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人们传统观念中认为善恶分明,两者之间存在着鲜明的区别,也就是善恶道德的思考都是两极鲜明的。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多善恶相包含的情况,即次道德,这是我们不能逃避的道德问题。基于此种形势,笔者结合理论知识,分析产生次道德的背景,探讨其存在是否合理。
关键词:次道德;存在合理性;意义
1 次道德的产生原因及概念解析
前段时间,一位重庆的刘女士在观音桥逛街时,钱包不慎被盗,后来在一个花坛里找到了自己的钱包,除了里面的现金不见了,其他的证件、银行卡等重要物件居然一件不少。而且,里面还有一个小纸条,写着:“大姐,实在抱歉,来渝数日,衣食无着,还没有找到工作,不得不与小偷为伍~您的证件、银行卡等东西我一律未动~真的对不住了。”这个故事传开后,人们对小偷的行为也有了不同的看法,称他这叫“盗亦有道”,说他是有职业操守的小偷,这叫“次道德”。
笔者通过研究发现,目前我国次道德产生的背景主要有以下几点:首先我国社会处于特殊的转型时期,人们生活环境变得更加复杂、多样化的生活方式等因素的影响,造成人们在判断行为善恶的时候没有一个统一的衡量标准,难以准确判断行为的善恶;其次受到社会转型的影响,目前社会上恶性案件层出不穷,比如北大高材生杀母案等,为有效减少这种案件的社会危害性,人们开始关注其次道德问题;再者社会经济发展促进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精神文明及道德建设取得不错的成绩,对某些犯罪行为的容忍度不断提高;最后就是人行多样化得到现代社会的认可,人格的同质性让人们把一般人的道德发生机制映射到罪犯身上,也对次道德行为现象更加的关注。
2 次道德的存在合理性分析
2.1从人性角度分析
生物学家在20世纪最大发现就是明确人的基因都是自私的,他的意思在于人的基因的天性就是利己,但实际中为了生存下去人们不得不成群生活,这也是弱小群体生存下去的最佳选择。在群体生活中人们想要利己,首先需要利他,彼此间互惠共存。站在人性的角度分析,每一个人的人格都不是纯粹的,实际中都由利己与利他两部分构成,也就是说每个人都有双层的人格结构;道德的区别在于一些人心灵纯洁,一些人有着强烈的私心贪欲。目前社会价值正处于多元化的状态,因此道德标准也变得多元化及复杂化,但实际中大部分人的内心都是善良的,小部分人既不求善也不太恶,游走在小恶之中,因此产生次道德的标准。实际中的表现就是小偷可能很讲义气或是很孝顺,杀人犯或许是一个很好的父亲,这些人在违背法律及道德的过程中会根据自身的道德标准选择一定的道德行为。
2.2从法律角度分析
在司法案件中常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两名打架斗殴的人,案件相似。一个在打架过程中没有使用凶器,对方伤势较轻,另一个使用凶器,并致对方严重受伤,该案件中两者皆不是实行自卫,而是故意闹事,对后者的处罚显然会比前者重的多。本文中笔者提倡次道德并不是让人们默许和纵容违法犯罪行为,而是在社会中对大众形成一种无形的制约,产生较大的社会效益。除此之外,司法实践中判决及处罚违法犯罪行为的时候,除了关注犯罪行为的危害程度,还需要考虑犯罪者的一系列心理因素等,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次道德问题,所以从另一个角度上来说司法实践精神与次道德存在一致性。
3 正确对待次道德遵循的原则
3.1坚持一分为二的原则
实际中在看待次道德问题的时候,还需要坚持一分为二的原则。因此实际社会中判断一个人的道德时,需要分成两个方面进行看待,这是因为大部分人天生并不是恶的,但实际中人们绝对不能因为一个恶人做了一点好事就对其大赞褒扬,以免错误引导舆论导向。
3.2坚持公平与正义的原则
社会的存在相比于仁慈,其更为依赖公平及正义。当一个社会没有仁爱之心的时候,虽然人们会觉得生活的不是很愉快,但依然可以维持下去;但如果这个社会充满暴行,则注定要被毁灭的。公平和正义保证社会正常运行的基础,就像一座大厦里的支柱一样,如果缺少这个支柱注定会出现悲剧。如果人们之间没有公平和正义的原则,社会就不能存在。当罪犯要为正义的复仇而受苦的时候,虽然认为他们应该是罪有应得的,但是,当看到他们因为迫在眉睫的惩罚而停止了野蛮的暴行,此时的我们愿意宽恕他们,原谅他们,减轻对他们的惩罚。如果人们中间没有公平和正义的原则,如果他们并不为受害者的遭遇而感到于心不忍,那罪犯们随时会像野兽像人们扑过来,此时,身处人群之中就会好像进入了狮子的洞穴。自古以来“劫富济贫”这一行为,在各大小说和影视剧里似乎都是一件广为流传的行侠仗义,但不论在哪个朝代,哪个道德体系下,抢劫都是件不道德不光彩的事情。也许人们口里可能不承认或是心里没有意识到,但他们对那些“盗亦有道”的人多少还抱有默许甚至是赞同的态度。
3.3与社会主义主流价值观相适应
其实,持反对意见的人对次道德的不赞同,就是因为他们觉得次道德是与社会主流价值观相背离的,殊不知,次道德其实从侧面反应了人们对社会主流价值观的认同。从伦理价值取向看,次道德的道德本质正是主流道德的真实内涵和价值取向的体现,都表现出引导人从善弃恶或者止恶向善的倾向。比如社会上不能接受国家的工作人员贪污受贿,就是因为它与国家要求的廉洁从政相违背的;不能接受社会上的欺凌弱小,就是因为它与家庭美德所提倡的尊老爱幼相违背的。因此,次道德本质上是与社会主义主流价值观相适应的。
4 结束语
次道德本身存在着极大的价值,它有可能让人的灵魂转化为天使,因此实际中我们应该正视它的存在。社会生活中次道德广泛存在于各个地方,就如阳光与阴影一般存在。所以在看待次道德问题的时候,我们应该采用辩证观点来分析引导它,这绝不是纵容,只是在转型社会中的一种将社会危害降到最低的行为。
参考文献:
[1]曾文青.倡导次道德的必然性及必要性[J].湖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05).
[2]王金岭.卞桂平.浅谈“次道德”存在的合理性[J].宿州学院学报,2006(03).
[3] 田方林.“次道德”研究现状论析[J].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03).
[4]尹晶晶.试论次道德的正确引导[J].理论导刊,2008(11).
关键词:次道德;存在合理性;意义
1 次道德的产生原因及概念解析
前段时间,一位重庆的刘女士在观音桥逛街时,钱包不慎被盗,后来在一个花坛里找到了自己的钱包,除了里面的现金不见了,其他的证件、银行卡等重要物件居然一件不少。而且,里面还有一个小纸条,写着:“大姐,实在抱歉,来渝数日,衣食无着,还没有找到工作,不得不与小偷为伍~您的证件、银行卡等东西我一律未动~真的对不住了。”这个故事传开后,人们对小偷的行为也有了不同的看法,称他这叫“盗亦有道”,说他是有职业操守的小偷,这叫“次道德”。
笔者通过研究发现,目前我国次道德产生的背景主要有以下几点:首先我国社会处于特殊的转型时期,人们生活环境变得更加复杂、多样化的生活方式等因素的影响,造成人们在判断行为善恶的时候没有一个统一的衡量标准,难以准确判断行为的善恶;其次受到社会转型的影响,目前社会上恶性案件层出不穷,比如北大高材生杀母案等,为有效减少这种案件的社会危害性,人们开始关注其次道德问题;再者社会经济发展促进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精神文明及道德建设取得不错的成绩,对某些犯罪行为的容忍度不断提高;最后就是人行多样化得到现代社会的认可,人格的同质性让人们把一般人的道德发生机制映射到罪犯身上,也对次道德行为现象更加的关注。
2 次道德的存在合理性分析
2.1从人性角度分析
生物学家在20世纪最大发现就是明确人的基因都是自私的,他的意思在于人的基因的天性就是利己,但实际中为了生存下去人们不得不成群生活,这也是弱小群体生存下去的最佳选择。在群体生活中人们想要利己,首先需要利他,彼此间互惠共存。站在人性的角度分析,每一个人的人格都不是纯粹的,实际中都由利己与利他两部分构成,也就是说每个人都有双层的人格结构;道德的区别在于一些人心灵纯洁,一些人有着强烈的私心贪欲。目前社会价值正处于多元化的状态,因此道德标准也变得多元化及复杂化,但实际中大部分人的内心都是善良的,小部分人既不求善也不太恶,游走在小恶之中,因此产生次道德的标准。实际中的表现就是小偷可能很讲义气或是很孝顺,杀人犯或许是一个很好的父亲,这些人在违背法律及道德的过程中会根据自身的道德标准选择一定的道德行为。
2.2从法律角度分析
在司法案件中常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两名打架斗殴的人,案件相似。一个在打架过程中没有使用凶器,对方伤势较轻,另一个使用凶器,并致对方严重受伤,该案件中两者皆不是实行自卫,而是故意闹事,对后者的处罚显然会比前者重的多。本文中笔者提倡次道德并不是让人们默许和纵容违法犯罪行为,而是在社会中对大众形成一种无形的制约,产生较大的社会效益。除此之外,司法实践中判决及处罚违法犯罪行为的时候,除了关注犯罪行为的危害程度,还需要考虑犯罪者的一系列心理因素等,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次道德问题,所以从另一个角度上来说司法实践精神与次道德存在一致性。
3 正确对待次道德遵循的原则
3.1坚持一分为二的原则
实际中在看待次道德问题的时候,还需要坚持一分为二的原则。因此实际社会中判断一个人的道德时,需要分成两个方面进行看待,这是因为大部分人天生并不是恶的,但实际中人们绝对不能因为一个恶人做了一点好事就对其大赞褒扬,以免错误引导舆论导向。
3.2坚持公平与正义的原则
社会的存在相比于仁慈,其更为依赖公平及正义。当一个社会没有仁爱之心的时候,虽然人们会觉得生活的不是很愉快,但依然可以维持下去;但如果这个社会充满暴行,则注定要被毁灭的。公平和正义保证社会正常运行的基础,就像一座大厦里的支柱一样,如果缺少这个支柱注定会出现悲剧。如果人们之间没有公平和正义的原则,社会就不能存在。当罪犯要为正义的复仇而受苦的时候,虽然认为他们应该是罪有应得的,但是,当看到他们因为迫在眉睫的惩罚而停止了野蛮的暴行,此时的我们愿意宽恕他们,原谅他们,减轻对他们的惩罚。如果人们中间没有公平和正义的原则,如果他们并不为受害者的遭遇而感到于心不忍,那罪犯们随时会像野兽像人们扑过来,此时,身处人群之中就会好像进入了狮子的洞穴。自古以来“劫富济贫”这一行为,在各大小说和影视剧里似乎都是一件广为流传的行侠仗义,但不论在哪个朝代,哪个道德体系下,抢劫都是件不道德不光彩的事情。也许人们口里可能不承认或是心里没有意识到,但他们对那些“盗亦有道”的人多少还抱有默许甚至是赞同的态度。
3.3与社会主义主流价值观相适应
其实,持反对意见的人对次道德的不赞同,就是因为他们觉得次道德是与社会主流价值观相背离的,殊不知,次道德其实从侧面反应了人们对社会主流价值观的认同。从伦理价值取向看,次道德的道德本质正是主流道德的真实内涵和价值取向的体现,都表现出引导人从善弃恶或者止恶向善的倾向。比如社会上不能接受国家的工作人员贪污受贿,就是因为它与国家要求的廉洁从政相违背的;不能接受社会上的欺凌弱小,就是因为它与家庭美德所提倡的尊老爱幼相违背的。因此,次道德本质上是与社会主义主流价值观相适应的。
4 结束语
次道德本身存在着极大的价值,它有可能让人的灵魂转化为天使,因此实际中我们应该正视它的存在。社会生活中次道德广泛存在于各个地方,就如阳光与阴影一般存在。所以在看待次道德问题的时候,我们应该采用辩证观点来分析引导它,这绝不是纵容,只是在转型社会中的一种将社会危害降到最低的行为。
参考文献:
[1]曾文青.倡导次道德的必然性及必要性[J].湖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05).
[2]王金岭.卞桂平.浅谈“次道德”存在的合理性[J].宿州学院学报,2006(03).
[3] 田方林.“次道德”研究现状论析[J].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03).
[4]尹晶晶.试论次道德的正确引导[J].理论导刊,200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