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小学阶段,每个学生都富有想象力,而他们的想象力是各不相同的,由于他们此时并不十分善于表达,所以想象出来的东西只能埋没在自己的脑中。教师如果此时开发学生的想象力,引导学生根据想象进行创作,通过激励的方法,就会让学生逐渐形成独特的写作风格,激发学生创作的欲望,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那么,如何在小学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探究。
一、组织观察体验活动,激发学生想象能力
在作文教学中提高学生想象力的过程中,首先需要明白的就是想象与瞎想的区别。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并不是要求学生没有根据地胡思乱想。想象是需要一定的现实积累作为基础和前提的。就好像鲁迅先生总结文学作品中关于神鬼的想象大多是对现实中动物或者已存在的概念的拼凑组合。如果没有对现实中一些概念现象的了解,想象就无从谈起。所以培养和提高小学生的想象能力首先要增强学生对现实生活的观察能力。同时学会在观察的过程中将自己的想法和感触积累下来,将其转化成为写作的素材。这样学生才能真正提高写作能力,让习作不再假大空,而是具备触动人心的真情实感。所以在小学的作文教学中,教师应该合理地增加观察和体验的實践活动,这样学生的想象力拓展才能够有坚实的基础,开展习作练习的时候才有东西可写。
例如,在面对“那一次……的尝试”这样体裁的半命题作文时,教师首先可以让学生通过讨论确定自己想要写的具体内容,可以是关于运动方面的尝试,也可以是与父母之间更好交流的尝试。在讨论的过程中,可以让学生回忆自己曾经的真实经历,也可以现场想象这样的一次尝试。然后,在学生确定要写的内容之后,教师就可以让学生真正进行一次这样的尝试,并且在完成之后用日记的方式记录下尝试的具体过程与结果,以及自己内心的想法和收获等。在确认学生完成这样的尝试之后,可以让学生根据日记的内容相互讨论,交流彼此对于尝试过程的不同看法。在完成讨论之后再让学生开始写作练习。学生在写作过程中即便对内容进行夸张和其他的加工,也会不自觉地将自己的真实情感表达出来。
除此之外,在涉及写景状物主题的文题时,教师可以在有条件的情况下组织学生集体观察事物,并以观察日记的方式记录观察中的所思所想。如果不具备实地观察的条件,也可以利用网络上的各种资源,寻找相关的视频资料和纪录片,组织学生观看。在观察过程中学生产生的各种想法正是灵感的雏形,也是学生对事物最基础的想法和想象。因此,在引导学生收集这些灵感的基础上,结合写作技巧等基础知识和能力来加工灵感,就是学生合理想象的过程,也是学生写作能力提高的过程。
二、加强作文内容讨论,拓展学生思维能力
在传统的作文教学中,无论是小学还是中学,教师的教学重点永远聚集在“写”这一环节。最常见的课堂模式就是根据语文教学的课文内容或者是考试中的作文题目来确定作文的主题,在讲解完作文的字数、体裁等限制之后,留下大部分的课堂时间让学生完成写作的练习。因为教师认为作文水平的提高离不开反复的练习,只有多练笔才能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篇章布局能力,提高学生对各种作文主题的熟悉程度。但是,教师忽略了一点,那就是这种提高是需要扎实的基础语言表达能力、丰富的想象力以及深刻的理解能力作为前提的。只有学生具备这些基础的技能才能够凭借重复的练笔来实现作文水平的提高。
当前,小学阶段的大部分学生并不具备这样的基础能力,尤其是想象力方面更是欠缺。在学生缺乏现象力和理解能力的情况下开展写作练习,学生对于题目的含义和写作的方向毫无头绪,自然不可能产生作用。所以,要提高小学生的语文写作能力,还要着重从提高学生想象力开始训练。而在课堂上加强对作文主题的分析解读,不断拓展学生的思维是培养想象力的有效方法之一。
例如,指导作文《假如我能再做一回小学生》,教师在课堂上提出相关要求之后不要急于让小学生动手开始写,而是先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析、讨论题目,在讨论的过程中,教师以提问的方式巧妙引导学生思维不断向外拓展发散。首先,教师可以根据作文的题目提出问题,引起学生思考的兴趣,如“为什么要再做一回小学生?”“什么样的人才会有这样的想法和要求?”引导学生将这一题目转化为“小学生活中难忘的事“或者”小学生活的独特之处”。这样学生在写作的过程中就能有大概的方向,不会出现跑题的现象。然后,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回忆和想象来填充题目,让题目逐渐丰满,具象化,通过相互交流和讨论加深学生对于难忘的记忆的具体理解。对于讨论过程中学生产生的奇思妙想,教师要及时鼓励和赞美,以此来激发其他的学生深刻挖掘和理解题目,实现培养和拓展学生想象力的教学目标。
总之,小学阶段是学生精神和知识的启蒙阶段,教师不仅要专注于知识的传授,还要实现小学生素质和能力的全面发展和提高。所以,在小学的语文教学中,想象力的培养尤为重要。要提高学生的想象力,不仅需要教师加强学生对现实生活的观察和体验,更要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拓展小学生的思维界限。只有这样才能科学提高小学生在写作中的想象力。
一、组织观察体验活动,激发学生想象能力
在作文教学中提高学生想象力的过程中,首先需要明白的就是想象与瞎想的区别。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并不是要求学生没有根据地胡思乱想。想象是需要一定的现实积累作为基础和前提的。就好像鲁迅先生总结文学作品中关于神鬼的想象大多是对现实中动物或者已存在的概念的拼凑组合。如果没有对现实中一些概念现象的了解,想象就无从谈起。所以培养和提高小学生的想象能力首先要增强学生对现实生活的观察能力。同时学会在观察的过程中将自己的想法和感触积累下来,将其转化成为写作的素材。这样学生才能真正提高写作能力,让习作不再假大空,而是具备触动人心的真情实感。所以在小学的作文教学中,教师应该合理地增加观察和体验的實践活动,这样学生的想象力拓展才能够有坚实的基础,开展习作练习的时候才有东西可写。
例如,在面对“那一次……的尝试”这样体裁的半命题作文时,教师首先可以让学生通过讨论确定自己想要写的具体内容,可以是关于运动方面的尝试,也可以是与父母之间更好交流的尝试。在讨论的过程中,可以让学生回忆自己曾经的真实经历,也可以现场想象这样的一次尝试。然后,在学生确定要写的内容之后,教师就可以让学生真正进行一次这样的尝试,并且在完成之后用日记的方式记录下尝试的具体过程与结果,以及自己内心的想法和收获等。在确认学生完成这样的尝试之后,可以让学生根据日记的内容相互讨论,交流彼此对于尝试过程的不同看法。在完成讨论之后再让学生开始写作练习。学生在写作过程中即便对内容进行夸张和其他的加工,也会不自觉地将自己的真实情感表达出来。
除此之外,在涉及写景状物主题的文题时,教师可以在有条件的情况下组织学生集体观察事物,并以观察日记的方式记录观察中的所思所想。如果不具备实地观察的条件,也可以利用网络上的各种资源,寻找相关的视频资料和纪录片,组织学生观看。在观察过程中学生产生的各种想法正是灵感的雏形,也是学生对事物最基础的想法和想象。因此,在引导学生收集这些灵感的基础上,结合写作技巧等基础知识和能力来加工灵感,就是学生合理想象的过程,也是学生写作能力提高的过程。
二、加强作文内容讨论,拓展学生思维能力
在传统的作文教学中,无论是小学还是中学,教师的教学重点永远聚集在“写”这一环节。最常见的课堂模式就是根据语文教学的课文内容或者是考试中的作文题目来确定作文的主题,在讲解完作文的字数、体裁等限制之后,留下大部分的课堂时间让学生完成写作的练习。因为教师认为作文水平的提高离不开反复的练习,只有多练笔才能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篇章布局能力,提高学生对各种作文主题的熟悉程度。但是,教师忽略了一点,那就是这种提高是需要扎实的基础语言表达能力、丰富的想象力以及深刻的理解能力作为前提的。只有学生具备这些基础的技能才能够凭借重复的练笔来实现作文水平的提高。
当前,小学阶段的大部分学生并不具备这样的基础能力,尤其是想象力方面更是欠缺。在学生缺乏现象力和理解能力的情况下开展写作练习,学生对于题目的含义和写作的方向毫无头绪,自然不可能产生作用。所以,要提高小学生的语文写作能力,还要着重从提高学生想象力开始训练。而在课堂上加强对作文主题的分析解读,不断拓展学生的思维是培养想象力的有效方法之一。
例如,指导作文《假如我能再做一回小学生》,教师在课堂上提出相关要求之后不要急于让小学生动手开始写,而是先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析、讨论题目,在讨论的过程中,教师以提问的方式巧妙引导学生思维不断向外拓展发散。首先,教师可以根据作文的题目提出问题,引起学生思考的兴趣,如“为什么要再做一回小学生?”“什么样的人才会有这样的想法和要求?”引导学生将这一题目转化为“小学生活中难忘的事“或者”小学生活的独特之处”。这样学生在写作的过程中就能有大概的方向,不会出现跑题的现象。然后,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回忆和想象来填充题目,让题目逐渐丰满,具象化,通过相互交流和讨论加深学生对于难忘的记忆的具体理解。对于讨论过程中学生产生的奇思妙想,教师要及时鼓励和赞美,以此来激发其他的学生深刻挖掘和理解题目,实现培养和拓展学生想象力的教学目标。
总之,小学阶段是学生精神和知识的启蒙阶段,教师不仅要专注于知识的传授,还要实现小学生素质和能力的全面发展和提高。所以,在小学的语文教学中,想象力的培养尤为重要。要提高学生的想象力,不仅需要教师加强学生对现实生活的观察和体验,更要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拓展小学生的思维界限。只有这样才能科学提高小学生在写作中的想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