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商业银行的危机管理

来源 :经济导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evel_zer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商业银行危机是商业银行因内、外环境因素所引起的一种对商业银行生存具有即刻且严重威胁性的情境或事件。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1998年5月出版的《世界经济展望》中曾将银行危机定义为:实际或潜在的银行挤兑与银行失败引起银行停止偿还负债或为防止此情况的出现,政府被迫大规模提供援助的一种情况。
  危机作为一种状态和事故,不同的商业银行或同一商业银行不同时间和不同背景下,危机的表现情况不一定完全相同,但作为商业银行危机的一般性特征却大致相同。
  商业银行危机往往是不期而至,常常在商业银行管理者毫无准备的情况下突然发生的,它会给当事者带来混乱和惊恐。尽管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水平不断提高,制度设计也越来越完善,但由于管理者科学决策的有限性和市场变化的复杂性,导致危机的爆发带有必然性的,危机的爆发往往带有很大的突发性,这一点是危机的起因性特征。
  作为社会公众企业,商业银行业务面涉及的社会公众很广,一旦发生危机影响也较为严重,有巨大的传递效应,在当今宣传管理渠道多元化、速度高速化的条件下,一旦发生危机会迅速公开化,而商业银行的危机常常会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和热点。
  
  危机管理对于现代商业银行的重要性
  
  


  金融业是现代经济的核心,经济与金融相辅相成。经济越发达,金融越重要,而银行业又是金融业的核心,银行危机不仅威胁到银行自身的生存,而且会影响到金融安全、经济发展和社会的稳定,银行危机是对金融安全的最大威胁与破坏,银行体系的健康与安全对一国经济来讲至关重要。改革开放以来,商业银行与国民经济关联度不断提高,目前,我国已建立了以国有商业银行为主体,股份制商业银行、农村商业银行等各种银行与非银行为辅的银行体系,商业银行给予了我国企业80%以上的资金供应,掌握了全社会70%以上的金融资源,因此,商业银行体系是否正常运转影响到社会资金供应体系的质态。作为社会资金的枢纽和公共资源分配的机构,商业银行具有巨大的传递效应和示范作用,其管理水平既反映了商业银行管理质量的高低,也反映了全社会的管理水平,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一旦出现危机必然涉及社会各个方面,影响众多客户的利益,往往会给社会带来不稳定,影响经济的发展。通过加强商业银行危机管理,对商业银行实行科学管理,以商业银行体系的稳健推动国民经济的稳定发展。
  商业银行作为经营货币业务的金融企业,其生存基础就是信用,而信用是一种理念的认同,具有很强的依赖性,如果涉及商业银行的信用因素一旦发生作用,客户对银行的信心就会丧失,并且商业银行相互影响,具有很强的传递作用和示范性。另一方面,随着客户需求的多元化,提供的金融产品品种日益增多,业务范围越来越广,业务发展对客户依存度也越来越高,受内外部因素影响较多较大,任何因素变化都可能导致商业银行经营的危机。从国内银行业来说,已形成了多元化的商业银行机构,各行均有自己的发展优势;同时由于金融产品上仍强烈的可替代性和同质化,商业银行的市场发展不稳健性几率加大。另一方面外资银行的进入以其独特的优势更加大了国内商业银行生存与发展的压力,因此,商业银行之间的白热化竞争与商业银行生存基础的特征更增加了商业银行危机的可能性。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已处于危机与巨大的挑战的状态。从我国目前商业银行实际情况看,短期贷款长期占用的现象比较普遍,备付率不高,盈利能力较差,政府隐性担保规模较大,一些银行过度追求规模增长,从事不谨慎业务活动,忽略了加强自身经营能力。银行信贷资金进入股票市场增加了银行危机,信贷资金违规无序地进入股市,不仅加大了银行、证券公司和投资者的危机,而且使资本市场的危机更易传染给商业银行,影响金融体系的稳定。可以说,我国银行业都面临着不同程度的系统性银行危机。
  提高商业银行全员危机管理意识。缺乏危机意识是当前商业银行危机管理中最大的危机。长期以来,由于商业银行一直是以国家或地方政府信用为担保的,商业银行准入条件又相对较高,行业处于相对垄断地位,这就助长了商业银行全员的危机意识不强,甚至还对政府有一种依赖思想——“反正银行出问题政府要埋单”,投入到危机管理的力度不大,措施不力。而实际情况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市场经济越来越规范,企业市场化程度越来越高,特别是随着法律体系的日益完善,商业银行如同其他所有市场要素一样,银行与政府之间关系正以市场原则来界定,都需要接受市场的检验,适者生存。如果商业银行面对多发的危机管理不予以高度重视,一旦发生危机将会束手无策。因此,提高全员特别是高管人员的危机管理意识是进行商业银行危机管理的前提条件。
  将危机管理纳入商业银行发展战略。战略是带有商业银行发展全局的方针政策的综合,商业银行的一切经营行为都是在企业发展战略指导下开展的。要建立一套严密的管理危机的体系,以适应现代商业银行健康良性发展之需。而商业银行危机也有战略性的危机和策略性危机,收购危机、股权危机、资本运作危机属于战略性范畴,质量危机、技术危机、人才危机、公关危机属于策略性危机。战略性危机带有致命性,所以危机管理首先应关注战略性危机,要从企业发展战略的高度提出防范战略性危机发生的措施,从而保证商业银行不发生或少发生致命性危机。
   积极采取危机预防措施。危机管理是一种预防性管理,危机管理最重要的任务就是预防,危机管理的最佳境界就是避免危机发生,预防性是有效危机管理战略最重要的特征,对危机管理成效的影响最大。面对危机最可怕的是商业银行没有预防危机的意识和没有抵挡危机的预警机制。一般人认为在商业银行的危机出现时才有管理,实事上危机管理是危机没有出现前的工作。危机出现后才采取措施,以致于危机出现后根本没有解决危机的能力。商业银行风险与危机的关系有如硬币的两面,没有爆发的风险称之为危机,失去控制的风险就是商业银行危机。可见,商业银行危机管理不仅要处置浮出水面的危机,更好管理了埋在水下的危机,通过有效的预防措施不让其浮出水面。
  建立各种危机应急预案。爆发阶段危机的危害每分每秒都在增加,必须以极快的节奏和不同于平时的方式进行管理,危机管理是一种应急性管理,是针对紧急状态的临时处置措施,带有强烈的时效性特征,它要求管理者必须在特定的时间内采取行之有效的治理方案,而这种方案又不是平时经常使用的。危机管理在一定意义上说就是一剂强心针,带有强烈的应急性,危机反应和处理速度始终是危机管理的核心部分,没有速度的危机管理必定不是最理想的危机管理,任何延迟都会带来更大的损失。危机管理方法不仅要准确,即对危机事件有极强的针对性,同时要有特效,针对危机事件的策略能用独特的措施取得立竿见影的效果,并且要能兼顾商业银行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近期利益与长远利益。因此,商业银行在平时就要建立各种危机应急预案,通过应急预案的制定,可以在紧急状态中有条不紊地进行危机管理,可以克服由于时间紧急和形势危险而造成的心理压力;可以在短暂的时间内迅速作出正确的决策;可以紧凑而有秩序地实施各种危机处理措施。
  善于从危机事件中总结经验。危机事件具有显著的双刃性,危机管理实质上都是问题管理,成功的危机管理还能利用危机,使危机过后树立更优秀的形象。危机既是失败的根源,又蕴藏着成功的开始,一次成功的危机处理,往往能为商业银行带来新的关系资源和公众支持。在危机处理过程中,商业银行往往会发现一些平时未能发现的问题,特别是与引发危机事件有关的问题。这些问题中有些是偶然的,有些是制度性的,有些则是人为造成的。随着危机事件的处理,这些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而且这些问题的暴露还会发现一些与之相关连的、与危机事件无关但也很重要的问题。商业银行则可以通过对暴露出来的问题的分析,进行必要的改革和调整,从而避免商业银行犯更大的错误。在危机处理过程中,商业银行还会发现一些商业银行平时未能发现的长处,或是尚未发掘的资源。这样的发现将有利于商业银行将这部分资源进行有效的利用或将这部分长处进行进一步强化,突出其重要性。因此,商业银行在危机管理过程中,要通过危机处理来积累各种经验,要善于从危机管理中找到走向成功的通道。
  


  提高高管人员的综合素质,提高危机处置能力。危机管理是管理者对市场反映的一种综合能力和水平的展示,商业银行的危机出现首先是一种紧急状态的形成,而此时,能否化解危机,关键看商业银行高级管理人员对市场的反映能力,对危机处置能否采取有效措施,在特定时间内解除问题,同样的危机状态,不同的高管人员管理能力也不一样,对同一危机会采取不同的处置方法,其结果必然不同。危机管理能力是商业银行管理团队应对各种复杂的环境应变处置的能力,是能否解除企业危机生存能力的体现,一个商业银行危机管理水平反映了这个银行的综合管理水平。危机虽然具有多变性,但危机管理者的综合素质越高,驾驭危机的能力必然越强。
  建立危机管理长效机制。长效危机管理是危机管理状态的一种高级形式,危机形成有一定的基础和过程,危机是有潜伏生成期、爆发期、扩散期、危机消失期四个阶段组成,危机管理也应包括这四个阶段的全过程,常说的危机管理是指爆发期危机的处置,这种处置往往手段特殊,不计成本,属于应急管理,而长效危机管理是立足于危机的全部过程,不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措施,而是一个全面的系统工程,虽然在这个系统中可能因具体情况而对某个方面有所侧重(当然这也是必需的)。因此,长效危机管理是化解危机爆发的一种长效机制,其成本较低,手段平和,是危机管理的最高级形式。它在横向上包括与政府部门、媒体、客户相协调,纵向包括危机前的预警、危机时的应对,以及危机过后的回顾总结等一系列的过程,通过长效机制的建立尽可能减少危机的爆发,延长危机的消失期,化解危机发生的萌芽,控制危机的传播与影响。长效的管理机制可以防止危机病灶死灰复燃,造成危机事件的反复甚至引发更大的危机。
  总而言之,商业银行在经营过程中,要时刻关注危机的动态,把握好危机期间的各种关系,采取积极的措施加强危机管理,最大限度地减少或避免危机造成的损失,不断推动商业银行健康、稳健、可持续的发展。
  (作者单位:南京大学经济学院博士后 江苏银行淮安分行行长党委书记)
其他文献
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一些国家对中国产品频繁发起反倾销、反补贴和特殊保障措施调查,出现了滥用贸易救济措施的贸易保护主义行为,给中国的对外经贸关系带来很大伤害。
任何品牌都是文化与科技价值的完美结合,因此,提升品牌文化价值的同时也要注重它的科技含量,以及文化元素的多元化。    关键词:品牌 文化价值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迅速发展及国际竞争的日趋激烈,推进品牌战略、发展品牌,已经成为众多企业确立的战略目标。在品牌建设的各项措施中,企业更关注加大科技投入、加速科技进步。提高品牌的科技价值的问题,这无疑是正确的,但笔者认为,这还不够,必须把提升品牌的文化
重塑信托公司功能异化    最近几年,信托制度作为一种强大而独特的资产管理制度,在我国已经开始走出低层次的、狭隘的、低科技含量的初始发展阶段,逐步进入金融制度和金融产品创新,乃至经济体制深层次改革的主流范畴,信托本源化功能进一步强化,信托的制度性优势受到广泛重视。  但是,信托公司与信托制度不同,它只是直接运用信托制度和信托法律关系的金融机构之一,这一角色完全可以由不同的金融机构来承担。证券投资基
随着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在全国得到持续广泛深入地开展以来,各高校后勤进行了机构改革和职能调整,创造了“小机关、多实体、大服务”的管理模式。同时高校后勤的固定资产为高校
据媒体报道,中国石化的母公司中石化集团很可能已经获得了政府给予炼油板块50亿元以上的财政补贴。近几年,中石化和中石油多次以执行国家成品油价格造成亏损为理由,向国家申请财政补贴,在社会上引起广泛争议。而如同政府对家电下乡进行财政补贴,此类行为总使公众感觉有些不对味。    在对财政补贴产生众多疑虑的背后,传统财政补贴政策和相关制度一直体现出不透明、不规范的特点,确实到了必须改革的时候。事实上,随着两
作者摩根士丹利公司首席经济学家斯蒂芬·罗奇指出,整个世界并没有为美国经济衰退做好准备。这是他从六周的全球旅行中得出的一个明显印象。在这六周中,他先后造访了日本、
在全球化浪潮裹挟下的商业银行经营与竞争的命脉,最终将取决于金融品牌的较量,有专家预言,在中国金融全面对外开放的新形势下,一场旷日持久的中外金融品牌硬仗的爆发,只是一个时间问题。    在普通人眼里,品牌往往与极高的知名度崇高的名誉领先的市场性以及能够持续增长的利润等关键词联系在一起。然而,兰德公司创始人华特·兰德先生却这样说道,“工厂制造产品,心灵创造品牌”。那么,品牌是什么?  表面上看,品牌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