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从高校实施“青马工程”的成效和存在的问题两方面入手,分析了当前“青马工程”实施的现状,独创性地提出并分析了被教育者的带选择性活塞量筒模型,建议从整合教育资源、营造社会氛围着手,形成“他育-自育“的良性循环;创新培训形式、丰富培养内容,突出实践教育的重要环节;加强组织建设、优化培训机制,完善层级培养的良好格局三方面推进高校“青马工程”实施,提高“青马”培养的实效。
【关键词】高校“青马工程”现状促进措施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682(2012)04-0058-04
党的事业离不开青年,青年成长离不开党。[1]毛泽东同志指出:要使我们的党保持千秋万代永不变色,就要培养和造就千百万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接班人。邓小平同志在南方谈话中说:中国要出问题,还是出在共产党内部,对这个问题要清醒,要注意培养人,要按照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的标准培养和选拔德才兼备的人。江泽民同志在李大钊诞辰一百周年纪念大会讲话中指出:我们必须努力培养和造就一大批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第一次提出了“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概念。2006年6月5日,胡锦涛总书记作出重要批示:重视并加强对学生干部的培训和实践锻炼是一件有深远意义的事情,要注意总结各地行之有效的经验,引导一大批优秀学生干部健康成长。同年10月,共青团中央下发了《高校学生干部培养规划(2006-2010)》,并明确提出要以此为契机培养一大批青年马克思主义者。2007年,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上明确指出:要从赢得青年、赢得未来的高度,抓好大学生理论学习,深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工作,让青年知识分子了解和相信党的理论,在广大青年中培养一大批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同年5月,团中央启动了“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以下简称“青马工程”)。工程的重点培养对象是大学生骨干、共青团干部和青年知识分子,它将通过教育培训和实践锻炼等方式,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和教育青年,不断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政策理论水平、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实施“青马工程”,事关党的事业后继有人,事关国家的兴旺发达,事关青年的健康成长,是共青团组织的首要政治任务,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在过去的两年里,全国各地高校纷纷出台一系列措施,以加快推进“青马工程”的落实。笔者在网络调研的基础上,通过分析当前高校实施“青马工程”的现状,提出进一步推进“青马工程”的建议和思考。
一、高校实施“青马工程”的现状
1.高校实施“青马工程”的成效
(1)分级培养格局初步形成,培训范围不断扩大。《“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实施纲要》明确提出:团中央、全国学联举办“中国大学生骨干培养学校”,每年对全国主要高校200名左右学生骨干进行为期一年的集中培训和跟踪培养,建立相应的学籍管理、导师辅导、评价考核等机制。各省级团委、学联纷纷参照这一做法,每年对本省(区、市)主要高校学生骨干进行集中培训不少于200人次,多数高校也应时而动,开办了校、院、系级学生骨干培养学校(班),形成学生骨干培养的层级体系和人才梯队,形成了分级培养格局。[2]同时,各高校有效依托学生骨干培养学校,除对学生干部以外,将学生社团干部、学生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理论学习骨干及在学术科技、文化体育等方面成绩突出、要求进步、在学生中具有一定影响力的骨干纳入“青马工程”培养体系,扩大了培训范围。如大理学院团委直接利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会、“三生教育”研究会等理论学习型社团营造理论学习的氛围,并通过学生社团联合会举办一年一度的社团骨干培训,把学生社团干部列入“青马工程”培养对象,使其更好地发挥作用。
(2)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训内容不断丰富。从培训内容来看,各高校在理论学习和实践锻炼等方面有了明显的进步。如2009年云南省的“青马工程”主要围绕建国60周年纪念活动开展宣传和调研,并明确分为社会实践和理论学习两个环节,其中,实践环节由各高校组织实施,主要结合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来开展,理论学习环节由团省委组织,主要由红色党史、辉煌成就、青春团史、青年创业、素质拓展、学习交流等六个专题组成,培训的内容丰富,符合学生干部的实际,得到了广大“青马”的赞同。又如首都经贸大学,它的学生骨干培养课程体系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课程、思想道德修养课程和业务理论课程三个系列,内容涉及“十七大”精神学习、党章学习、政府工作报告学习、时事政策教育、清正廉洁观念教育、法制教育、公文写作、大型活动组织等。[2]除了举办形式多样的理论学习培训班,各高校还积极组织学生骨干成立理论宣讲团(如“十七大”精神学习实践宣讲团、科学发展观宣讲团、法制宣讲团等),结合共青团组织的一年一度的社会实践活动,开展“进学校、进社区、进农村、进企业、进家庭”的理论宣讲活动和“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活动,使理论学习和实践锻炼相结合,不断提高“青马”的综合素质。
(3)以集训的方式进行重点培养,培训力度不断加强。各高校多采用集中培训班和训练营的方式对“青马工程”的学生骨干进行培训,集中组织学员听取报告、开展讨论、撰写论文、接受辅导,加强了培训力度。如上海交通大学举办的“领袖精英培训营”,学员集中在培训营中听取校友报告,参加团队辅导训练活动,接受领导管理、组织策划、形象礼仪、时政民生、生涯规划等内容的专题培训和锻炼,在一周的学习辅导后,学员参与完成所在团队的具有挑战性的项目。[2]
(4)政策倾斜和制度支持,使培养效果得以保障。《“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实施纲要》明确要求:①组织分工。各地团组织要切实加强对本地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作的领导,成立相应的领导机构,逐步建立领导决策、议事协调、表彰激励等工作机制,通过重点项目和活动,推进各类青年骨干的培养。②硬件保障。一是经费保障各级团组织应积极争取政府财政支持和挖掘社会资源,为工程实施提供必要的经费支持。二是阵地保障:要依托各级团校、团内教育培训基地以及高校业余党团校、各类理论社团等,强化阵地建设;努力构建能够广泛影响青少年的强大网络阵地。三是师资保障团中央和各省(区、市)要广泛吸纳专家学者、党政领导、企业管理者、社会知名人士等组建开放式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导师团,为培养工作提供师资保障。四是教材保障: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充分借鉴高校“两课”教材、中央编印的理论读本等,组织力量编写切合“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需要的各类资料和教材。③机制建设。一是在工程实施过程中,要通过规范培养时限、科学安排内容等途径健全培养机制。二是建立重点培养对象信息库,切实加强跟踪培养,为他们的成才发展提供切实帮助。三是各级团组织要探索完善定期向党政积极举荐优秀青年人才的机制,积极推动把“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纳入各级党委政府的人才培养规划,推动党委政府把优秀的青年人才纳入相应的后备人才培养范围。四是健全推介机制,通过中国青年五四奖章、十大杰出青年、全国三好学生、全国优秀共青团干部等评选活动,加大对重点培养群体中优秀典型的选拔、表彰、宣传和推介力度。
各省(区、市)纷纷依据团中央的指示,出台相应的政策和措施,以保障“青马工程”的顺利推进。各高校也十分重视争取政策支持,并建立相应的制度,为“青马”的培养提供保障。例如:共青团云南省委制定了一年一度主题鲜明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计划,并组织本省的马列研究专家(教授)、中共党史研究专家(教授)、团的领导、青年工作专家、资深专职团干、青年企业家、青年创业典型等组成“青马工程”的导师团。浙江大学成立了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学生骨干)培养学院,建立了由著名专家、教授、党政高层领导、社会知名人士组成的成长导师团和专业导师团,指导学员们的学习、实践和生涯规划,此外,还建立了学院“种子库”,为优秀学生骨干建档立册,在选拔政治辅导员、研究生支教团、出国交流以及就业推荐等方面予以优先考虑,并实施跟踪培养。宁夏大学允许本校参加“中国大学生骨干培养学校”的学员竞聘到校团委挂职锻炼,担任团委副书记,实行定期考核,同等条件下优先推荐攻读硕士研究生,重点推荐就业或破格选留在学校从事学生工作。[2]
2.高校实施“青马工程”存在的问题
(1)全球化背景给“青马工程”带来了严峻的挑战。经济全球化推动政治多元化的发展,它使马克思主义面临多样性解释的挑战。有的打着马克思主义的幌子,坚持的是资本主义;有的借助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的批判的理论,来改良资本主义,实质上还是资本主义;有的将马克思主义发展为专制的集权的社会主义,等等。各种马克思主义(包括自称的马克思主义)必然会争夺对马克思主义的解释权,不可避免地出现争夺“正统”马克思主义的局面。同时, 西方一些政要和右翼思想家甚至宣称“马克思主义已经死亡”,“自由与民主的理念已无可匹敌,历史的演进过程已走向完成”。[3]
同时,以资本主义主导的经济全球化也推动了文化全球化的发展,带来了资本主义文化在全球的扩张,带来了思想文化领域的激烈冲突,这种冲突直接反映到了当代马克思主义思想发展中。特别是“冷战”之后,西方发达国家为了实现自身利益,更多地利用全球化的机会,通过文化手段进行渗透,比如,通过国民在海外经商而从事商业、宗教、教育或其他活动,通过双边外交进行文化交流和渗透,通过输出文化产品、招收留学生等进行文化传播,等等。通过多种方式实现文化的全球范围交融,资本将附属于其自身的文化传播到了资本所能到达的地方, 全球文化(包括马克思主义)都受到了冲击。资本主义利用其全球经济优势,将资本主义文化在全球范围内同马克思主义争夺文化领域的主导地位,[3]这给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带来了严峻的挑战,也给“青马工程”的顺利推进带来了严峻的挑战。
(2)西方发达资本主义的思想文化渗透使得部分学生干部产生了信仰危机。现阶段,我国恰逢改革的攻坚阶段和发展的关键时期,社会情况发生了复杂而深刻的变化——政治多元化、经济和文化多样化、社会生活复杂化等,使得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日益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他们对政治教育和政治活动的兴趣大不如前。[4]与此同时,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利用一切机会对我国实行思想文化渗透,他们把渗透的重点转向青年一代,从各个层面以各种途径来宣传资本主义、诋毁社会主义、污蔑马克思主义,利用具有欺骗性的两党制、“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普选制为基础的议会民主制等诱发青少年对资本主义制度的崇拜、利用科技及网络技术全球化,使处在转型期的社会主义国家的青少年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让他们崇尚西方文化,淡忘本土文化,崇尚利益至上,淡忘道德建设,以达到让我们的青年一代崇尚资本主义而摒弃社会主义的目的。这就使得我国相当一部分青少年产生了信仰危机,出现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等现象,[5]他们逐渐对西方制度和西方思想产生了较高的认同度,认同西方的多党制,认同强调个人责任的个人主义。[4]
(3)重形式、轻实效,重理论、轻实践,培训的长效性有待加强。自《“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实施纲要》颁布以来,各地高校纷纷响应团中央的号召,出台了一系列措施,如:制定和颁布本校“青马工程”的实施方案(意见)、成立领导小组等,以加快推进“青马工程”的落实。然而,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部分高校把之形式化,轰轰烈烈地搞几次培训、开几场讲座、做几场报告、开几次专题讨论会,然后写写总结材料,上报了事,并没有真正从“青马工程”的实效性以及培养“青马”的长期性上去下工夫。部分高校则依然以一贯的马列课讲授的方式进行“青马”培训,十分重视理论培训和讲授,哪怕其理论培训所用教材(无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或科学社会主义)的很多内容已不适应时代的要求。[6]还依然我行我素,忽视与理论相结合的实践锻炼和教育环节,例如,在志愿服务、对外交流、课题研究等方面都不够重视,而这些内容恰恰是当前大学生骨干迫切需要提高的能力,是他们区别于普通学生、更具竞争力的重要素质,也是增强大学生骨干培养的针对性和创新性的具体要求。因此,从部分高校“青马工程”的实施情况来看,这样的培训,很难照顾到大学生的特点激发他们的兴趣使他们产生共鸣,也很难让党意图通过“青马工程”传授给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的精华最终内化为学生的个人品质,这也成为了目前“青马工程”长效性加强的重要阻碍之一,也是“青马工程”实施者迫切需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此外,《“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实施纲要》指出,“青马工程”的实施要做到阶段性和长期性相结合。但从目前实施的情况来看,高校较多地采用集中培训的模式,现行高校学生骨干的培训时间普遍不长,少则一两周,有些是采用为期三个月的轮训,最长的培养学制也只有一年,而且,多数是利用每周的半天或双休日来进行培训,因此,集中培训的阶段性效果固然明显,但对于将在高校完成四年甚至更长时间学业的学生骨干来说,“青马工程”培训的持续性不够强,长效性无法保证,这也是影响“青马工程”实施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
(4)重点培养与普遍培养未能有机结合,培训结构有待完善。目前,各地在推进“青马工程”的进程中都扩大了培训规模,如,安徽省计划由各高校建立本校学生骨干培养学校,每年重点培养600人,5年培训10万人。[2]在高校扩大“青马工程”培训规模的同时,如何将重点培养和普遍培养有机结合、统筹兼顾,如何保证规模扩大后的培训效果,就成了比较突出的问题。当然,提高大学生骨干培养的覆盖面的确是落实“青马工程”的重要举措,然而,如果不进行培训结构的优化,不制定与集中培训相对应的长效考核机制与晋级制度,只是扩大培训规模,将会影响普遍培养的效果,特别是在学员选拔、课程设置、师资分配等环节没有到位的情况下,甚至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重点培养的效果。[2]
二、对促进高校实施“青马工程”的思考
1.整合教育资源,营造社会氛围,形成他育-自育的良性循环。
众所周知,任何一个教育过程都包含教育者对被教育者的教育以及教育者自身内化两个过程(当被教育者自学的时候,教育者和被教育者视为同一人),只有两个过程都进展顺利,才能达到教育的真正目的。大学生接受“青马工程”的培训也是如此。每一个被教育者就像一个带选择性活塞的量筒(如图1)。如果箭头和活塞的开口方向不一致,那么其就不可能进入量筒,也就是说,如果教育的内容本身不能符合被教育者的需求,与被教育者的价值取向不一致,那么,我们的教育,只能被被教育者感知,并不能被其内化。如果箭头和活塞的开口方向一致,那么其就可以顺利进入量筒,也就是说,如果教育的内容符合被教育者的需求,与被教育者的价值取向吻合,那么,我们的教育,不但能被被教育者感知,而且其内容可以被被教育者内化,成为其自身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等。
目前,政治多元化、经济和文化多样化、社会生活复杂化,以及现实资本主义国家表现出来的比现实社会主义国家的暂时优越现象,使得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日益呈现多元化的特点,实际上也就使得大学生们“带选择性活塞的量筒”的活塞开口方向变得复杂多变,加大了“青马工程”进行马克思主义教育的难度。我们需要整合整个社会的教育资源,如学校、网络、媒体、家庭等,全策全力,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使每一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受社会的影响自觉地改变自己的“活塞”方向,使其价值取向与我们的主流价值方向一致,这样,才能真正地使我们的“青马工程”成为学生所需,为学生所向往,让学生从被动接受教育变成主动的自学者,形成“他育-自育”的良性循环,只有这样,我们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才能不流于形式、实现质的飞跃,我们的共产主义事业才能后继有人。
2.创新培训形式,丰富培养内容,突出实践教育的重要环节。
首先,要在坚持重点培养和普遍培养相结合原则的基础上,创新培训形式,丰富培养内容,突出实践教育的重要环节。在加大集训力度的同时,要积极地改革培训形式,可以引进问题式教学法、一对一教学法、研讨式教学法[7]等教学方法;在以办讲座、作报告、开专题讨论会等形式进行理论培训和教育的同时,丰富培养内容,突出实践教育的重要环节,引导学生干部进工厂、进学校、进社区、下农村等等,开展志愿服务和调研活动,提供给他们对外交流的平台,指导他们结合社会生活实际、当前的难点、热点问题开展课题研究,让他们在学习中实践,在实践中学习,使学到的知识转化为技能,使学到的理论内化为品质,使培训的内容转化为他们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其次,信息化成为当今世界经济社会发展的主流,网络的普及越来越影响人们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网络的教育引导功能日益彰显,而目前我们在网上建设马克思主义阵地的研究和实践还相对薄弱,马克思主义理想和信仰教育还难以在互联网上发挥引导和控制社会主流舆论的作用。[5]“建立和壮大马克思主义网上阵地是加强网络时代理想信念教育的当务之急。”[8]因此,高校要主动占领网络阵地,构建“青马工程”的网络平台,紧扣大学生学习、生活网络化的特点,建立大学生骨干培养专题网站(网页),建立大学生骨干QQ群,开设博客、BBS,进一步丰富培训形式和内容,实现学员学习交流讨论网络化、日常化,构建信仰马克思主义的网上精神家园。
此外,在理论培训内容方面,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武装、教育青年,认真组织大学生骨干学习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这是在大学生群体中培养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根本保证。要强化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教育。强化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是在大学生群体中培养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关键所在。最后,要开展无神论教育。当前大学生中信教的比例逐年上升,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高校缺乏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无神论的教育,所以,我们要把无神论教育作为一个“青马工程”培训的专题提上日程,它是学生骨干成为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重要前提,也是抵制“邪教”势力的一剂良方,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7]
3.加强组织建设,优化培训机制,完善层级培养的良好格局。
高校“青马”培养组织可分为两类:正式组织(如高校成立的“青马工程”培养学校(院),各级学生党员、团员组织、学生会组织等);非正式组织(如一些具有相关职能的学生社团或学生组织)。加强高校“青马工程”培养组织的建设就是研究其在整个青年马克思主义培养过程中所起的不同作用,分析其各自所有的优势与劣势,加强分工、多头并进、相互弥补、相互促进,完善层级培养的良好格局,从而在整体上提升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的系统性、深入性、完备性和有效性。[9]
针对前述大学生骨干培训阶段性效果好,长效性不够理想的问题,应进一步优化培训机制。首先,采用并完善学生骨干的跟踪培养机制。在集中培训结束后,通过导师跟踪督导、定期考核、课题研究、就业创业咨询辅导等方式加强对学员的长期培养和管理。如上海交通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12所高校联合举办的“‘新一代’优秀团学干部培训班”的人生导师制模式,12所高校的团委书记被聘请为学员的人生导航导师,结合素质拓展计划、挂职锻炼计划、选苗育苗计划、社会实践计划、领袖精英计划等,对来自12所高校的37名优秀学生骨干进行度身培养,这种在管理教师和学生干部之间建立的相对固定的培养关系,使教师有更多的时间和机会了解学生骨干的特长和潜力,便于长期有针对性地进行跟踪培养。[2]其次,采用学分制形式,引进“必修课+选修课”制度。可以采用学分制对课程的学习任务进行量化,设定每位学员完成学业所需的总学分以及每一项课程应取得的学分。根据学员的特点和需求,把带有普遍提高意义的课程设为“必修课程”并规定相应学分,如理论学习报告、实践锻炼环节、工作素养提高等;同时提供一些“选修课程”供他们自主选择,如社团干部工作技巧、学生会干部工作艺术等。还可将“青马工程”培养纳入学校教学体系,学员在规定时间修满“青马工程”的相应学分可获得学校的公选课学分,这样,切实提高教学效果。最后,成立大学生“青马工程”研究会,充分发挥“青马”的朋辈辅导作用,带动和促进更多的青年健康成长,进一步提高普遍培养的效果。
【关键词】高校“青马工程”现状促进措施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682(2012)04-0058-04
党的事业离不开青年,青年成长离不开党。[1]毛泽东同志指出:要使我们的党保持千秋万代永不变色,就要培养和造就千百万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接班人。邓小平同志在南方谈话中说:中国要出问题,还是出在共产党内部,对这个问题要清醒,要注意培养人,要按照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的标准培养和选拔德才兼备的人。江泽民同志在李大钊诞辰一百周年纪念大会讲话中指出:我们必须努力培养和造就一大批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第一次提出了“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概念。2006年6月5日,胡锦涛总书记作出重要批示:重视并加强对学生干部的培训和实践锻炼是一件有深远意义的事情,要注意总结各地行之有效的经验,引导一大批优秀学生干部健康成长。同年10月,共青团中央下发了《高校学生干部培养规划(2006-2010)》,并明确提出要以此为契机培养一大批青年马克思主义者。2007年,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上明确指出:要从赢得青年、赢得未来的高度,抓好大学生理论学习,深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工作,让青年知识分子了解和相信党的理论,在广大青年中培养一大批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同年5月,团中央启动了“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以下简称“青马工程”)。工程的重点培养对象是大学生骨干、共青团干部和青年知识分子,它将通过教育培训和实践锻炼等方式,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和教育青年,不断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政策理论水平、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实施“青马工程”,事关党的事业后继有人,事关国家的兴旺发达,事关青年的健康成长,是共青团组织的首要政治任务,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在过去的两年里,全国各地高校纷纷出台一系列措施,以加快推进“青马工程”的落实。笔者在网络调研的基础上,通过分析当前高校实施“青马工程”的现状,提出进一步推进“青马工程”的建议和思考。
一、高校实施“青马工程”的现状
1.高校实施“青马工程”的成效
(1)分级培养格局初步形成,培训范围不断扩大。《“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实施纲要》明确提出:团中央、全国学联举办“中国大学生骨干培养学校”,每年对全国主要高校200名左右学生骨干进行为期一年的集中培训和跟踪培养,建立相应的学籍管理、导师辅导、评价考核等机制。各省级团委、学联纷纷参照这一做法,每年对本省(区、市)主要高校学生骨干进行集中培训不少于200人次,多数高校也应时而动,开办了校、院、系级学生骨干培养学校(班),形成学生骨干培养的层级体系和人才梯队,形成了分级培养格局。[2]同时,各高校有效依托学生骨干培养学校,除对学生干部以外,将学生社团干部、学生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理论学习骨干及在学术科技、文化体育等方面成绩突出、要求进步、在学生中具有一定影响力的骨干纳入“青马工程”培养体系,扩大了培训范围。如大理学院团委直接利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会、“三生教育”研究会等理论学习型社团营造理论学习的氛围,并通过学生社团联合会举办一年一度的社团骨干培训,把学生社团干部列入“青马工程”培养对象,使其更好地发挥作用。
(2)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训内容不断丰富。从培训内容来看,各高校在理论学习和实践锻炼等方面有了明显的进步。如2009年云南省的“青马工程”主要围绕建国60周年纪念活动开展宣传和调研,并明确分为社会实践和理论学习两个环节,其中,实践环节由各高校组织实施,主要结合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来开展,理论学习环节由团省委组织,主要由红色党史、辉煌成就、青春团史、青年创业、素质拓展、学习交流等六个专题组成,培训的内容丰富,符合学生干部的实际,得到了广大“青马”的赞同。又如首都经贸大学,它的学生骨干培养课程体系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课程、思想道德修养课程和业务理论课程三个系列,内容涉及“十七大”精神学习、党章学习、政府工作报告学习、时事政策教育、清正廉洁观念教育、法制教育、公文写作、大型活动组织等。[2]除了举办形式多样的理论学习培训班,各高校还积极组织学生骨干成立理论宣讲团(如“十七大”精神学习实践宣讲团、科学发展观宣讲团、法制宣讲团等),结合共青团组织的一年一度的社会实践活动,开展“进学校、进社区、进农村、进企业、进家庭”的理论宣讲活动和“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活动,使理论学习和实践锻炼相结合,不断提高“青马”的综合素质。
(3)以集训的方式进行重点培养,培训力度不断加强。各高校多采用集中培训班和训练营的方式对“青马工程”的学生骨干进行培训,集中组织学员听取报告、开展讨论、撰写论文、接受辅导,加强了培训力度。如上海交通大学举办的“领袖精英培训营”,学员集中在培训营中听取校友报告,参加团队辅导训练活动,接受领导管理、组织策划、形象礼仪、时政民生、生涯规划等内容的专题培训和锻炼,在一周的学习辅导后,学员参与完成所在团队的具有挑战性的项目。[2]
(4)政策倾斜和制度支持,使培养效果得以保障。《“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实施纲要》明确要求:①组织分工。各地团组织要切实加强对本地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作的领导,成立相应的领导机构,逐步建立领导决策、议事协调、表彰激励等工作机制,通过重点项目和活动,推进各类青年骨干的培养。②硬件保障。一是经费保障各级团组织应积极争取政府财政支持和挖掘社会资源,为工程实施提供必要的经费支持。二是阵地保障:要依托各级团校、团内教育培训基地以及高校业余党团校、各类理论社团等,强化阵地建设;努力构建能够广泛影响青少年的强大网络阵地。三是师资保障团中央和各省(区、市)要广泛吸纳专家学者、党政领导、企业管理者、社会知名人士等组建开放式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导师团,为培养工作提供师资保障。四是教材保障: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充分借鉴高校“两课”教材、中央编印的理论读本等,组织力量编写切合“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需要的各类资料和教材。③机制建设。一是在工程实施过程中,要通过规范培养时限、科学安排内容等途径健全培养机制。二是建立重点培养对象信息库,切实加强跟踪培养,为他们的成才发展提供切实帮助。三是各级团组织要探索完善定期向党政积极举荐优秀青年人才的机制,积极推动把“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纳入各级党委政府的人才培养规划,推动党委政府把优秀的青年人才纳入相应的后备人才培养范围。四是健全推介机制,通过中国青年五四奖章、十大杰出青年、全国三好学生、全国优秀共青团干部等评选活动,加大对重点培养群体中优秀典型的选拔、表彰、宣传和推介力度。
各省(区、市)纷纷依据团中央的指示,出台相应的政策和措施,以保障“青马工程”的顺利推进。各高校也十分重视争取政策支持,并建立相应的制度,为“青马”的培养提供保障。例如:共青团云南省委制定了一年一度主题鲜明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计划,并组织本省的马列研究专家(教授)、中共党史研究专家(教授)、团的领导、青年工作专家、资深专职团干、青年企业家、青年创业典型等组成“青马工程”的导师团。浙江大学成立了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学生骨干)培养学院,建立了由著名专家、教授、党政高层领导、社会知名人士组成的成长导师团和专业导师团,指导学员们的学习、实践和生涯规划,此外,还建立了学院“种子库”,为优秀学生骨干建档立册,在选拔政治辅导员、研究生支教团、出国交流以及就业推荐等方面予以优先考虑,并实施跟踪培养。宁夏大学允许本校参加“中国大学生骨干培养学校”的学员竞聘到校团委挂职锻炼,担任团委副书记,实行定期考核,同等条件下优先推荐攻读硕士研究生,重点推荐就业或破格选留在学校从事学生工作。[2]
2.高校实施“青马工程”存在的问题
(1)全球化背景给“青马工程”带来了严峻的挑战。经济全球化推动政治多元化的发展,它使马克思主义面临多样性解释的挑战。有的打着马克思主义的幌子,坚持的是资本主义;有的借助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的批判的理论,来改良资本主义,实质上还是资本主义;有的将马克思主义发展为专制的集权的社会主义,等等。各种马克思主义(包括自称的马克思主义)必然会争夺对马克思主义的解释权,不可避免地出现争夺“正统”马克思主义的局面。同时, 西方一些政要和右翼思想家甚至宣称“马克思主义已经死亡”,“自由与民主的理念已无可匹敌,历史的演进过程已走向完成”。[3]
同时,以资本主义主导的经济全球化也推动了文化全球化的发展,带来了资本主义文化在全球的扩张,带来了思想文化领域的激烈冲突,这种冲突直接反映到了当代马克思主义思想发展中。特别是“冷战”之后,西方发达国家为了实现自身利益,更多地利用全球化的机会,通过文化手段进行渗透,比如,通过国民在海外经商而从事商业、宗教、教育或其他活动,通过双边外交进行文化交流和渗透,通过输出文化产品、招收留学生等进行文化传播,等等。通过多种方式实现文化的全球范围交融,资本将附属于其自身的文化传播到了资本所能到达的地方, 全球文化(包括马克思主义)都受到了冲击。资本主义利用其全球经济优势,将资本主义文化在全球范围内同马克思主义争夺文化领域的主导地位,[3]这给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带来了严峻的挑战,也给“青马工程”的顺利推进带来了严峻的挑战。
(2)西方发达资本主义的思想文化渗透使得部分学生干部产生了信仰危机。现阶段,我国恰逢改革的攻坚阶段和发展的关键时期,社会情况发生了复杂而深刻的变化——政治多元化、经济和文化多样化、社会生活复杂化等,使得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日益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他们对政治教育和政治活动的兴趣大不如前。[4]与此同时,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利用一切机会对我国实行思想文化渗透,他们把渗透的重点转向青年一代,从各个层面以各种途径来宣传资本主义、诋毁社会主义、污蔑马克思主义,利用具有欺骗性的两党制、“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普选制为基础的议会民主制等诱发青少年对资本主义制度的崇拜、利用科技及网络技术全球化,使处在转型期的社会主义国家的青少年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让他们崇尚西方文化,淡忘本土文化,崇尚利益至上,淡忘道德建设,以达到让我们的青年一代崇尚资本主义而摒弃社会主义的目的。这就使得我国相当一部分青少年产生了信仰危机,出现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等现象,[5]他们逐渐对西方制度和西方思想产生了较高的认同度,认同西方的多党制,认同强调个人责任的个人主义。[4]
(3)重形式、轻实效,重理论、轻实践,培训的长效性有待加强。自《“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实施纲要》颁布以来,各地高校纷纷响应团中央的号召,出台了一系列措施,如:制定和颁布本校“青马工程”的实施方案(意见)、成立领导小组等,以加快推进“青马工程”的落实。然而,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部分高校把之形式化,轰轰烈烈地搞几次培训、开几场讲座、做几场报告、开几次专题讨论会,然后写写总结材料,上报了事,并没有真正从“青马工程”的实效性以及培养“青马”的长期性上去下工夫。部分高校则依然以一贯的马列课讲授的方式进行“青马”培训,十分重视理论培训和讲授,哪怕其理论培训所用教材(无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或科学社会主义)的很多内容已不适应时代的要求。[6]还依然我行我素,忽视与理论相结合的实践锻炼和教育环节,例如,在志愿服务、对外交流、课题研究等方面都不够重视,而这些内容恰恰是当前大学生骨干迫切需要提高的能力,是他们区别于普通学生、更具竞争力的重要素质,也是增强大学生骨干培养的针对性和创新性的具体要求。因此,从部分高校“青马工程”的实施情况来看,这样的培训,很难照顾到大学生的特点激发他们的兴趣使他们产生共鸣,也很难让党意图通过“青马工程”传授给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的精华最终内化为学生的个人品质,这也成为了目前“青马工程”长效性加强的重要阻碍之一,也是“青马工程”实施者迫切需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此外,《“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实施纲要》指出,“青马工程”的实施要做到阶段性和长期性相结合。但从目前实施的情况来看,高校较多地采用集中培训的模式,现行高校学生骨干的培训时间普遍不长,少则一两周,有些是采用为期三个月的轮训,最长的培养学制也只有一年,而且,多数是利用每周的半天或双休日来进行培训,因此,集中培训的阶段性效果固然明显,但对于将在高校完成四年甚至更长时间学业的学生骨干来说,“青马工程”培训的持续性不够强,长效性无法保证,这也是影响“青马工程”实施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
(4)重点培养与普遍培养未能有机结合,培训结构有待完善。目前,各地在推进“青马工程”的进程中都扩大了培训规模,如,安徽省计划由各高校建立本校学生骨干培养学校,每年重点培养600人,5年培训10万人。[2]在高校扩大“青马工程”培训规模的同时,如何将重点培养和普遍培养有机结合、统筹兼顾,如何保证规模扩大后的培训效果,就成了比较突出的问题。当然,提高大学生骨干培养的覆盖面的确是落实“青马工程”的重要举措,然而,如果不进行培训结构的优化,不制定与集中培训相对应的长效考核机制与晋级制度,只是扩大培训规模,将会影响普遍培养的效果,特别是在学员选拔、课程设置、师资分配等环节没有到位的情况下,甚至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重点培养的效果。[2]
二、对促进高校实施“青马工程”的思考
1.整合教育资源,营造社会氛围,形成他育-自育的良性循环。
众所周知,任何一个教育过程都包含教育者对被教育者的教育以及教育者自身内化两个过程(当被教育者自学的时候,教育者和被教育者视为同一人),只有两个过程都进展顺利,才能达到教育的真正目的。大学生接受“青马工程”的培训也是如此。每一个被教育者就像一个带选择性活塞的量筒(如图1)。如果箭头和活塞的开口方向不一致,那么其就不可能进入量筒,也就是说,如果教育的内容本身不能符合被教育者的需求,与被教育者的价值取向不一致,那么,我们的教育,只能被被教育者感知,并不能被其内化。如果箭头和活塞的开口方向一致,那么其就可以顺利进入量筒,也就是说,如果教育的内容符合被教育者的需求,与被教育者的价值取向吻合,那么,我们的教育,不但能被被教育者感知,而且其内容可以被被教育者内化,成为其自身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等。
目前,政治多元化、经济和文化多样化、社会生活复杂化,以及现实资本主义国家表现出来的比现实社会主义国家的暂时优越现象,使得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日益呈现多元化的特点,实际上也就使得大学生们“带选择性活塞的量筒”的活塞开口方向变得复杂多变,加大了“青马工程”进行马克思主义教育的难度。我们需要整合整个社会的教育资源,如学校、网络、媒体、家庭等,全策全力,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使每一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受社会的影响自觉地改变自己的“活塞”方向,使其价值取向与我们的主流价值方向一致,这样,才能真正地使我们的“青马工程”成为学生所需,为学生所向往,让学生从被动接受教育变成主动的自学者,形成“他育-自育”的良性循环,只有这样,我们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才能不流于形式、实现质的飞跃,我们的共产主义事业才能后继有人。
2.创新培训形式,丰富培养内容,突出实践教育的重要环节。
首先,要在坚持重点培养和普遍培养相结合原则的基础上,创新培训形式,丰富培养内容,突出实践教育的重要环节。在加大集训力度的同时,要积极地改革培训形式,可以引进问题式教学法、一对一教学法、研讨式教学法[7]等教学方法;在以办讲座、作报告、开专题讨论会等形式进行理论培训和教育的同时,丰富培养内容,突出实践教育的重要环节,引导学生干部进工厂、进学校、进社区、下农村等等,开展志愿服务和调研活动,提供给他们对外交流的平台,指导他们结合社会生活实际、当前的难点、热点问题开展课题研究,让他们在学习中实践,在实践中学习,使学到的知识转化为技能,使学到的理论内化为品质,使培训的内容转化为他们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其次,信息化成为当今世界经济社会发展的主流,网络的普及越来越影响人们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网络的教育引导功能日益彰显,而目前我们在网上建设马克思主义阵地的研究和实践还相对薄弱,马克思主义理想和信仰教育还难以在互联网上发挥引导和控制社会主流舆论的作用。[5]“建立和壮大马克思主义网上阵地是加强网络时代理想信念教育的当务之急。”[8]因此,高校要主动占领网络阵地,构建“青马工程”的网络平台,紧扣大学生学习、生活网络化的特点,建立大学生骨干培养专题网站(网页),建立大学生骨干QQ群,开设博客、BBS,进一步丰富培训形式和内容,实现学员学习交流讨论网络化、日常化,构建信仰马克思主义的网上精神家园。
此外,在理论培训内容方面,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武装、教育青年,认真组织大学生骨干学习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这是在大学生群体中培养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根本保证。要强化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教育。强化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是在大学生群体中培养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关键所在。最后,要开展无神论教育。当前大学生中信教的比例逐年上升,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高校缺乏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无神论的教育,所以,我们要把无神论教育作为一个“青马工程”培训的专题提上日程,它是学生骨干成为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重要前提,也是抵制“邪教”势力的一剂良方,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7]
3.加强组织建设,优化培训机制,完善层级培养的良好格局。
高校“青马”培养组织可分为两类:正式组织(如高校成立的“青马工程”培养学校(院),各级学生党员、团员组织、学生会组织等);非正式组织(如一些具有相关职能的学生社团或学生组织)。加强高校“青马工程”培养组织的建设就是研究其在整个青年马克思主义培养过程中所起的不同作用,分析其各自所有的优势与劣势,加强分工、多头并进、相互弥补、相互促进,完善层级培养的良好格局,从而在整体上提升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的系统性、深入性、完备性和有效性。[9]
针对前述大学生骨干培训阶段性效果好,长效性不够理想的问题,应进一步优化培训机制。首先,采用并完善学生骨干的跟踪培养机制。在集中培训结束后,通过导师跟踪督导、定期考核、课题研究、就业创业咨询辅导等方式加强对学员的长期培养和管理。如上海交通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12所高校联合举办的“‘新一代’优秀团学干部培训班”的人生导师制模式,12所高校的团委书记被聘请为学员的人生导航导师,结合素质拓展计划、挂职锻炼计划、选苗育苗计划、社会实践计划、领袖精英计划等,对来自12所高校的37名优秀学生骨干进行度身培养,这种在管理教师和学生干部之间建立的相对固定的培养关系,使教师有更多的时间和机会了解学生骨干的特长和潜力,便于长期有针对性地进行跟踪培养。[2]其次,采用学分制形式,引进“必修课+选修课”制度。可以采用学分制对课程的学习任务进行量化,设定每位学员完成学业所需的总学分以及每一项课程应取得的学分。根据学员的特点和需求,把带有普遍提高意义的课程设为“必修课程”并规定相应学分,如理论学习报告、实践锻炼环节、工作素养提高等;同时提供一些“选修课程”供他们自主选择,如社团干部工作技巧、学生会干部工作艺术等。还可将“青马工程”培养纳入学校教学体系,学员在规定时间修满“青马工程”的相应学分可获得学校的公选课学分,这样,切实提高教学效果。最后,成立大学生“青马工程”研究会,充分发挥“青马”的朋辈辅导作用,带动和促进更多的青年健康成长,进一步提高普遍培养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