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享受更优美的环境,是群众的热切期盼。生态环境新闻社会关注度高。本文结合《安徽日报》报道稿件,探析采写要点,提出聚焦重点,紧扣时代脉搏;聚焦热点,关注民生福祉;聚焦痛点,推动问题解决。
关键词:生态环境;绿色发展;新闻报道
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严肃的政治工作。作为采写生态环境新闻的记者,就要提高政治站位,紧扣时代脉搏,把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作为向标,聚焦本省生态文明建设举措、成效,为绿色发展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笔者所在的安徽省,长江、淮河、新安江,清流奔涌,浩浩荡荡;黄山、九华山、天柱山,群峰竞秀,郁郁葱葱。近年来,为把好山好水保护好,安徽高起点谋划打造生态文明建设安徽样板,在全国率先推行林长制改革,全面推行“河长制”改革,打造水清岸绿产业优美丽长江(安徽)经济带,以改善环境质量为核心全面部署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作为省级党报,做优生态环境新闻,要围绕省里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部署进行重点报道。林长制、河长制、“三大一强”专项攻坚行动、污染防治七大标志性战役就成为报道的重点。
如围绕长江大保护,报社开展了一级策划,相关部门记者深入皖江沿线城市现场采访,围绕水清、岸绿、产业优三大主题,推出全面打造美丽长江(安徽)经济带系列报道,聚焦长江边一个个绿色发展的好故事,展示沿江各地打造生态文明建设“一号工程”的生动实践。如从改善水环境、把水资源保护好、把水生态修复好三个层面推出稿件《“三水共治”,呵护碧水东流》,从实现森林覆盖率大提升、实现空气优良率大提升、实现土壤清洁率大提升三个层面,推出稿件《应绿尽绿,筑生态廊道》。报道中,有现场细节描写,有当事人谈变化,有省层面数据,内容翔实生动。
当前,安徽省正在全省开展生态环境大保护大治理大修复强化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落实专项攻坚行动。笔者保持新闻敏感,及时就省里出台的专项行动方案进行全方位解读,向公众详解专项行动的意义和做法,营造舆论氛围,引导舆论方向。围绕污染防治七大标志性战役,笔者就水、大气、土壤等七大战役实施方案逐个及时进行解读,展现安徽治污决心与路径。
围绕重大创新不惜笔墨。新安江流域是我国生态补偿机制建设的先行探索地,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实践地。皖浙两省在新安江为全国跨省流域生态补偿探路。从2012年起,通过两轮试点,新安江成为全国最好的河流之一,试点探索出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新安江模式”。笔者与驻黄山市记者现场调研,推出新安江流域生态补偿实践启示录上下篇《问江哪得清如许 改革护得碧水长》《互利共赢谋长远 守得青山绿水多》,每篇5000字、各一个版重磅推出,通过大量生动事例、翔实数据、重点举措、专家评述,展现安徽省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重要批示精神的做法、成效,阐述新安江模式的重要理论价值、实践价值和推广价值,受到相关部门好评,在互联网广泛转载。
环境就是民生。从过去求温饱到现在求环保,呼吸更清洁的空气、喝更干净的水、享受更优美的环境,是群众的热切期盼。
中央环保督察转办安徽省信访件中,大气污染、水污染、噪声污染、垃圾污染、油烟污染是群众投诉举报的焦点问题。而这些问题如果不能妥善解决,就会影响群众幸福感。安徽省以环保督察为契机,坚持问题导向,持续高压推动突出问题整改,一大批环境问题得到解决,提升群众获得感。
环保督察整改报道,就是群众关心的热点。去年10月31日中央生态环保督察“回头看”进驻安徽后,《安徽日报》以消息、通讯等多种形式,每天发稿2至3篇,为生态环保督察营造氛围,也发挥了信息公开、舆论监督的作用,推动突出环境问题整改。代表作有《扛起政治责任 守护美丽家园》《靶向施策 保卫江淮蓝天》《聚力修复 呵护绿水长流》《污染扰民 关停取缔》等,反映安徽省改善生态环境、推进督察整改的做法和成效,展现老百姓的获得感和对美好生态环境的向往。
记者要有开阔视野,在平常报道生态环境工作之外,关注更多生活、自然中的环保话题。
垃圾分类关系每个人的生活环境。前不久随着上海市强制推行生活垃圾分类,垃圾分类一时间成为全国关注的民生热点。《安徽日报》“绿色视野”版以《垃圾分类,最时尚的小事》为主题,刊登出整版策划,从公众视角,以轻松的语言和专家观点,介绍垃圾分类的相关科普知识。报道中注重细节,如就“垃圾箱,你会正确投放吗?”,采写了《投放垃圾箱的N个细节》;就“垃圾分类有哪些常见误区?”,以图文并茂的方式展现安徽垃圾分类标准中易混淆需注意的分类问题,让读者一目了然,简洁易懂。
环保系统有一句老话,环保事业是靠宣传起家的。新闻舆论工作要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唱响主旋律。同时,舆论监督和正面宣传是统一的。就生态环境领域而言,仍然存在不少突出问题,新闻媒体要直面问题,发表批评性报道,做到事实准确、分析客观,推动问题解决。
在安徽,由15个部门和单位共同组织的“江淮环保世纪行”,是较有影响力和社会关注度的环保宣传舆论监督品牌,1993年起開展。笔者多次参加“江淮环保世纪行”活动,就发现的大气、水环境等问题,采写监督报道,推动解决突出环境问题。
如采写稿件《雾霾袭城,困局怎么解?》,记者参加“江淮环保世纪行”活动到合肥周边县暗访,发现多处秸秆焚烧火点。经采访农民、合肥市主管部门、专家等,整理多方说法,提出“调整城市周边农业产业结构”“推动秸秆机械化还田”等观点。基于调研的思考,既向读者解释雾霾从何处来,又呈现解决问题的思路,从舆论引导方面,推动解决秸秆焚烧问题。
如参加“江淮环保世纪行”活动到一家化工企业暗访。原省环保厅对该企业实施挂牌督办,但该企业整改不到位。笔者在现场看到,企业生产过程中扬尘弥漫,固体废物堆积成山,无防渗、防流失措施。省环境监察局执法人员现场固定证据。就暗访所见、执法人员现场固定证据内容,笔者迅速成稿,分析客观,见报后引起社会关注,企业迅速落实整改措施。舆论监督根本目的在于推动问题解决,就企业整改落实情况,笔者持续关注,对企业整改措施进行报道。
当前,省生态环境厅每月公布群众举报投诉重点环境问题处理情况,其中多是群众身边的环境问题。就该厅公布的内容,《安徽日报》每月一至两期的“绿色视野”版,在“曝光台”栏目梳理发布重点环境问题处理情况,企业名称及违法行为均刊登,积极发挥了媒体监督作用,推动了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关键词:生态环境;绿色发展;新闻报道
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严肃的政治工作。作为采写生态环境新闻的记者,就要提高政治站位,紧扣时代脉搏,把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作为向标,聚焦本省生态文明建设举措、成效,为绿色发展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笔者所在的安徽省,长江、淮河、新安江,清流奔涌,浩浩荡荡;黄山、九华山、天柱山,群峰竞秀,郁郁葱葱。近年来,为把好山好水保护好,安徽高起点谋划打造生态文明建设安徽样板,在全国率先推行林长制改革,全面推行“河长制”改革,打造水清岸绿产业优美丽长江(安徽)经济带,以改善环境质量为核心全面部署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作为省级党报,做优生态环境新闻,要围绕省里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部署进行重点报道。林长制、河长制、“三大一强”专项攻坚行动、污染防治七大标志性战役就成为报道的重点。
如围绕长江大保护,报社开展了一级策划,相关部门记者深入皖江沿线城市现场采访,围绕水清、岸绿、产业优三大主题,推出全面打造美丽长江(安徽)经济带系列报道,聚焦长江边一个个绿色发展的好故事,展示沿江各地打造生态文明建设“一号工程”的生动实践。如从改善水环境、把水资源保护好、把水生态修复好三个层面推出稿件《“三水共治”,呵护碧水东流》,从实现森林覆盖率大提升、实现空气优良率大提升、实现土壤清洁率大提升三个层面,推出稿件《应绿尽绿,筑生态廊道》。报道中,有现场细节描写,有当事人谈变化,有省层面数据,内容翔实生动。
当前,安徽省正在全省开展生态环境大保护大治理大修复强化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落实专项攻坚行动。笔者保持新闻敏感,及时就省里出台的专项行动方案进行全方位解读,向公众详解专项行动的意义和做法,营造舆论氛围,引导舆论方向。围绕污染防治七大标志性战役,笔者就水、大气、土壤等七大战役实施方案逐个及时进行解读,展现安徽治污决心与路径。
围绕重大创新不惜笔墨。新安江流域是我国生态补偿机制建设的先行探索地,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实践地。皖浙两省在新安江为全国跨省流域生态补偿探路。从2012年起,通过两轮试点,新安江成为全国最好的河流之一,试点探索出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新安江模式”。笔者与驻黄山市记者现场调研,推出新安江流域生态补偿实践启示录上下篇《问江哪得清如许 改革护得碧水长》《互利共赢谋长远 守得青山绿水多》,每篇5000字、各一个版重磅推出,通过大量生动事例、翔实数据、重点举措、专家评述,展现安徽省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重要批示精神的做法、成效,阐述新安江模式的重要理论价值、实践价值和推广价值,受到相关部门好评,在互联网广泛转载。
环境就是民生。从过去求温饱到现在求环保,呼吸更清洁的空气、喝更干净的水、享受更优美的环境,是群众的热切期盼。
中央环保督察转办安徽省信访件中,大气污染、水污染、噪声污染、垃圾污染、油烟污染是群众投诉举报的焦点问题。而这些问题如果不能妥善解决,就会影响群众幸福感。安徽省以环保督察为契机,坚持问题导向,持续高压推动突出问题整改,一大批环境问题得到解决,提升群众获得感。
环保督察整改报道,就是群众关心的热点。去年10月31日中央生态环保督察“回头看”进驻安徽后,《安徽日报》以消息、通讯等多种形式,每天发稿2至3篇,为生态环保督察营造氛围,也发挥了信息公开、舆论监督的作用,推动突出环境问题整改。代表作有《扛起政治责任 守护美丽家园》《靶向施策 保卫江淮蓝天》《聚力修复 呵护绿水长流》《污染扰民 关停取缔》等,反映安徽省改善生态环境、推进督察整改的做法和成效,展现老百姓的获得感和对美好生态环境的向往。
记者要有开阔视野,在平常报道生态环境工作之外,关注更多生活、自然中的环保话题。
垃圾分类关系每个人的生活环境。前不久随着上海市强制推行生活垃圾分类,垃圾分类一时间成为全国关注的民生热点。《安徽日报》“绿色视野”版以《垃圾分类,最时尚的小事》为主题,刊登出整版策划,从公众视角,以轻松的语言和专家观点,介绍垃圾分类的相关科普知识。报道中注重细节,如就“垃圾箱,你会正确投放吗?”,采写了《投放垃圾箱的N个细节》;就“垃圾分类有哪些常见误区?”,以图文并茂的方式展现安徽垃圾分类标准中易混淆需注意的分类问题,让读者一目了然,简洁易懂。
环保系统有一句老话,环保事业是靠宣传起家的。新闻舆论工作要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唱响主旋律。同时,舆论监督和正面宣传是统一的。就生态环境领域而言,仍然存在不少突出问题,新闻媒体要直面问题,发表批评性报道,做到事实准确、分析客观,推动问题解决。
在安徽,由15个部门和单位共同组织的“江淮环保世纪行”,是较有影响力和社会关注度的环保宣传舆论监督品牌,1993年起開展。笔者多次参加“江淮环保世纪行”活动,就发现的大气、水环境等问题,采写监督报道,推动解决突出环境问题。
如采写稿件《雾霾袭城,困局怎么解?》,记者参加“江淮环保世纪行”活动到合肥周边县暗访,发现多处秸秆焚烧火点。经采访农民、合肥市主管部门、专家等,整理多方说法,提出“调整城市周边农业产业结构”“推动秸秆机械化还田”等观点。基于调研的思考,既向读者解释雾霾从何处来,又呈现解决问题的思路,从舆论引导方面,推动解决秸秆焚烧问题。
如参加“江淮环保世纪行”活动到一家化工企业暗访。原省环保厅对该企业实施挂牌督办,但该企业整改不到位。笔者在现场看到,企业生产过程中扬尘弥漫,固体废物堆积成山,无防渗、防流失措施。省环境监察局执法人员现场固定证据。就暗访所见、执法人员现场固定证据内容,笔者迅速成稿,分析客观,见报后引起社会关注,企业迅速落实整改措施。舆论监督根本目的在于推动问题解决,就企业整改落实情况,笔者持续关注,对企业整改措施进行报道。
当前,省生态环境厅每月公布群众举报投诉重点环境问题处理情况,其中多是群众身边的环境问题。就该厅公布的内容,《安徽日报》每月一至两期的“绿色视野”版,在“曝光台”栏目梳理发布重点环境问题处理情况,企业名称及违法行为均刊登,积极发挥了媒体监督作用,推动了环境质量持续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