精良”,便于外国读者理解。字词达意并不意味着“字字落实”,有时在翻译时发挥译者的主观能动性会有更好的效果,如“阿母大拊掌,不图子自归”,汪榕培译作“Her mother’s wrath and anger arise,you come back alone to my surprise”,如果按照原文字字落实把“拊掌”翻译为“slap”,有生气的意味,但“大”则体现不出来。诗中有一句描写刘兰芝的经典诗句,“指如削葱根,口如含朱丹”,汪榕培译作“Her fingers are as slim as scallion shoots,her rouged lips are as fresh as wee beet-roots”,前半句根据句子意思直译,后半句则把“朱丹”换成了外国更常见的“甜菜根”,便于外国读者理解。
  除了表层含义,还要结合实际情况以及上下文综合考虑,译出作者的深意。刘兰芝与焦仲卿分别的时候“举手长劳劳,二情同依依”,汪榕培翻译道“They wave and wave when they part in woe; Heart to heart,along two ways they go”。译者根据自己的理解加入了二人分别时的心情,把“二情”译作夫妻两人面临的两条不同的路,同时暗示了后文的悲剧结局,译出了深层含义。这样相似的翻译还有“执手分道去,各各还家门”,译作“Long they hold hands,before on the different way they start”。
  (二)达意中的比喻达意
  汪榕培指出在翻译诗歌的过程中,字词的字面意思对于译文是否达意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与此同时,合理地使用各种修辞手法,也能对达意产生异曲同工之妙。
  诗中有一处翻译尤为经典,“府君得闻之,心中大欢喜”,译作“Upon hearing the answer from the clerk, the perfect is as happy as lark”。“as happy as lark”是英语中常用的表达高兴快乐的用法,把“府君”比作“云雀”,通过外国读者熟悉的比喻来表达诗歌中府君高兴的意思。
  三、结语
  通过分析汪榕培《孔雀东南飞》译本不难发现,他的译作基本体现了传神达意理论,还原了原作品的经典之处,同时加入译者自身的理解。他在翻译实践中,重视对原文的正确理解,重视文本细读,讲求“以诗译诗”,保留原诗的风格和韵律,讲求在“达意”的基础上追求“传神”,不仅正确地传达了原著的内容,更能让外国读者领略中国文化的神韵。
其他文献
20世纪的英国文坛,走进了一个多元发展的局面,现实主义与现代主义此消彼长,相互融汇。同时,女性文学也伴随着战争风雨和女权主义运动,悄然发展和探索出一条新的道路。20世纪的女性文学,镌刻出一个颠覆传统、反模仿的新时代。叙事手法日趋成熟,主题方向日益多元化,表达技巧也迈入了后现代的大门,她们在英国文坛上开辟出属于自己的一片领地。本文将从女性小说的实验性入手,将20世纪英国女性实验小说分成三个阶段,并对
期刊
《巴黎圣母院》主要是围绕着三个人展开的一系列故事,他们分别是埃斯梅拉达、卡西莫多以及克洛德。这三个人分别象征着外在美心灵美、外在丑陋心灵美以及外在美心灵丑陋的三种人。雨果借由他们三个人所发生的事情,阐述出了当时法国社会的现状。  一、埃斯梅拉达的人物形象  (一)心地善良  善良的埃斯梅拉达在诗人甘果要被处死时,救下了诗人甘果。因为必须要有人嫁给诗人,才可以免去他的死刑。为了拯救一条无辜的人命,埃
期刊
《送菜升降机》是品特“威胁喜剧”的经典之作,剧中除了荒诞的情节设置和滑稽且无意义的对话,剧中人物总受到一股神秘力量的威胁。这是一部独幕剧,剧中本和格斯是两名职业杀手,他们在一间封闭狭小的地下室等待着刺杀任务。等待期间,格斯不停地抱怨和问问题,本都以看报纸或者沉默来回避格斯。突然房间内的送菜升降机降下来并带来了点菜单,不明所以的两人将食物呈了上去,可是点菜单的要求越来越复杂,本和格斯绞尽脑汁,交出了
期刊
物哀是日本文坛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理论范畴.所谓“物哀”就是作者在进行理论创作的过程中,通过环境的营造,使读者在阅读时体会到一种凄凉、忧郁的美感,同时心中泛起对生命的怜
期刊
经过时间的打磨、历史的积淀而逐渐形成的民俗文化与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之间存在着怎样的关联,这是当代作家需要深思的重要问题。现当代文学作品是如何将非物质性的民俗文化展现出来的,民俗文化对于文学作品而言究竟存在着怎样的意义以及目前的现当代文学作品体现了哪些民俗文化,这是本文的重点探究内容。  一、民俗文化在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中的必要性  民俗文化,是生活习惯、民俗礼仪、生活习性、建筑风格等多方面的统称。
期刊
虹影笔下的河流始终伴随着主人公的成长,无论开心还是难过,河流始终是心情的见证者.随着故事情节的推动,河流也有了独特的生命色彩,在激情地挥洒着理想与热情.在虹影看来,河
期刊
汤成难是扬州的一位青年女作家,她着意于刻画形形色色的普通人而非令人羡慕崇拜的英雄或模范.贾梦玮曾评论道:“从作品中可以感受到作者对人物是有爱的,这与很多作家把人物当
期刊
陈春成,“90后”作家,2020年9月在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的首部短篇小说集——《夜晚的潜水艇》,受到了众多读者的喜爱,并且获得了许多著名学者的高度评价,其在豆瓣平台获得了2020
期刊
如果说,西方的年轻人中没有人不知道盖茨比,则中国年轻人中没有人不知道孙少安.这两个角色所在的作品都对所处时代的年轻人影响深远,甚至可以说影响了好几代人.《了不起的盖
期刊
“言文一致”是日本近代化中的文学运动,“原本是坪内逍遥那样的小说家旨在‘小说改良’而进行的尝试。江户时代的小说已经有了会话部分的口语(言)和叙述部分的文言(文)之分,而试图将后者也改成口语(言)则为言文一致”。实际上,日本的“言文一致”运动类似于中国的“白话文运动”,主张书面语和口语保持一致。但在本文,使用“言文一致”这个概念并不是想说老舍在三十年代小说创作中想要保持书面语和口语的一致,而是想深化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