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导航
文档转换
企业服务
Action
Another action
Something else here
Separated link
One more separated link
vip购买
不 限
期刊论文
硕博论文
会议论文
报 纸
英文论文
全文
主题
作者
摘要
关键词
搜索
您的位置
首页
期刊论文
二十世纪歌剧史上的十二月
二十世纪歌剧史上的十二月
来源 :歌剧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eng829
【摘 要】
:
12月2日1916年,奥地利作曲家福尔的歌剧《施坦博尔的玫瑰》首演于维也纳。1970年,英国作曲家蒂皮特的歌剧《烦恼园》首演于伦敦。
【作 者】
:
金建民(整编)
【出 处】
:
歌剧
【发表日期】
:
2007年12期
【关键词】
:
歌剧
作曲家
维也纳
奥地利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下载此文
赞助VIP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2月2日1916年,奥地利作曲家福尔的歌剧《施坦博尔的玫瑰》首演于维也纳。1970年,英国作曲家蒂皮特的歌剧《烦恼园》首演于伦敦。
其他文献
高血压病患者血压昼夜节律与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
目的探讨高血压病患者血压昼夜节律与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方法选择高血压病住院患者98例,测量患者的血压昼夜节律,并分为勺型和非勺型两组。所有患者测量踝/臂血压指数。
期刊
高血压病
血压昼夜节律
动脉粥样硬化
hypertension
day-night rhythm of blood pressure
ankle-brach
“洛佩兹-马里亚诺组合”的沉浮与回炉
今明两年要去巴黎的游客或许会留意到这个广告——作曲家弗朗西斯·洛佩兹(Francis Lopez 1916—1995)的轻歌剧《墨西哥歌手》(Le Chanteur de Mexico)重新上演了。2006—200
期刊
50年代
轻歌剧
作曲家
墨西哥
巴黎
剧院
“洛佩兹-马里亚诺组合”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中Bcl-2基因表达的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Bcl-2基因表达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中表达的临床意义。方法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Bcl-2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细胞中的表达,研究它的表达与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临
期刊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
BCL-2基因
表达
diffuse large B cell lymphoma
gene Bcl -2
expression
俄罗斯歌剧的希望之星——青年女高音奥尔加·特莉丰诺娃
2006年9月,活跃于俄罗斯及世界歌剧舞台的青年女高音奥尔加·特莉丰诺娃(Olga Trifonova)将应邀前来上海,参加上海歌剧院建院50周年庆典演出。届时,她将为观众献上俄罗斯作曲
期刊
上海歌剧院
俄罗斯
周年庆典
民族歌剧
作曲家
演出风格
奥尔加·特莉丰诺娃
幽默讽刺歌剧《鼻子》中国首演
因为是纪念肖斯塔科维奇诞辰100周年,所以本届北京国际音乐节上肖斯塔科维奇的歌剧作品就有两部,一部是以音乐会版在保利剧院上演的《姆钦斯克县的麦克白夫人》;另一部就是由张
期刊
歌剧作品
《鼻子》
《姆钦斯克县的麦克白夫人》
中国
幽默讽刺
上海歌剧院
肖斯塔科维奇
急性冠脉综合征合并超重/肥胖者冠状动脉病变特点分析
目的探讨急性冠脉综合征合并超重/肥胖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的特点。方法入选合并超重/肥胖的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55例,无肥胖的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38例。所有受试者均进行冠状动脉造
期刊
急性冠脉综合征
超重
肥胖
冠状动脉造影
acute coronary syndrome
over-weight
obesity
coronary an
以肖斯塔科维奇的名义——涉讽刺歌剧《鼻子》上海现场
上海歌剧院以强大的演员阵容扮演众多的剧中人物,演出一.部音乐琐碎而感染力极强、情节简单而意味悠长、看似荒唐而真实有余、案例似乎遥远而都近在身边、意料之外而确在情理之
期刊
上海歌剧院
《鼻子》
肖斯塔科维奇
演员阵容
感染力
多伦多四季表演艺术中心开张志喜
加拿大歌剧院的全新驻地四季表演艺术中心于近日开张。该中心也,是加拿大第一座专门用于歌剧演出的场所。开幕演出中,本·哈普纳等加拿大本土歌剧明星均登台演出以示庆贺。
期刊
艺术中心
多伦多
表演
歌剧演出
张志
柴科夫斯基
加拿大
电视转播
演出曲目
歌剧院
袁晨野:国际舞台上过把瘾
2006年1月27日,“莫扎特24小时——全球纪念音乐会”现场直播,因为时差的关系,北京成为第一个现场直播的城市。袁晨野与中国爱乐乐团合作,演唱莫扎特歌剧《费加罗的婚姻》中伯爵
期刊
《费加罗的婚姻》
国际
中国爱乐乐团
现场直播
《唐璜》
纪念音乐会
莫扎特
形神兼备
咏叹调
开发与治理结合保护和利用并举——论通江银耳产业发展的四要素
四川省通江银耳从自然生长到有意识的人工栽培,经历了漫长岁月,是人对自然认识的不断深化和协调发展结果,进而逐步形成经久不衰的传统特色产业,并成为通江的对外经济特征和窗口,养
期刊
通江银耳产业
适度规模
技术创新
资源保护
市场开拓
发展
与本文相关的学术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