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山县某污水处理厂扩建及提标改造工程设计

来源 :中国给水排水 | 被引量 : 4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53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针对常山县某污水处理厂处理规模增加、排放标准提高和出水偶尔不达标等问题,采用改造生化处理单元和增设深度处理单元等措施,对污水处理设施进行了扩建和提标改造。实际运行结果表明,改造后污水处理厂采用厌氧水解-CAST-反硝化深床滤池组合工艺,处理效果良好,出水水质稳定并达到《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 18918—2002)的一级A标准。
其他文献
将生物絮凝剂中的多糖与阳离子单体(DMAC)进行接枝共聚反应,制备出一种阳离子型生物多糖基污泥脱水剂,通过对制备工艺的研究,确定最佳工艺如下:采用水溶液自由基聚合的方式,多糖与DMAC的质量比为1∶2. 5,引发剂过硫酸铵和亚硫酸氢钠的总投加量为0. 4%。该脱水剂可使厌氧消化后的污泥颗粒发生脱稳,能促进消化后细小的污泥胞外聚合物的分散和再结合,并通过多糖聚合物的凝聚作用形成大的胞外聚合物,使间隙
期刊
为提高城市污水中磺胺类抗生素(SAs)污染物的去除率,构建了海绵-浸没式膜生物反应器系统(SSMBR),并与传统的浸没式膜生物反应器(CSMBR)进行了对比,研究了两种工艺对SAs的去除性能和机制。结果表明,SSMBR对磺胺嘧啶(SDZ)和磺胺甲口恶唑(SMZ)的去除性能(去除率分别为92%、83%)优于CSMBR(去除率分别为76%、71%)。SAs的物料质量平衡计算结果表明,生物降解是去除SD
期刊
温岭市牧屿污水厂原设计规模为1×10~4m~3/d,出水水质执行一级B标准,现需扩建至5×10~4m~3/d,同时出水标准提高至地表准Ⅳ类水质。综合考虑建设工期、投资成本、运行成本、占地面积、运维管理等因素,主体工艺采用多级缺氧(A)好氧(O)+高效沉淀池+反硝化深床滤池。一年的运行数据表明,在进水水质不超过设计条件、高效沉淀池前端投加铝盐、缺氧池投加葡萄糖、反硝化深床滤池前端投加乙酸钠时,可使出
期刊
利用淋滤反应器对破碎后的城市生活垃圾(MSW)进行处理,通过控制反应器内部温度分别在25、35、45℃条件下,对淋滤液指标及固相减量化效果进行试验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温度的提高,淋滤液COD、VFA以及VS/TS值均不断提高,pH值不断降低。分析3种温度条件的变化趋势发现,温度从25℃上升到35℃过程中,淋滤液COD、VFA、TS和VS/TS值上升较明显,而温度从35℃上升到45℃时这种变化趋势减
期刊
医药化工废水BOD5和COD浓度高,盐度高,难生物降解。采用微电解-Fenton-气浮-A/O工艺处理医药化工废水,处理量为300 m3/d,废水COD为8 000~11 000 mg/L,盐分为16 000~21 000 mg/L。运行实践表明,物化/生化协同处理医药化工废水效果显著,对COD的去除率达到94%,出水COD <500 mg/L,对盐分的去除率达到85. 6%,水质指标达到《污水综
期刊
以洛阳市中州渠、大明渠、铁路防洪渠为例,结合现状渠道特点,介绍了北方城市排水渠道治理方案。以生态理念为指导,通过控源截污、内源治理、岸带修复、生态修复、绿道绿地建设、引水补源、维护管理等方面的治理措施,最终达到"水清、岸绿、生态共享"的惠民利民治理目标。
期刊
重金属极大地限制了污泥无害化利用,处置不当将对人类健康及生态环境造成危害。为强化复合试剂对污泥中重金属的浸提率,分别采用超声波和微波两种物理方法进行预处理,并从处理时间、功率和功密度三个角度评价超声波和微波对复合试剂浸提率的影响。结果表明,超声波和微波处理均能提升复合试剂对污泥中Cu、Zn、Mn、Cr和Ni的浸提率。微波预处理的最佳功密度为675 k J/g,此时复合试剂对Cu、Zn、Mn、Cr、
期刊
在分析城市新区海绵城市建设特点、难点的基础上,结合贵安新区实际情况,以目标为导向,构建了水量、水质三级控制屏障系统,该系统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次构建了海绵系统,落实了"源头减排、过程控制、系统治理"三段论,并从建设主体的角度明确了各方责任,为新区海绵城市建设探索一条新途径。
期刊
对上海市中心城区三大片区城镇污水污泥处理工程总体情况进行了介绍,基于上海市三大片区污泥干化焚烧处理工程运行情况,结合上海市新一轮新建城镇污水厂污泥干化焚烧工程前期研究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讨论了上海市城镇污水厂污泥干化焚烧工程主要建设特点,给出了城镇污水厂污泥干化焚烧工程建设若干建议,同时提出了城镇污水污泥干化焚烧工程建成运行后需要持续关注的问题。
期刊
基于我国城市污水处理厂进水碳氮比低影响生物系统脱氮除磷效果的现状,针对传统污泥厌氧发酵产酸工艺周期长、效率低的问题,开展了剩余污泥机械破碎碳源快速释放与回收技术研究,考察了机械破碎强度与作用时间对污泥絮体结构与碳源释放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机械破碎强度的增加,溶解性COD的产量逐渐升高;而随着机械破碎作用时间的延长,溶解性COD的产量呈现先升高再缓慢降低的趋势,作用时间为8 min时,溶解性COD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