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日,经过半年的全面改造升级,全新的“厦门市会展业公共信息服务平台”于6月30日正式上线。厦门市成为目前国内除上海之外第二个建立并运行公共信息服务平台的会展城市,也是厦门市提高会展业信息化水平的重要举措。无独有偶,日前由内江市博览事务局主办的内江会展网也正式开通,该网站以报道内江市展览、大型会议及节庆活动为主要内容。
从2013年开始至今,会展业终于赶上了这波互联网的大潮,大数据、“互联网+”、3D网络展会等话题一直“高烧不退”。一切的一切,都在充分说明会展业的互联网时代正悄然来临。并且,相比最初担心互联网将取代展会的“恐惧”,如今会展人已经渐渐地的意识到互联网不是要颠覆和取代谁,而是改造和升级。从上一阶段的会展人内部谈互联网+,到如今的IT企业从外部的角度看会展,总之未来会展业信息化路径越来越清晰。
但是,在全国一窝蜂的“互联网+”浪潮下,不免看花眼、理不清头绪。那么,笔者不妨抛砖引玉,根据自己的判断也谈下会展业的“互联网+”,供会展业人士参考。
围绕展会痛点做加法
“互联网+”概念,被大众所熟知,源于今年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等内容。
自此,一时间“互联网+”传遍祖国大江南北,那么“互联网+”汹涌来袭,会展业该如何接招?笔者认为,无论是“互联网+会展”还是传统的会展业,核心都是服务于客户。借助互联网技术,主办方可以更好地服务于展商,那为什么不开放呢。例如,如今展会已经普遍采用的网上预登记。传统的专业观众参展,往往第一天开幕都是大量的观众现场登记,造成了展会门口拥堵不堪。利用互联网进行展位提前的预定,参展观众的提前报名,甚至未来通过微信扫码就可以进入展会现场。更有一些B2C展会,通过支付宝现场支付极大地方便展会观众。
另外,展会期间餐饮问题,也是会展业的一大痛点。展馆和主办方、时下火热的外卖商家联手,是不是能成为解决这一痛点的利器。
痛点的内涵可以理解为“满足客户的心理预期”。那么作为会展各方,与其担心互联网会颠覆会展业,倒不如主动的拥抱互联网。未来的年轻人是与互联网共同成长的一代,用开放的互联网思维解决会展业发展中的痛点,主动适应比抱残守缺要实际。
会展业的“互联网+” 创造生态圈更重要
会展产业虽然规模、产值相较之下还小,但是麻雀虽小却五脏俱全,也有着完整的产业链条。在当下,无论什么产业,单打独斗的时代已渐行渐远。在互联网思维充斥的年代,“羊毛出在猪身上,狗来掏钱”的互联网盈利公式已经成为了共识。那么,政府部门、主办方、场馆、参展商、服务商等等,面对互联网时代仅仅其中的一个环节拥抱互联网是不可行的,应是全方位的融合,全要素的“互联网+”,形成1+1≥2的合力。
再回到文章开头所提及的厦门和内江会展管理部门公共服务信息平台的建设,其实就是运用信息化平台助力会展业发展的实例。政府部门通过互联网高效处理报备,信息收集、意见反馈等工作,便捷的管理对于促进会展业的发展有着不言而喻的作用。政府“互联网+”,管理高效了,主办方“互联网+”,参展商方便了,场馆“互联网+”,主办方和展商的体验提升了。会展业借助“互联网+”形成了新的会展生态,涵盖了各个环节,这种生态链相互促进,共同繁荣。由此来看,全行业应积极完善会展“互联网+”生态圈,任何一方的缺席都将会使“互联网”变成“局域网”从而形成不了体系。
会展业的“互联网+” 有利于丰富会展业态
当下,“互联网+”的例子绝不是什么新鲜事物,比如,传统集市+互联网有了淘宝,传统百货卖场+互联网有了京东,传统银行+互联网有了支付宝,传统的红娘+互联网有了世纪佳缘,传统交通+互联网有了滴滴打车,而传统新闻+互联网有了柴静《穹顶之下》“病毒式”的传播。
目前,相比其他行业,会展业的业态还比较单一。为此,在今年4月份出台的《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展览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中也指出,要引导企业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展服务创新、管理创新、市场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发展新兴展览业态。
业态是指企业为满足不同的消费需求进行相应的要素组合而形成的不同经营形态。借助互联网的新手段,利用“互联网+会展业”的模式,一些新兴的会展业态已经出现,“酒店哥哥”、“会唐网”、“网展网”、“去看展”、“e展网”等皆是如此。这些新业态发展不一,有的已经拿到风投、有的是嗷嗷待哺,总之会展业在“互联网+”方面的新业态尚有待进一步发展。但是,这些新兴业态,从一定程度上补充了线下会展部分缺失的功能,例如时空的局限性、参展成本高等。丰富的业态,也有利于会展业专业化,各自把自己最擅长的内容做好,才能促进会展业更好更快地发展。
最后,有一段马云在瑞士达沃斯接受媒体“关于中国互联网下一个风口在哪里”的采访,值得行业人士一读。马云认为,猪碰上风也会飞,但是风过去摔死的还是猪。因为你还是猪。我们每个人要思考你怎么把控这个风,你怎么去掌握好这个风,怎么提升自己,我觉得我们不应该去寻找风口,而是真正的把自己变成一点点风就能够飞起来的、能够翱翔的人。
不知道马云关于互联网风口的言论,是否也能让会展行业有所启发?
从2013年开始至今,会展业终于赶上了这波互联网的大潮,大数据、“互联网+”、3D网络展会等话题一直“高烧不退”。一切的一切,都在充分说明会展业的互联网时代正悄然来临。并且,相比最初担心互联网将取代展会的“恐惧”,如今会展人已经渐渐地的意识到互联网不是要颠覆和取代谁,而是改造和升级。从上一阶段的会展人内部谈互联网+,到如今的IT企业从外部的角度看会展,总之未来会展业信息化路径越来越清晰。
但是,在全国一窝蜂的“互联网+”浪潮下,不免看花眼、理不清头绪。那么,笔者不妨抛砖引玉,根据自己的判断也谈下会展业的“互联网+”,供会展业人士参考。
围绕展会痛点做加法
“互联网+”概念,被大众所熟知,源于今年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等内容。
自此,一时间“互联网+”传遍祖国大江南北,那么“互联网+”汹涌来袭,会展业该如何接招?笔者认为,无论是“互联网+会展”还是传统的会展业,核心都是服务于客户。借助互联网技术,主办方可以更好地服务于展商,那为什么不开放呢。例如,如今展会已经普遍采用的网上预登记。传统的专业观众参展,往往第一天开幕都是大量的观众现场登记,造成了展会门口拥堵不堪。利用互联网进行展位提前的预定,参展观众的提前报名,甚至未来通过微信扫码就可以进入展会现场。更有一些B2C展会,通过支付宝现场支付极大地方便展会观众。
另外,展会期间餐饮问题,也是会展业的一大痛点。展馆和主办方、时下火热的外卖商家联手,是不是能成为解决这一痛点的利器。
痛点的内涵可以理解为“满足客户的心理预期”。那么作为会展各方,与其担心互联网会颠覆会展业,倒不如主动的拥抱互联网。未来的年轻人是与互联网共同成长的一代,用开放的互联网思维解决会展业发展中的痛点,主动适应比抱残守缺要实际。
会展业的“互联网+” 创造生态圈更重要
会展产业虽然规模、产值相较之下还小,但是麻雀虽小却五脏俱全,也有着完整的产业链条。在当下,无论什么产业,单打独斗的时代已渐行渐远。在互联网思维充斥的年代,“羊毛出在猪身上,狗来掏钱”的互联网盈利公式已经成为了共识。那么,政府部门、主办方、场馆、参展商、服务商等等,面对互联网时代仅仅其中的一个环节拥抱互联网是不可行的,应是全方位的融合,全要素的“互联网+”,形成1+1≥2的合力。
再回到文章开头所提及的厦门和内江会展管理部门公共服务信息平台的建设,其实就是运用信息化平台助力会展业发展的实例。政府部门通过互联网高效处理报备,信息收集、意见反馈等工作,便捷的管理对于促进会展业的发展有着不言而喻的作用。政府“互联网+”,管理高效了,主办方“互联网+”,参展商方便了,场馆“互联网+”,主办方和展商的体验提升了。会展业借助“互联网+”形成了新的会展生态,涵盖了各个环节,这种生态链相互促进,共同繁荣。由此来看,全行业应积极完善会展“互联网+”生态圈,任何一方的缺席都将会使“互联网”变成“局域网”从而形成不了体系。
会展业的“互联网+” 有利于丰富会展业态
当下,“互联网+”的例子绝不是什么新鲜事物,比如,传统集市+互联网有了淘宝,传统百货卖场+互联网有了京东,传统银行+互联网有了支付宝,传统的红娘+互联网有了世纪佳缘,传统交通+互联网有了滴滴打车,而传统新闻+互联网有了柴静《穹顶之下》“病毒式”的传播。
目前,相比其他行业,会展业的业态还比较单一。为此,在今年4月份出台的《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展览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中也指出,要引导企业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展服务创新、管理创新、市场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发展新兴展览业态。
业态是指企业为满足不同的消费需求进行相应的要素组合而形成的不同经营形态。借助互联网的新手段,利用“互联网+会展业”的模式,一些新兴的会展业态已经出现,“酒店哥哥”、“会唐网”、“网展网”、“去看展”、“e展网”等皆是如此。这些新业态发展不一,有的已经拿到风投、有的是嗷嗷待哺,总之会展业在“互联网+”方面的新业态尚有待进一步发展。但是,这些新兴业态,从一定程度上补充了线下会展部分缺失的功能,例如时空的局限性、参展成本高等。丰富的业态,也有利于会展业专业化,各自把自己最擅长的内容做好,才能促进会展业更好更快地发展。
最后,有一段马云在瑞士达沃斯接受媒体“关于中国互联网下一个风口在哪里”的采访,值得行业人士一读。马云认为,猪碰上风也会飞,但是风过去摔死的还是猪。因为你还是猪。我们每个人要思考你怎么把控这个风,你怎么去掌握好这个风,怎么提升自己,我觉得我们不应该去寻找风口,而是真正的把自己变成一点点风就能够飞起来的、能够翱翔的人。
不知道马云关于互联网风口的言论,是否也能让会展行业有所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