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认同问题是当代艺术世界讨论的中心问题之一.艺术认同的基本模式主要包括以"风格"为中心的形式认同,以民族国家和社区建构为核心的空间认同,强调自我意识的完善发展和艺术参与者主体性建构的个人认同,以及以"全球艺术"和"新艺术史"书写为旨归的多元认同等.在一定意义上而言,以上诸种认同模式均是在具体的社会文化语境中凸显,并与特定的政治经济状况相互连接的艺术呈现方式.在艺术史的表述中,它们之间并不存在前后相继、互为因果的历史逻辑关系,而是相互平等、时有交叉,又时而相互冲突的认知范畴和知识结构.
【基金项目】
: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当代艺术提出的重要美学问题研究"(20&ZD050)暨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北美的跨文化传播研究"(18CH204)阶段性成果;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认同问题是当代艺术世界讨论的中心问题之一.艺术认同的基本模式主要包括以"风格"为中心的形式认同,以民族国家和社区建构为核心的空间认同,强调自我意识的完善发展和艺术参与者主体性建构的个人认同,以及以"全球艺术"和"新艺术史"书写为旨归的多元认同等.在一定意义上而言,以上诸种认同模式均是在具体的社会文化语境中凸显,并与特定的政治经济状况相互连接的艺术呈现方式.在艺术史的表述中,它们之间并不存在前后相继、互为因果的历史逻辑关系,而是相互平等、时有交叉,又时而相互冲突的认知范畴和知识结构.
其他文献
人生一个甲子如弹指一挥间.回顾30余年的学术经历,就音乐人类学领域而言,大致可以给自己这样一个定位:一位“半路出家”的“局外人”①.rn家庭对于一个人的成长有着深远的影响.父亲洛地不愿听从祖父学习理工,年轻时喜欢词曲文史,最终成为文辞戏曲研究领域的著名学者.
当代美学与人类学已呈现出融合之势,美学的研究方法注重形而上的抽象思辨,对具体的实证性事实阐释缺乏足够的解释力,而人类学的研究方法侧重分析文化的基本运作机制、制度与传统,通过实证研究而加以归纳,二者可以形成有效互补.审美人类学与艺术人类学的区别在于前者关注人类与他的环境的和谐性关系,艺术人类学比较注重艺术创作和传承中的物质性材料和改造材料的技术.审美活动以人的身体为基础,艺术人类学更多的侧重于应用研究和文化遗产的理论阐释等方面.审美人类学的问题域是当代美学和人文学科的前沿问题.艺术人类学擅长田野调查和案例研
艺术乡建作为中国乡村建设的新近模式,并非单向度的艺术实验,也远不止乡村问题,而是涵盖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的社会实践.它既基于中国百年之痛,同时又提供着审美修复与重建的可能,它改变着人们对于乡村的感知,并且日益构建出乡村新的美学景观.这种景观是一个巨大的化学反应场,它将分别主要指向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怀旧""乡愁"与"乌托邦"三种时间向度的纵横编织以及叠合,在历史的回旋往复中衍化出新生的多重身体,并且将审美革命、审美资本、审美治理、时尚与趣味、悲剧美学、审美教育等社会和美学的当代问题激活出来,成为当代
八音,是古代对吹打乐器的统称,也泛指音乐,该乐器制作材质可分为金、石、竹、匏、土、革、丝、木八种.在广西壮族地区流行一种民间器乐合奏形式也称"八音",它是以唢呐为主奏,加上锣鼓等打击乐器合奏的一种演出形式,是广西民间风俗和喜庆仪式中不可缺少的内容.壮族八音的乐器可分为吹奏类和打击类.吹奏类以唢呐为主、无孔笛为辅.
20世纪80年代之后,在后结构主义符号理论影响下将物视为社会文化附属的观点开始受到质疑.而以阿尔弗雷德·盖尔、蒂姆·英戈尔德等学者为代表的人类学研究,回归到手艺的物质性,在对手艺制作过程进行论述基础上深刻地探讨了手艺的本质.这些研究将手艺定义为一种具有能动性、穿透性的力量,指出手艺实际上承载并塑造了世界,由此突破了在符号理论长期影响下的"物质文化"研究范式,对近现代西方主客二元论展开了有力的反思.
人类文化遗产保护是个历久弥新的课题.它的内涵包括人类物质文明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两部分.北美因其特殊的历史和文化原因,较早引发了遗产保护的意识.在其制定和施行政策法规的过程中,进行了早期的探索并遇到了不同的困难,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和教训.北美遗产保护的一大特色是人类学思想理论的介入和指导.从"文化救险"到多元文化乃至立法理念的确立,人类学思想都在其间扮演了重要角色.遗产保护不仅是一种文化策略,而且是从事人类文明研究和指向未来的事业.北美地区在人类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的探索与得失值得思考、研究和镜鉴.
我国史诗学界或隐或显地存在一种认知,即叙事/非叙事是区分史诗/非史诗的核心规则之一.对与史诗相关的口头传统,传承人往往拥有独特的本土分类法,但本土分类法未必能上升到从跨文化公共话语的角度揭示出史诗与非史诗之界限的层面.学者需要通过适度的学术建构,将本土分类法转换为学术分类法,从而有效地揭示出复合文类中作为史诗核心特征的文类及其与语境性文类间的有机联系.本文在与相关代表性观点展开对话的基础上,将彝族《梅葛:丧葬祭辞》的文类划分进一步细化,特别是将述源诗细化为叙事性述源诗与非叙事性述源诗,并指出:述源诗是《梅
民间宝卷指明末清初到近现代产生的大量没有宗教归属却带有民间信仰特色的宝卷.南北民间宝卷都是因民间信仰的需求而产生,产生后又服务于民间信仰.它们在本质、起源、发展方向和关键节点上一致,但二者同源异流、同质异形:不同的宗教背景导致了南北民间宝卷不同的表现形式和不同的演变轨迹;区域文化差异造成南北民间宝卷在神灵崇拜、表演方式和叙事模式上的不同;吴语区的民间宝卷在"进城"的契机里沾染了几分时尚的气息,北方民间宝卷则时常陷入与教派的纠葛之中.南北民间宝卷300多年的小历史融入宝卷800多年的大历史之中,在大传统之下
会鼓,即"以鼓会众、群聚娱乐"之意.在广西南宁市马山县的许多壮族乡镇村屯,都有使用会鼓的传统习俗,故名"壮族会鼓".据史料记载,马山壮族会鼓始于宋代,起初是为了击鼓聚众驱贼护村,后来逐渐衍变成为驱邪祈福、开行开市、群众娱乐的节庆活动.据民国《隆山县志》记载:"击鼓之习,相传已久,今犹未衰,每年农历正月初一至元宵节为自由娱乐期,每村每屯,男丁三五成群,作赛鼓之乐."
中华传统艺术当代传承是一个时代命题,该命题的研究需要着眼于理论和实践两大方面思考.近代以来,中华传统艺术在中国社会由传统向现代转型过程中经历了中西之争、古今之争、雅俗之争,在中国社会继续向现代化迈进的当下仍处于弱势地位.新时代中国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国家对文化的高度重视为中华传统艺术当代传承的理论和实践提供了机遇,国家文化建设系列政策的出台为中华传统艺术当代传承的实践提供了保障.中华传统艺术当代传承的研究需要借鉴兄弟国家的经验,应在生态理念统领下,让传统艺术与当代政治、经济、文化、科技、教育等领域建立共生