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探讨口腔颌面部多发性骨折的临床治疗方法和疗效分析。方法:对我院60例颌面部多发性骨折患者行CT扫描及三维重建后采用手术复位钛板内固定手术治疗颌面部畸形及骨折不愈合,仅有1例张口受限。结果:本次研究无1例漏诊患者,所有患者咬合关系恢复正常,术前完善检查,优先处理颅脑损伤、失血性休克等并发症,病情稳定后早期行手术复位钛板内固定治疗可获得满意临床疗效。
关键词:口腔颌面部骨折;内固定术;疗效分析
【中图分类号】R27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02(2015)01-0092-01
口腔面部属于人体外部暴露部位,其容易出现受伤,经临床研究发现,口腔颌面部骨折主要包括:上颌骨骨折、下颌骨骨折、颧骨、颧弓骨折等。目前,由于交通事业以及机动车的不断发展,致使这类病症的发生率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目前,对于腔颌面部骨折,临床治疗方法主要是:若是骨折没有出现明显移位及无明显功能障碍,则可以实施保守的治疗;如果已经出现骨折明显移位,牙齿的咬合,则必须选择手术切开复位内固定的方法。现为了分析口腔颌面部骨折病人的临床特点以及对应的治疗效果。本次研究随机选取了2010年1月~2014年10月期间该院收治的60例口腔颌面部骨折病人作为研究对象,进行该研究,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0年1月~2014年10月收治的60例口腔颌面部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患者34例,女性患者26例,患者年龄为17~66岁,平均年龄(37.6±2.5)岁,其中5例患者年龄在20岁以下,占8.33%,20~40岁患者31例,占51.7%,40~60岁的患者12例,占20%,60岁以上的患者6例,占10%。60例口腔颌面部骨折患者中,上颌骨骨折患者21例,占21.7%;29例下颌骨骨折患者,占48.4%;颧弓骨折7例,占11.7%;颧骨骨折4例,占骨折患者的6.7%。其中33例为单发骨折患者,占55%;37例患者为多发骨折,占44.8%。60例口腔颌面部骨折患者中,41例患者因交通事故而致伤,占68.3%,致伤率居于首位,其中11例患者致伤原因为摔伤,占18.3%,8例患者因其余原因而致伤,占13.3%。并发颅脑损伤3例,并发失血性休克1例。
1.2 方法
60例病人中将其中30例运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患者设为观察组,将另外30例运用保守治疗方法的口腔颌面部骨折患者设为对照组。手术治疗原则为:积极治疗患者严重并发症,稳定患者生命体征后行清创、手术切开复位内固定。根据不同骨折类型选择切口,复位骨折断段,使骨折线对位良好,恢复咬合关系后进行复位及钛板钛钉内固定。手术选择先下、后上、再中间的原则。在患者入院后,对患者全身情况以及骨折部位、骨折移位方向及咬合关系选择正确的治疗方法。其中采取牙弓夹板颌间牵引固定的保守治疗法的患者30例,其余30例患者均接受开放切开复位手术治疗,术中使用小型及微型钛板及钛钉固定。口腔面部骨折的治疗主要是恢复患者正常的面部外形和咬合关系,建立正常的咀嚼功能。治疗过程中,应根据骨折部位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手术路径及切口。下颌骨占据面下1/3及两侧面中1/3的一部分,位置突出,骨折发生率高。骨折常发生在下颌骨结构和力学上的薄弱区,如正中联合部、颏孔区、下颌角及髁突颈部。在将颏孔区黏膜切开时,尤其要注意保护颏神经,下颌角线性有利型骨折,且骨折线上的牙不需拔除可选用口内前庭沟及外斜线切口,选用6--8孔小型钛板,放置时小型钛板塑形与骨面密贴;若骨折线上的牙需拔除时或粉碎性骨折,有条件的单位,可借助穿皮隧道镜制备钉道,仍可选用上述切口,否则选用下颌下切口开放复位固定术,以利于穩固定可靠的固定。耳屏前切口是髁突骨折手术治疗中应用最为广泛的术式,对下颌升支骨折,通常在患者绕下颌角做切口,而髁突骨折为斜形的患者,一般联合应用两种切口进行手术。
2 疗效评定标准
治愈:病人颌面部形态得以恢复正常,其明嚼张口功能也恢复正常。有效:病人颌面部形态得以恢复正常,其明嚼张口功能得以基木恢复。无效:病人的颌面部形态没有得到恢复正常,并且存在明嚼张口功能障碍。
3 结果
观察组中30例运用复位内固定治疗患者的治疗效果明显好于只保守治疗的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在进行手术过程中并未出现由于手术所导致的面神经损伤症状,而进行保守治疗的对照组中有1例病人在治疗后出现张口受限,3例唇麻木以及2例口角歪斜(见表1)。
4 讨沦
颌面部外伤后面部肿胀严重,容易掩盖多发骨折的体征,如合并颅脑外伤或失血性休克导致患者意识障碍不能清楚表达时更容易漏诊,因此在行常规XCT检查发现可疑骨折是应进行CT扫描三维重建,明确诊断,防止漏诊,能更好的在术前了解骨折的类型及移位情况,有助于预手术方案的制定。对35例疑似颌面部骨折的患者进行螺旋CT扫描机三维重建,发现可以全面、快速、准确的完成颌面部骨折的诊断。本次研究60例患者全部行颌面部CT扫描及三维重建,无1例漏诊。而且,根据CT三维重建图像可以非常好的显示骨折部位和移位情况,可以制定详尽的手术预案,保证手术的成功和疗效。颌面部多发性骨折比较复杂,治疗采用的方式,选择手术时机及方法直接影响到患者的预后。本次通过60例患者手术治疗的经验认为,应尽早行手术复位内固定治疗,进行解剖复位,恢复颌面结构,防止颌面畸形影响美观及功能。另外,理论上尽早手术可以获得更好的解剖复位,有患者因并发症未行早期手术治疗,在伤后4周骨性畸形愈合,导致咬合关系、张口度及面部外形重度障碍。本次研究的患者均在伤后1周内行手术治疗,早期手术解剖结构清楚,复位容易,效果好。本次研究的所有患者咬合关系恢复正常,无面部畸形及骨折不愈合,仅有1例张口轻度受限。
口腔颌面部较为突出,面积较大,因此极易受伤,随着现今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交通工具也逐渐向多样化发展,口腔颌面部骨折中大多数患者致伤都因交通事故,本次研究中大多患者因交通事故而致伤,因此交通事故导致的面部骨折应该引起足够重视,己高达到60%。如果治疗不当会导致严重并发症,如咬合关系紊乱,咀嚼进食困难,语言障碍,颌面部畸形等。目前临床上基于下颌骨外层皮质的解剖厚度和生物力学原则发展了小型接骨板系统,这样坚强内固定系统才广泛地应用于颌面部骨折中,并取得良好的固位效果。近年来,计算机辅助外科手术己经在领面外科领域广泛应用,并且赢得了众多口腔颌面外科医师的好评。计算机辅助CT技术,重建后的三维模型图像清晰、直观,能够显示骨折片移位和错位愈合的情况,再配合树脂模型外科,为制定适宜的手术方案提供客观依据,同时为手术提供入路的选择,提高手术的安全性和精确度;也大大减少了手术时间,为患者及术者都赢得了宝贵时间,并减少术后患者痛苦及并发症。在计算机和CT辅助下的颌面部骨折个性化治疗可显著提高颌面部骨折复位的精确度和安全性,对保证术后患者容貌对称一致、减少并发症及缩短手术时间具有重要意义。期望在不远的将来,颌面部骨折个性化治疗将更广泛地应用于颌面部创伤之中。
参考文献
[1] 朱红梅. 100例口腔颌面部骨折临床治疗分析[J]. 健康必读(中旬刊), 2011, (11).
[2] 房玮. 口腔颌面部骨折36例临床治疗分析[J]. 航空航天医学杂志, 2012, 23(12).
[3] 林培杰. (2011). 颌面部骨折及口腔功能恢复疗效分析. 中国当代医药, 18, 25.
[4] 周志国. 95例口腔颌面部骨折的诊治及疗效分析[J]. 中国医药导刊, 2009, (7):1137-1138。
关键词:口腔颌面部骨折;内固定术;疗效分析
【中图分类号】R27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02(2015)01-0092-01
口腔面部属于人体外部暴露部位,其容易出现受伤,经临床研究发现,口腔颌面部骨折主要包括:上颌骨骨折、下颌骨骨折、颧骨、颧弓骨折等。目前,由于交通事业以及机动车的不断发展,致使这类病症的发生率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目前,对于腔颌面部骨折,临床治疗方法主要是:若是骨折没有出现明显移位及无明显功能障碍,则可以实施保守的治疗;如果已经出现骨折明显移位,牙齿的咬合,则必须选择手术切开复位内固定的方法。现为了分析口腔颌面部骨折病人的临床特点以及对应的治疗效果。本次研究随机选取了2010年1月~2014年10月期间该院收治的60例口腔颌面部骨折病人作为研究对象,进行该研究,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0年1月~2014年10月收治的60例口腔颌面部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患者34例,女性患者26例,患者年龄为17~66岁,平均年龄(37.6±2.5)岁,其中5例患者年龄在20岁以下,占8.33%,20~40岁患者31例,占51.7%,40~60岁的患者12例,占20%,60岁以上的患者6例,占10%。60例口腔颌面部骨折患者中,上颌骨骨折患者21例,占21.7%;29例下颌骨骨折患者,占48.4%;颧弓骨折7例,占11.7%;颧骨骨折4例,占骨折患者的6.7%。其中33例为单发骨折患者,占55%;37例患者为多发骨折,占44.8%。60例口腔颌面部骨折患者中,41例患者因交通事故而致伤,占68.3%,致伤率居于首位,其中11例患者致伤原因为摔伤,占18.3%,8例患者因其余原因而致伤,占13.3%。并发颅脑损伤3例,并发失血性休克1例。
1.2 方法
60例病人中将其中30例运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患者设为观察组,将另外30例运用保守治疗方法的口腔颌面部骨折患者设为对照组。手术治疗原则为:积极治疗患者严重并发症,稳定患者生命体征后行清创、手术切开复位内固定。根据不同骨折类型选择切口,复位骨折断段,使骨折线对位良好,恢复咬合关系后进行复位及钛板钛钉内固定。手术选择先下、后上、再中间的原则。在患者入院后,对患者全身情况以及骨折部位、骨折移位方向及咬合关系选择正确的治疗方法。其中采取牙弓夹板颌间牵引固定的保守治疗法的患者30例,其余30例患者均接受开放切开复位手术治疗,术中使用小型及微型钛板及钛钉固定。口腔面部骨折的治疗主要是恢复患者正常的面部外形和咬合关系,建立正常的咀嚼功能。治疗过程中,应根据骨折部位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手术路径及切口。下颌骨占据面下1/3及两侧面中1/3的一部分,位置突出,骨折发生率高。骨折常发生在下颌骨结构和力学上的薄弱区,如正中联合部、颏孔区、下颌角及髁突颈部。在将颏孔区黏膜切开时,尤其要注意保护颏神经,下颌角线性有利型骨折,且骨折线上的牙不需拔除可选用口内前庭沟及外斜线切口,选用6--8孔小型钛板,放置时小型钛板塑形与骨面密贴;若骨折线上的牙需拔除时或粉碎性骨折,有条件的单位,可借助穿皮隧道镜制备钉道,仍可选用上述切口,否则选用下颌下切口开放复位固定术,以利于穩固定可靠的固定。耳屏前切口是髁突骨折手术治疗中应用最为广泛的术式,对下颌升支骨折,通常在患者绕下颌角做切口,而髁突骨折为斜形的患者,一般联合应用两种切口进行手术。
2 疗效评定标准
治愈:病人颌面部形态得以恢复正常,其明嚼张口功能也恢复正常。有效:病人颌面部形态得以恢复正常,其明嚼张口功能得以基木恢复。无效:病人的颌面部形态没有得到恢复正常,并且存在明嚼张口功能障碍。
3 结果
观察组中30例运用复位内固定治疗患者的治疗效果明显好于只保守治疗的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在进行手术过程中并未出现由于手术所导致的面神经损伤症状,而进行保守治疗的对照组中有1例病人在治疗后出现张口受限,3例唇麻木以及2例口角歪斜(见表1)。
4 讨沦
颌面部外伤后面部肿胀严重,容易掩盖多发骨折的体征,如合并颅脑外伤或失血性休克导致患者意识障碍不能清楚表达时更容易漏诊,因此在行常规XCT检查发现可疑骨折是应进行CT扫描三维重建,明确诊断,防止漏诊,能更好的在术前了解骨折的类型及移位情况,有助于预手术方案的制定。对35例疑似颌面部骨折的患者进行螺旋CT扫描机三维重建,发现可以全面、快速、准确的完成颌面部骨折的诊断。本次研究60例患者全部行颌面部CT扫描及三维重建,无1例漏诊。而且,根据CT三维重建图像可以非常好的显示骨折部位和移位情况,可以制定详尽的手术预案,保证手术的成功和疗效。颌面部多发性骨折比较复杂,治疗采用的方式,选择手术时机及方法直接影响到患者的预后。本次通过60例患者手术治疗的经验认为,应尽早行手术复位内固定治疗,进行解剖复位,恢复颌面结构,防止颌面畸形影响美观及功能。另外,理论上尽早手术可以获得更好的解剖复位,有患者因并发症未行早期手术治疗,在伤后4周骨性畸形愈合,导致咬合关系、张口度及面部外形重度障碍。本次研究的患者均在伤后1周内行手术治疗,早期手术解剖结构清楚,复位容易,效果好。本次研究的所有患者咬合关系恢复正常,无面部畸形及骨折不愈合,仅有1例张口轻度受限。
口腔颌面部较为突出,面积较大,因此极易受伤,随着现今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交通工具也逐渐向多样化发展,口腔颌面部骨折中大多数患者致伤都因交通事故,本次研究中大多患者因交通事故而致伤,因此交通事故导致的面部骨折应该引起足够重视,己高达到60%。如果治疗不当会导致严重并发症,如咬合关系紊乱,咀嚼进食困难,语言障碍,颌面部畸形等。目前临床上基于下颌骨外层皮质的解剖厚度和生物力学原则发展了小型接骨板系统,这样坚强内固定系统才广泛地应用于颌面部骨折中,并取得良好的固位效果。近年来,计算机辅助外科手术己经在领面外科领域广泛应用,并且赢得了众多口腔颌面外科医师的好评。计算机辅助CT技术,重建后的三维模型图像清晰、直观,能够显示骨折片移位和错位愈合的情况,再配合树脂模型外科,为制定适宜的手术方案提供客观依据,同时为手术提供入路的选择,提高手术的安全性和精确度;也大大减少了手术时间,为患者及术者都赢得了宝贵时间,并减少术后患者痛苦及并发症。在计算机和CT辅助下的颌面部骨折个性化治疗可显著提高颌面部骨折复位的精确度和安全性,对保证术后患者容貌对称一致、减少并发症及缩短手术时间具有重要意义。期望在不远的将来,颌面部骨折个性化治疗将更广泛地应用于颌面部创伤之中。
参考文献
[1] 朱红梅. 100例口腔颌面部骨折临床治疗分析[J]. 健康必读(中旬刊), 2011, (11).
[2] 房玮. 口腔颌面部骨折36例临床治疗分析[J]. 航空航天医学杂志, 2012, 23(12).
[3] 林培杰. (2011). 颌面部骨折及口腔功能恢复疗效分析. 中国当代医药, 18, 25.
[4] 周志国. 95例口腔颌面部骨折的诊治及疗效分析[J]. 中国医药导刊, 2009, (7):1137-1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