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打造充满活力的语文高效课堂

来源 :教育界·上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njiacho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新课程给我们的课堂教学带来了勃勃生机,也给教师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如何激活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是语文教师探讨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从四个方面深入探索了让语文课堂焕发生命活力的方法策略,对有效激活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是一大突破。
  【关键词】创设情境 预习 丰富教学手段 精讲精析
  新课改强调要充分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但是长期以来语文老师受到传统教育模式和方法的影响,很多语文老师还是在课堂上唱独角戏,这样既压制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又束缚了他们的创造性。在初中语文课堂上,教师要给学生提供成功的机会,让他们发表不同的见解;让微笑、赞美、鼓励、竞争的潺潺流水,去冲刷那古板刻板死板的一潭死水的课堂。因此在初中语文课堂上要激活课堂教学,让学生在活跃的课堂气氛下学习,这样我们的语文教学效率才会得到更大的提高。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尽量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究的机会,让他们置身于一种探索问题的情境中,以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积极主动地去探索新知识。创设问题情境,有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增强学生心理上的愉悦感,激发学生探究学习的兴趣。教师是教学过程中问题情境的创设者,一个好的问题情景,能够激起学生强烈的问题意识和探究动机,引起学生积极地思考。例如,我在教学《故乡》这一课时,提到闰土的时候,我通过闰土童年和中年的变化,童年的闰土说话脱口而出,滔滔不绝,活泼机智,而到了中年说话吞吞吐吐,文中“我”问他的景况,他只是摇头:“非常难。第六个孩子也会帮忙了,却总是吃不够……又不太平……什么地方都要钱,没有定规……收成又坏。种出东西来,挑去卖,总要捐几回钱,折了本;不去卖,又只能烂掉……”于是我这样问学生:“你们看一下,闰土为什么说话吞吞吐吐的,童年的那个闰土去哪里了?是不是岁月流逝的痕迹?”同学们谈到了闰土与鲁迅的阶级等级观念,接着就引导学生找出课文中造成闰土从“少年英雄”变成“木偶人”的原因,学生很快就可以找到这一句话“多子、饥荒、苛税、兵、官、绅”。我再给学生分析这是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双重压迫的具体体现,从而引导学生探讨作者塑造闰土这一人物形象的目的是什么。这样学生就水到渠成的理解了这篇小说的主题思想。
  二、强调预习,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1. 课前预习。关于课前预习,老师可以适当地给学生布置一些预习作业,这样学生才会认真地在空余时间预习相应的任务。比如在语文课上我们打算上《大自然的语言》这一篇课文,那么老师则可以让学生在空余的时间找出文中所提到的“大自然的语言”,并且让学生在课本上做上相应的记号,同时还需要学生寻找出课文中没有提到的“大自然的语言”。当上课的时候,老师则可以让学生回答问题,这样学生才会有一定的警惕性,而且也会自觉地去预习。
  2. 课堂预习。在进行语文教学时,老师也可以安排一定的时间让学生在课上预习课文,但是,老师得必须让学生之间通过合作来进行预习,这样我们的语文课堂气氛才能够更加活跃。比如,当我们打算上《小石潭记》时,老师可以让学生通过合作预习来找出文中的通假字、古今字、一词多义等等。这样学生之间通过分工合作,很快就能解决老师所提的问题,而且这样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在进行语文教学的时候,老师不能在学生没有任何准备的时候开始讲课,这样学生在听课的时候也会感到糊里糊涂,自然很难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所以,注重语文授课前的预习,这对学生的学习有很大的帮助,而且还能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三、丰富教学手段,活跃课堂
  游戏是学生最乐于接受的形式,也是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的一种有效手段。我在复习古诗歌时,在课堂上以“击鼓传花”的方式让学生背诗,学生们都感到紧张有趣,在热闹的游戏中,学生的诗也背熟。学习《唐雎不辱使命》时,我就让学生表演课本剧,学生在表演中很容易地就把握了人物性格。此外,教师还可以在课堂上开展小辩论、分角色朗读、竞背比赛等方法来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的眼、口、耳、脑等动起来,让思维也运转起来,让个性得到自由的张扬。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把课堂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唱主角。教师应增强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使课堂“活”起来。只有通过学生的亲身实践和领悟去获得知识,才是最佳学习途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彻底改变“注入式,满堂灌,教师讲,学生听”,把知识强行“塞入”学生大脑的传统教学模式和观念。创设一种使学生能真正处在学“语文”和用“语文”的情景,促使其自觉、积极地学习知识和思考问题。
  四、变教师的“精讲精析”为学生的“熟读多思”
  语文老师“精讲精析”有比较清晰的思路,但老师这样讲析易导致课堂枯燥无味,因为学生处于被动接受过程,成了收容器,对文章缺少独立的思考和亲身感悟体验。“读”是基础,是贯串于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活动中的基本环节;“讲”是为了帮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去读。叶圣陶先生强调:“语文学科,不该只用心与眼来学习;须在心眼之外,加用口与耳才好。吟诵就是心、眼、口、耳并用的一种学习方法。”熟读就要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要尽可能多的增加学生自主读书的机会,创设读书的多种情境。
  语文课堂上,在教师的点拨示范下,让学生有目的的读出课文的各种情感读出形象读出意境读出活脱脱的个性来。“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句话告诉我们,光读书不行,读死书死读书更不行,必须多思。
  总之,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作为初中语文老师,要不断创新教学方法,积极探索新课程标准下的高效实用的方法,努力让每一位学生感受到语文课的快乐,让师生共同沐浴在人文关怀的灿烂阳光下,让师生绽放的笑靥成为课堂上永不衰败的花朵。
其他文献
【摘 要】必须从教学资源建设典型化、教学内容组织专题化、教学手段运用多元化、教学过程展开案例化等四个方面全面推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有效性教学方法改革。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 有效性 教学方法 改革  影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教学实效性的因素,当然是多元的。一堂思政课成功与否不能归结于一个因素的作用,在教学硬件、教学对象、教学目标、教材、大纲和教学信息等因素已确定的前提下,
【摘 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在语文教学改革中日益重要。本文通过对语文课堂教学现状的分析和思考,从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策略层面提出教师和学生的具体做法,以及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实施途径,最后结合笔者的课堂教学实践,谈谈如何落实这些策略并对自己的教学实践作一反思。  【关键词】语文 课堂教学效率 教师 学生 策略研究  纵观现在的语文课堂教学,尽管教学形式和教学手段日益丰富,多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