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笔者有幸作为评委参加了本区的一次同题异构赛课活动,参赛选手使用的是苏科版九上的教材,赛课题目是《动能、势能、机械能》,共有22位选手参赛.在听课过程中有一个上课的片段引起了笔者的注意,在讲到“探究影响动能大小的因素”这一实验时,出现了几种不同的处理方式:
方式1 用视频和动画演示实验过程,引导学生观察、归纳、总结出影响动能大小的因素;
方式2 按照课本上的实验器材演示实验过程,引导学生观察、归纳、总结出影响动能大小的因素;
方式3 将课本中的实验器材、实验过程加以变化,让学生参与到演示实验中,学生及时发现和处理实验过程中的问题,总结出影响动能大小的因素.
经过这次活动,笔者陷入了一个思考:为什么同样的一个实验出现了这么多的处理方式?真是“同题异构”? “同题异构”最终的学习目标是否都顺利达成? 在赛课这种活动中,作为一名教师应以什么样的方式来处理这些物理问题?“课堂是一种生活,怎样在这段时间里积极地、主动地展示生命活力,是我们的研究重点”.回顾这次活动,笔者如此慎思.
1 用视频和动画来代替实际的实验操作从而争取课堂时间是否可取?
不是所有的教学内容和实验都适合用视频和动画来辅助教学.一些简单的教学内容和实验,学生容易接受,可以不用视频和动画;需要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实验的“发展过程”的,须让学生亲自体验,物理的实验和实践是不能被视频和动画所替代的,只有在生动地展示一种情景而不涉及具体操作时,可以利用视频和动画,这是有益的.
2 是不是成品器材就一定比土制器材好,是不是越复杂精密的器材就一定比粗糙简单的器材好?
物理科学是一门实验学科,实验的成功与否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有效的实验教学对落实教学目标,完成学习目标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有的时候,现成的成品器材、复杂精密的器材往往掩盖了实验中的真实过程,忽视了可能出现的问题,而是为了达到实验目的而教学和实验;而土制器材、粗糙简单的器材往往会让学生在实验中把自己的“纠结点”“暴露”出来,而这些正是我们物理的实验教学中所需要解决的问题.所以,用身边的物品做成的土制器材、粗糙简单的器材往往能比专业的成品器材、复杂精密的器材取得更好的效果,这就是“亲和力”的表现.
3 当课堂教学过程、生成问题与预设发生冲突时,你如何“即兴”处理这种矛盾?
任何一節课都不是课堂教学的“唯一”而是“其一”,教学发展具有无限可能性,再高明的教师也不可能是近乎完美、滴水不漏地想好课堂上的所有内容,所以经常会有与课前预设不一致甚至相矛盾的意外情况发生.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预见到课堂的所有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中做出相应的变动.”所以,教师要有一双敏锐的眼睛和善于聆听的耳朵,在细节稍纵即逝时抓住瞬间,舍得放下自己的权威,学生会说了,实验会做了,得到发展了,才是课堂的最终落脚点.有时候,“即兴”地解决生成问题也是教师智慧的表现,精彩是不曾预设的.
4 面对学生精彩的实验过程,精辟的实验概括,“灵机一动”的实验创新设计,教师该如何引导?如何反思?
学生在实验过程中,遇到了以下问题是教师所预设不到的,但经过探究实验都得以顺利解决:
(1)如果实验中两次距离对比不明显,该如何处理?
(2)如果实验中平板不够长,怎么办?
(3)如果实验中小车被弹开,怎么办?
(4)如果实验中木块被撞歪,能不能用手将木块扶正再比较分析实验?
(5)在实验中小车的动能大小是通过木块被撞击的距离远近所反映的,木块被撞击的距离如何记录,怎样“做标记”才更准确?选择什么样的“标记法”?
学生的精彩设问,实验探究过程中的另辟蹊径的解答,让我们深感物理实验探究的重要性.教师在教学设计中要有“亲和力”,这“亲和力”不仅体现在仪表、教态、语言上,同时也体现在教学设计与教学处理上,教师要善于将抽象的物理规律“拟人化”、“拟物化”处理;对课本实验的改进,对实验的优化,使实验更有操作性、可视性、趣味性、方法性,这才是教学中的“创意”.
可能在课堂上“孩子表现得并不完善,但他有他的美,美就美在他的幼拙”,让我们共同关注学生的发展,捕捉课堂亮点,优化实验设计,追求物理课堂的有效.
课堂,还能更精彩!
方式1 用视频和动画演示实验过程,引导学生观察、归纳、总结出影响动能大小的因素;
方式2 按照课本上的实验器材演示实验过程,引导学生观察、归纳、总结出影响动能大小的因素;
方式3 将课本中的实验器材、实验过程加以变化,让学生参与到演示实验中,学生及时发现和处理实验过程中的问题,总结出影响动能大小的因素.
经过这次活动,笔者陷入了一个思考:为什么同样的一个实验出现了这么多的处理方式?真是“同题异构”? “同题异构”最终的学习目标是否都顺利达成? 在赛课这种活动中,作为一名教师应以什么样的方式来处理这些物理问题?“课堂是一种生活,怎样在这段时间里积极地、主动地展示生命活力,是我们的研究重点”.回顾这次活动,笔者如此慎思.
1 用视频和动画来代替实际的实验操作从而争取课堂时间是否可取?
不是所有的教学内容和实验都适合用视频和动画来辅助教学.一些简单的教学内容和实验,学生容易接受,可以不用视频和动画;需要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实验的“发展过程”的,须让学生亲自体验,物理的实验和实践是不能被视频和动画所替代的,只有在生动地展示一种情景而不涉及具体操作时,可以利用视频和动画,这是有益的.
2 是不是成品器材就一定比土制器材好,是不是越复杂精密的器材就一定比粗糙简单的器材好?
物理科学是一门实验学科,实验的成功与否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有效的实验教学对落实教学目标,完成学习目标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有的时候,现成的成品器材、复杂精密的器材往往掩盖了实验中的真实过程,忽视了可能出现的问题,而是为了达到实验目的而教学和实验;而土制器材、粗糙简单的器材往往会让学生在实验中把自己的“纠结点”“暴露”出来,而这些正是我们物理的实验教学中所需要解决的问题.所以,用身边的物品做成的土制器材、粗糙简单的器材往往能比专业的成品器材、复杂精密的器材取得更好的效果,这就是“亲和力”的表现.
3 当课堂教学过程、生成问题与预设发生冲突时,你如何“即兴”处理这种矛盾?
任何一節课都不是课堂教学的“唯一”而是“其一”,教学发展具有无限可能性,再高明的教师也不可能是近乎完美、滴水不漏地想好课堂上的所有内容,所以经常会有与课前预设不一致甚至相矛盾的意外情况发生.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预见到课堂的所有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中做出相应的变动.”所以,教师要有一双敏锐的眼睛和善于聆听的耳朵,在细节稍纵即逝时抓住瞬间,舍得放下自己的权威,学生会说了,实验会做了,得到发展了,才是课堂的最终落脚点.有时候,“即兴”地解决生成问题也是教师智慧的表现,精彩是不曾预设的.
4 面对学生精彩的实验过程,精辟的实验概括,“灵机一动”的实验创新设计,教师该如何引导?如何反思?
学生在实验过程中,遇到了以下问题是教师所预设不到的,但经过探究实验都得以顺利解决:
(1)如果实验中两次距离对比不明显,该如何处理?
(2)如果实验中平板不够长,怎么办?
(3)如果实验中小车被弹开,怎么办?
(4)如果实验中木块被撞歪,能不能用手将木块扶正再比较分析实验?
(5)在实验中小车的动能大小是通过木块被撞击的距离远近所反映的,木块被撞击的距离如何记录,怎样“做标记”才更准确?选择什么样的“标记法”?
学生的精彩设问,实验探究过程中的另辟蹊径的解答,让我们深感物理实验探究的重要性.教师在教学设计中要有“亲和力”,这“亲和力”不仅体现在仪表、教态、语言上,同时也体现在教学设计与教学处理上,教师要善于将抽象的物理规律“拟人化”、“拟物化”处理;对课本实验的改进,对实验的优化,使实验更有操作性、可视性、趣味性、方法性,这才是教学中的“创意”.
可能在课堂上“孩子表现得并不完善,但他有他的美,美就美在他的幼拙”,让我们共同关注学生的发展,捕捉课堂亮点,优化实验设计,追求物理课堂的有效.
课堂,还能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