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高校扩招后,旧的教学模式、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已不能适应新的教学需求,美术系以培养学生的艺术创造能力为目标,以教育理念、教学模式的改革为先导,以重新修订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为保障,对美术学专业的教学进行了多方面的改革尝试。
关键词:教学改革;教学模式;课程设置;创造性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的高校迎来了一个高速扩张与发展的大好时机。尤其是美术专业,更是热得烫手。广大考生踊跃报考,学校专业扩招,真可谓红红火火。面对当前高校美术教育热的现状,我们作为高校美术教育工作者,一方面是欣喜,另一方面则是有些担忧。沿袭了几十年的教育体制,概念化的教育理念、教学模式、教学思路、教学目标、课程设置、教学方法还能适应新的教学需求吗?以往那种生锈的、老化的教育机制在运行过程当中,使我们的高校美术教育产生严重的浪费现象,使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很难较快地适应社会的需要,也缺乏较高的艺术创造能力,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重视。为此,近几年来,我们美术系以培养学生的艺术创造能力为目标,以教育理念、教学模式的改革为先导,以重新修订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课程设置、教学方法为保障,对美术学专业的教学进行了多方面的改革尝试,并且在近期的教学过程中,收到了一些好的效果。
一、美术教学的现状
1. 教育、教学体制的束缚
虽然多年来我们一直在高喊素质教育,但在实践的过程中却收效甚微,我们的学生仍然是围绕着考试的指挥棒转,临摹、临摹、再临摹。我们的应试教育重复着多年来一种模仿学习的方式,在向学生不断努力灌输前人的积累和经验之后,学生对于外部世界和当下的环境越来越显得感知迟钝,在少有培养个性思维和创造力的学习轨迹上,我们的学生难以找到有关创造的喜怒哀乐,他们大多已经习惯于模仿,即使写生,也对对象漠然视之,无动于衷,千篇一律按照应试的招数来对付,产生的作品则是千人一面,毫无个性可言。如此循环,他们将来再为人师,其结果是可怕的。
2. 学习的功利性的驱使
由于我们教育体制和社会对人才观念的偏差,现今许多考生和家长,对人才教育的认识有误区。考大学的首要目标是拿一个大学文凭,而不管是否喜爱艺术。由此造成许多学生入校后学习盲目,无兴趣、无动力,得过且过。其实人的兴趣是可以培养的,现代教育学更告诉我们,每一个人的心灵深处都有创造的潜能,关键是看我们教育工作者如何将这种潜能激发出来。假如学生在最初的学习阶段就敢于提出问题,就开始有一点点个性思维的苗头和创造的意识,也不至于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和竖满规则的创造道路上那么缺乏创造的灵感,使学生在艺术创作的道路上倍感创造的饥渴和无奈。其实学生们盼望创造给他们带来的欢呼雀跃。
二、对高校美术教育理想状态的一种设想
现代美术的本质特征就是文化的多元化。现代美术教育应该是开放的。我们急切呼唤真实灵感的显现,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是我们的责任。面对一个科技飞速发展、知识不断更新的信息时代,我们培养的学生要能适应社会的发展,既要掌握一定的技能,拥有丰富的知识,更要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然而一些陈旧的教学体系及以所谓传统写实为基础的落后的概念化的知识结构和惰性的陈旧的教学方式和教学理念,使学生只注重程式化、概念化技法的掌握和学习,忽略了艺术个性的发展和创造精神的培养,在很大程度上遏制和毁灭了学生个性思维的发扬和培植,遏制了学生创造能力的挖掘和创新精神的发展,也掩埋了学生心灵的智慧之光。为此,我们有必要来设想一下高校美术教育的理想状态,以期望改进当前的教育理念和模式,使之适应于飞速发展的时代。
目前大部分高校美术专业都开设了不同的专业方向,所以合理的培养模式和课程设置就具有明确的现实意义。我们如果能把下列的教育观念纳入教学体系当中,并且作为一个重要的教学任务始终贯彻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那我们的教学效果将会发生很大的改变。
1.把教授艺术规律、审美理想、审美要求以及课堂里本来要先传授的所谓技巧、技法等教学内容放在发现、挖掘和培养学生个性思维的方式之中进行。
2.让艺术个性和个性化语言方式启蒙于个性化思维模式的培养之中。
3.把创作贯穿在整个专业基础和专业实践课程当中,注重创造力和想象力的开发,以创作带动基本功的训练和培养。
三、教学改革的观念
艺术创造能力的开发和培养是高校美术教育的首要任务,大量的基础训练、写生、习作最终都是要形成创作的能力,开启学生想象的智慧之门,为创造性的艺术实践而服务。一个具有艺术个性和创造能力的人,才是现代意义上的美术人才。
如果我们在基础课训练的开始就把发现和培养学生的个性特征、培育学生的个性思维模式放在一个很重要的位置,提醒他们重新感受构成这种差异的那些常常容易被忽略的个人化的细节。因为每个人都存在这种先天的特异性,正是这些先天的特异性才构成了每个人独一无二的心性和品格。这种内向的关照它能让艺术实践在一开始就变得鲜活、充实而生动。这就要求教师要,针对每个学生的特点和具体情况而因材施教,及时地把握时机,把艺术的本质规律和丰富而鲜活的审美思想及不同艺术门类的艺术成果展现给学生,使学生主动地把握和吸收,也及时地进行自我调整、自我修正、自我完善,按照自我的内心需求和内心特点来调整和使用共同的规范和标准。这需要在教学中提供一种更加开放和宽松的参照系统和知识框架,使学生逐步形成独立思考的能力,排除他们头脑中固有的、片面的认识和观念,为学生展现一个更为广阔的艺术视野,这比技术性指导更加重要。艺术观最终决定一个人的艺术生命,如果能使学生在上学期间就具备良好的自我意识和判断真伪的能力以及自我修正的艺术观,那将是高校美术教育的莫大成功。这就要求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艺术素质,具备广博的知识修养、敏锐的洞察力和对艺术规律的深入研究。
艺术个性是艺术家在内心需要的驱动下运用艺术技巧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以及审美情趣的一种个人技能风格,也是艺术家在个性思维方式的支配下观察、理解的独特性所在。所谓艺术表现,是人们以艺术的语言来表达自己对事物的独特见解,是由心而发的,从其自身特征来看必须是和内心感受协调一致的整体,有着自然真实的属性。只有这样,才能准确传递主体对客体特征的真实感受,才能在艺术表现中获得真正有价值、能与内心世界浑然一体的美的特性,形成自己特有的语言机制。所以,在基础教学的开始就应该鼓励和支持学生尊重自己心灵的感受,逐步学会用真诚的语言表达这种属于自己的独特感受。养成说真话说心里话的良好习惯,逐步学会说真话说心里话的能力。感受说出心里话之后的那种痛快与兴奋,使他们以饱满的热情和浓厚的兴趣自觉自愿地投入基本技能和基础技法的学习和探索之中,最大限度地提高学习的效率和效果。这样更有利于形成良好的学习风气,节约和缩短初级阶段的学习时间,更容易和专业的实践活动接轨。这里不是忽视基本功的训练,而是强化本质意义上的基本功,也让学生明白基本功的锤炼是一辈子的事情。
四、教学改革中的尝试
近两年来,我们本着“教授艺术规律、培养艺术个性和以创作带动基本功训练”的思路来开展教学,并据此重新修订了《美术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美术学专业教学大纲》。具体的做法是:
1. 教学模式的转变
改变以基础技能训练为主的教学方式,确立巩固基础和培养个性创作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在强调基本技能训练的基础上,鼓励和引导学生发挥创造性,以发掘学生创造表现能力为教学核心,突出学生的主体性,教师的指导性。形成了在油画专业方向教学中,由客观写实性再现——意象性表现——写意或抽象性表现,这样一种递进式教学模式。在中国画专业方向的教学中,由临摹学习传统技法——写生观察现实生活——新材料多视角主观表现,这样一种递进式教学模式。
2. 课程设置的转变
结合学生专业实际水平,在不削弱基础训练的前提下,适当提前专业方向的选择,增加了一些现代绘画教学的内容,转变了一些陈旧过时的观念。分别在“油画专业选修方向”和“国画专业选修方向”增加创作练习课程和课时比重,增加“新材料”和“现代构成”课程,使创作练习课程贯穿在教学中,更好地达到教学目标。
3.教学方法的转变
完善教学制度,作业集体评分,尤其注重保护那些个性鲜明的、较为另类的作业。成绩公开,作品图片存档,保证了评分的严谨性、准确性和公正性,对学生的学习态度产生了积极影响。
努力改善学术环境,增加学术讲座及校内外的学术交流,增加艺术实践课程,定期外出考察,拓宽了学生获得信息的渠道,营造了较为浓厚的学术氛围。
4. 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
要想适应新时期的高等教育,完成教学改革的新目标,就要求我们的教师要不断的更新观念,更新知识。以前我们提倡教师要先有一桶水,才能给学生一碗水。现如今我们更提倡教师要有长流水。我们的老师们也是这样做的。对此,美术系首先注重引进人才,这两年新进了多名硕士学位研究生。其次是鼓励教师以读研和短期培训的形式在职进修。再就是通过科研课题和艺术创作提高教师的能力和水平,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这些措施都大大促进了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
通过加强学生个性思维模式的培养,在全面提升学生创造能力、创作能力、艺术表现能力的同时,最大限度地扩展他们的眼界和知识范围,树立他们自强、自立的自信心,培养独立学习的能力,激扬起他们的艺术之帆,让他们一毕业就有能力以自信的态度面对社会的需要,成为新时代有用的美术人才。“授之以渔”的真谛便在于此。我想,这应该是我们当代高校美术教育的最大成功。
关键词:教学改革;教学模式;课程设置;创造性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的高校迎来了一个高速扩张与发展的大好时机。尤其是美术专业,更是热得烫手。广大考生踊跃报考,学校专业扩招,真可谓红红火火。面对当前高校美术教育热的现状,我们作为高校美术教育工作者,一方面是欣喜,另一方面则是有些担忧。沿袭了几十年的教育体制,概念化的教育理念、教学模式、教学思路、教学目标、课程设置、教学方法还能适应新的教学需求吗?以往那种生锈的、老化的教育机制在运行过程当中,使我们的高校美术教育产生严重的浪费现象,使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很难较快地适应社会的需要,也缺乏较高的艺术创造能力,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重视。为此,近几年来,我们美术系以培养学生的艺术创造能力为目标,以教育理念、教学模式的改革为先导,以重新修订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课程设置、教学方法为保障,对美术学专业的教学进行了多方面的改革尝试,并且在近期的教学过程中,收到了一些好的效果。
一、美术教学的现状
1. 教育、教学体制的束缚
虽然多年来我们一直在高喊素质教育,但在实践的过程中却收效甚微,我们的学生仍然是围绕着考试的指挥棒转,临摹、临摹、再临摹。我们的应试教育重复着多年来一种模仿学习的方式,在向学生不断努力灌输前人的积累和经验之后,学生对于外部世界和当下的环境越来越显得感知迟钝,在少有培养个性思维和创造力的学习轨迹上,我们的学生难以找到有关创造的喜怒哀乐,他们大多已经习惯于模仿,即使写生,也对对象漠然视之,无动于衷,千篇一律按照应试的招数来对付,产生的作品则是千人一面,毫无个性可言。如此循环,他们将来再为人师,其结果是可怕的。
2. 学习的功利性的驱使
由于我们教育体制和社会对人才观念的偏差,现今许多考生和家长,对人才教育的认识有误区。考大学的首要目标是拿一个大学文凭,而不管是否喜爱艺术。由此造成许多学生入校后学习盲目,无兴趣、无动力,得过且过。其实人的兴趣是可以培养的,现代教育学更告诉我们,每一个人的心灵深处都有创造的潜能,关键是看我们教育工作者如何将这种潜能激发出来。假如学生在最初的学习阶段就敢于提出问题,就开始有一点点个性思维的苗头和创造的意识,也不至于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和竖满规则的创造道路上那么缺乏创造的灵感,使学生在艺术创作的道路上倍感创造的饥渴和无奈。其实学生们盼望创造给他们带来的欢呼雀跃。
二、对高校美术教育理想状态的一种设想
现代美术的本质特征就是文化的多元化。现代美术教育应该是开放的。我们急切呼唤真实灵感的显现,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是我们的责任。面对一个科技飞速发展、知识不断更新的信息时代,我们培养的学生要能适应社会的发展,既要掌握一定的技能,拥有丰富的知识,更要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然而一些陈旧的教学体系及以所谓传统写实为基础的落后的概念化的知识结构和惰性的陈旧的教学方式和教学理念,使学生只注重程式化、概念化技法的掌握和学习,忽略了艺术个性的发展和创造精神的培养,在很大程度上遏制和毁灭了学生个性思维的发扬和培植,遏制了学生创造能力的挖掘和创新精神的发展,也掩埋了学生心灵的智慧之光。为此,我们有必要来设想一下高校美术教育的理想状态,以期望改进当前的教育理念和模式,使之适应于飞速发展的时代。
目前大部分高校美术专业都开设了不同的专业方向,所以合理的培养模式和课程设置就具有明确的现实意义。我们如果能把下列的教育观念纳入教学体系当中,并且作为一个重要的教学任务始终贯彻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那我们的教学效果将会发生很大的改变。
1.把教授艺术规律、审美理想、审美要求以及课堂里本来要先传授的所谓技巧、技法等教学内容放在发现、挖掘和培养学生个性思维的方式之中进行。
2.让艺术个性和个性化语言方式启蒙于个性化思维模式的培养之中。
3.把创作贯穿在整个专业基础和专业实践课程当中,注重创造力和想象力的开发,以创作带动基本功的训练和培养。
三、教学改革的观念
艺术创造能力的开发和培养是高校美术教育的首要任务,大量的基础训练、写生、习作最终都是要形成创作的能力,开启学生想象的智慧之门,为创造性的艺术实践而服务。一个具有艺术个性和创造能力的人,才是现代意义上的美术人才。
如果我们在基础课训练的开始就把发现和培养学生的个性特征、培育学生的个性思维模式放在一个很重要的位置,提醒他们重新感受构成这种差异的那些常常容易被忽略的个人化的细节。因为每个人都存在这种先天的特异性,正是这些先天的特异性才构成了每个人独一无二的心性和品格。这种内向的关照它能让艺术实践在一开始就变得鲜活、充实而生动。这就要求教师要,针对每个学生的特点和具体情况而因材施教,及时地把握时机,把艺术的本质规律和丰富而鲜活的审美思想及不同艺术门类的艺术成果展现给学生,使学生主动地把握和吸收,也及时地进行自我调整、自我修正、自我完善,按照自我的内心需求和内心特点来调整和使用共同的规范和标准。这需要在教学中提供一种更加开放和宽松的参照系统和知识框架,使学生逐步形成独立思考的能力,排除他们头脑中固有的、片面的认识和观念,为学生展现一个更为广阔的艺术视野,这比技术性指导更加重要。艺术观最终决定一个人的艺术生命,如果能使学生在上学期间就具备良好的自我意识和判断真伪的能力以及自我修正的艺术观,那将是高校美术教育的莫大成功。这就要求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艺术素质,具备广博的知识修养、敏锐的洞察力和对艺术规律的深入研究。
艺术个性是艺术家在内心需要的驱动下运用艺术技巧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以及审美情趣的一种个人技能风格,也是艺术家在个性思维方式的支配下观察、理解的独特性所在。所谓艺术表现,是人们以艺术的语言来表达自己对事物的独特见解,是由心而发的,从其自身特征来看必须是和内心感受协调一致的整体,有着自然真实的属性。只有这样,才能准确传递主体对客体特征的真实感受,才能在艺术表现中获得真正有价值、能与内心世界浑然一体的美的特性,形成自己特有的语言机制。所以,在基础教学的开始就应该鼓励和支持学生尊重自己心灵的感受,逐步学会用真诚的语言表达这种属于自己的独特感受。养成说真话说心里话的良好习惯,逐步学会说真话说心里话的能力。感受说出心里话之后的那种痛快与兴奋,使他们以饱满的热情和浓厚的兴趣自觉自愿地投入基本技能和基础技法的学习和探索之中,最大限度地提高学习的效率和效果。这样更有利于形成良好的学习风气,节约和缩短初级阶段的学习时间,更容易和专业的实践活动接轨。这里不是忽视基本功的训练,而是强化本质意义上的基本功,也让学生明白基本功的锤炼是一辈子的事情。
四、教学改革中的尝试
近两年来,我们本着“教授艺术规律、培养艺术个性和以创作带动基本功训练”的思路来开展教学,并据此重新修订了《美术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美术学专业教学大纲》。具体的做法是:
1. 教学模式的转变
改变以基础技能训练为主的教学方式,确立巩固基础和培养个性创作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在强调基本技能训练的基础上,鼓励和引导学生发挥创造性,以发掘学生创造表现能力为教学核心,突出学生的主体性,教师的指导性。形成了在油画专业方向教学中,由客观写实性再现——意象性表现——写意或抽象性表现,这样一种递进式教学模式。在中国画专业方向的教学中,由临摹学习传统技法——写生观察现实生活——新材料多视角主观表现,这样一种递进式教学模式。
2. 课程设置的转变
结合学生专业实际水平,在不削弱基础训练的前提下,适当提前专业方向的选择,增加了一些现代绘画教学的内容,转变了一些陈旧过时的观念。分别在“油画专业选修方向”和“国画专业选修方向”增加创作练习课程和课时比重,增加“新材料”和“现代构成”课程,使创作练习课程贯穿在教学中,更好地达到教学目标。
3.教学方法的转变
完善教学制度,作业集体评分,尤其注重保护那些个性鲜明的、较为另类的作业。成绩公开,作品图片存档,保证了评分的严谨性、准确性和公正性,对学生的学习态度产生了积极影响。
努力改善学术环境,增加学术讲座及校内外的学术交流,增加艺术实践课程,定期外出考察,拓宽了学生获得信息的渠道,营造了较为浓厚的学术氛围。
4. 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
要想适应新时期的高等教育,完成教学改革的新目标,就要求我们的教师要不断的更新观念,更新知识。以前我们提倡教师要先有一桶水,才能给学生一碗水。现如今我们更提倡教师要有长流水。我们的老师们也是这样做的。对此,美术系首先注重引进人才,这两年新进了多名硕士学位研究生。其次是鼓励教师以读研和短期培训的形式在职进修。再就是通过科研课题和艺术创作提高教师的能力和水平,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这些措施都大大促进了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
通过加强学生个性思维模式的培养,在全面提升学生创造能力、创作能力、艺术表现能力的同时,最大限度地扩展他们的眼界和知识范围,树立他们自强、自立的自信心,培养独立学习的能力,激扬起他们的艺术之帆,让他们一毕业就有能力以自信的态度面对社会的需要,成为新时代有用的美术人才。“授之以渔”的真谛便在于此。我想,这应该是我们当代高校美术教育的最大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