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目的 观察预见性护理在急诊科脑卒中患者的应用及效果。方法 将我科收治80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采用预见性护理,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对比两组的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和对照组的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5.00%和20.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给予脑卒中患者预见性护理效果显著,能有效降低并的发生机率,改善预后,值得推广。
【关键词】 预见性护理 急诊科 脑卒中 并发症
前言
脑卒中是一种常见的脑血管疾病,致残率和致死率均较高,与肿瘤、癌症构成威胁人类生命的三大疾病。目前,临床上除了给予脑卒中患者急诊处理外,护理同样是重点环节,这对减少并发症、改善预后效果、促进患者身体康复及减短住院时间至关重要[1]。在本次研究中,我科对收治的80例脑卒中患者实施不同的护理措施,并对比两组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4月~2015年4月我科收治的80脑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采用随机的方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共40例,其中14例女性,26例男性;年龄为55~82岁,平均(60.4±3.8)岁;大面积大脑中动脉区梗死25例,基底节区出血6例,丘脑、小脑及外囊部位出血各2例,其他3例。对照组共40例,其中15例女性,25例男性;年龄为54~82岁,平均(60.2±3.5)岁;大面积大脑中动脉区梗死25例,基底节区出血6例,丘脑3例,小脑及外囊部位出血各2例,其他2例。经统计学比较,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及发病部位方面的差异不显著(P>0.05),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方法
给予对照组常规护理,包括入院时的病情评估、建立静脉通道及用药护理等,在此基础给予观察组预见性护理,具体如下。
1.2.1 体位护理
所有患者均安置于重症监护室,头部放置冰帽或冰袋(抬高15o),并向侧一偏,多动烦躁者加高床档。活动期间,患者应取仰卧位,且用软垫稍抬高下肢(离床面20~30cm)。必要时可采用健侧侧卧位轮流替换,且患侧下肢伸展置于健侧下肢上,目的是避免健侧下肢压迫患侧,血液循环受阻。
1.2.2 呼吸道护理
如患者的呼吸道粘膜功能正常,可采用加湿空气、清除口腔内异物等方式来减少有害物质侵入其呼吸道。并定时做好患者的鼻腔、口腔清理工作,必要时遵医嘱予以雾化吸入,雾化液中可加入溶解粘液剂、支气管扩张剂、抗生素等,以达到消炎、解痉及祛痰等局部治疗的目的。另外,定时帮助患者翻身、扣背,注意翻身宜缓慢进行,扣背时可鼓励患者通过咳嗽将痰排除,如不能自行排痰,在进行扣背后予以吸痰处理。
1.2.3 心理护理
加强患者的心理疏导工作,并让患者家属协助护理工作的顺利展开,可使患者放松身心,消除焦虑、紧张及悲观的情绪,增加安全感,用乐观的心态面对疾病,逐渐从不良心理状态中解脱。同时,护理人员在进行护理操作时应以亲切的言语、和蔼的态度、精湛的技术和周到的服务使患者产生信赖感,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
1.2.4 感觉功能及肢体运动护理
观察患者的肢体肌力、肌张力,并结合病理反射和有无感觉障碍对其感觉功能进行综合分析。同时,为进一步恢复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可视病情的恢复程度予以肢体按摩和被动运动,并鼓励患者主动进行肢体运动,自主完成部分力所能及的事情,增加肢体活动锻炼的机会,在预防压疮的同时也促使患肢恢复正常功能。
1.3 统计学方法
借助SPSS18.0软件分析处理研究中的数据与资料,计量资料检验以X2进行,P<0.05代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
2 结果
观察组2例出现并发症,发生率为5.00%,其中1例肺部感染,占2.50%、1例压疮,占2.50%。对照组8例出现并发症,发生率为20.00%,其中2例下肢静脉血栓,占5.00%、3例肺部感染,占7.50%、3例压疮,占7.50%。观察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 讨论
脑卒中在临床上的死亡率较高,且并发症多,可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目前国内外对于脑卒中患者的护理工作均极为重视。根据大量研究结果显示,在脑卒中患者的治疗过程中如能配合科学、有效的护理措施,不仅能有效降低患者的死亡率,还能减少压疮、肺部感染、下肢静脉血栓等并发症的发生,且对治疗方案的及时调整也具有重要意义[3]。
在本次研究中,对照组采用的常规护理只是护理人员机械地执行医嘱或等医生指示后再为患者实施护理。而观察组采用的预见性护理是护理人员针对患者实际情况进行综合分析和判断,运用医学知识找出目前存在和潜在的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有效地预防护理风险[4]。预见性护理实施过程中以患者的病情变化、临床表现、发展规律为依据,有预见性地采取预防措施和应对方法,从而达到减少并发症发生的目的。
我院给予观察组预见性护理,本次研究结果显示该组的并发症发生率(5.00%)低于对照组(20.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上研究结果与李玉文等人[5]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由此可见,对脑卒中患者实施预见性护理效果显著,能有效减少并发症、改善预后及提高生存质量,是值得推广应用的一种护理模式。
参考文献
[1]黄丽燕.急诊护理路径在急性脑卒中患者中的应用[J].护理学报,2013,20(02):58-59.
[2]陈妮,吴显和,毛世芳,黄冶.急诊科实施缺血性脑卒中临床护理路径效果研究[J].四川医学,2014,35(08):1069-1071.
[3]金晓琼,陈欣琼,林斯,等.超早期康复护理对脑卒中患者功能恢复的影响[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4,49(04):373-375.
[4]覃美亚,蒋亚斌.动态急救护理模式在脑卒中重症患者急救护理中的作用[J].白求恩军医学院学报,2013,11(04):298-299.
[5]李玉文,邓应美,唐讯波.预见性护理在急诊科脑卒中患者中的应用探讨[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5,9(11):193-194.
【关键词】 预见性护理 急诊科 脑卒中 并发症
前言
脑卒中是一种常见的脑血管疾病,致残率和致死率均较高,与肿瘤、癌症构成威胁人类生命的三大疾病。目前,临床上除了给予脑卒中患者急诊处理外,护理同样是重点环节,这对减少并发症、改善预后效果、促进患者身体康复及减短住院时间至关重要[1]。在本次研究中,我科对收治的80例脑卒中患者实施不同的护理措施,并对比两组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4月~2015年4月我科收治的80脑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采用随机的方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共40例,其中14例女性,26例男性;年龄为55~82岁,平均(60.4±3.8)岁;大面积大脑中动脉区梗死25例,基底节区出血6例,丘脑、小脑及外囊部位出血各2例,其他3例。对照组共40例,其中15例女性,25例男性;年龄为54~82岁,平均(60.2±3.5)岁;大面积大脑中动脉区梗死25例,基底节区出血6例,丘脑3例,小脑及外囊部位出血各2例,其他2例。经统计学比较,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及发病部位方面的差异不显著(P>0.05),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方法
给予对照组常规护理,包括入院时的病情评估、建立静脉通道及用药护理等,在此基础给予观察组预见性护理,具体如下。
1.2.1 体位护理
所有患者均安置于重症监护室,头部放置冰帽或冰袋(抬高15o),并向侧一偏,多动烦躁者加高床档。活动期间,患者应取仰卧位,且用软垫稍抬高下肢(离床面20~30cm)。必要时可采用健侧侧卧位轮流替换,且患侧下肢伸展置于健侧下肢上,目的是避免健侧下肢压迫患侧,血液循环受阻。
1.2.2 呼吸道护理
如患者的呼吸道粘膜功能正常,可采用加湿空气、清除口腔内异物等方式来减少有害物质侵入其呼吸道。并定时做好患者的鼻腔、口腔清理工作,必要时遵医嘱予以雾化吸入,雾化液中可加入溶解粘液剂、支气管扩张剂、抗生素等,以达到消炎、解痉及祛痰等局部治疗的目的。另外,定时帮助患者翻身、扣背,注意翻身宜缓慢进行,扣背时可鼓励患者通过咳嗽将痰排除,如不能自行排痰,在进行扣背后予以吸痰处理。
1.2.3 心理护理
加强患者的心理疏导工作,并让患者家属协助护理工作的顺利展开,可使患者放松身心,消除焦虑、紧张及悲观的情绪,增加安全感,用乐观的心态面对疾病,逐渐从不良心理状态中解脱。同时,护理人员在进行护理操作时应以亲切的言语、和蔼的态度、精湛的技术和周到的服务使患者产生信赖感,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
1.2.4 感觉功能及肢体运动护理
观察患者的肢体肌力、肌张力,并结合病理反射和有无感觉障碍对其感觉功能进行综合分析。同时,为进一步恢复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可视病情的恢复程度予以肢体按摩和被动运动,并鼓励患者主动进行肢体运动,自主完成部分力所能及的事情,增加肢体活动锻炼的机会,在预防压疮的同时也促使患肢恢复正常功能。
1.3 统计学方法
借助SPSS18.0软件分析处理研究中的数据与资料,计量资料检验以X2进行,P<0.05代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
2 结果
观察组2例出现并发症,发生率为5.00%,其中1例肺部感染,占2.50%、1例压疮,占2.50%。对照组8例出现并发症,发生率为20.00%,其中2例下肢静脉血栓,占5.00%、3例肺部感染,占7.50%、3例压疮,占7.50%。观察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 讨论
脑卒中在临床上的死亡率较高,且并发症多,可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目前国内外对于脑卒中患者的护理工作均极为重视。根据大量研究结果显示,在脑卒中患者的治疗过程中如能配合科学、有效的护理措施,不仅能有效降低患者的死亡率,还能减少压疮、肺部感染、下肢静脉血栓等并发症的发生,且对治疗方案的及时调整也具有重要意义[3]。
在本次研究中,对照组采用的常规护理只是护理人员机械地执行医嘱或等医生指示后再为患者实施护理。而观察组采用的预见性护理是护理人员针对患者实际情况进行综合分析和判断,运用医学知识找出目前存在和潜在的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有效地预防护理风险[4]。预见性护理实施过程中以患者的病情变化、临床表现、发展规律为依据,有预见性地采取预防措施和应对方法,从而达到减少并发症发生的目的。
我院给予观察组预见性护理,本次研究结果显示该组的并发症发生率(5.00%)低于对照组(20.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上研究结果与李玉文等人[5]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由此可见,对脑卒中患者实施预见性护理效果显著,能有效减少并发症、改善预后及提高生存质量,是值得推广应用的一种护理模式。
参考文献
[1]黄丽燕.急诊护理路径在急性脑卒中患者中的应用[J].护理学报,2013,20(02):58-59.
[2]陈妮,吴显和,毛世芳,黄冶.急诊科实施缺血性脑卒中临床护理路径效果研究[J].四川医学,2014,35(08):1069-1071.
[3]金晓琼,陈欣琼,林斯,等.超早期康复护理对脑卒中患者功能恢复的影响[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4,49(04):373-375.
[4]覃美亚,蒋亚斌.动态急救护理模式在脑卒中重症患者急救护理中的作用[J].白求恩军医学院学报,2013,11(04):298-299.
[5]李玉文,邓应美,唐讯波.预见性护理在急诊科脑卒中患者中的应用探讨[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5,9(11):193-1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