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贺子珍父亲的历史错位
贺子珍的父亲系贺焕文,这是毫无疑义的,然而有的文章和书籍写成了贺调元。有的虽然写了贺焕文,却又讲贺焕文原本是江西安福县的县长,显然把这两个人混淆了。最能说明这种情况的有两本书。
一本是邝工所著、2003年由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的《毛泽东贺子珍在井冈山》。书中写道:“父亲叫贺焕文,前清举人,严谨治学,为人正直、坦诚、刚毅,曾任安福县县长。”应该注意的是,邝工先生出生于永新县南乡黄竹岭村,是贺子珍的同村后辈,从教40年,系中学高级教师。该书是他“从老一辈父老乡亲口中了解和搜集的资料进行加工写作而成”。
另一位作家陈廷一也跟着以讹传讹。东方出版社2004年出版的《贺氏三姐妹》一书中这样写道:“贺焕文一生为人正直、老实、厚道,民国五年前后曾做过安福县县令,因刚正不阿被人暗算——革职回乡。”
贺焕文与贺调元,是同时代的两个人,且有着不便说清的复杂关系。贺焕文是一个老实巴交的农民,识字不多,在永新县城协助妻子温吐秀开设“海天春”茶馆,与贺调元极为熟悉且交情很深。贺调元系永新西乡龙田花汀村人,仰仗其兄贺赞元(民国初年任过江西省民政长)的权势,当上了安福县县长,数年后寓居永新,经常来“海天春”茶馆喝茶,因此与贺焕文夫妻相熟,关系良好。1933年,贺调元寓居南昌,贺怡因为革命奔走无法抚养与毛泽覃所生的儿子,遂托人将孩子带到南昌委托贺调元抚养。因此,贺调元得以与共产党人接触,思想逐渐倾向革命。
将贺子珍的父亲写成“任过安福县县长”,很容易让人产生一种误解。事实上,当年确有社会传言,说贺调元与温吐秀关系不一般。因此这样写的结果是不符史实的错位,无形中与社会传言相符合。
根据多年来对贺子珍家族人、亲戚的调查访问,并无任何人讲到贺焕文任过安福县县长,安福县《县志》所记载民国前后历任县长史料中,亦无贺焕文一栏。时至今日,很有必要纠正过去曾经在贺子珍父亲问题上的错位。
二、袁文才与王佐的排列错位
人物排列应该有所规则。譬如报道中将某位省委书记排在副书记、副省长之后,这就不正常也是不允许的。有一些关于井冈山斗争史实的文章、画册,将王佐排列在袁文才的前面,①这是有违史实的人物错位。
简言之,袁文才与王佐的地位是有差别的,两人不可平列。而将王佐列于袁文才之前,更是一种主次的颠倒。就像茨坪北山的烈士陵园雕塑那样,王佐骑着高头大马,神采飞扬,袁文才则半卧着依颔深思,不见风采。这样雕像的用意完全是一种田畛之见。
历史的真相是,袁文才是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主要创始人之一,列在了毛(泽东)、朱(德)、陈(毅)、彭(德怀)之后的“领袖圈”当中。王佐则不能享此殊荣。事情很简单,袁文才于1927年1月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他领导的农民自卫军被中共江西省委当成“我们党领导的几十支枪”,省委书记汪泽楷在写给毛泽东的密信中有“毛部应退赣西宁冈”一说,指的就是毛部应找到袁文才队伍,取得袁部的帮助。当袁文才毅然洞开井冈寨门,将秋收起义部队迎到茅坪安营扎寨时,王佐尚在疑惑和观望之中。在整个井冈山斗争时期,袁文才的作用与地位大大高于王佐。袁是工农革命军第二团团长、红四军三十二团长;党内是前委委员,政府内是湘赣边界工农兵政府主席——边界红色政权的最高领导,红四军主力下山前夕又担任红四军参谋长。向来对袁文才言听计从的王佐,长期担任袁的副手,无论从能力还是就作用而言,都存在着袁优于王的事实。因此,在宣传井冈山斗争时,将王佐列于袁文才之前,是一种人物排列上的错位。
三、《彭德怀自述》“安福搬兵”中的陈正人,属于误记,此人应该是王怀
1981年12月,人民出版社出版了《彭德怀自述》一书,书中在谈到“袁文才、王佐事件”时写到:“某晚深夜,边区特委书记朱昌偕、秘书长陈正人(似乎还有王怀或其他人,记不清楚了)来我军部,向军委报告情况……”
陈正人夫人彭儒在看到该书后,于1982年4月25日向时任中组部部长的胡耀邦、国家主席杨尚昆写信,说明彭德怀写到“安福搬兵”中的陈正人,是误记,陈正人根本没有参与此事。当时担任中共安福县委书记的陈正人,这天正赶到永新县城参加会议,与“搬兵”一事无关。因此,要求作出更正。彭儒还就此事找到彭德怀夫人浦安修,提出再版时应改正过来。但此后的《彭德怀自述》再版了两次,对这段话均未改动。1996年4月20日,彭儒给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写信,再次反映彭德怀误记陈正人“安福搬兵”一事。此前,彭儒还找到宋任穷、何长工,写出陈正人没有参与向红五军军部搬兵的证明材料。同年5月29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复函彭儒,同意由中央档案馆会同有关部门查证档案资料。在党中央的重视下,中央档案馆与相关部门完成了历史档案的查证工作,并写出文章,证实《彭德怀自述》中写到“安福搬兵”的陈正人,是彭德怀对的误记,陈正人与袁文才、王佐的被错杀并无关系。中央档案馆还向中央提出建议:今后再版《彭德怀自述》时,应在后面加上一条注释,对彭德怀的误记加以说明。至此,一场陈正人卷入了袁文才、王佐被杀事件的“冤案”,算是得到了纠正。○
注 释:
①《井冈情怀》(中央文献出版社2007年10月出版)、《革命摇蓝井冈山》画册(井冈山革命博物馆编、海潮摄影艺术出版社2002年10月出版)均将王佐的照片与简介排在袁文才之前。
责任编辑 张荣辉
贺子珍的父亲系贺焕文,这是毫无疑义的,然而有的文章和书籍写成了贺调元。有的虽然写了贺焕文,却又讲贺焕文原本是江西安福县的县长,显然把这两个人混淆了。最能说明这种情况的有两本书。
一本是邝工所著、2003年由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的《毛泽东贺子珍在井冈山》。书中写道:“父亲叫贺焕文,前清举人,严谨治学,为人正直、坦诚、刚毅,曾任安福县县长。”应该注意的是,邝工先生出生于永新县南乡黄竹岭村,是贺子珍的同村后辈,从教40年,系中学高级教师。该书是他“从老一辈父老乡亲口中了解和搜集的资料进行加工写作而成”。
另一位作家陈廷一也跟着以讹传讹。东方出版社2004年出版的《贺氏三姐妹》一书中这样写道:“贺焕文一生为人正直、老实、厚道,民国五年前后曾做过安福县县令,因刚正不阿被人暗算——革职回乡。”
贺焕文与贺调元,是同时代的两个人,且有着不便说清的复杂关系。贺焕文是一个老实巴交的农民,识字不多,在永新县城协助妻子温吐秀开设“海天春”茶馆,与贺调元极为熟悉且交情很深。贺调元系永新西乡龙田花汀村人,仰仗其兄贺赞元(民国初年任过江西省民政长)的权势,当上了安福县县长,数年后寓居永新,经常来“海天春”茶馆喝茶,因此与贺焕文夫妻相熟,关系良好。1933年,贺调元寓居南昌,贺怡因为革命奔走无法抚养与毛泽覃所生的儿子,遂托人将孩子带到南昌委托贺调元抚养。因此,贺调元得以与共产党人接触,思想逐渐倾向革命。
将贺子珍的父亲写成“任过安福县县长”,很容易让人产生一种误解。事实上,当年确有社会传言,说贺调元与温吐秀关系不一般。因此这样写的结果是不符史实的错位,无形中与社会传言相符合。
根据多年来对贺子珍家族人、亲戚的调查访问,并无任何人讲到贺焕文任过安福县县长,安福县《县志》所记载民国前后历任县长史料中,亦无贺焕文一栏。时至今日,很有必要纠正过去曾经在贺子珍父亲问题上的错位。
二、袁文才与王佐的排列错位
人物排列应该有所规则。譬如报道中将某位省委书记排在副书记、副省长之后,这就不正常也是不允许的。有一些关于井冈山斗争史实的文章、画册,将王佐排列在袁文才的前面,①这是有违史实的人物错位。
简言之,袁文才与王佐的地位是有差别的,两人不可平列。而将王佐列于袁文才之前,更是一种主次的颠倒。就像茨坪北山的烈士陵园雕塑那样,王佐骑着高头大马,神采飞扬,袁文才则半卧着依颔深思,不见风采。这样雕像的用意完全是一种田畛之见。
历史的真相是,袁文才是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主要创始人之一,列在了毛(泽东)、朱(德)、陈(毅)、彭(德怀)之后的“领袖圈”当中。王佐则不能享此殊荣。事情很简单,袁文才于1927年1月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他领导的农民自卫军被中共江西省委当成“我们党领导的几十支枪”,省委书记汪泽楷在写给毛泽东的密信中有“毛部应退赣西宁冈”一说,指的就是毛部应找到袁文才队伍,取得袁部的帮助。当袁文才毅然洞开井冈寨门,将秋收起义部队迎到茅坪安营扎寨时,王佐尚在疑惑和观望之中。在整个井冈山斗争时期,袁文才的作用与地位大大高于王佐。袁是工农革命军第二团团长、红四军三十二团长;党内是前委委员,政府内是湘赣边界工农兵政府主席——边界红色政权的最高领导,红四军主力下山前夕又担任红四军参谋长。向来对袁文才言听计从的王佐,长期担任袁的副手,无论从能力还是就作用而言,都存在着袁优于王的事实。因此,在宣传井冈山斗争时,将王佐列于袁文才之前,是一种人物排列上的错位。
三、《彭德怀自述》“安福搬兵”中的陈正人,属于误记,此人应该是王怀
1981年12月,人民出版社出版了《彭德怀自述》一书,书中在谈到“袁文才、王佐事件”时写到:“某晚深夜,边区特委书记朱昌偕、秘书长陈正人(似乎还有王怀或其他人,记不清楚了)来我军部,向军委报告情况……”
陈正人夫人彭儒在看到该书后,于1982年4月25日向时任中组部部长的胡耀邦、国家主席杨尚昆写信,说明彭德怀写到“安福搬兵”中的陈正人,是误记,陈正人根本没有参与此事。当时担任中共安福县委书记的陈正人,这天正赶到永新县城参加会议,与“搬兵”一事无关。因此,要求作出更正。彭儒还就此事找到彭德怀夫人浦安修,提出再版时应改正过来。但此后的《彭德怀自述》再版了两次,对这段话均未改动。1996年4月20日,彭儒给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写信,再次反映彭德怀误记陈正人“安福搬兵”一事。此前,彭儒还找到宋任穷、何长工,写出陈正人没有参与向红五军军部搬兵的证明材料。同年5月29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复函彭儒,同意由中央档案馆会同有关部门查证档案资料。在党中央的重视下,中央档案馆与相关部门完成了历史档案的查证工作,并写出文章,证实《彭德怀自述》中写到“安福搬兵”的陈正人,是彭德怀对的误记,陈正人与袁文才、王佐的被错杀并无关系。中央档案馆还向中央提出建议:今后再版《彭德怀自述》时,应在后面加上一条注释,对彭德怀的误记加以说明。至此,一场陈正人卷入了袁文才、王佐被杀事件的“冤案”,算是得到了纠正。○
注 释:
①《井冈情怀》(中央文献出版社2007年10月出版)、《革命摇蓝井冈山》画册(井冈山革命博物馆编、海潮摄影艺术出版社2002年10月出版)均将王佐的照片与简介排在袁文才之前。
责任编辑 张荣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