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画西游

来源 :文艺生活·上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anguo34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黑白,记录经典;
  画意,再现唯美;
  通过摄影和绘画的融合,
  创造画意影像的新方法。
  西藏是每一个摄影人的梦想天堂。传说中的神山圣湖与神秘的藏传佛教吸引着无数的摄影师前往,然而高原反应却拦倒了一大批进藏者,进入藏区也因此成为摄影师们的谈资。但去西藏还是会让人上瘾,凡是去过西藏的人,恨不得每年都去,不同的季节去,不同的线路去。
  我从2013年自驾走丙察察进藏,一口气跑完了阿里大北线,一路经历了泥石流、雪崩、迷路、被狗咬等恶劣情形,可谓九死一生。虽然历经这么多的磨难,但这些仍然阻止不了我继续去西藏的念头,这或许就是难解的西藏情结。
  初入藏区,蓝天、白云、雪山、牦牛、寺庙等自然美景,令人怦然心动。即使随手盲拍,也能得到明信片般的风景。然而时间久了,审美疲劳会让人无从下手。如何选题?用什么方法记录西藏?这是一个摄影师需要直面的问题。
  西藏的人文和风光都极具特色,也是大家热衷的题材。如何寻找有特色的人物?我对神秘的藏传佛教和转世灵童充满好奇,作为转世灵童的活佛成为我拍摄的首选。但平日在西藏见到活佛的机会少之又少,更别说拍摄。我非常庆幸在合适的时候得到了这样的机会。
  机遇
  我在湖南卫视一直拍摄明星剧照,擅长人物肖像的拍摄。2014年,有幸接受张艺谋的摄影总监陶刚先生的邀请,随他一起赴藏拍摄活佛。陶刚先生二十余年如一日,一直在拍摄活佛专题。目前,全世界有2000个活佛,他已经拍摄了1200个,并将一直拍下去。陶老师长期穿梭于藏区,对西藏的寺庙和活佛了如指掌,拍摄起来也轻车熟路。他一直坚持用大画幅胶片相机拍摄,尽管每次架相机、对焦、装胶片,都会耗费很长时间,拍摄起来也相当费事,但是大画幅相机机型非常酷,特别能吸引活佛,激起他们强烈的被拍摄的欲望。
  为了不影响陶老师的正常拍摄,我则充分发挥数码相机轻便灵活、对焦快的特征,自由变换机位角度,采用平时拍摄舞台剧照、明星肖像的用光方法,让活佛不仅有慈祥的一面,也有明星一样的光鲜气场。(图1)
  画质是“形”,内容是“神”
  寺庙除了活佛,还有成百上千的喇嘛,他们分工各不相同,不仅有管家、武行、乐手、伙夫,还有很多天真浪漫、充满童稚、活泼可爱的小喇嘛。
  我作为摄影人有自己的人像拍摄风格,始终认为“三要素”非常关键:轮廓光、眼神光和神态。轮廓光可以勾勒人物的外形,使人物与背景区分开来;眼神光则传达人物的个性,赋予人的灵性。
  透过小喇嘛清澈的眼睛和活泼顽皮的表情,正好反映出一个天真无邪的世界。(图2)
  佛门在人们的记忆中通常是充满仁爱慈祥的,但有一次在众多僧人中,我发现了一个酷似刁德一模样的僧人,刚准备举相机拍摄,他迅速有意避开了镜头。我只好调整好光圈速度,等待时机,并有意大声咳嗽了一声。他条件反射应声回头瞟了我一眼,我立即按下快门,记录了这个瞬间,拍摄完毕我对他点头微笑,以示友好。后来,在见到活佛的时候,我特意将这个人物翻出来让活佛辨认,才知道他是寺庙的大管家,几千人的吃喝拉撒全靠他。大管家的人物特征,透过他的眼神,全都表现出来:精明、狡黠,善于心计,溢于言表。(图3)
  所以说,人物摄影就是要抓住眼神,透过眼神反照内心的状态。
  西藏人物摄影的另外一个特有题材是拍摄虔诚的藏民磕长头。无论是前往神山、圣湖的途中,还是拉萨的大昭寺、八廓街、布达拉宫,随处可见磕长头的信徒。平时在路上遇见磕长头的藏民,我们往往匆匆拍摄几张就启程赶路,一直没有机会沉下心来拍摄。终于有一次我下定决心,花一个上午时间来拍摄一个人物:上午9点多钟,我来到大昭寺八廓街,太阳已经出来了,我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看见一位长者,须发造型让人印象深刻,磕长头的一招一式都扎扎实实,人物的形象动作都很到位。我打算追随他一路拍摄。
  当时的拍摄环境很复杂,并不理想,街上行人多,很难让背景干净,街道两旁的楼房挡住了太阳,人物基本上都是在屋影下活动。我观察了半天,先了解长者磕头的步骤、手势、道具的位置,做到心中有数后,就开始寻找光源,终于在街口找到了合适的位置:太阳透过两栋楼房中间的间隙,将阳光洒在街道,形成了一个极佳的逆光场景,于是我就在街口等待老人家一步一跪的过来,当他进入街口,整个人笼罩在阳光下,头上的发丝和胡须丝丝入扣,被阳光照耀得历历在目,地面强烈的反射光,在眼睛当中恰到好处形成了眼神光,虔诚庄重。(图4)
  为了不打搅老人家,我特地离他很远,采用100-400MM的长焦镜头拍摄,尽管距离太远,后期裁切了画面,直接影响了画面效果,但是为了尊重被拍摄者,保持人物神态的自然真实,即使牺牲了画质也是值得的,当画质和人物个性产生冲突时,画质只是“形”,内容才是“神”,要注意孰重孰轻,果断取舍。
  有人说,这张照片如果用大画幅胶片相机拍摄,再凑近一点,细节更扎实一点,就有罗中立《父亲》油画般的震撼效果,但是我选择不打搅他的生活节奏,这应该是恪守了一个摄影师的职业道德标准。
  街上的藏民很多,服饰、头饰都很有特点,这是其中的一位母亲。(图5)
  设备要量力而行
  有人认为摄影是门技术活,设备好,出片的几率就高。其实不然,器材固然重要,但最关键的还是镜头后面的眼睛和脑袋,只要有活跃的思维、敏锐的观察力和善于沟通的能力(不仅是语言表达的能力,西藏由于语言不同,口头无法交流,微笑就是和藏民交流的最佳方式),无论用什么器材都能够拍出生动传神的作品。我每次进藏,除了携带佳能专业单反,还带了适马DP和小蚁微单,由于高原反应,背着沉重的单反是一种负担,反而轻巧的微单使用会更方便。
  好作品要让人感动
  西藏除了人文题材,更多的应该是自然风光。在网络上一搜,史诗般的壮美画面层出不穷。为了避免题材和手法的重复,我结合自己是摄影师、设计师、书画家的不同身份,把摄影、绘画、书法这几个元素结合起来,探索跨学科的可能性,由此,而产生了“画意摄影”的想法。
  在新的“画意摄影”的创作技法指引下,我采取西方传统布面油画与中国文人山水画的表现形式,运用它们的构图方式对摄影作品进行重新裁剪,或是在拍摄时直接使用这种古典的观看方式进行构图,再后期使用电脑调色,便逐步形成了“画意摄影”的创作技法。
  《高原之舟》、《世界之巅——珠峰》是采用油画的技法,通过后期处理,将传统的蓝天白云淡化,刻意强调地面、山坡的质感,形成颜料堆叠的效果。
  《雪山》是采用国画大面积留白的方法,营造空灵、澄静的氛围。
  《林海雪原》摄于林芝的鲁朗林区,避开了大家喜欢拍摄的南迦巴瓦峰,而是摄取原始森林的一个局部,以少胜多,酷似日本的浮世绘风格。
  《大流沙》是丙察察最危险的一段。塌方、落石、泥石流时有发生,但大自然留下的就是一幅鬼斧神工的天然山水画,无须雕琢,浑然天成。
  《圣湖》蓝天白云下掩映的冰湖,宁静通透,冰河世纪般的画面,让人有洗净灵魂的感受。
  西藏的神山圣湖,通过画意摄影的表现形式,给人一种别样的美。
  一幅好的作品让你喜欢上,究竟是摄影技巧,还是观念、思想與创新带来的特效呢?其实都不是。艺术作品打动观众的主要原因应该是感动。一幅作品只有从心灵深处感动了你,它才是真正的好作品。感动,就是让人在心里深受感染,从而让心灵产生了喜悦。所以好作品能给我们的心灵产生震撼,让我们的心灵产生共鸣。因为感动,所以震撼。我们的作品才会让人愉悦。
  摄影让生活更快乐!
  胡延安,1967年9月出生,毕业于湖南大学工业设计系。现为湖南卫视首席摄影师、小蚁微单特聘导师、湖南省舞台艺术摄影家协会副主席。近年与张艺谋的摄影总监陶刚先生多次深入藏地,拍摄神秘的藏传佛教题材。于“2015凤凰国际摄影双年展”举办个展“佛度”,于2017年在长沙798艺术中心再次展出。2018年在湖南省文化馆举办“佛界——胡延安画意摄影作品展”。
其他文献
陈伟毅  陈伟毅,丰原漆艺馆驻馆艺术家,2010年获选第六届大墩工艺师。先后举办陈伟毅绘画作品个展、“清风兰韵”陈伟毅漆艺个展、“缤纷绽放”陈伟毅漆艺个展、“花发·羽飞”陈伟毅漆画个展、“淳缕芳泽”陈伟毅漆画个展、“蕉林花影”陈伟毅漆画个展十余次。作品获东海美术新人奖、雄狮美术新人奖、台湾工艺竞赛创新设计组三等奖、兰花生活用品设计银奖、上海民族民间民俗博览会传播奖、台湾优良工艺品评鉴美质奖、竹工艺
期刊
由湖南省文化厅和株洲市委、市政府共同主办的第六届湖南艺术节将于10月在株洲举行。为有效推进各项工作,5月16日,本届艺术节筹备工作协调会在株洲召开。省文化厅副厅长鄢福初,株洲市委常委、宣传部长聂方红,副市长杨胜跃等出席会议。  会上,株洲市文体广新局负责人通报了第六届湖南艺术节筹备工作情况,厅办公室、规财处、艺术处、公文处、产业处、宣传信息工作负责人分别发言,就重點活动协同推进、立体化宣传、后期服
期刊
摘要:本文通过对基层图书馆、文化馆(站)智能终端的特点、类型、服务方式和不足进行分析,探讨基层图书馆、文化馆(站)开展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的思路和方向,提出如何利用智能终端开展公共数字文化服务。  关键词:图书馆 文化馆(站) 智能终端 公共数字文化服务  现代信息技术和传播技术的广泛应用,可以实现公共文化服务无处不在、触手可得。为贯彻落实《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十三五”时期贫困
期刊
诗酒纵横的唐代,诗人多情,一切景、事、情皆能入诗,心中有物,移情于景,万物皆为我心,诗意风雅,“碧纱如烟”“独坐幽篁”。王国维《人间词话》中说:“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曾冬的《唐诗素描》,以写者之心,揣度诗人之情,万物皆有曾冬之色彩。诗中意趣多风雅,花酒如画皆文章。  阅读感受一:意象多彩,与诗意诗情一起放飞  唐诗最妙的,莫过与寄托诗人情感的意象,比如酒,有王维的“相逢意气为君
期刊
戊戌年仲夏的某周末,笔者如往常到云洲去兜一圈,给紧张工作些许放松。  会友过后,到辉哥的店里喝茶。辉哥为人豪爽,资深古玩人,不吝提携后学。和辉哥闲聊会后,他拿出些最近的收获来欣赏。一方装在锦盒中的墨盒映入眼帘。辉哥自豪地介绍,这个是他在岚灵花鸟市场淘来的。起初并没太在意,只是觉得诗文有意思,后来考证出来是黄埔军校的同期师友互赠的礼物。其中被赠人,即物主,是一位赫赫有名的将军,一位有着传奇人生的将军
期刊
中国琢玉有着数千年的历史,玉文化从未间断。当代的新工具、新技术、新创意的出现,使中国当代玉雕创造出新的辉煌。2017年大英博物馆收藏了七件当代中国玉雕作品,这是大英博物馆首次收藏中国当代玉雕作品,这七件作品中就包括海派玉雕大师翟倚卫的《别寻方外去》玉牌,材质为珍贵的和田籽玉,以魏晉名士的隐逸文化为主题,首先从构图方法上来说,此牌与传统玉雕不同,没有使用边框,代表了隐士无拘无束的状态。其次,像运用照
期刊
廖中阳,号黄沙山人.1969年出生江西赣州龙南。自幼喜书,及长魏晋小楷、唐宋抄经。作品曾获国家及地区书赛荣誉,大量作品捐赠予慈善拍卖活动。现为江西省书法家协会会员、龙南书法家协会副主席。  初见中阳先生的小楷,以为是秋瑾般的女侠所书,秀丽中风骨傲挺。后经朋友介绍,方知自己以字辨人实乃大谬。中阳是一圆头光亮、胡须满腮的敦实壮汉。  廖中阳,号黄沙山人,江西省龙南县人,江西省书法家协会会员,出生于二十
期刊
“沅澧·水墨·精神”畫展作品选
期刊
拎着裙摆,闪身穿过一楼门庭,拾级而上,婀娜的身影映在背后的玻璃门上,马路上车轮碾压地面的声音和不时响起的鸣笛声被甩在身后。盛砚博物馆的LOGO在夜色中伫立着,发出银白的光,默然对抗着墨意渐浓、闷热难耐的夏夜。  手掌在木质楼梯扶手上滑过,一只脚踏入室内,一切都顺畅无比,快速熟稔如入家门。空调的凉风迎面扑来,李真敏长舒口气,习惯性的扫了眼手机上的时间,离研学开始尚早,伙伴们正在赶来的路上。此刻,博物
期刊
五一,我随我家先生回汉寿探访徐爷。  徐爷名健,号逸园,善书画,今年已九十五岁高龄,鹤发童颜,精神矍铄,思维敏捷,口若悬河。  我家先生儿时起学在徐爷门下,识得书、印、画皮毛,受用至今。作为徐爷之爱徒,他却从不知徐爷书画之源流。自前年,他忽闻徐爷受友人之邀,前往上海开画展。  沪上画展,大获成功,展厅画作,订者从速,顷刻一空,上海滩上,多人惊呼其笔墨,称其“洞庭遗珠”。  这次探望,徐爷将此次上海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